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11-2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分享第11篇】思维先行,总结归纳,是我们所倡导的。
在学模型化的知识之前,一定要先建立思维方法。
比如物理中常见的系统思维,逻辑思维,等等。
这些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
它不仅仅是在学习中有用,而且在将来的生活中也会用到。
如果说,一般的教育机构,是利用思维学知识,那我们不如说是“利用知识培养思维”。
我们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思维的培养更为本质更为重要,掌握知识不见得懂思维,而懂思维则必然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考已经由模型套路的考核逐步向思维和应用能力的考核了。
所以说,“举一反三”不是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而是孩子对老师的要求。
一个孩子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很可能是老师讲的时候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思考问题,只会套模型、套方法。
就像之前所说的:“低端老师念答案,中端老师套模型,高端老师讲思维”。
这3种老师拿武侠举例子说呢,就是讲题型老师只会按照拳谱上写的打拳,大概就是大户人家护院小喽啰的水平;方法型老师是会几门武艺,懂一点招式克制,在江湖上闯荡过一阵小有名气,大概是镖局镖头或者黑道扛把子的水平;而思维型老师是集各家之所长,融会贯通,见招拆招,摘叶飞花亦能伤人的宗师大家。
【每日分享第12篇】如果孩子跳过了思维逻辑去学,最后只能把答案的套路背下来,保证半年之后他一定忘了题目怎么做,这就是同学们经常说的“听明白了,题还是不会做”。
所以,只有通过思维型老师培养出通过思维解题、学习的孩子才能牢记题的解法,因为他记得是思维,不是套路,不是奇技淫巧,这种思维才真正能记一辈子。
而且随着中考试题改革,这种单纯用套路、技巧解题的方式,必将越来越不符合考试规范。
所以我们才决定在更高的角度上,来进行学习的规划。
我们整个体系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培养应用能力,培养实验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课程体系将这些能力的培养串联在一起。
培养应用能力方面:如果孩子现在是四五年级,其实孩子已经开始接触我们的应用物理免费课程了。
这个层面的课程,知识会非常简单,我们讲课用的是最生动、形象的语言。
当然这些物理课程并不一定针对考试内容,以激发兴趣、培养感觉为主。
因为物理本身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去思考和探索,从而实现对物理的兴趣。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孩子是否感兴趣是靠自己,其实不是,我们的兴趣课就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兴趣,而且,说实话,我们还是有一些情怀在的,这些兴趣课程,我们为了让更多的孩子爱上物理。
【每日分享第13篇】
随着中考试题改革,这种单纯用套路、技巧解题的方式,必将越来越不符合考试规范。
所以我们才决定在更高的角度上,来进行学习的规划。
我们整个体系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培养应用能力,培养实验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课程体系将这些能力的培养串联在一起。
培养实验能力方面:我们有完善的实验体系学习。
传统的实验课程,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参与感,他们只能观看演示实验。
条件好的学校或者一些机构,有实验课,孩子能摸到仪器,但是也是小组模式,基本上是一桌4个人,一个人动手,三个人观摩。
如果买网课,基本上跟看光盘没有区别,你看着屏幕,
自己还是动不了手。
而实验课程的考察层次就是三个:操作,原理,设计。
如果操作层面,都没办法完全掌握,何况原理与设计层面。
在海边,我们的实验讲解是课堂直播的,老师现场做,孩子在家可以看到直播情况。
每名报名物理实验课的同学,人手一套实验箱,边看边做,动手中培养兴趣,又学到知识。
这些还不够,海边还有完整的实验报告体系,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科学研究的素养,在我们的实验课上,绝对不是玩玩了事,而是真的要去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要做误差分析的,并且还会有开放的实验设计题目。
并且会有老师的专业批改,孩子做完实验,会有老师看他的实验,并且给指导,你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帮助同学们切实学会知识。
这么好的实验课,还送实验器材,并且配老师1对1服务,而价格仅仅是辅导班的十分之一,说实话,之所以这么便宜,是因为我们真心想让更多的孩子能体会到的物理学习的快乐。
【每日分享第14篇】我们将物理教学分为超前体系和平行体系,先说超前体系:超前1年学习物理,接下来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学完所有物理。
大家想想,在别的孩子初二刚学个物理皮毛的时候,这时孩子中考考试已经具有了至少百分之八十分的水平。
