造血调控因子的名词解释

造血调控因子的名词解释

造血调控因子是指调控和维持正常造血过程的一类生物化学分子。在人体内,

造血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生成和维持血液中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造血调控因子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路径和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确保血细胞的正常生成和功能。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造血调控因子,每一种调控因子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各自

的作用。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些最常见的造血调控因子。

一种常见的造血调控因子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EPO是

一种由肾脏产生的蛋白质激素,它在低氧环境中释放,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前体细胞。当身体感受到氧分压的不足时,肾脏会分泌EPO,刺激造血过程中

红细胞的生成,从而提高血氧水平。这对于患有贫血等疾病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另一种常见的造血调控因子是间充质干细胞因子(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SDF-1在造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特定受

体结合,吸引造血干细胞迁移至骨髓,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和定居。SDF-1不仅在造

血中发挥作用,还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影响炎症和疾病愈合过程。

除了EPO和SDF-1之外,还有一些调控因子对于血小板生成也起着关键作用。例如,血小板生成因子(Thrombopoietin,TPO)在血小板生成和维持正常血小板

数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TPO通过与特定受体结合,刺激干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并促进巨核细胞的分裂和成熟,从而产生血小板。对于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来说,TPO的研究和应用是一项重要的医学研究课题。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调控因子,还有许多其他的造血调控因子在血液生成过程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一些细胞因子(Cytokines)如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

可以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此外,一些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如透

明质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也对造血过程产生影响。

虽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造血调控因子的信息,但是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那些失衡造血过程的疾病,如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研究造血调控因子可能会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此外,对于那些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来说,理解造血调控因子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也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总之,造血调控因子是血液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生物分子。通过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它们确保了血细胞的正常生成和功能。对于那些有相关疾病或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来说,对造血调控因子的研究将为他们的治疗提供新的希望和方向。然而,我们对于造血调控因子的了解还有限,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揭示其更深层次的功能和机制。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

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ï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 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细胞生物名词解释总汇

