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毒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道病毒
教学目标 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结构、流行及防治 2.了解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风疹病毒
呼吸道病毒
1. 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先在呼吸道粘 膜上皮细胞中增殖,继而引起呼吸道感染 及其他器官损害的病毒的总称。
人类大约90%以上的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特点 1. 传播快 2. 传染性强 3. 发病率高 4. 可反复感染 5. 常可造成流行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流感的危害
1. 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2. 引起的并发症严重 3. 全球每年流感病例为 6 亿~ 12 亿,重症 流感的病死率为8%~10% 4.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60%。 5. 容易变异,人群缺乏持久免疫力。
概 述
1. 流行性感冒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可引 起人和动物(牛、马及禽类等)的流行性 感冒。 2. 流感病毒包括甲、乙 、丙3个型 。甲型 流感病毒是人和禽类流感最重要的病原 体。在引起人类流感的历史上最重要, 它流行最为频繁,并且播及全球 3. 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弱,常表现 为局部爆发 4. 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引起普 通感冒,很少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传播示意图
流行性感冒
1. 病毒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侵入机体。 2. 结果: 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充 血水肿 3. 表现: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头痛、 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疲乏无力,伴有鼻 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全身症 状与病毒代谢过程产生的毒性物质、刺 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和细胞因子有关。病 毒仅在局部增殖,一般不入血。年老体 弱、抵抗力较差的患者常继发细菌感染
2.甲型流感病毒: 从禽类鉴定出15个HA亚型 (Hl~Hl5),9个NA亚型(Nl~N9)。在人群中流 行的有Hl、H2、H3和 Nl、N2。 3.乙型、丙型流感病毒至今尚未发现亚型。 4.流感病毒命名法: 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序 号 / 分 离 年 代 (HA 与 NA 亚 型 号 ) , 如 A/HongKong /1/68(H3N2)
感染人的主要流感病毒
1. 甲型: 1) H3N2亚型 2) H1N1亚型 3) H5N1亚型 2. 乙型
流感病毒抗原的变异及意义
流感病毒最大的特点是易于发生变异。 1.最易发生变异的是甲型流感病毒。变异的物质 基础是HA和NA, HA变异更快;两者变异可 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小变异引起小流 行,大变异引起大流行。其流行规模的大小 取决于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大小。 2.流感病毒的变异规律是从量变逐渐到质变。 3.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 抗原漂移 抗原转换
季节性流感致病机制
呼吸道局部感染, 不引起病毒血症
少数 病毒 呼吸道 局部炎症 毒素样物质 肺炎 血流 全身症状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流感病毒:以H5N1型为主, 传播途径:禽类—人, 症状: 急性起病,高热,类似普通流感。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 化道症状。 有些患者可发生眼结膜炎。 特点:可以侵犯全身多个系统。病死率高达33%
腮腺炎病毒 SARS冠状病 毒
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 儿童和成人上呼吸Biblioteka Baidu感染 麻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腮腺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 SARS 呼吸道感染, 胃肠炎,眼结膜炎, 膀 胱炎等
副黏病毒科
副黏病毒科 冠状病毒科
腺病毒 风疹病毒 鼻病毒
腺病毒科 披膜病毒科
小RNA病毒 科
风疹,胎儿畸形 普通感冒
包膜刺突
1. HA:呈柱状,HA能凝集红细胞,引起 血凝;可吸附宿主细胞,与宿主细胞表 面病毒受体结合;具有免疫原性,可诱 生血凝抑制抗体,中和病毒,并且抑制 血凝。 2. NA:呈蘑菇状,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 异性受体,使病毒解离,利于成熟病毒 释放和扩散。
流感病毒分型及分亚型的依据
1.根据核蛋白NP和M蛋白抗原性不同, 将流 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型, 甲型病毒根据 NA 和 HA 抗原性不同又分为 若干亚型。
