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的危害及防范.docx11101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反舞弊思想为出发点的内部控制设计还强调了热线(如建立直接的举报电话等)的重要功能,使发现可疑现象的人员有机会直接将问题反映到企业监督部门或上层,而这一点往往被传统的内部控制所忽视。 经营业务过程的内部控制实为企业反舞弊防线成功的重要保证,是高层管理着管理思想和相关载体形式得以最终贯彻实施的基础设施,因而亦是企业反舞弊防线中至为基础的一环。3.内部审计有效、客观的内部审计对公司内部防止和检查舞弊性财务报告起着主要的作用。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资格、组织、地位、报告渠道及其与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的关系等,均应充分保证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和客观性。企业内部审计是对本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经济、财务、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经济管理、财务收支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鉴证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的一种监督活动。
1.舞弊的第一要素——压力。压力要素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刺激个人为其自身利益而进行舞弊的压力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
①经济压力。指期望生活水平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压力越大。(造成经济压力的原因可能有意外财务损失、高额负债、应急需要、贪婪虚荣、不良生活方式、个人或家庭财务状况,往往与经济压力紧密相关;
组织实体可通过建立下列四道防线来防止舞弊,这些控制机制相辅相成,共同形成综台的、多层面性的企业反舞弊防线,能有效地检查和威慑舞弊。
1、业务经营过程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中防范舞弊的最基本措施,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将舞弊的大门封住,降低舞弊的机会。因此,实施舞弊审计时,必须考虑并注意对内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
⑤财务制度不健全。舞弊者对审计在发现、调查舞弊的手法、作用很清楚,因此不完善的会计系统、不严密的凭证和记录程序就成为他们可利用的机会。
3、舞弊的第三要素——自我合理化(藉口)。在面临压力、获得机会后,真正形成舞弊还有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藉口,即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使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无论这一使其认为很有道理的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辨认并解释舞弊行为的蛛丝马迹,并揭发出尚处于萌芽状态中的舞弊。能给审计人员提供线索的迹象包括:文件凭证丢失;支票上的二次背书;字迹不同寻常的签字;无法解释的对存货余额的调整;无法解释的对应收账款的调整;在连续几个月的银行存款调节表中都存在的项目;拖欠已久的未付支票;银行存款变动的不寻常项目。审计师在舞弊审计过程中充分关注上述信号所反映的信息,将有助于发现舞弊行为。
舞弊者常用的理由有:凭自己的贡献应获得更多的报酬,这是公司欠我的;我只是暂时借用这笔资金,肯定会归还的;别人都这么做,我不做就是损失,我也是被迫的,,等等。
为了发现舞弊,内部审计师需要具备充分的知识以关注和了解舞弊发生的信号和征兆,并且能够辨别各种舞弊的类型以及评估舞弊发生的风险水平。
反舞弊机制建设:
第五,强化舞弊结果处理。对发现的舞弊情况如何处理,处理程度是否严格,将极大地影响员工是否做出舞弊行为。舞弊结果越严厉、越及时,员工进行舞弊的风险就越大,他们进行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如果企业对舞弊行为处理不及时,惩罚不严格,那么员工就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舞弊的风险小于舞弊所带来的收益,进而容易导致更多的舞弊行为。严格的舞弊结果处理机制可以很好地对舞弊行为起到威慑作用。因此,企业应对舞弊行为建立起完整的处理机制,并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使其充分了解到舞弊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企业在发现舞弊行为之后应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③与工作相关的压力。由于工作的业绩得不到肯定,对工作不满,已知或预期会发生裁员,晋升、报酬或其他奖励远低于自己所作出的贡献等原因造成的报复心理等,这类压力会促使当事人从公司资产中取得补偿;
④其它压力。如其伴侣直接或间接地坚持要提高生活层次。
2.舞弊的第二要素——机会。机会要素是指可进行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主要有六种形成原因:
浅谈舞弊的成因及防范
舞弊定义:
只要有活动,舞弊就无所不在,舞弊是指故意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它以诱使他人丧失有价值的财物或法定权利为目的。
职业舞弊是指利用个人职权通过有预谋的误用或滥用组织资源或资产为个人谋取利益。
舞弊动因:
比较有影响力的的舞弊成因就是舞弊三角论: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三要素组成。
第四,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匿名举报制度。信息交流机制包括内部交流和内外交流两个方面。内部交流是指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沟通。如果信息交流机制不通畅,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舞弊行为产生的机会就越大。内外交流则是指企业外的人员和企业的内部的沟通。供应商、客户这些企业外的人员也会观察到舞弊者违反内部控制、奢侈的个人消费等情形,如果内外沟通机制顺畅,他们就可以及时将信息反馈到企业内部,从而引起企业内部人员的重视,减少舞弊的发生。匿名举报制度可以减少人们由于报告舞弊而遭到报复的顾虑,从而使信息沟通更顺畅,可以及时发现舞弊行为。在现实中,很多舞弊行为都是由匿名举报而发现的,因此建立起可科学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包括设立匿名举报机制,对于舞弊的预防和发现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由监察室归口管理匿名举报机制,处理会计、财务或审计等方面的举报,进行调查,并定期向董事会汇报。
