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传承 锦绣山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韵传承锦绣山阴
雁门故郡,山阴新府。翠微南横,洪涛北奔,南临雁门天险锁钥,北扼边塞内边故道;地接三晋内外,大道通衢;雄踞塞北要冲,山河锦绣。狄戎故地,金戈铁马,三百谜冢说汉魂;滔滔桑干,长城蜿蜒,新旧广武耀千秋。
古曰:山南水北为阳。山阴,居于翠微山之北,因此得名。山阴北望平城,南拒雁门,西临平朔,东傍应州。历史悠长,古迹众多;人杰地灵,才俊辈出。大运高速横贯县境,四通八达;同蒲铁路贯通南北,路网纵横。北方奶都,古城乳业一枝独秀,名扬海内;乌金丰富,煤炭储量全省前列,矿产众多,星罗棋布;生态为基,绿浪滚滚,湿地保护,方兴未艾……
位于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冲突缓冲地带的山阴,两千余年来,厮杀与喧嚣贯穿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山阴的历史是一部冲突史、战争史,更是一部融合史。从匈奴、鲜卑、突厥、沙陀、女真,到蒙古、满族,各种文化在山阴不断碰撞交融。山阴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逐渐成长为塞外一颗璀璨明珠,积淀了数不清的文化遗存,成为一代又一代山阴人的宝贵财富。
沧海桑田弹指一瞬金戈铁马融通各族
山阴,远古就有人类活动痕迹。早在六千余年前,先民
就在此繁衍生息。1957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在岱岳镇曾出土了石器、骨器、夹砂和泥质灰色陶片,并有白灰面和用火留下的痕迹。据国家历史博物馆考古部考证,六千年前山阴县就有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点,系仰韶文化分布区。
相传,上古时期,尧、舜、禹,特别是尧和禹,都在山阴留下了足迹。据《辞源》与《山西通志》记载,山阴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累头山(朔城区神武南山)、朔州地、武周塞(左云)三个方面流来的泉水聚集在山阴境内和应县东部,形成了天然沼泽湖,叫“水”,现在山阴县合盛堡民间还有“水上”之称,可能就是该古地名的遗存。夏禹受舜帝之命治理水患,传说曾登临翠微山观察地形,故该山又名“夏屋山”。后北魏时相传文殊菩萨在此留宿,又名“佛宿山”。可见,山阴属于华夏故族活动之地,虽属北狄,但是自古就受中华文化的浸润。合乎中华礼俗者为华夏,山阴先民自古就属于中华无疑。
禹建夏之后,山阴夏归荤育,商曰下危。西周北戎而僭,春秋北狄以据。战国大乱,礼崩乐坏,三家分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破楼烦(楼烦原是一个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地域概念,成为历史上郡、县、乡的名称。西周至春秋时的楼烦国相当于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带,后扩展壮大,其范围大致包括北至现在的内蒙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乐县,
东南边缘太原市区),在楼烦故地置县,属雁门郡。山阴之地始为赵所辖。赵为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山阴乃至雁北地区第一次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一统中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沿袭赵国既有建制,在雁北置雁门郡,山阴仍属楼烦县(非现在的娄烦县)所辖。但此时,匈奴已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始皇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开始了中原封建王朝与匈奴长达几百年的冲突。此后,位于大同盆地南端,紧扼入关咽喉,紧邻雁门边塞的山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重镇的地位一直伴随山阴到清军入关,蒙古骑兵南下的可能性几近消失,康熙帝宣布“永不修长城”,山阴才归于宁静,远离了战乱纷扰。
汉代,山阴为雁门郡地,县地东西分属陶、阴馆两县。汉高祖刘邦曾经此地与匈奴大战于白登山,不慎被围,陈平献计贿赂单于妻子阏氏,方得逃脱。自此之后,山阴成为汉王朝军队与匈奴军队反复争夺的兵家重地,汉王朝在山阴大量驻军,建立起了庞大的防御体系。至今,旧广武城南5公里处,沿恒山山脉东西横亘,还留有长约10公里的汉长城残迹。借助庞大的战争防御体系,汉王朝与匈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战。无数戍边将士死后埋在这里,逐渐形成了290余座西汉、东汉墓葬群,这就是后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的广武汉墓群。汉灵帝时,山阴之地由于长期战乱,县治
废驰,山阴之地遂为匈奴、鲜卑所占据。
三国、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等族的力量南下,山阴一部分由鲜卑族所占据,其余部分属陶、阴馆县地,归雁门郡所辖。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官府下令将马邑(今朔州)、阴馆、楼烦(今怀仁)、繁峙(今应县)、崞县(今浑源)五县人民迁于雁门关内。
西晋到隋代建立的200余年间,山阴一直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北魏、北齐、北周时期,山阴地分别属神武郡、太平郡,在北魏拓跋氏建都平城(今大同)时期,山阴属于北魏的京畿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隋代以降,文帝杨坚破北周,结束了南北朝历史,一统天下。文帝设天下总管府,山西总管府辖并、代、隰、朔四州,山阴归朔州马邑郡。隋炀帝出雁门巡视塞北,经山阴到朔州,慨叹塞北气候冷、风沙大,曾赋诗曰:“平地起山皆走石,半空无海亦翻波。”大业十一年(615年)四月,炀帝再度出巡塞北,突厥始毕可汗获得情报后准备偷袭,杨广组织力量与突厥人大战于雁门。盛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率军平定刘武周时曾路过山阴,也留下了“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的诗句。“白骨荒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恐怕是经过长期战乱后山阴大地最真实的写照。
随着朱温篡唐,开启了五代到宋朝的八十年乱世。而山阴又开始了近五百年的少数民族统治历史。后唐大将石敬
瑭,为了一姓江山,不惜向契丹称“儿皇帝”,将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辽主。从此,中原汉族王朝的北方屏障丧失殆尽,中原军队无险可守,必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阻挡游牧民族的铁骑。辽兵南下、金兵南下、蒙古兵南下成了家常便饭,靖康之耻、崖山之役……中原王朝的悲剧一次又一次上演。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山阴之地才重新归属中华正朔。后梁、后唐初,山阴称河阴县,以地处桑干河之南得名。属应州,归契丹后,更名为阴馆。
“山阴”的县名始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宋太祖赵匡胤代周而立之时,山阴仍处于契丹辽主的统治之下。宋太宗灭北汉后对辽北伐,但无功而返,山阴之地一直牢牢控制在契丹人手中。金易契丹,山阴承辽制,仍名河阴,隶属西京道大同府应州。因避郑州同名属县名,金大定七年,将河阴县名改为“山阴”,意为佛宿山之阴,这就是山阴县名之滥觞。金贞佑二年(1214年),金宣宗因敬重山阴籍平安节度使沙彦之名,升山阴县为忠州。元代,山阴县治所在忠州城(今故驿古城),属大同路。至元二年,忠州城为大水所淹没,县地并入金城县。后复置山阴县,治所山阴城,属应州管辖。
明代,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之后,宣布“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出师北伐。徐达大破盘踞山西的蒙元部队之后,山阴之地又一次回到中原正朔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