细胞生物名词解释总汇 1.拟核(nucleoid):在原核细胞内,仅含有一DNA区域,不被摸包绕该区域称之为拟 核。拟核内仅含有一条不予蛋白质结合的裸露DNA环。 2.核糖体(ribosome):(1)亦称核蛋白体,电镜下呈颗粒状。(2)蛋白质的合成机器。 (3)由RNA和蛋白质组成。(4)以RNA为骨架将蛋白质串联起来,决定蛋白质的定位。 (5)多聚核糖体提高pro.翻译效率。 3.单位膜(unit membrane):指电镜下地生物膜内外两层致密的深色带和中间的浅色 带结构。 4.生物膜(biology membrane):围绕细胞膜或细胞器的脂双层膜。由磷脂双分子层结 合蛋白质和胆固醇糖脂构成。起渗透屏障,物质转运和信号传导的作用,是细胞膜的膜系统与脂膜的总称。 5.细胞膜(cell membrane):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膜,又称质膜(plasma membrane) 6.胞质溶胶(cytosol):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结构外其余的则为均质半透明 的可溶性的细胞质溶胶。 7.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 命活动展开研究的科学。 8.真核细胞的区隔化(compartment talization):极大提高细胞整体的代谢水平和功能 效率。(1)是细胞内不同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在特定区域进行。 (2)增大细胞有限空间的膜面积。 9.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又称内在膜蛋白(跨膜蛋白),两亲性分子,气主体 部分穿过细胞膜脂双层,分为再次跨膜,多次跨膜和多亚基跨膜。 10.兼性分子(amphipathic molecule):有一个亲水的极性末端和一个疏水的非极性末 端的分子,既具有亲水性,又具有疏水性。在水溶液中自动聚拢,使亲水的头部暴露在外面与水接触,疏水的尾部埋在里面避开水相。 11.液晶态(liquid-crystal state):作为生物膜主体的脂质双分子层,既具有固体排列的 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这种晶态和液态兼有的状态称为液晶态。 12.相变(phase transition):由同一种类型的磷脂合成的脂双层,可在一个凝固点上由 液晶态转变为晶态(凝胶状态),这种物态转变称为相变(发生相变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 13.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细胞内那些在结构和功能及其发生上相互密切 关联的膜性结构细胞器总称。 14.信号肽(signal peptide):指导蛋白质多肽链在粗面内质网上惊进行合成的决定因素, 是被合成肽链N端的一段特殊的氨基酸序列。 15.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de SRP):由6个多肽亚单位和一个沉降值为 7s的小分子RNA构成的复合体。 16.位移子:内质网膜上的亲水通道。细胞质基质中信号识别颗粒的介导和内质网膜上 的信号识别颗粒受体。 17.N-连接糖基化(N-linked glycosylation):粗面内质网中寡糖与蛋白质天冬酰胺残基 侧链上氨基团的结合. 18.O-连接糖基化(O-linked glycosylation):发生在高尔基体上的糖基化,主要是寡糖 与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侧链上的羟基基团结合。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核定位信号(NLS):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importin 。 核输出信号(NES):引导RNA输出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exportin。 着丝粒:处于主缢痕的内部,是主缢痕的染色质部位。 主缢痕:在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连处,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缢痕,称为主缢痕,光镜下,相对不着色。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上除具有主缢痕外,还有另一个染色较浅的缢痕部位称为次缢痕,其大小和范围是恒定的,常存在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上,可作为染色体的鉴别标志。 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位。通常由一简单重复的序列组成,进化上高度保守。人体细胞中序列为GGGTAA。 核基质:是真核细胞间期中除核被膜、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一个精密的网架系统。又称核骨架。 核仁(nucleolus):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呈圆球形,一般1~2个,有时多达3~5个。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 和组装核糖体单位。 核仁趋边(边集):在生长旺盛的细胞中,核仁常趋向核的边缘,靠近核膜,即发生该现象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由蛋白纤维交织而成的立体网架结构,充满整个细胞质的空间,以保持细胞特有的形状并与细胞运动有关。包括:微管、微丝、中间纤维三种类型。 微管组织中心MTOC :微管聚合从特异性的核心形成位点开始,这些核心形成位点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微管在生理状态或实验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称为微管中心,其存在位置为间质的中心体。 微管:真核细胞质中的一种中空圆柱状的结构,主要由微管蛋白组成,作为细胞中骨架系统,微管具有维持细胞形态,组成新细胞的功能。 微丝:真核细胞质中含肌动蛋白的细丝,直径约为5-9nm,微丝具有许多重要功能,如细胞形状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收缩等。 中间纤维(IF):中间纤维是一种直径约为10nm的纤维状蛋白,由于其直径介于粗肌丝和细肌丝以及微丝和微管之间,因此命名为中间纤维。 基粒: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突出于内腔的颗粒,由许多蛋白质亚基构成,分为头部、柄部、基片,又称为A TP酶复合体。 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存在于蛋白质一级结构上的线性序列,通常15-60个氨基酸残基,有些在完成蛋白质的定向转移后被信号肽酶(signal peptidase)切除;通常信号序列对所引导的蛋白质没有特异性要求,每一种信号序列决定特殊的蛋白质转运方向。 信号斑(signal patch):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的信号。 信号肽(signal peptide),位于新合成肽链的N端,一般16~30个氨基酸残基,含有6-15个连续排列的带正电荷的非极性氨基酸,由于信号肽又是引导肽链进入内质网腔的一段序列,又称开始转移序列(start transfer sequence); 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由6种多肽组成,结合一个7S RNA,属于一种RNP(ribonucleoprotein)。能与信号序列结合,导致蛋白质合成暂停。 分子伴侣:能特异性的识别新生肽链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之结合,帮助这些多肽进行折叠,装配和转运,但其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只起陪伴作用的蛋白。 N-连接的糖基化(N-linked glycosylation):与天冬酰胺残基的NH2连接,糖为N-乙酰葡糖胺,在内质网上进行。

