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精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精粹

摘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葩。它像一束闪电划破中国传统教育的夜空,开启中国现代创造教育的先河。创新、创造犹如一根金线,贯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贯穿于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的始终,成为他生活教育理论思想体系核心中的核心。他的创造教育思想精粹具体是:确立了“先行后知”的创造教育观;创造教育的起点在于手和脑并用;弘扬“试验之精神”为创造教育的保障;五大“解放”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自由;倡导在“集体创造中学习创造”观点,对我们当今的创新教育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创造教育;先行后知;劳力上劳心;集体创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xx)04-0089-05

收稿日期:20xx- 03-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青少年良心发展轨迹及干预研究”(14BSH083。

作者简介:燕良轼(1956-),男,湖南桃源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

学研究。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葩。它像一束闪电划破中国传统教育的夜空,开启中国现代创造教育的先河。创新、创造犹如一根金线,贯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贯穿于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的始终,成为他生活教育理论思想体系核心中的核心。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倡并实施创造教育的教育家。早在1940年他就

振聋发聩地发表了《创造宣言》,指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彻底剥去了创造与创造教育的神秘面纱,回归到创造教育的本真状态。陶行知不仅是创造教育的提出者、倡导者,他还是创造教育的身体力行者,他所创办的小庄师范就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典范。在中国对于创造教育很少有人能够像陶行知一样既有系统的理论探讨,又有身体力行的实践。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不仅在20世纪30〜40年代在中国教育界起到引领时代的先锋作用,其思想的精粹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一、“先行后知”:创造教育观的确立

激发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应该从行动开始还是从认知开始,这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千百年来人们都把提高认知放在首位,“知先行后”已经成为金科玉律。传统的知行关系是从知到行,先知后行,即先提高认识,行动要在正确认识指导下才能获得应有的

效果。所谓“三思而后行”。最典型的是明代心学家王阳明。王阳明在知行关系问题上著名命题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P (525-526)。陶行知认为“王阳明的这两句话很可以代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而这“正是导致传统教育缺乏创造力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在陶行知看来,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始终把知放在先,而把行放在后。这种观念阻碍中国人创造力发挥、阻碍国人创造教育几千年了,至今还在发挥作用。陶行知颠倒了这种知行观,明确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命题。他认为教育要开发与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颠覆传统的知行关系,从行动或从“做” 开始。他说:“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学” [1]P(533-534)。他认为,“'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的产生。” [1]P

(533)在陶行知看来,没有做的教育一定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这种畸形的教育是不能产生创造的。“'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寻出路。” [2]P (651)“行以求知知更行”

[3]P (9-10 )。

在陶行知看来,创造教育不可能通过纸上谈兵而实现。他认为,本本主义的教育永远都不可能是创造教育。那种只会读圣贤书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创造性人才[2]P(669)。中国几千年科举制留下的遗患必须改变,仅仅靠在故纸堆里钻研是无法产生创造的。避免纸上谈兵的

最好方法就是行动,就是“做”。陶行知说:“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

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1]P (525-54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是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行动遇到困难便不能不思想,思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去行动,便走上了创造之路。”[1]P(44)他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 是中国教育的完成。”行动是思想之母,是创造之祖母。行动是一切科学活动的起始阶段。整个科学活动的过程是:“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2]P(139-140)用一个路径图加以表述,即为:行动一一困难一一疑问一一假设一一试验一一断语一一行动,不断反复以致无穷。他以蒸汽机的发明作为样例来说明,“处处可以看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 [2]P (669)

陶行知将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念来了一个彻底颠倒。这个颠倒是对几千年教育观念的一个颠倒,是对几千年创造教育匮乏的反动。陶行知将其传统知行观“翻半个筋斗”,变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P (525-526)

所以,在陶行知看来要实现创造教育或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而观念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几千年来颠倒的知行关系再颠倒过来,变“知先行后”为“行先知后”。对知行的顺序进行换位与颠倒,就可以进入创造教育的境界了。他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1] P (525-526)

二、“手和腦在一块儿干”:创造教育的起点

创造教育是一种行动教育,但是创造教育中的行动不应当是简单的体力消耗,而是一种“劳力上劳心”的行动,也就是说,创造教育所要求的行动必须是手脑并用的行动。陶行知认为,单纯的劳心与单纯的劳力都不能产生创造,就像中国的农民一样,虽然几千年来都勤奋地耕作在土地上,除了一些小小的改良外,并没有产生什么创造;也如许多读书人,尽管读书很多,也不能产生创造。“所以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试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P (525-526)“劳力上劳心”比“劳心上劳力”更容易产生创造。纸上谈兵、本本主义,闭门造车是产生不了创造的。“教后起之青年用双手与大脑去做新文明的创造者,不教他们抽起手来去做旧文明安享者。” [2]P(630)他从世界许多科学家的传记中发现,那些有所发明的科学家,“都是以头脑指挥他的行动,以行动的经验来充实他的头脑。” [1]P(526-527)创造一定是一种“劳力上劳心”的行动。“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4]P (129)只要教育是坚持“在劳力上劳心”的路径与原则,就不怕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开发和表现。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都是“劳心”与“劳力”脱节,“劳心者”不“劳力”,“劳力”者,不“劳心”,结果造成了人的片面与畸形,劳力者缺乏智慧,只是单纯的体力消耗,劳心者的智慧是空泛的,不能切合实际,结果流于空洞的幻想。陶行知认为爱迪生所说“天才是劳动而有恒心”这句名言中的“劳动”就包含劳力,也包括劳心。在劳力中劳心是创造教育的必由之路[2]P (115-116)。劳力上劳心比在劳心上劳力更富有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