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人民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届三 我国进入社会主 第三次 中全会的 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 召开
发展生产力,实 现四个现代化
想一想:
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
改革到底要改什么?
含义: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 放”有哪些区别呢?
背景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 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 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 被动开放。
目的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 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结果不同: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 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4、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我国从1979 年到1990年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1.1979年7月----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2.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四个经济 特区。 3.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为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 5.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结合材料思考: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政企不分,没有自主权;吃大锅饭现象 严重,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企业缺 乏活力)
国有经济、 : (3)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①内容: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 中外合资经济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一步扩大生产 和外商独资企 经营自主权。 业 ②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③作用: 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改善中不 断加强
“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人均粮食产 量,粮食产量按每人平均计算, 1958年 303公斤, 1978年316.6公斤,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 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 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 ……为特征的人民公社 ……高度行 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 “ 大 呼 隆 ” , 分 配 “ 大 锅 饭 ” , 缺 乏 内 在 激 励 机 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史
3、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1、背景:在徘徊中前进
徘徊的原因: 客观上:“文革”造成的政治、经济、思想、组织混乱 局面一时难以解决; 主观上: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坚持 “两个凡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改变,干扰着 前进的方向;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徘徊表现:平反工作受阻;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结果: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意义: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
思想 路线 政治 路线 组织 路线 伟大 决策
1978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
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
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
成就。
——世界银行评价
内容标准: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 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 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重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 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抉择 ——18个红手
印的生死文书: …… 如果村干部坐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养到18岁。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社 员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
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5.02亿斤 6.70亿斤 说凤阳、道凤阳,
1982年产粮 7.15亿斤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嫁出, 不见新娘进凤阳。
实行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等)
3、历史意义: ①两大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 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转折
体制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②三个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 展新时期 。
2.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A ( )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全国普遍 推行。根本原因是( C )
A. 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第三次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
果
任
务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第一次 辛亥革命 帝制,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 中华人民 第二次 共和国的 成立
维护共和制度,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 结束了中国的半 政权,迅速恢复国民 殖民地半封建的 经济,建立社会主义 社会历史 制度。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时的讲话)
请思考:
城市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国营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 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 节
①基本目标: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市场 经济体制
标志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
第一次
景
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辟农村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 重心。
第二次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 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 七届二中全会上。
粉碎“四人帮”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B内容: 2、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
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改后为集体所有制— —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意义:变革 调动 改变 推动
难点释疑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切含义是( ) A.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 B.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分散自主经营 C.农民个体经营和乡村联合经营相结合 D.在乡镇企业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特点?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原因: 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过程:
设立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城市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放内地城市 经济特区(点) —沿海开放城市(线)
3、格局:
———沿海经济开放区(面) ——内地(多方位)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坚持“左”的错误,反对否定“文革” 危害:①完全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维护个人崇拜,并制造新的个人崇拜; ②在实践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得不到纠正。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目的: 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8家公司入选《财富》 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 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 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 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社会主义 经济。
请思考: 1、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二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思想路线转移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 城市
工作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决策
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堂
国有企业改革
小
开 放
点
线 面
深圳等经济特区(点)
沿海开放城市(线) 经济开放区,内地(面)
结
自我检测: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 A. 民主集中制 B. 解放思想 C. 实事求是 D. 改革放开
B. 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 D. 适应了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种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 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形式。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承包形式上有两种:①包产到户。以土 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以户为单位承包,包 工、包产、包费用。按合同规定在限定的生产费用范围 内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实现承包合同指标受奖,达不 到承包指标受罚。②包干到户。又称大包干。承包合同 中不规定生产费用限额和产量指标,由承包者自行安排 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公共 提留以外,完全归承包者所有 。即“交够国家的,留 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
决策和历史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
难点: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
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知识回 顾
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
1、1949年10月—1956年底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1957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建设)
②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 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 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 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 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 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 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 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 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2.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形势和社会面貌
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余下的全是自己的
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促进农村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 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 改革很有信心。
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由于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由于计划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等方面原因, ……企业产品结构不 能适应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的需要,质优价廉、适销对 路的产品供不应求,一些质次价高、货不对路的产品滞销积 压, ……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不健全,职责 不清,考核不严,职工多生产和少生产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 样, ……
结合材料及教材思考: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 农村开始呢?
1、地位:农业为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 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 落后面貌的关键。 3、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
2、改革的过程: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A原因:——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