八年级下学期,复习半年。
初三再忙,也要给高中分流半年,因为高中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
而且,这里预习高中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高中物理本来就是以力学,运动学开始。
如果能在更高的思维层次上,理解这些东西,中考的难度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重点中学的入学考试,明确要求要考高中内容,因为这一块内容其实是没有割裂的。
到了高中后,一年就可以学完高中物理。
留出两年时间复习。
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复习时间的长度。
所以我们用两年时间来做这件事情。
目标就是重点大学,自主招生。
所以说,孩子学的牛不牛,全看家长规划好不好。
优秀的孩子一定来自“未雨绸缪”的规划。
很多家长喜欢“后知后觉”,还半年就中考了才找我,说我家孩子中考快不行了怎么办。
曹老师会尽可能帮助孩子,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学习是公平的事情。
学习问题好解决,可是心理上的优势建立则非常难。
大凡中考满分、竞赛一等奖甚至状元,基本上都是从一开始建立好“心理优势”的,鲜有“逆袭”。
因为学习本身就是连续的事情。
越早意识到这个问题,越早地“先知先觉”,就越有机会。
【每日分享第15篇】有一些家长担心孩子提前学了到了学校不认真听课怎么办。
第一,孩子是不是认真听课取决于自己是否谦虚,是否浮躁,不取决于是否要学习知识。
你即使是不在这里学,难道那些知识孩子在生活中不会提前接触吗?要是这么说的话,谁都不要看课外书了,看课外书就是会提前接触未学到的知识。
所以我们忽略孩子的主观态度的改变,单纯地把责任归咎于孩子掌握了知识,是错的。
第二,孩子上课听不听课,也取决于老师讲课的水平。
一个老师应该时刻反省自身,不断把问题归咎于自身,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作为追求。
如果班里有孩子不想认真听讲,那老师应该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自己讲的是不是不够有趣,对孩子的关注是否是不够,而不是责怪孩子上课不听讲或者提前学。
现在一部分老师自己不把自己的地位和孩子对等,非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这是不利于自身教学水平提升的,也是不利于孩子进步的。
至于大物理学习体系的平行体系:
在与学校同步的情况下,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确保学生在复杂问题上具备独立解决的能力。
为中考提前预热。
避免临阵之时,才发现各种薄弱环节,知识漏洞。
平行体系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辅导班模式,同步学校,提升成绩。
基于大物理体系的教学保障,且孩子的成绩保驾护航。
【每日分享第16篇】如果真正理解大物理学习体系,按照我们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去按部就班地学习,家长们所遇到的问题,基本在这个体系下都可以避免发生:第一,衔接问题:章节,学期,变化时造成的成绩突变等一系列问题。
按照体系学习,而不是单个散点知识学习,就可以解决衔接问题。
通过思维方式的培养,达到一个比较高级的结果。
这个比较高级的结果就是“并不是因为做过了很多题,然后会做题了。
而是因为自己学会解决问题了,面对全新的问题,有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
第二,兴趣问题:孩子对于物理没有兴趣。
我们的实验课程,以及大量的兴趣课程,都会在极大的程度上表现出物理学本身所具备的趣味性,而不是一门枯燥的,只有定理概念的课程。
第三,知识理解,解题能力,提分不够快的问题。
孩子学习的过程中,20%的学习问题是因为提问没有得到解决,而80%的学习问题则是根本没有提问。
各位家长,我深知老师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是多么的重要,一个老师的责任心是多么重要。
一个问题,被不同的人做错,它做错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所以,海边的教育模式就专门解决这个问题,在海边,我们对学习效果负责。
【每日分享第17篇】教育行业正在被我们重塑。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信息的交流变得空前便捷、对称:这致使每个行业都发生了变革。
在过去,有没有好老师?有。
然而,我们所有人是否都能知道谁是好老师?不能。
这就是信息不对称。
一个老师教的好不好,仅限在圈子内部知晓,家长、学生不知道,这件事就不利于让好老师帮助更多的学生。
也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多家长给孩子选老师的时候,显得尤为慎重——曾经有一位家长,为了给孩子找个好老师,几乎上课要在路上单程开车2个小时。
在过去,一个老师是否优秀,只能从外界进行评价,看他的教学年头、看他获过什么奖、看他有怎样的头衔。
然而,这样的评价都是不准确的,因为这种评价都是来自于体制内部的评定,而非是学生、家长的评定。
我不否认,大多数获奖的优秀教师的确是兢兢业业的;但是也的确是存在很多优秀的教师由于不屑于虚名,自己水平很高可惜却被埋没。
