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音乐教师的几点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音乐教师的几点建议

一、音乐教师应关注并承认个体差异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对学生因音乐知识技能苍白薄弱而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抱有怨言,进而对于是否应该调整学段目标要求而产生困惑。实际上,学段目标为教授不同学段的音乐教师们提供的是一个实际教学操作的参照物,每堂课都应该与学段目标进行挂钩。教师所反映的部分学生音乐能力缺失的问题应以一个较为客观的视角来审视,那就是个体差异。音乐新课标与过去音乐大纲教学时代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承认每个人在音乐学习和潜能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换句话说,音乐学习是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站在同一条线上。过去,音乐教师总是关注少数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培养,把音乐教育当成是专业性质的音乐人才培养。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摆正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承认个体差异。如果单纯地将学段划分和学段目标作为单一的标准进行一刀切控制,那么我们的音乐课程将永远进展不了。

许多教师普遍把识读乐谱作为衡量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标准,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把学生缺乏识谱能力作为无法正常进行教学的借口,有的更把责任归结于小学、初中老师教育不当。音乐鉴赏主要以听觉为主,以听力的价值判断为主,如果不是单作为作品分析来看,识谱对于教学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当然,识谱是一项重要的音乐技能,它对于个人音乐能力的培养和音乐作品的分析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因学生不识谱,教师就无法上音乐鉴赏课的这种因果关系是不正确的。因此,识谱能力的高低不能作为评价学生音乐水平高低的标准,音乐教师更不能因为学生识谱能力缺乏而认定他(她)不具备音乐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目标维度中,知识与技能维度包括了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八要素,以及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相关文化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识谱只占知识与技能的不到1/10的比重。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多多少少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经验,比如能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能听出分辨不同的音色,能哼唱出熟悉的音乐旋律……这些都足以说明他们拥有学习音乐的能力。

美国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执笔者雷默先生曾说,对于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在他的有生之年,是不需要依赖乐谱来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虽然不识乐谱,但是他们对于那些节奏、旋律复杂的流行歌曲都能驾轻就熟。像帕瓦罗蒂和许多民间艺人,他们都不具备识谱能力,但这不影响他们对于音乐的表现与诠释,他们在音乐上同样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造诣。不过我们不能走历史极端,会识谱肯定是一件好事,只是对于识谱的要求,并不是音乐能力的全部,这一点必须引起音乐教师们的关注。

具体到音乐教学中,学生的识谱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有位知名专家曾经说过,在音乐教学当中,五音不全的人,比音乐的天才还少。如果音乐教师找不到解决学生五音不全的教学方法,那么他就不能提出学生由于我们的教育带来的五音不全的问题。音乐教师应深入地学习新课标对于学段目标的要求,了解其循序渐进、递进变化的特点,同时正确认识识读乐谱教学,转变过于单一的教学观念,思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教师整体把握九年音乐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以及有效解决学生识谱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作用。国外有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音乐教师不刻意要求学生识谱,但学生们都学会了识谱。例如在德国的一节小学四年级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一条由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休止符组成节奏型,运用图形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节奏性进行组合与创编,学生在不断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置身于丰富的音乐体验当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相关的乐谱知识。

通过对识谱教学的探讨和对学段目标的分析,其目的是要说明:不要把某一单向的知识(如识谱)作为唯一评价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的标准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问题与我们的评价标准有一定的联系,一些地方部门、教研部门、专业人士、社会人士等,经常会以识谱来评价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从而导致音乐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识谱,把学生的识谱与识字相提并论,认为学音乐就好比学文化,不识字就是没文化,不识谱就谈不上是学音乐,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是面向大众,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普适性的教育,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也更不是“选择”或“淘汰”学生。基础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审美,这些可能跟识谱有关系,但是跟识谱的必然联系并不这么紧密。

三、音乐教师应正确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

学段目标是围绕三维目标展开的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某一具体的技能。许多音乐教师经常会把识谱问题作为埋怨学生在前一学段知识技能薄弱的主要凭据,于是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如何评价音乐能力?在第一届全国教师基本功比赛中有一道相对简单的节拍判断题,主要是听辨2/4、3/4、4/4这几个常见的节拍,但是93个学员中没有一个全部答对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听辨对于人们审美能力的的激发比靠死记硬背识谱概念来得更为重要。如果把这道题置换成节拍的概念,那么正确率肯定是百分百。蒙赛尔曾经说过:“什么是音乐?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和感知要靠感悟。”识谱可以教,乐理可以教,但真正的音乐是不容易教的,它需要人们亲身进入音乐学习中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学习音乐、体会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

因此,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识谱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在关注的同时,我们要掌握好教授识谱和避免学生五音不全的基本方法。此外,审美能力、合作能力、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演唱能力、演奏能力等的培养都不是仅靠识谱能力就能获得的,音乐教师们不能顾此失彼。应该说,音乐学习是一个自然的、循序渐进的体验过程,很多知识与技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就能自然地被学生所掌握,教师们要把心思更多地关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创设出更为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