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送别诗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
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上,选取物象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情”“景”这两个主题,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写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关键词】:王昌龄送别艺术特色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
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他的边塞诗感情饱满,宫怨、闺怨诗“深厚有馀,优柔不迫,怨而不怒,里而不淫”(《诗薮》内编卷六),时人称之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后世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送别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下面就重点谈谈王昌龄的送别诗。
一、王昌龄现存诗歌170 余首,送别诗有60多首,占三分之一有余,数量之多,所占比重之大,在历代诗人中实是不多见的。
诗人创作如此之多的送别诗,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笃于友情,交游广泛,为人“孤洁恬澹,与物无伤”,十分珍视朋友间的相逢与离别。
因而,逢别必诗,借诗传情:或送别、或留别、或赠别、或寄别等等,以诗会友,唱酬不断,故使其送别之作不断产生。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诗人一生空抱建功立业之志,怀才不遇、委屈不伸,其内心的悲苦哀怨之情渴望向他人诉说和发泄,便借诗抒怀,倾吐心曲。
他的送别诗大多作于贬谪期间,明显具有幽怨悲伤的基本格调。
也正由于诗人多次被谪,窜逐蛮荒,生活颠沛流离,精神承受巨大压力,使其常常处于孤独苦闷、愁肠百结的心境之中,因而,这诸多而复杂的情感迫切需要通过诗歌创作来排遣寄托、释泄消解,而送别诗题材的特点正与其所处的情境,在氛围、情调以至表现内容上有契合之处。
于是送朋别友,诗以寓感,便成为王昌龄叹息自身境遇和低吟多种隐曲的渲泄之机。
也就是说,作者将生活中的失意,仕途的艰难,遭贬谪的幽怨,都融汇到倾诉离愁别绪的诗作之中,在吐泄郁闷中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综观王昌龄送别诗,就其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表达朴厚诚挚、难舍友人的深情。
王昌龄一生乐朋好友,交游广泛,特别是在长安任校书郎其间,结识了当时荟萃于长安的许
多著名诗人。
他与李白、高适、岑参、李颀、王之涣、王维、孟浩然都有交往,而且过从密切、唱酬不断。
尤其是与诗友孟浩然,更是情深意笃,曾有过“数年同笔砚”的深交。
以至于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当孟浩然疾疹发背,刚刚痊愈,然而两人相见,极其
欢乐,浪情宴谑,以至“(孟) 食鲜疾动”而卒。
他与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更是被历代文坛传为佳话。
因此我们从王昌龄的送别诗里,时时可以感受到他对友人的关怀、对友情的珍视。
(二)展示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志向。
王昌龄自幼即负胸怀,功
名心切,且年轻气盛,自谓“天生贤才,必有圣代用之”。
其自视颇高,理想远大。
他曾四处干谒,期冀得以援引。
他在《赠冯六》诗中云:“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王昌龄曾以班超、傅说自期,尝自比诸葛亮。
所以宋代葛立方评之曰:“观王昌龄诗,仕进之心,可谓切矣。
”因而,诗人的一些送别诗,变成了自己展示理想、抒写抱负的工具。
如,《别陶副使归南海》、《别刘谞》、《送崔参军往龙溪》、《送吴十九往沅陵》、《别皇浦五》、《留别司马太守》等。
(三)抒写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愤懑。
王昌龄胸怀建功立业的高远志向,并为之热烈追求、积极进取,然而,“天生贤才”,终未“圣代”所用,王昌龄一生命运多舛,屡遭贬谪。
观其一生,可谓屡遭磨难,曲折坎坷,因而怀才不遇,抱负难展。
他的一些送别诗,就体现了这一委屈难平、抑郁愤懑之情。
二、王昌龄送别诗不仅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而且在艺术上匠心独运,风格上独树一帜,蕴含着无限魅力。
(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王昌龄送别诗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的是朴厚诚挚、难舍友人的深情。
如,《送窦七》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
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现在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
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
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
千种离情,万
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
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
说友人的轻舟必须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这伤心情,
留下不走,万里相照。
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
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二)气格高尚,慷慨旷达。
王昌龄的送别诗离别不言泪,遭贬不失志,格调高昂,风格慷慨,爽朗大气,没有低沉没有哀伤更没有呜咽。
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是作者贬官龙标期间送别一位姓柴的朋友到武冈时写的。
自古以来,人之常情都是“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诗人却说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什么原因呢?后两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
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们虽然人分两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都在为我们传递相思友情,不是吗?沅水之波,悠悠不尽,通连两地;青山隐隐,
千里迢迢,触目生辉;云雨生风,晦明变幻,有目共睹;皓月朗照,清
辉四射,千里可共。
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通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因情而设,手法多变。
王昌龄的送别诗表现出来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1、直抒胸臆,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
如:《送胡大》中“荆
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诗中直言“不堪别”,表达了作者无法接受这种分别之苦,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
类似此诗还有《送狄宗亨》中有“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直言心中愁苦连绵不绝,没做任何含蓄隐藏,表达的淋漓尽致。
除此还有《送柴侍御》等。
2、借景抒情。
王昌龄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很多。
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
”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
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
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
纯真。
全诗情景结合堪称一绝。
3、善用比喻。
王昌龄喜欢以比喻抒写情怀。
如,《送李十五》、《送窦七》、《巴陵送李十二》等用比喻写送别,以一些能够代表作者心境的外物来比较作者的心情和心理,取得一种高妙的结果。
王昌龄的送别诗,饱含了作者忧国之思,表现了作者慷慨的气度,读完让人心生旷达,心生壮志,心生豪情。
这在其他诗人中是很难寻找的,这种慷慨形成一种诗风,形成其个人的创作风格。
诗,重在一个“情”字,王昌龄把这个“情”字拓展了,深化了,于是我们读来就感到风格是那么的慷慨旷达,气格是那么的高尚。
【参考文献】:
1.《简明中国文学史》——韩兆琦中国广播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唐宋诗词导读》隋慧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年9月第5期毕士奎
4.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全唐诗》第五册.中华书局1961年
5.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6.王昌龄《上李侍郎书》.《全唐文》(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7.《倾注血泪写宫怨——王昌龄宫怨诗简论》.《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 年第1期.
8.《唐诗纪事》.转引自《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