名词解释—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基因(gene):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对以R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RNA病毒而言则是RNA序列)。包括编码序列(外显子)、编码区前后对于基因表达具有调控功能的序列和单个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内含子)。 Tm值:Tm值就是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不同序列的DNA,Tm值不同。DNA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成正比关系。 中度重复序列(moderately repetitive sequence ) :基因组中有10个到几千个拷贝的DNA 序列。重复单元的平均长度约300bp。 高度重复序列(highly repetitive sequence ):基因组中有数千个到几百万个拷贝的DNA 序列。这些重复序列的长度为6~200碱基对。 启动子(promoter ):DNA分子上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并形成转录起始复合体的区域,在许多情况下,还包括促进这一过程的调节蛋白的结合位点。 增强子(enhancer element ):增强基因启动子工作效率的顺式作用序列,能够在相对于启动子的任何方向和任何位置(上游或下游)上都发挥作用。 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 ):不同来源或不同种类生物分子间相互特异识别而发生的结合。如核酸(DNA、RNA)之间、蛋白质分子之间、核酸与蛋白质分子之间、以及自组装单分子膜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 酶。 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 ):通过直接结合或间接作用于DNA、RNA等核酸分子,对基因表达发挥不同调节作用(激活或抑制)的各类蛋白质因子。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DNA复制时亲代DNA的两条链解开,每条链作为新链的模板,从而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一个子代DNA分子包含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链式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 Anticodon(反密码子):转移核糖核酸中能与信使核糖核酸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三核苷酸残基。位于转移核糖核酸的反密码子环的中部。 central dogma(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 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SSB单链结合蛋白):结合于螺旋酶沿复制叉方向向前推进产生的单链区,防止新形成的单链DNA重新配对形成双链DNA或被核酸酶降解的蛋白质。Transcription(转录):是以DNA中的一条单链为模板,游离碱基为原料,在DNA依赖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链的过程。 Exon(外显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的一部分,它在剪接 (Splicing)后仍会被保存下来,并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被表达为蛋白质。外显子是最后出现在成熟RNA中的基因序列, 又称表达序列。 satellite DNA(卫星DNA):真核细胞染色体具有的高度重复核苷酸序列的DNA。总量可占全部DNA的10%以上,主要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通常不被转录。因其碱基组成中GC

