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漫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黄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漫记

题记:黄河出孟津峡谷自巩义进入郑州辖区,逐渐过渡进入平原地带。在途经郑州短短160余公里的河道沿线,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星罗棋布。无论作为自然黄河,还是人文黄河,黄河郑州段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文以郑州黄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为主线,粗略勾勒出郑州黄河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

河洛汇流

巩义,南依嵩山,北临黄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即诞生于此。相传上古伏羲氏在邙岭之巅昼察两河汇流之奇景,夜观浩瀚璀璨之星象,感悟天地,画太极、演八卦,从此形成了历经数千年沧桑而积淀的中华文化之根。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而今,启发伏羲氏遐思无限的河洛汇流景观仍在,我们甚至还可以在巩义沿黄的沟沟坎坎中找到我们的先祖静坐冥思的土台遗存。

从连霍高速公路巩义东站出口驱车一路北行,南河渡黄河大桥将远处的山包当头截断,形成一个巨大的隘口。穿过隘口,到达大桥中部,驻车西望,群山逶迤,山脚下是绵延不断的黄河神堤控导工程;向东远眺,黄河与伊洛河交汇于神堤控导工程下首。每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慕名而来的游客会聚拢在神堤控导工程28坝,近距离一睹河洛汇流的风采。然而,大多数游客恐怕仅仅能够看到河洛交汇的一条清浊分明的水线,甚至即便那条水线,机缘不巧的时候也是若隐若现,令人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受黄河、伊洛河流量、河势变化甚至天气情况的影响,能够亲眼目睹河洛汇流所形成的太极景观,实在要凭你的福分和运气。

2003年9月,华西秋雨连绵不绝,黄河、伊洛河流量持续增大,神堤控导工程28坝腹背受敌,险情连续发生。在经历了三个昼夜的紧张抢险之后,笔者和参与抢险的队员们困顿不堪,坝坡上、堆积的麻绳和编制袋上,到处都是歪七扭八躺着酣睡的泥人。清晨的河洛汇流处,涛声与鼾声齐鸣,浊浪与碧水异色。太阳从朝霞里钻出来,连续的秋雨把天空洗刷得湛蓝通透,强烈的光线与清冷的顺河风让我从睡梦中醒来。至今想起来,我还暗自庆幸自己睡觉的位置和醒来的时机。舒服的麻绳垛和编织袋早让他们占去,我只好在坝头找到一大块坚硬的石头,那个位置正好面朝两河交汇处,视野极为开阔。睡眼惺忪之间,远处朝阳照映下一条清浊分明的水线正在呈S 型演变。

或许是黄河的河势发生了变化,黄河水在靠近控导工程28坝背河所形成的巨大回溜盘旋着缓缓侵入伊洛河河口,而远处伊洛河的一股清流顽强地向黄河河道内推进。半天的朝霞把碧蓝的伊洛河水映照得发出淡紫色的光芒,原本浑浊呈灰白色的黄河水也在朝阳的映照下变得澄黄如金,两河交汇水流顶托所形成的“S”型水线激荡跳动,“S”型大弯一侧由黄河回溜形成的巨大漩涡顺时针缓缓转动,而另一侧则以伊洛河清流为主隐约形成了逆时针旋转的态势。四周静谧异常,只听到汩汩的涛声。伊洛河对岸的山峦被朝阳披上一层薄薄的金纱,恍如梦境一般。想必当年我们的先祖伏羲氏就是坐在那边的山巅俯瞰冥思,霎时间顿悟出承载数千年厚重文化的玄妙思想的吧!

记不清那场景持续了多久,几分钟,十几分钟,抑或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河洛汇流重新归入模糊散乱的常态。唯独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拍下的一组图片在后来的迁徙中遗失了,胶片时代的影像记录让人郁闷不已!!