培养特性
在鸡胚(羊膜腔、尿囊腔)中生长良好
抵抗力 较弱。 ● 不耐热,56℃ 30min即被灭活, 室温下很快丧失传染性, 0~4℃能存 活数周。 ● 对干燥、紫外线等敏感。
致病性
1. 所致疾病:流行性感冒 2.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3. 潜伏期:1-4天
(1) 传播方式: 人-人,动物-人 传播途径: 飞沫,接触
呼吸道病毒
1.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 2. 副粘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 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3. 其他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 状病毒等
重点
病毒
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
导致人类疾病
流行性感冒
轻型流感样症状, 婴幼儿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分类
正黏病毒科
副黏病毒科 副黏病毒科
呼吸道合胞 病毒 麻疹病毒
形态与结构
形态:
球形或丝状 ( 初次从病人体内分离出的病毒) 直径为80~120nm 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有包膜
结构
由内向外分为三层:
1.核心:单负链RNA,分节段,病 毒在复制中易发生基因重组, 导致新病毒株出现。这是流感 病毒易发生变异、引起流行的 根本原因。 2.衣壳:病毒核蛋白(NP)呈螺旋 对称。 3. 包膜:甲、乙型流感病毒包膜上 镶嵌有两种糖蛋白刺突:血凝 素 ( HA ) 和 神 经 氨 酸 酶 ( NA ),是划分流感病毒亚 型的依据。即表面抗原,抗原 性极不稳定,常发生变异,与 流行有关。
抗原漂移
1. 变异的幅度小, 系量变,HA、NA氨基 酸的变异率小于1%,由基因组自发的 点突变引起,并与人群选择力有关,每 2~5年出现一个新变异株,引起局部中、 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
1. 变异幅度大,HA、NA氨基酸的变异率 为 20%~50% ,属于质变,由于基因组 发生重新排列引起,导致新亚型产生, 引起流感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有一种学说认为: 新亚型是人流感病毒 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 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 胸腔积液, 全血细胞减少, 肾功能衰竭, 败血症,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严重者可因出现多脏器衰竭而导致死亡。
教学目标 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结构、流行及防治 2.了解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风疹病毒
呼吸道病毒
1. 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先在呼吸道粘 膜上皮细胞中增殖,继而引起呼吸道感染 及其他器官损害的病毒的总称。
人类大约90%以上的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特点 1. 传播快 2. 传染性强 3. 发病率高 4. 可反复感染 5. 常可造成流行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流感的危害
1. 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2. 引起的并发症严重 3. 全球每年流感病例为 6 亿~ 12 亿,重症 流感的病死率为8%~10% 4.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60%。 5. 容易变异,人群缺乏持久免疫力。
概 述
1. 流行性感冒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可引 起人和动物(牛、马及禽类等)的流行性 感冒。 2. 流感病毒包括甲、乙 、丙3个型 。甲型 流感病毒是人和禽类流感最重要的病原 体。在引起人类流感的历史上最重要, 它流行最为频繁,并且播及全球 3. 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弱,常表现 为局部爆发 4. 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引起普 通感冒,很少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传播示意图
流行性感冒
1. 病毒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侵入机体。 2. 结果: 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充 血水肿 3. 表现: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头痛、 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疲乏无力,伴有鼻 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全身症 状与病毒代谢过程产生的毒性物质、刺 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和细胞因子有关。病 毒仅在局部增殖,一般不入血。年老体 弱、抵抗力较差的患者常继发细菌感染