第三,建立舞弊监督程序。通过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及时发现舞弊行为,可以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内部审计是对舞弊的监督检查的一个主要措施。内部审计产生于企业内部,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更了解,容易觉察到企业的危险信号,反应也会更快捷,可以及时发现并尽早控制舞弊行为。此外,内部审计等舞弊监督程序本身的存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对舞弊主体带来一定的威慑作用。
①缺乏发现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与资产相关的不恰当的内部控制可能增加资产被侵占的可能性,如职责分离或独立审核不充分,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支出(如差旅费及其他报销费用)的监督不足,对现金、投资、存货或固定资产等的实物保管措施不充分,对负责保管资产的员工的监管不足,对资产的记录不充分,对交易(如采购)的授权及批准制度不健全等等
—以舞弊者直接或间接的财务利益为目的
—以组织的资产、收入或储备金为代价
由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固有限制,即使是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也会因为相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因此,审计师不仅要把重点放在结构方面,即对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的内容进行评价,而且应该注重个体行为方面的反映,分析、挖掘人性方面的舞弊危险。
舞弊类型:
职业舞弊的特点:
—是秘密的
—违背了组织授予舞弊者的职责
②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一般人无法判断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否与对他们的要求和偿付给他们的报酬相符,因此给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员提供了舞弊的机会;
③缺乏惩罚措施。舞弊行为被发现后往往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对舞弊者缺乏威慑力,因此舞弊行为对当事人的低成本高收益有推波助澜之嫌;
④信息不对称。被欺骗者掌握的信息往往没有欺骗者多,被欺骗者无法觉察自己正处于被欺骗的境地,不能发现舞弊行为,因而成为舞弊人的可趁之机会;
第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管理层舞弊是指管理层所蓄谋的舞弊行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所述的“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即属于该类舞弊范畴内,除此之外,财务报表舞弊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由于舞弊者地位较高,影响力较大,手段更加隐秘,通常更难防范。高级管理层如果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就会使得内部控制失效,从而导致舞弊行为,这就表明现行内部控制定位偏低,其作用对象往往仅限于高级管理层以下。预防该类舞弊,就必须将内部控制上升到企业治理层面,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则是防止该类舞弊行为的一个有力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健全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股权结构代表了企业控制权的分布,决定了股权持有人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同时对企业的经营方式也会产生影响。股权结构可以分为股权高度集中型、股权适度分散型、股权高度分散性。对于股权高度集中型的企业,绝对控股的大股东虽然可以积极参与企业治理,但绝对控股地位决定了其难以受到约束和制衡,舞弊行为很难发现或者控制。同时也容易产生控股大股东和管理层串通舞弊,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股权高度分散型的企业,虽然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但由于股权分散,容易形成“强管理人、弱股东”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的行为。股权适度分散性则可以是较为合理的股权结构,保证一定的股权集中度,但没有绝对控股地位的股东,而是几个持股数量相当的大股东,从而达到制衡作用,可以规避前面两种股权结构下产生的问题。其次,加大外部董事比例,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内部董事的行为,减少内部董事和管理者串通的可能性,使董事会更有效地监控管理活动,防范舞弊的发生。我国已经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要求上市企业董事会必须含有独立董事,但现实中,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现象比较普遍,独立董事很大情况下是由大股东推选产生,其势必倾向于代表大股东的利益,不独立情况很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使独立董事的作用发挥到实处。企业可以规范选聘机制,将提名权定位中小股东权利,实行大股东规避制。此外,建议建立长短期激励机制结合的薪酬机制,使独立董事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利益。最后,发挥监事会应有的作用。监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依法履行职责。其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检查企业的业务、财务及其他会计资料。因此,健全的监事会可以减少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行为。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第一,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缓解企业压力。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否、其侧重点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员工的行为取向,是对员工的一种有效的特约束机制。因此,企业应建立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建立员工的诚信思维,强化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应关注员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关心员工的生活状态,建立积极但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缓解员工压力。