血液名词解释、问答

1造血器官:是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起源于中胚层的原始间叶细胞。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等。 胚胎期造血器官:中胚叶造血(卵黄囊造血)、肝脏造血、骨髓造血。 出生后造血器官:骨髓造血、淋巴器官造血(胸腺、脾、淋巴结)、髓外造血、 2骨髓微血管系统的构成(造血微环境):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3造血干细胞的一般特性:①高度的自我更新②多向分化 4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一般规律: 项目原始→幼稚→成熟备注 细胞大小大→小原始粒细胞比早幼粒小,巨核由小到大 核浆比例大→小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染色质疏松→致密;细致→粗糙 核大小大→小成熟RBC无细胞核 核形态圆→凹陷→多叶有的细胞不分叶 胞浆量少→多小淋巴细胞量少 胞浆颜色深蓝→浅蓝;蓝(嗜碱)→红(嗜酸) 核染色浅紫→深紫 胞浆颗粒无→少→多粒细胞分为3种颗粒,小淋巴无颗粒 5造血调控的细胞因子①造血的正向调控因子:干细胞因子(SCF)、FLT-3配体、集落刺因子(粒-单细胞因子、粒细胞因子、单核细胞因子、多系因子)、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白血病抑制因子、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其他细胞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类生长因子I和II、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②造血的负向调控因子:转化生在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β、干扰素α、β、γ、趋化因子、其他抑制因子:PGI2、乳酸铁蛋白、H-subunit-铁蛋白。 6骨髓象和血象存在5种情况的关系:①骨髓象相似,血象有区别。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与急粒。②骨髓象有区别,血象相似。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慢性淋巴细胞增多症。③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血象变化不显著。如:多发性骨髓瘤、戈谢病、尼曼-匹克病。④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血象显著异常。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⑤血象中细胞较骨髓中细胞成熟。如:白血病。 7骨髓穿刺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①出现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的数量及成分异常。如:一系、二系、三系减少,一系、二系或三系增多,一系增多伴二系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等。②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③出现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④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其他:骨髓活检、骨髓细胞表面抗原(CD)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电镜检查、骨髓移植、微量残留白血病测定、微生物培养及寄生虫学检查。 禁忌症:①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如为了明确疾病诊断也可做,但完成穿刺后必须局部压迫止血5-10分钟,而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②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8正常血细胞铁染色反应:①细胞外铁:观察骨髓小粒中的铁,阳性呈弥散性、颗粒状、小珠状或块状蓝色。分(﹣)(﹢)(﹢﹢)(﹢﹢﹢)(﹢﹢﹢﹢)。约2/3人为(﹢﹢),约1/3人为(﹢) ②细胞内铁:观察100个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计算铁粒幼红细胞的百分比(即细胞内铁阳性率)分为:Ⅰ、Ⅱ、Ⅲ、Ⅳ型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指幼红细胞胞质内铁颗粒在6颗以上,围绕核周二分之一以上者)。阳性率在12%-44%,以Ⅰ型为主,无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和铁粒红细胞。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aging:即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在执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生理功能逐渐出现衰退的过程。 2.cell biology:即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现象发生的规律及其本质的科学。 3.cell differentiation:即细胞分化,是指由同一来源的细胞(如受精卵)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和生化特征各不相同的一类细胞群,形成这种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4.gen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即基因差异性表达,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与细胞分化过程中,其基因组DNA并不全部表达,而呈现选择性表达,它们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在不同性别和同一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发生差异性表达。 5.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ific protease:即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简写为Caspase,是一类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为线虫凋亡基因ced-3的同源物,是引起细胞凋亡的关键酶。 6.Caspase:是一类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简称为Caspase;为线虫凋亡基因ced-3的同源物,是引起细胞凋亡的关键酶。 7.Apoptosis:即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一种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杀过程。 8.限制点(restriction point):或者称为启动点是G0期细胞进入G1早期的一个检查点,也是哺乳动物细胞周期G1晚期控制进入S期的调节点,相当于酵母的Start检查点。 9.检查点(checkpoint):是细胞周期中的一套保证DNA复制和染色体分配质量的检查机制。 10.收缩环(contractile ring):紧贴于细胞分裂部位细胞膜内侧,包含可收缩的肌动蛋白束和肌球蛋白II。 一.简述细胞衰老的意义及研究途径。 细胞衰老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和死亡的基础,也是众多老年性疾病的基础。迄今,人类对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机制还了解甚少,随着世界和我国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加快研究细胞衰老模型、衰老机制、延缓细胞衰老途径和调控靶向分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阐述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预防退行性疾病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研究途径:(一)建立更好的体内外研究模型 1.细胞衰老体内模型的建立:造血干细胞体内连续移植衰老模型。2.细胞衰老体外模型的建立:1.白消安(BU)、D-半乳糖(LD-gal)或丁基过氧化氢(t-BHP)等药物诱导细胞衰老模型。2.电离辐射诱导细胞衰老模型。 (二)需要从多方面探索延缓衰老的新途径 1.建立衰老模型探讨衰老机制及药物开发。2.利用治疗性克隆技术或干细胞移植治疗衰老相关疾病。3.通过诱导下多能干细胞(ips)进行细胞替代治疗。 二.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各自作用。 1、ced基因家族,存在于秀丽隐杆线虫的凋亡基因家族。(1)与凋亡直接相关的基因:ced-3、ced-4、ced-9,其中ced-3、ced-4是线虫细胞凋亡启动、持续所必须的基因。成为细胞死亡基因。Ced-9激活后,ced-3、ced-4被抑制,从而使细胞免于被凋亡,称为死亡抑制基因。(2)与死亡细胞吞噬有关的基因:Ced-(1、 2、5、6、7、8、10),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吞噬作用的缺失。(3)核酸酶基因:nuc-1,主要控制DNA的裂解,并非细胞凋亡所必需。(4)影响特异细胞类型凋亡的基因:ces-1、ces-2、egl-1和her-1,它们与某些神经元和生殖系统体细胞凋亡相关。 2、Caspase家族。是一类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简称为Caspase。为线虫凋亡基因ced-3的同源物,是引起细胞凋亡的关键酶,一旦被信号通路激活,能将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使细胞不可逆转的走向死亡。Caspase家族已发现的有15种(1)凋亡的启动者,对细胞凋亡的刺激信号做出反应,启动细胞的自杀过程。Caspase2,8,9,10,11;(2)凋亡的执行者,Caspase3,6,7,它们可直接降解胞内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引起凋亡。 3、Bcl-2蛋白家族,Bcl-2基因是人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的缩写,为线虫死亡抑制基因ced-9的同源物,是细胞细胞凋亡研究中心最受重视癌基因之一。 (1)抑制凋亡基因,如 Bcl-2、 Bcl-xl、Bcl-w、Mcl-1等;通过调节线粒体膜,抑制GSH、凋亡前体蛋白的通透,封闭促凋亡蛋白bax形成的孔通道的活性,阻止一些离子和小分子自由通过,尤其细胞色素c

