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_姚小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9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t.2003第23卷第3期(总65期)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3(Sum No.65)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
姚小涛,席酉民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 要] 阐述了社会网络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社会网络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在此基础剖析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单位(关系联结)以及网络形成与演进的两种模式,对社会网络理论与企业问题研究可能的结合领域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了社会网络理论可以在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联盟、中小企业的起动与发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研究领域得以较好的应用。
[关键词] 社会网络;企业;社会关系;社会资本;结构空洞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5X(2003)03-0022-06
Social Network Theory and Its lm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Firm Study
Y AO Xiao-tao,XI You-min
(The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A bstract The social network theory together with its analysis fra me work has been showing its importance as a new
view of the firm.The core idea of the theor 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 and gro wth of the firm are first discussed and then the basic analysis units,relationship and tie,and two pattern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network are investigated.At last the major ap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in the field of the firms study,such as business or ganization str ucture,strategic alliance,start-up of small-and medium-sized firm,etc.are re-viewed.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fir m;relationship;social capital;structural hole
一、社会网络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社会网络理论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出现,[1]长期以来被主要用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并基本上停留在纯社会学研究范畴之内,这极大地限制了社会网络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事实上,不只是一些社会现象可以用社会网络理论加以理解与分析,企业以及企业内外部的人、环境也都具备一定的社会网络特性,社会网络理论对企业进行分析同样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度,因此,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应该进入企业研究者的视野,用以分析企业的相关问题。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 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网络理论在国外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企业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本文主旨并不在于阐述单纯的社会网络理论,而主要考察的是社会网络理论与企业问题研究的结合,即“企业”社会网络理论。
我们知道,任何经济组织或个人都具有与外界一定的“社会关系”(Relationship)与“联结”(Tie),都镶嵌或悬浮于一个由多种关系联结交织成的多重、复杂、交叉重叠的社会网络之中。在这其中,关系是因,联结是果,有关系就有联结,各种各样的关系与联结搭建了社会网络的基本构架。
社会网络之所以受到企业研究者的关注,是因为
[收稿日期] 2003-05-0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研究群体项目(7012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02003)
[作者简介] 姚小涛(1970-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席酉民(1957- ),男,陕西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22
社会网络与企业资源获取、企业成长紧密相关。企业成长需要资源,而企业之间或企业与个人之间是资源依赖的,它与网络中其它行为者之间通过各种特征的关系进行联结,不同形式的资源则通过这些联结在网络中的组织与个体之间流动,这种联结就如同“婴儿的脐带”,为组织与个体的发展提供“养份”———资源。从而可以说,资源获取的渠道来自于一个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提供了分析企业成长及其资源获取的重要思路。
进一步看,资源依赖并不局限于与其有直接合作关系的其它组织或个体之间,因为资源获取可能还会扩展至与其无直接联系的组织或个体,也就是说,资源获取可来会来自于一个与其有直接和非直接联系的诸多组织或个体,从而网络是一个多维度的网络。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并没有限定资源的内容与形式,也就是说,企业想要获取的资源的内容与形式可以表现为多种多样,如信息、人员、资金、服务、建议、知识、机会等等,甚至社会网络本身也被看作是企业成长的一种资源。
二、弱联结与强联结:力度与重要性
要认识社会网络,就必须了解联结及其特性,因为社会网络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各种联结。联结的构成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如具有相同或相似背景的朋友、亲戚、同事、邻居、校友、同学等等。社会联系既可以是直接联结,也可以是间接联结,也就是说,社会网络理论不单研究直接联结,而且研究间接联结。
关于联结最具开创性与代表性的分析来自于Gra-novetter[2],他引入了网络“力度”(Strength)的观点,并将联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强联结(Strong Tie),一种是弱联结(Weak Tie)。个人与其较为紧密、经常联络的社会联系之间形成的是强联结;与此相对应,个人与其不紧密联络或是间接联络的社会联系之间形成的是弱联结。在阐述哪种类型的联结力度更强(即在传递资源过程中更具重要性),Granovetter认为“弱”联结反倒更有“力度”,这是因为,强联结之间由于彼此很了解,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等相似之处颇多,并不能带来进一步的新的资源与信息,所增加的资源与信息大部分都是冗余的,而如果在弱联结之间搭起某种形式的桥梁,就可以传递多种多样的资源。因此,增加强联结很少能增加新价值,而弱联结反倒会增加新价值,即弱联结是获取新资源的重要通道。
如果将Granovetter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就可以得出两个基本观点。首先,弱联结由于增加了网络的多样性而在网络中显得异常重要。其次,存在三种状态,两种极端状态是强联结与无联结(或极弱的联结),中间状态是弱联结,在资源获取作用方面,无联结(或极弱的联结)基本上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弱联结提供最大的帮助,强联结提供较小的帮助,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曲线关系。
Granovetter关于弱联结重要性的观点提供了分析新资源获取的一个有用角度,但是,这一认识也有其局限性。资源并不一定总是或总能在弱联结中获取,强联结往往是个人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基础与出发点。同时,强联结包含着某种信任、合作与稳定,而且较易获得,弱联结则总是与不稳定、风险、投机联系在一起,也较难获得。资源获取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通过强联结去开拓新关系、建立弱联结,并在不断试探性接触中使弱联结逐步加深了解与认识,最终使资源交换得以进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弱联结的稳定性与信任性增强,然后再依此去不断开发新的弱联结,从而社会网络规模增加,资源获取网络扩展,所以,社会网络扩展的过程应被视为依靠强联结开拓弱联结的过程。
既然强、弱联结的作用各不相同,那么,有必要清楚认识什么是强联结,什么是弱联结?如何界定强、弱联结?强与弱两者的分界点在哪里?强弱分界不清楚的话,将在具体深入的研究中引起混淆与结果的不一致。Granovetter用相互接触的频数进行定义,认为强联结每周接触至少两次以上,弱联结每周接触少于两次,但每年至少多于一次。这种用接触频数定义联结的强弱程度过于简单化和主观臆断性,从资源获取角度来看,虽然接触多在大多数时间代表着关系紧密,资源较易获取(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接触频数在一些情况下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情感、亲密性等可能更值得考虑,接触频数大,如果信任与情感不强,反倒会产生负效应。
尽管存在以上需进一步明确的地方,但Granovetter 对联结强弱程度的区分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研究出发点,因为只要我们接受联结关系存在强弱之分及其所起的不同作用,就可以深入、具体地分析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联结对企业、个人的成长以及资源获取如何发生作用的问题。
三、社会网络形成与演进的模式
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关于这个问题是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关于社会网络的形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分别是以B ourdieu[3]与Coleman[4]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观点和以Burt为代表的结
2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