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日本国家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日本国家概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日本国家概况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解课本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笔者尝试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法,力求摸索出一套有别于传统的创新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通过预备调查、正式问卷调查检验此教学模式的效果。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日本国家概况;教学模式;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3
日本国家概况,顾名思义,是一门总体介绍日本的课程,它是一种横向的学习,包罗地理、风俗、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泛,令教材上有限的篇幅难以覆盖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师讲授学习要点和重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把课外扩展的部分交给学生。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主导,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阶段的教育与学科中。但将其用于日语教学中,尤其是在日本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及有关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
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日本国家概况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担任本课程期间,尝试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意义学习理论应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摸索出一套新
的教学模式。在本论文中,笔者就此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并通过对授课对象的问卷探讨其可行性与不足之处,最后提出改善之策。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与其它学习理论不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其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提出:第一,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第二,学习要以自由为原则。这里所说的自由体现在:学生具有天赋的学习潜力,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要选择内容有意义、符合学生目的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这种学习被罗杰斯称为意义学习。它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获得过程,更是一种与个人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受这一理论的启发,结合日本国家概况课程的特点,笔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模式及流程
(一)运用视频总体介绍课程,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在第一节课上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日本魅力,并让学生们互相交换观后感。
1、导入的手段——集体讨论
一上课,笔者便问学生“日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发表意见。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了
讨论,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2、播放视频《youkosojapan》,引出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作为对刚才问题的回答,笔者接着播放了一个总体介绍日本的短片《youkosojapan》。这个时长11分钟的视频,充分而直观地展示了日本的特色和魅力,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视频没有对白和字幕,老师可以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提问并解说。观看视频后,学生对日本更加地向往了。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想更进一步地了解日本这个国家。正如罗杰斯所说,教师只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便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短片介绍了日本的地理、风俗、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但这门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日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达到能理解日本人的价值观、想法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和他们进行交流。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就某一话题用日语做发表
1、选择学生发表的主题
受罗杰斯意义学习中“选择内容有意义、符合学生目的和生活经验的教材”这一思想的启发,笔者参考了多本教材,选择了涵括地理、文化、历史、文学、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题目。因为每个题目的范围都较大,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出关键词供学生参考。
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约3到4人为一组。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及发表日期。
2、介绍发表流程及用语
因为学生没有很完整地做过日语发表,所以在第一节课上,笔者以发表《日本の季節現象》为例,向学生系统地演示日语发表的流程、介绍发表的用语,以及ppt等资料的制作方法。发表后,还教授学生如何向发表者提问、或者作为发表者如何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内容包括提问及回答的构成、用语、技巧、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掌握发表,也为他们毕业论文答辩打下了基础。
3、学生发表
掌握发表的方法和用语后,从第二节课开始,由学生就自己所选的题目进行发表,加以实践。一方面,组员门分工收集资料,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动手制作ppt、组织发表的语言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其中的知识;比起单纯地依靠课本获取知识,或者老师一个劲地灌输,这个过程更加的深刻,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更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要在认可、理解、掌握收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方法对所获知识进行加工,并输出。比如说,在发表《日本的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饮食文化,并明白到日本的饮食习惯与中国的不同及其成因,以后和日本人一起吃饭时学生就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并有可能做到“入乡随俗”,这样,日本人的这一习惯就渗透到中国学生的行为中了。
通过学生的发表,笔者更加认同罗杰斯所说的“学生具有天赋的
学习潜力”这一观点。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并予以适当的引导,他们会有出乎意外的表现。
(三)发表者自我评价,老师和其他学生对发表者评分
发表后,按照表达、声音、语法词汇、整体表现等五方面,发表的组员、其他学生和老师同时对发表者进行评分。正如罗斯福所说,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起老师,组员们更清楚发表内容的细节,而其他同学与发表者的学习水平更为相近,由学生评分,可以从老师以外的角度检验发表成果为同等水平听众所接受的程度;另一方面,所谓“旁观者清”,让其他同学站在评委的角度评审发表者,下次轮到自己做发表时就清楚应该注意哪些地方了。此外,要求其他学生评分,可以令他们专心听发表者发表,一起参与到课堂中。
评分完毕,发表者具体哪些方面做得好与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如何改正等,老师一一进行点评。
(四)老师补充课件
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所做的发表或内容不够全面,或重点有所偏差,或表达不清楚等,因此需要老师做课件加以补充说明。(五)观看与发表主题相关的视频
除了课件,笔者还选择播放与发表主题相关的视频进行补充。视频比课本更加生动、直观,也更能吸引学生。播放视频前,先让学生学习视频里出现的新单词,以扩大词汇量;另外,给学生提跟视频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对即将观看的视频能做到心中有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