血液名词解释(1)(1)

名词解释 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 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1.血岛:在人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聚集形成细胞团,称为血岛。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血岛内不含粒细胞和巨核细胞。造血器官是能能够生成并支持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2、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3、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种全能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值分化,称为人体各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近一步形成有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4、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和识别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群。 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普通显微镜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最为简单、使用,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等,从而诊断、协助诊断疾病,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造血调控因子的名词解释

造血调控因子的名词解释 造血调控因子是指调控和维持正常造血过程的一类生物化学分子。在人体内, 造血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生成和维持血液中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造血调控因子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路径和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确保血细胞的正常生成和功能。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造血调控因子,每一种调控因子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各自 的作用。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些最常见的造血调控因子。 一种常见的造血调控因子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EPO是 一种由肾脏产生的蛋白质激素,它在低氧环境中释放,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前体细胞。当身体感受到氧分压的不足时,肾脏会分泌EPO,刺激造血过程中 红细胞的生成,从而提高血氧水平。这对于患有贫血等疾病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另一种常见的造血调控因子是间充质干细胞因子(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SDF-1在造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特定受 体结合,吸引造血干细胞迁移至骨髓,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和定居。SDF-1不仅在造 血中发挥作用,还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影响炎症和疾病愈合过程。 除了EPO和SDF-1之外,还有一些调控因子对于血小板生成也起着关键作用。例如,血小板生成因子(Thrombopoietin,TPO)在血小板生成和维持正常血小板 数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TPO通过与特定受体结合,刺激干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并促进巨核细胞的分裂和成熟,从而产生血小板。对于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来说,TPO的研究和应用是一项重要的医学研究课题。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调控因子,还有许多其他的造血调控因子在血液生成过程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一些细胞因子(Cytokines)如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 可以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此外,一些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如透 明质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也对造血过程产生影响。

内科学重点名词解释

1、猝死:指自然发生、未预料到的突然死亡,症状出现后1h死亡。 2、肝性脑病:亦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 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3、肝性昏迷:称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 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4、肝肾综合征:是慢性肝病患者出现进展性肝衰竭和门静脉高压时,以肾功能不全、内源 性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和动脉循环血液动力学改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 状的综合症。 6、内源性铁:自身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的被重新利用的铁。 7、甲亢症: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简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至 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甲亢症状就是由甲亢引起的一系列身体反应。 8、甲亢危象:是甲亢恶化的严重表现。其临床表现凶险,常因高热、虚脱、心力衰竭、肺 水肿、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死亡。 9、甲状腺危象:又称甲亢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发生原因可能与循 环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多发生于较重甲亢未予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 10、慢粒急变:慢粒急变是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的过程。它是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末期最常见的表现。 11、肾病综合症:是多种肾小球疾病引起的一组症状与体征。诊断标准是:尿蛋白超过 d;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血脂升高。 12、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系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一,但临床 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

