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食品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前言
本标准由****单位提出,****单位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有机食品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食品水稻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收获、加工、储藏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机食品水稻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GB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3 产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
转换期
转换期一般为3年,一直按传统农用生产方式耕作的土地至少要有1年的转换期。生产者必须有可操作的转换方案,该方案包括:前3年稻田的用肥、用药情况;制定今后保护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措施;制定能持续培肥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制定防治病虫草害的计划和措施。
缓冲带
有机水稻种植区与常规农田区之间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最好是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一般不少于10米。若隔离带有种植的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但收获的产品只能按常规产品出售。
为防止由于大面积耕作同一作物带来的病虫害的流行,种植布局一定要保持群落的多样性,如不同抗性品种的搭配。
4 育苗技术
壮苗标准
4.1.1 大苗壮苗标准
秧龄35d~40d,叶龄叶~叶,苗高17cm左右,16条~18条根,百苗干重5g 以上。
4.1.2 中苗壮苗标准
秧龄30d~35d,叶龄片~片,苗高12cm~14cm,根数9条~10条,百苗干重3g以上。
育苗前准备
4.2.1 秧田地选择
选择无污染的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做育苗田。秧田长期固定,培肥。纯水田地区,可采用高于田面50cm 的高台育苗。
4.2.2 秧本田比例
大苗1:100~1:120,每公顷本田需秧田100m2~80 m2;中苗1:80~1:100,每公顷本田需育秧田120 m2~100 m2。
4.2.3 苗床规格
采用大中棚育苗。中棚育苗床宽5m~6m,床长30m~40m,高;大棚育苗,床宽6m~7m,床长40m~60m,高,步行道宽30cm~40cm。
4.2.4 整地做床
提倡秋施农肥,秋整地做床;春做床的早春浅耕10cm~15cm,清除根茬,打碎坷垃,整平床面。 4.2.5 床土配制
每平方米施过筛经无害化处理农肥10kg~15kg,与备好的过筛床土混拌均匀,床土厚度10cm左右,床土PH值~。
4.2.6 浇足苗床底水
床土消毒前先浇足底水,施药消毒后使床土达到饱和状态。
4.2.7 床土消毒
用物理方法和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微生物源、动物源、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进行床土消毒。
种子及其处理
4.3.1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积温等生态条件对品种的要求,选用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抗病和抗逆性强的品种。第一、第二积温带选用主茎12叶~14叶的品种;第三、第四积温带选用10叶~11叶的品种,保证霜前安全成熟。第一年的种子可从有关科研单位或专业种子公司提供,从第二年起,在有机农场自繁提纯。要保证品种的多样性。严禁使用转基因品种。
4.3.2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达到国家良种二级以上标准,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成苗率不低于85%(幼苗),含水量不高于%。不允许使用包衣种子。
4.3.3 晒种
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d~2d,每天翻动3次~4次。
4.3.4 筛选
筛出草籽和杂质,提高种子净度。
4.3.5 选种
用密度为 t/m3~m3的黄泥水或盐水,用鲜鸡蛋测定密度,鸡蛋在溶液中露出二分硬币大小即可。捞出秕谷,再用清水冲洗种子。
4.3.6 浸种消毒
把选好的种子用1%石灰水在室温下浸泡3天。禁止使用包衣种子。
4.3.7 催芽
将浸泡好的种子,在温度30℃~32℃条件下破胸。当种子有80%左右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催芽,要经常翻动。当芽长左右时,降温到15℃~20℃,晾芽6h 左右,方可播种。
播种
4.4.1 播期
当平均日气温稳定通过5℃~6℃时开始播种。第一、二积温带,4月10日~25日播种;第三、四积温带,4月15日~28日播种。
4.4.2 播量
大苗每平方米播芽种150g~175g,中苗每平方米播芽种200g~275g,或按计划密度计算播芽种量。
4.4.3 覆土
播后压种,使种子三面入土,然后用过筛细土盖严种子,覆土厚度~1cm。
秧田管理
4.5.1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密封保温;出苗至1叶1心期,注意开始通风炼苗。棚内温度不超过28℃;秧苗叶~叶期,逐步增加通风量,棚温到25℃,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秧苗叶~叶期,做到昼揭夜盖,棚温控制到20℃;移栽前全揭膜,炼苗三天以上,遇到低温时,增加覆盖物,及时保温。
4.5.2 水管理
秧苗2叶期前原则上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当早晨叶尖无水珠时补水,要一次灌足水,床面有积水要及时晾床;秧苗2叶期后,床土干旱时要早、晚浇水,每次浇足浇透;揭膜后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但不能灌水上床。
4.5.3 苗床灭草
采用人工灭草方法。
4.5.4 预防立枯病
秧苗1叶1心期时,使用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微生物源农用抗生素、蜡蚧轮枝菌。
4.5.5 苗床追肥
秧苗叶龄期发现脱肥,应使用有机食品允许使用的微生物肥料,无害化处理后的畜禽粪便加入适量的微量营养元素制成的肥料。
4.5.6 起秧
无隔离层旱育苗提倡用平板锹起秧,秧苗带土厚度2cm。
5本田管理
耕整地
5.1.1 修建方条田
整地前要清理和维修好灌排水渠,保证畅通。实行单排单灌,单池面积以700 m2~1 000 m2为宜,减少池埂占地。
5.1.2 耕翻地
实行秋翻地,土壤适宜含水量为25%~30%,耕深15cm~18cm;采用耕翻、旋耕、深松及耙耕相结合的方法。以翻一年,松旋二年的周期为宜。
5.1.3 泡田
5月上旬放水泡田,用好“桃花水”,节约用水;井灌稻区要灌、停结合,苏达盐碱土稻区要大水泡田洗碱。
5.1.4 整地
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旋耕田只进行水整地。旱整地要旱耙、旱平、整平堑沟,结合泡田打好池埂;水整地要在插秧前3d~5d进行,整平耙细,做到池内高低不过寸,肥水不溢出。
插秧
5.2.1 插秧时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13℃时开始插秧,高产插秧期为5月15日~25日,不插6月秧。
5.2.2 插秧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