1.舞弊的第一要素——压力。压力要素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刺激个人为其自身利益而进行舞弊的压力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
①经济压力。指期望生活水平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压力越大。(造成经济压力的原因可能有意外财务损失、高额负债、应急需要、贪婪虚荣、不良生活方式、个人或家庭财务状况,往往与经济压力紧密相关;
组织实体可通过建立下列四道防线来防止舞弊,这些控制机制相辅相成,共同形成综台的、多层面性的企业反舞弊防线,能有效地检查和威慑舞弊。
1、业务经营过程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中防范舞弊的最基本措施,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将舞弊的大门封住,降低舞弊的机会。因此,实施舞弊审计时,必须考虑并注意对内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
⑤财务制度不健全。舞弊者对审计在发现、调查舞弊的手法、作用很清楚,因此不完善的会计系统、不严密的凭证和记录程序就成为他们可利用的机会。
3、舞弊的第三要素——自我合理化(藉口)。在面临压力、获得机会后,真正形成舞弊还有最后一个要素就是藉口,即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使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无论这一使其认为很有道理的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辨认并解释舞弊行为的蛛丝马迹,并揭发出尚处于萌芽状态中的舞弊。能给审计人员提供线索的迹象包括:文件凭证丢失;支票上的二次背书;字迹不同寻常的签字;无法解释的对存货余额的调整;无法解释的对应收账款的调整;在连续几个月的银行存款调节表中都存在的项目;拖欠已久的未付支票;银行存款变动的不寻常项目。审计师在舞弊审计过程中充分关注上述信号所反映的信息,将有助于发现舞弊行为。
舞弊者常用的理由有:凭自己的贡献应获得更多的报酬,这是公司欠我的;我只是暂时借用这笔资金,肯定会归还的;别人都这么做,我不做就是损失,我也是被迫的,,等等。
为了发现舞弊,内部审计师需要具备充分的知识以关注和了解舞弊发生的信号和征兆,并且能够辨别各种舞弊的类型以及评估舞弊发生的风险水平。
反舞弊机制建设:
第五,强化舞弊结果处理。对发现的舞弊情况如何处理,处理程度是否严格,将极大地影响员工是否做出舞弊行为。舞弊结果越严厉、越及时,员工进行舞弊的风险就越大,他们进行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如果企业对舞弊行为处理不及时,惩罚不严格,那么员工就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舞弊的风险小于舞弊所带来的收益,进而容易导致更多的舞弊行为。严格的舞弊结果处理机制可以很好地对舞弊行为起到威慑作用。因此,企业应对舞弊行为建立起完整的处理机制,并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使其充分了解到舞弊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企业在发现舞弊行为之后应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③与工作相关的压力。由于工作的业绩得不到肯定,对工作不满,已知或预期会发生裁员,晋升、报酬或其他奖励远低于自己所作出的贡献等原因造成的报复心理等,这类压力会促使当事人从公司资产中取得补偿;
④其它压力。如其伴侣直接或间接地坚持要提高生活层次。
2.舞弊的第二要素——机会。机会要素是指可进行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主要有六种形成原因:
浅谈舞弊的成因及防范
舞弊定义:
只要有活动,舞弊就无所不在,舞弊是指故意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它以诱使他人丧失有价值的财物或法定权利为目的。
职业舞弊是指利用个人职权通过有预谋的误用或滥用组织资源或资产为个人谋取利益。
舞弊动因:
比较有影响力的的舞弊成因就是舞弊三角论: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三要素组成。
第四,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匿名举报制度。信息交流机制包括内部交流和内外交流两个方面。内部交流是指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沟通。如果信息交流机制不通畅,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舞弊行为产生的机会就越大。内外交流则是指企业外的人员和企业的内部的沟通。供应商、客户这些企业外的人员也会观察到舞弊者违反内部控制、奢侈的个人消费等情形,如果内外沟通机制顺畅,他们就可以及时将信息反馈到企业内部,从而引起企业内部人员的重视,减少舞弊的发生。匿名举报制度可以减少人们由于报告舞弊而遭到报复的顾虑,从而使信息沟通更顺畅,可以及时发现舞弊行为。在现实中,很多舞弊行为都是由匿名举报而发现的,因此建立起可科学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包括设立匿名举报机制,对于舞弊的预防和发现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由监察室归口管理匿名举报机制,处理会计、财务或审计等方面的举报,进行调查,并定期向董事会汇报。
第三,建立舞弊监督程序。通过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及时发现舞弊行为,可以将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内部审计是对舞弊的监督检查的一个主要措施。内部审计产生于企业内部,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更了解,容易觉察到企业的危险信号,反应也会更快捷,可以及时发现并尽早控制舞弊行为。此外,内部审计等舞弊监督程序本身的存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对舞弊主体带来一定的威慑作用。