人干细胞生长因子cDNA克隆、表达和纯化及其造血种属特异性

人干细胞生长因子cDNA克隆、表达和纯化及其造血种属特异性 【摘要】人干细胞生长因子(human stem cell growth factor,hSCGF)是一种早期造血调控因子。已知人干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两种形式,包括全长分子hSCGF以及在Ca2+依赖糖识别结构域(calcium-dependent 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内缺失78氨基酸的截短型分子hSCGFβ。hSCGFβ的造血刺激活性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hSCGF能否协同刺激小鼠粒/单系祖细胞增殖。为克服hSCGF的cDNA GC含量较高的困难,本研究以两步PCR的方法从人胎肝cDNA文库(Clontech)中成功克隆hSCGF cDNA,进而将hSCGF成熟肽编码序列亚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中,融合表达。研究结果 表明,通过低温诱导(28℃),重组表达产物主要以可溶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裂解上清中,利用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表达蛋白。对重组蛋白的造血刺激活性分析表明,不同于截短型分子hSCGFβ,全长分子hSCGF能够刺激小鼠骨髓粒/单系造血祖细胞 增殖。结论: hSCGF CRD不直接结合受体,可能具有其他生物学功能。 【关键词】 cDNA克隆 Cloning,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Human Stem Cell Growth Factor cDNA and Its Species-specificity in Hematopoiesis Abstract Stem cell growth factor (SCGF) is an early-acting hematopoitic cytokine that has two isoforms including hSCGF with full length molecules and hSCGFβ,78 amino acids of which lost in the conserved calcium-dependent carbohydrate-recognition domain (CRD).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hSCGFβ is strictly species-specific in regulating he-matopoiesis.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xplore whether human SCGF can exert synergistic stimulatory effect on heterogenous murine CFU-GM progenitor.Firstly,hSCGF cDNA was amplified from human fetal liver cDNA library by using two-step PCR.The hSCGF mature peptide coding sequence was subsequently placed at downstream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sequence in GST gene fusion expression vecto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existed an additional 60 kD protein compared with mock BL21 when the cells hosting recombinant plasmid were induced with IPTG at 37℃.SDS-PAG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ST-hSCGF fusion protein mainly existed in insoluble form.When induced at low temperature (28℃),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mostly soluble.The GST-fusion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subsequently purified by using affinity chromatography.The clonogenic assay revealed that,unlike hSCGFβ,hSCGF had the granulocyte/ macrophage promoting activity (GPA)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中心法则:生物体遗传信息流动途径。现包括反转录和RNA复制等内容。 复制:是指遗传物质的传代,以母链DNA为模板合成子链DNA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的一定区段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合成一条与DNA链互补的RNA链的过程。 翻译:以mRNA为模板,氨酰-tRNA为原料直接供体,在多种蛋白质因子和酶的参与下,在核糖体上将mRNA分子上的核苷酸顺序表达为有特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的基本要素:tRNA、核糖体和mRNA 顺式作用元件:指调控真核生物结构基因转录的DNA序列,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反应元件等。它们通过与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来发挥转录调控作用。反式作用因子:指真核基因的转录调节蛋白,包含DNA结合结构域和转录激活结构域。它们与顺式作用元件、RNA聚合酶相互作用,以及转录因子之间相互协同或者拮抗,反式调控另一基因的转录。 操纵子:原核生物绝大多数基因按照功能相关性成簇串联排列,与启动子、操纵基因等调控元件共同组成一个转录单位,实现协调表达。(原核生物中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功能单位,包括结构基因和调控部分。) 乳糖操纵子:控制β半乳糖苷酶诱导合成的操纵子。包括调控元件P(启动子)和O(操纵基因),以及结构基因lacZ、lacY和lacA。在没有诱导物时,调节基因lacI编码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O结合后抑制结构基因转录;乳糖的存在可与阻遏蛋白结合诱导结构基因转录,以代谢乳糖。 色氨酸操纵子:控制色氨酸合成的元件之一。大肠杆菌的色氨酸操纵子有启动子和操纵基因控制一个多顺反子mRNA的转录,控制编码色氨酸生物合成需要的各种酶,另外,还有前导区和衰减区。当培养基中有足够的色氨酸时,操纵子关闭,,缺乏色氨酸时,操纵子开启。诱导与阻遏:若调节蛋白和操纵基因结合后,抑制其所调控的基因转录,称阻碍物,反之诱导。(与调节蛋白结合的效应小分子,辅诱导物) 基因表达: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 转录因子:一群能与基因5`端上游特定序列专一性结合,从而保证目的基因以特定的强度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表达的蛋白质分子。包括结合位点和调控区。 结构基因:编码功能各异的蛋白质或RNA的特异DNA序列。 分解代谢活化蛋白CAP:降解物活化蛋白,有DNA结合区和cAMP结合区,有转录因子的作用。能与环腺苷酸(cAMP)结合而被活化,帮助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促进转录进行。 Sigma 因子:是一种非专一性蛋白,作为所有RNA聚合酶的辅助因子起作用。σ因子是DNA 依赖的RNA聚合酶的固有组分,它识别启动子共有序列且与RNA聚合酶结合转变为聚合酶全酶。σ因子本身并不能与DNA结合,但是与核心酶的相互作用会激活它的DNA结合区段。λ噬菌体溶原生长:λ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将其基因组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整合有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菌,这一过程称为溶源化途径。溶原状态下,溶菌能力并没消失,只是潜伏起来不表达罢了。当条件适合时,就会转入溶菌途径,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并破坏宿主细胞。 λ噬菌体裂解生长:λDNA进入大肠杆菌后,能利用其体内的酶和代谢原料进行自身复制,并合成噬菌体基因的各种产物(酶、外壳蛋白)。在大肠杆菌内,λ噬菌体不断发育成熟,组装成许多子一代的噬菌体颗粒,最终使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严谨反应:指细菌生长在不良营养条件下时,缺乏足够的氨基酸等因素所导致的蛋白质合成突然下降、tRNA合成突然停止等一系列反应。严谨反应情况下,细菌将关闭大量的代谢