可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优秀教师被学生、家长捧成名师;更可喜的是,我们见过了更多的好老师,整个行业对于好老师的认识,不再是以“体制内”的要求作为评判标准,而是以学生、家长的喜爱作为评判标准,于是我们重新发现,新时代好的老师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感谢信息技术,让我们得以汇总出成千上万的优秀教师是什么样的。
【每日分享第18篇】新时代的优秀老师应该满足以下的特点:
第一,教学上,要能“说人话”。
知识的学习应该是顺应人的正常认知的,而不是逆人的认知规律。
优秀
的老师讲课,应该是从已知出发去引导出未知,知识应该是学生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灌输进去的。
比如我上学的时候,听过所谓的名师讲课,说负数是什么呢?负数就是数字前面加上一个负号。
这就是逆认知规律。
最早人们为什么要规定负数?肯定是发现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意义的量,于是我们规定了负数,负数为了和正数区分,才要加负号。
教学不能本末倒置。
又比如,一个物理老师讲课,说功就是力乘以距离。
那为什么要这么定义呢?力是作用,距离则是空间的表示,这两者相乘,有什么意义?很多学生听完了就问,老师为啥不是力乘以时间?不是力乘以速度?为啥偏偏乘以距离?如果老师答不上来,就说这是规定,你们不要捣乱。
其实学生真不是捣乱,他真是不理解。
你看名师讲课,感觉不到他在讲课,就像是和你很亲地聊天,天聊完了,这一节课的知识也就学会了。
这就是“说人话”,正常人说正常话、明白话。
好的讲法,一定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
你推箱子的时候,决定你累不累的,不光是看你的力气,还看你推了多远,那么推得越远,你“卖力气”卖得越多,所以你就越累。
为了表示这个量,我们才定义得功,这样学生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定义。
学生为什么学功容易晕?因为汉语里,“力”这个字既有“力量”的含义(对应物理的“力”的概念),也有“体力”的含义(对应物理的“能量”的概念),学生不懂,可是如果老师一味照本宣科,上来先拍概念,啥东东都是书上规定的,把背下来、会做题作为基本要求,必然学生学起来是懵的。
【每日分享第19篇】很多老师批评学生,说你们怎么这么不懂举一反三。
其实,“举一反三”是对老师的要求。
只有回归到教学本质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举一反三的学生。
新时代的老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学的死”是自己的问题,而不能盲目的把责任归咎于学生。
第二,对待学生,要有“同理心”。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对等的。
过去的观念认识,老师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对一个班里的学生有表扬、批评的生杀大权,应该保留有“号令既出,莫敢不从”的威严。
然而这个时代发生了变化,现在的90后、00后,已经和我们这代人的思想并不一致。
90后、00后这批孩子,成长在一个物质环境相对富足的环境下,一个家庭往往就一个孩子,孩子的成长只来自于家长的关注,他们获得的外界肯定、关注都太少,他们获得的成就感的渠道太少。
我们给90后贴上“叛逆”的标签,其实他们不是故意叛逆,而是希望能通过标新立异来获得外界的关注。
你看现在孩子喜欢打游戏,为什么?就是因为游戏能给他们成就感,在游戏里的努力、付出是百分之百能得到肯地的。
比如在游戏中,假如孩子花钱买了一把枪,他拿着这把枪就是比别人厉害,杀人就能杀得多,你们所有人都能看到我名字在游戏里公示,你看这成就感来的非常快。
【每日分享第20篇】然而学习上,成就感给得很慢,而且鲜有人关注。
老师、家长最直接关注的是一个孩子的成绩,然而成绩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努力了不一定提升成绩,而且这个提升周期太长,很多人坚持不了这么久。
比如说,每天练一道物理题,大约1个月后物理成绩才能有提升,可是太多人看不到这1个月之后的成绩,往往中途就坚持不下来了,最后就放弃了。
所以新时代对老师第二个要求,就是关注孩子的成长。
一个孩子今天愿意多学一道题,他的这个行为就应该值得肯定,就应该立刻有人关注他,肯定他的行为。
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说孩子自己喜不喜欢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和老师、家长没关系。
其实不然,这样想本身就是和孩子不对等,你单纯地是把孩子看成了学习的机器,而不是把他看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缺乏“同理心”。
你对孩子的关注、肯定这么少,孩子凭什么愿意学习呢?
所以你看,时过境迁,现在我们作为父母去回想自己上学的时光,我们可能记起最深的老师,不是那个最出名的老师,而是那个愿意和自己交流、谈心、关怀自己的老师。
其实孩子是很单纯的,他们一旦受到老师关注,哪怕是得到一点点尊重,都会欢喜得不得了。
所以老师,一定要珍惜孩子对我们的这份单纯,发自心底地关注每个孩子。
可能迫于现实,你无法照顾到每个孩子,可是你要有这份心,你是闲暇的时候看看报纸,到点就下班,还是愿意真的去花时间陪孩子,这是关键。
当然,感谢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得以记录下孩子的学习数据,让老师有了更全面了解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