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手操作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动手操作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优势

【摘要】“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学好图形与几何知识,对发展小学生的智慧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图形与几何”这一块知识一直是我们数学老师最头疼的,孩子的年龄小,空间观念差,而传统的平面几何教学过分抽象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使不少学生怕学几何,甚至厌恶几何、远离几何,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空间观念的形成,光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量一量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这样易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动手操作兴趣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空间观念

【正文】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教师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那么,何为动手操作?是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的操作活动。特别是在小学学习阶段,同学们都非常喜爱学习图形与几何这些的内容,动手操作能简化学生对深奥知识的理解与探索,越低年级的学生越适合于动手操作活动来辅助学习理解知识,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虽然学生的抽象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对于有些难懂易错的知识学生也可根据知识的需要进行动手操作,以便于理解与掌握。

在这些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已慢慢地发现了: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积累活动经验后而获得的,即使简单的几何推理也需要以操作为基础。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动手操作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优势谈谈我的看法: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有了兴趣,学习地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如教学利用一副三角尺能画出哪些不同度数的角时,这种题是拓展题,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先让学生独立摆一摆、画一画,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又如在教学《旋转与角》时,我课前让每位学生做一个活动角,因为制作学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因此整节课上得非常顺利,教师教的得心应手,学生学的快乐,真正做到“趣、活、实”。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保证使学生兴趣高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儿童进行操作活动,是符合儿童思维的认识过程的,即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就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动手操作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因此,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自己动手操作去感知事物,去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整个数学课堂我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时针由12时到3时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于学生们知道3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这样为例题中旋转9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又如教学《四边形分类》时,由于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所以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分一分、填一填、画一画、议一议、剪一剪等,让学

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样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教学“分一分”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各种各样的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类,有的学生按角的特征来分类,有的学生按边的特征来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各类的特点,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再引导学生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新知识、理解新知识。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数学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契机。首先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操作验证的,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最后让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并引导学生互相评议,互相补充,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在适当点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有自己动手操作并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合作,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而且由于学生在操作时可以相互启发,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因此又利于促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