细胞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

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p156) 一个信号产生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靶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是细胞通讯的基本概念, 强调信号的接收与接收后信号转换的方式(途径)和结果, 包括配体与受体结合、第二信使的产生及其后的级联反应等, 即信号的识别、转移与转换。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强调信号的接受与放大 ③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并激活受体; ④活化受体启动靶细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⑤细胞内信号作用于效应分子,进行逐步放大的级联反应,引起效应。 ⑥信号的解除,细胞反应终止。 受体(receptor)(p158) 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多为糖蛋白,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配体结合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 根据存在部位分为: ①细胞内受体(intercellular receptor) 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②细胞表面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GPCR) (cell-surface receptor) 酶联受体 G蛋白 G蛋白是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的简称,位于质膜胞浆一侧,由α,β,γ三个不同亚基组成。 细胞质膜: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生物膜 生物膜(biomembrane):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质膜统称为生物膜 单位膜(unit membrane) 生物膜内外两侧为电子密度高的暗线,约为2nm,中间位电子密度低的明线,约为3.5nm,总厚度为7.5 nm,这种“暗-明-暗”的结构。 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一种生物膜结构的模型,它认为生物膜是磷脂以疏水作用形成的双分子层为骨架,磷脂分子是流动性的,可以发生侧移、翻转等。蛋白质分子镶嵌于双分子层的骨架中,可能全部埋藏或者部分埋藏,埋藏的部分是疏水的,同样,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在膜上自由移动。因此称为流动镶嵌模型。 膜脂 存在于质膜及细胞内膜的脂质。主要是甘油磷脂、固醇和少量的鞘脂。膜蛋白则镶嵌在膜脂中。所有的膜脂(membrane lipids)都具有双亲媒性(amphipathic),即这些分子都有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一.绪论 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3 个层次,以整体与动态 的观点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种生命活动本质和基本活动的科学。 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1.细胞培养(cell culture):从活体中取出的细胞或其他建系细胞,在体外无菌条件下,给 予一定的条件进行培养,使其能继续生存、生长和繁殖的一种方法。 2.原代培养(primary culture):直接取材于有机体组织的细胞培养。 3.传代培养(secondary culture):将原代培养的细胞取出,以1:2以上的比例转移到另一 盛有新鲜培养液的器皿中进行培养的过程称传代培养。用这种方法可重复传代。 4.接触抑制:一般分散的细胞悬液在培养瓶中很快就贴壁铺展并进行分裂繁殖,形成紧 密的单层细胞,当这些细胞表面互相接触时,就停止分裂增殖,不再进入S期,这种现象称细胞的接触抑制。 5.细胞系(cell line):原代培养细胞成功传代即为细胞系。 有限细胞系(50代以内) 6.细胞融合:是指用自然或人工的方法使两个或几个不同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的过程。 7.Southern杂交:是体外分析特异DNA序列的方法,操作时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将核DNA 或线粒体DNA切成DNA片段,经凝胶电泳分离后,转移到醋酸纤维薄膜上,再用探针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即可辨认出与探针互补的特殊核苷序列。 8.Northern杂交 9.PCR技术:是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异性DNA片段的技术,它利用DNA半保留复制原理, 通过控制温度,使DNA 处于“变性—复性—合成”反复循环中。每一个循环的产物又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每循环一次,DNA分子就按2n指数倍增,结果可获得数百万个拷贝的目的DNA片段。 三.细胞概述 细胞是一切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异,但其化学组成基本相似。 1.生物大分子:细胞内由小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结构复杂,具独特特性,负责装配细胞组成,催化细胞内化学变化,产生运动,反应以及遗传变异的生命活动的物质。主要有核酸,蛋白质。 2.RNA干扰. RNAi:小干扰RNA以与其序列同源互补的mRNA为靶点,通过降解特定基因的mRNA来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诱发细胞呈现出特定基因的缺失表型。 3.核酶ribozyme :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4.膜相结构membranous structure :指细胞膜,核膜和有膜包绕的各种细胞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等。 5.非膜相结构non- membranous structure :指没有膜包绕的各种细胞结构,主要有核糖体,中心体,染色质,核仁,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细胞质基质和核基质。