①缺乏发现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与资产相关的不恰当的内部控制可能增加资产被侵占的可能性,如职责分离或独立审核不充分,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支出(如差旅费及其他报销费用)的监督不足,对现金、投资、存货或固定资产等的实物保管措施不充分,对负责保管资产的员工的监管不足,对资产的记录不充分,对交易(如采购)的授权及批准制度不健全等等
—以舞弊者直接或间接的财务利益为目的
—以组织的资产、收入或储备金为代价
由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固有限制,即使是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也会因为相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因此,审计师不仅要把重点放在结构方面,即对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的内容进行评价,而且应该注重个体行为方面的反映,分析、挖掘人性方面的舞弊危险。
舞弊类型:
职业舞弊的特点:
—是秘密的
—违背了组织授予舞弊者的职责
②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一般人无法判断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否与对他们的要求和偿付给他们的报酬相符,因此给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员提供了舞弊的机会;
③缺乏惩罚措施。舞弊行为被发现后往往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对舞弊者缺乏威慑力,因此舞弊行为对当事人的低成本高收益有推波助澜之嫌;
④信息不对称。被欺骗者掌握的信息往往没有欺骗者多,被欺骗者无法觉察自己正处于被欺骗的境地,不能发现舞弊行为,因而成为舞弊人的可趁之机会;
第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管理层舞弊是指管理层所蓄谋的舞弊行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所述的“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即属于该类舞弊范畴内,除此之外,财务报表舞弊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由于舞弊者地位较高,影响力较大,手段更加隐秘,通常更难防范。高级管理层如果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就会使得内部控制失效,从而导致舞弊行为,这就表明现行内部控制定位偏低,其作用对象往往仅限于高级管理层以下。预防该类舞弊,就必须将内部控制上升到企业治理层面,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则是防止该类舞弊行为的一个有力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健全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股权结构代表了企业控制权的分布,决定了股权持有人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同时对企业的经营方式也会产生影响。股权结构可以分为股权高度集中型、股权适度分散型、股权高度分散性。对于股权高度集中型的企业,绝对控股的大股东虽然可以积极参与企业治理,但绝对控股地位决定了其难以受到约束和制衡,舞弊行为很难发现或者控制。同时也容易产生控股大股东和管理层串通舞弊,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股权高度分散型的企业,虽然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但由于股权分散,容易形成“强管理人、弱股东”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的行为。股权适度分散性则可以是较为合理的股权结构,保证一定的股权集中度,但没有绝对控股地位的股东,而是几个持股数量相当的大股东,从而达到制衡作用,可以规避前面两种股权结构下产生的问题。其次,加大外部董事比例,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内部董事的行为,减少内部董事和管理者串通的可能性,使董事会更有效地监控管理活动,防范舞弊的发生。我国已经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要求上市企业董事会必须含有独立董事,但现实中,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现象比较普遍,独立董事很大情况下是由大股东推选产生,其势必倾向于代表大股东的利益,不独立情况很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使独立董事的作用发挥到实处。企业可以规范选聘机制,将提名权定位中小股东权利,实行大股东规避制。此外,建议建立长短期激励机制结合的薪酬机制,使独立董事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利益。最后,发挥监事会应有的作用。监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依法履行职责。其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检查企业的业务、财务及其他会计资料。因此,健全的监事会可以减少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行为。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第一,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缓解企业压力。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否、其侧重点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员工的行为取向,是对员工的一种有效的特约束机制。因此,企业应建立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建立员工的诚信思维,强化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应关注员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关心员工的生活状态,建立积极但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缓解员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