据考证,河洛汇流之处原本并非在此地,而在自此向东不足十公里的洛口村——洛河之口,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河洛汇流处。2008年,因为神堤控导工程的续建,巩义市政府担心工程续建会对河洛汇流景观造成影响。为此,郑州河务局、巩义市政府等多家单位联合组织专家就工程建设与河洛汇流景观的保护展开了深入的论证,据说论证中还就河洛汇流所形成的太极景观是否还能在现址重现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实,尽管洛口村已非当年的伊洛河口,即便如今的河洛汇流与当年大相径庭,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河洛汇流已经成为一种意象固化在人们心中,大可不必为其具体位置而纠结。最终,论证各方请示上级采取了折中的方案,兼顾了黄河治理与

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

与河洛汇流息息相关的,当属位于巩义市洛口村东的一处丘陵台地,相传为当年伏羲氏观河洛汇流、察日月交替、思阴阳之变之处,当地百姓自古口口相传,称其为“伏羲台”。伏羲台周边曾经考古发掘,认定为以仰韶文化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史载隋代曾在此建有“羲皇祠”,元代在祠侧建有“河洛书院”,目前均已无存。记得有一年调水调沙期间,时任黄委主任的李国英在工作调研中专程踏访了伏羲台遗址,并就处理好黄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黄河防洪工程建设的关系提出了要求。

承袭河洛文明的衣钵,在巩义市黄河沿线可圈可点的历史文化遗存俯拾皆是。

距离如今的河洛汇流处西南仅几公里,在伊洛河北岸的寺湾村即有一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窟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寺内拥有我国现存的唯一石刻图雕——《帝后礼佛图》。巩义石窟规模虽小,但其在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和石雕艺术等方面却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河洛汇流处东南,隔伊洛河相望的北窑湾村,唐代大诗人杜甫即诞生于此。当年,笔者慕名而来时,那里也仅仅是一孔小小的土窑洞,门楣上方却悬刻着郭沫若手书的“杜甫诞生窑”五个大字。多年过去了,据说巩义市大兴土木为一生忧苦的老诗人修建了陵园,也不知道那孔小窑洞如今面貌几何了。

北宋皇陵,恐怕是巩义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遗存了。所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在其境内的嵩山北麓与洛河之间的黄土丘陵上,散布着北宋“七帝八陵”和寇准、包拯等大臣的墓葬。宋陵地面现存700多件石刻造像,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我辈虽不懂,但每每看到石像上刀砍斧凿一样的斑驳痕迹,也不禁为之心痛。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曾将被盗运至彼国的宋陵石像头交还我国,有媒体以“完璧归赵”称誉其事。其实,他们家藏着我们家多少奇珍异宝啊,“抢”或者“盗”时间久了,就算不得数了吗?

位于巩义市城区的宋仁宗赵祯的永昭陵是目前占地规模最大的一处,但已成了市民休闲的城中公园,嘈杂纷乱,身处其间似乎也发不出什么思古之幽情。唯有霪雨连绵的日子,你撑一把老旧的大油纸伞,徜徉在陵墓主神道高大的石刻队列之间,笼罩在烟雨迷蒙下的陵台帝阙才能显出些许的历史沧桑之感。当然,如果能够置身于散布于野外荒郊的石刻群中,凭吊怀古的意味或许会更厚重一些。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我们的先民在用简陋的工具生产劳作时,一定不会预见到一种文化的传承竟能够如此深远漫长、历久弥新。在巩义这个弹丸之地,从远古到先秦以至于数千年后的现代文明,无不刻上了河洛文明的烙印,似乎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进历程中,到处都有它的身影。还有些什么,我的笔端没有触及:汉代的冶铁遗址、隋代依托黄河漕运而兴建的全国粮食储运中心——兴洛仓、唐三彩窑遗址以及明清时代的康百万庄园……

近年来,巩义市以河洛汇流景观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河洛汇流处,黄河神堤控导工程周边的旅游业也随之得到发展。徜徉在河洛汇流之滨,黄河控导工程绿柳成荫、坝岸整齐,伊洛河波平浪静,偶尔有驾小舟的渔人和垂钓者相互应答,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亘古至今相依相伴的伊洛河和黄河依然故我,清浊交汇相持相融。或许太极胜景再也难得一见,但河流永在,生命不止,文化的传承亦将生生不息。恍惚之间,远处大桥上呼啸而过的大货车笛声长鸣,思古之幽情才发,却猛然将你拉回到现实中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织渗透,让你瞬间顿生穿梭时空之感。

鸿沟遗迹

黄河出巩义辖区,进入历史上素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称的荥阳。在荥阳市沿黄一线,目前尚存的与历史上的自然黄河依存紧密,并且与现代治黄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当属大名鼎鼎的鸿沟!

从荥阳市区驱车探访位于广武山的鸿沟遗迹,经广武镇进入楚河汉界古战场风景区,30公里左右的路程,后半程多在丘陵山地中穿行。广武山已经处于丘陵山地向平原过度典型地带的末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