2.甲型流感病毒: 从禽类鉴定出15个HA亚型 (Hl~Hl5),9个NA亚型(Nl~N9)。在人群中流 行的有Hl、H2、H3和 Nl、N2。 3.乙型、丙型流感病毒至今尚未发现亚型。 4.流感病毒命名法: 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序 号 / 分 离 年 代 (HA 与 NA 亚 型 号 ) , 如 A/HongKong /1/68(H3N2)
感染人的主要流感病毒
1. 甲型: 1) H3N2亚型 2) H1N1亚型 3) H5N1亚型 2. 乙型
流感病毒抗原的变异及意义
流感病毒最大的特点是易于发生变异。 1.最易发生变异的是甲型流感病毒。变异的物质 基础是HA和NA, HA变异更快;两者变异可 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小变异引起小流 行,大变异引起大流行。其流行规模的大小 取决于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大小。 2.流感病毒的变异规律是从量变逐渐到质变。 3.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 抗原漂移 抗原转换
季节性流感致病机制
呼吸道局部感染, 不引起病毒血症
少数 病毒 呼吸道 局部炎症 毒素样物质 肺炎 血流 全身症状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流感病毒:以H5N1型为主, 传播途径:禽类—人, 症状: 急性起病,高热,类似普通流感。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 化道症状。 有些患者可发生眼结膜炎。 特点:可以侵犯全身多个系统。病死率高达33%
腮腺炎病毒 SARS冠状病 毒
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 儿童和成人上呼吸Biblioteka Baidu感染 麻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腮腺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 SARS 呼吸道感染, 胃肠炎,眼结膜炎, 膀 胱炎等
副黏病毒科
副黏病毒科 冠状病毒科
腺病毒 风疹病毒 鼻病毒
腺病毒科 披膜病毒科
小RNA病毒 科
风疹,胎儿畸形 普通感冒
包膜刺突
1. HA:呈柱状,HA能凝集红细胞,引起 血凝;可吸附宿主细胞,与宿主细胞表 面病毒受体结合;具有免疫原性,可诱 生血凝抑制抗体,中和病毒,并且抑制 血凝。 2. NA:呈蘑菇状,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 异性受体,使病毒解离,利于成熟病毒 释放和扩散。
流感病毒分型及分亚型的依据
1.根据核蛋白NP和M蛋白抗原性不同, 将流 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型, 甲型病毒根据 NA 和 HA 抗原性不同又分为 若干亚型。
培养特性
在鸡胚(羊膜腔、尿囊腔)中生长良好
抵抗力 较弱。 ● 不耐热,56℃ 30min即被灭活, 室温下很快丧失传染性, 0~4℃能存 活数周。 ● 对干燥、紫外线等敏感。
致病性
1. 所致疾病:流行性感冒 2.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3. 潜伏期:1-4天
(1) 传播方式: 人-人,动物-人 传播途径: 飞沫,接触
呼吸道病毒
1.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 2. 副粘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 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3. 其他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 状病毒等
重点
病毒
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
导致人类疾病
流行性感冒
轻型流感样症状, 婴幼儿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分类
正黏病毒科
副黏病毒科 副黏病毒科
呼吸道合胞 病毒 麻疹病毒
形态与结构
形态:
球形或丝状 ( 初次从病人体内分离出的病毒) 直径为80~120nm 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有包膜
结构
由内向外分为三层:
1.核心:单负链RNA,分节段,病 毒在复制中易发生基因重组, 导致新病毒株出现。这是流感 病毒易发生变异、引起流行的 根本原因。 2.衣壳:病毒核蛋白(NP)呈螺旋 对称。 3. 包膜:甲、乙型流感病毒包膜上 镶嵌有两种糖蛋白刺突:血凝 素 ( HA ) 和 神 经 氨 酸 酶 ( NA ),是划分流感病毒亚 型的依据。即表面抗原,抗原 性极不稳定,常发生变异,与 流行有关。
抗原漂移
1. 变异的幅度小, 系量变,HA、NA氨基 酸的变异率小于1%,由基因组自发的 点突变引起,并与人群选择力有关,每 2~5年出现一个新变异株,引起局部中、 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
1. 变异幅度大,HA、NA氨基酸的变异率 为 20%~50% ,属于质变,由于基因组 发生重新排列引起,导致新亚型产生, 引起流感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有一种学说认为: 新亚型是人流感病毒 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
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 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 胸腔积液, 全血细胞减少, 肾功能衰竭, 败血症,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严重者可因出现多脏器衰竭而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