造血的体液调控课前思考题

造血的体液调控课前思考题 目录 造血的基因调控 原癌基因的调控抑癌基因的调控信号转导的调miRNA的造血调控造血的体液调控造血的正向调控因子造血的负向调控因了 一、造血的基因调控 造血调控(Regulation of Hematopoiesis 造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释放及迁移、归巢和凋亡受到造血微环境中多因素、多水平的影响,以维持正常造血平衡即造血调节。 细胞因子(cytokines) 是一组基因编码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是细胞信号分子,有的是糖蛋白,有的不含糖基,其含量低,半衰期短,在细胸间传递信息,影响造血活动 一、造血的基因调控 (一)原癌基因的调控 癌基因:最初的定义是可以在体外引起细胞转化、在体内引起癌瘤的一类基因。 各种动物细胞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着与病毒癌基因相似的序列统称为细胞癌基因。 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形式存在,故又称为原癌基因。 一、造血的基因调控 (一)原癌基因的调控 组成:c-myc、ras、c-abl、bc1-2、c-kit基因等是细胞基因组的正常成员。

编码的产物: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内蛋白激酶、细胞内信号传递分子及转录因子等 调控:以不同的方式参与DNA复制和特定基因的表达,促进造血细胞的增殖和调节细胞的发育。 原癌基因→点突变、染色体重排、基因扩增→癌基因→细胞增殖失控、分化停滞。 一、造血的基因调控 (二)抑癌基因的调控 抑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 抑癌基因的丢失或失活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一、造血的基因调控 (二)抑癌基因的调控 组成:p53、WT1、NF1、RB、DCC基等产物对细胞生长、增殖起负调控作用,抑制潜在细胞恶变 编码的产物:蛋白质→正常细胞增殖负调节因子。 调控: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终末分化、维持基因稳定、调 节生长及负性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诱导细胞凋亡等。 (三)信号转导的调控 基因转录:是细胞生命活动中一种重要调控方式,它被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即转录因子调节。 信号转导:转录因子将各种细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递并引起细胞相应反应的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