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治风剂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治风剂中的运用

【摘要】“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治疗学上的论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许多经典治风剂均有体现了这一治则,如消风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大定风珠等,笔者主要整理归纳这一治则在治风剂中的运用,并对其中蕴意作以探讨。

【关键词】治风治血运用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首见于南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其论云:“贼风偏枯者,其状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作痛。经云汗出偏枯,如树木一枝,津液不到则枯槁,被风所害。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治法当用大八风汤、增损茵芋酒、续断汤以养其血,则风自祛矣。”之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此话内部深意,使之成为治疗多种风证的治疗大法。风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应疏散,内风应平熄。一般而言,除感受外风中的风寒、风热、风水不需要治血外,治疗其余内、外风导致的病证,或多或少均需兼顾治血。下面就这一治则在治风剂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1 外风证

1.1 外感风邪头痛证

本证由风邪上犯头目,阻遏清阳所致,症见偏正头痛,或者巅顶作痛,舌苔薄白,脉浮等。风邪留而不去,则头痛久而不愈,治宜川芎茶调散以疏风止痛。方中大队辛散解表药中配伍活血行气之川芎,是由于川芎辛香走窜,上达头目,善于活血祛风而止头痛。如《成方便读》载“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血而行血中之气,以流动之。”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使气血运行通畅,使外感之风邪随血之运行而消散。

1.2 风邪初中经络证

本证由正气亏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络脉不通,筋失所养所致,症见口眼歪邪,舌强不能语,手足不能正常运动,微恶风寒,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由于风性主动,善行数变,风中经络,不拘一经,变化多端,治宜大秦艽汤以疏风清热,活血通络兼补气养血。手足运动障碍,与血虚不能养筋有关,风为阳邪且祛风药多燥,易伤阴血,故加当归、白芍、生地、熟地以养血柔筋,使祛风而不伤血。另外配伍川芎,使血活风散舌体柔软。

1.3 风湿夹热之风疹

本证由于风湿或风热郁于肌肤之间,浸淫血脉所致,症见皮肤瘙痒,疹出色红,脉浮等。治以消风散疏风除湿,清热养血,该方既可疏散风邪以外解,又可渗利湿热自下而去,上疏下渗,内清外解,邪气得去,血脉和畅,瘙痒自止。风湿或风热浸淫血脉易伤阴血,且疏散风邪之品和苦寒渗利之

苍术、苦参、木通也易伤阴血,治用当归、生地补已伤之阴血,养血凉血润燥。另外配胡麻仁养血疏风止痒,《冯氏锦囊》云“专治三十六种风,内有子点风瘙痒彻骨者”。

1.4 风寒湿痹证

本证一方面可由风寒湿与痰瘀交阻所致,风寒湿邪留滞经络,病久不愈,使气血不得宣通,营卫失于流畅,津液凝聚为痰,湿邪与痰瘀交阻,症见肢体筋脉疼痛,麻木痉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舌淡黯,苔白等,治以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如《医方考》载“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乳、没通络活血消瘀使气血通畅,风寒湿不复留滞。另一方面,本证可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邪气稽留所致,症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治以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使气血足而风湿除,肝肾强而痹痛止。如《千金方衍义》载“芎穷、芍、地,以滋其阴血,血气旺则痹着开矣”,另外方中桂心、牛膝与当归、川芎同用,功兼活血以通脉。既针对气血不足久痹之病机,又可防治祛风湿药温燥伤阴。若痹证气血耗伤更甚,治以三痹汤益气活血,祛风除湿,该方由独活寄生汤演变而来,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生姜而成。

2 内风证

2.1 热盛动风证

本证由于邪热传入厥阴肝经,阳热亢盛,热极动风所致,邪热亢盛,扰乱心神,风火相煽,灼伤阴血,筋失所养。症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等,治以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重订通俗伤寒论》载“火旺生风,风助火势,最易劫伤血液,尤必佐以芍、甘、鲜地酸甘化阴,滋血液以缓肝急。”

2.2 肝阳化风证

本证由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亏于下,阳浮于上,肝阳化风,气血逆乱所致,症见头目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等,属本虚标实证以实为主,急则治标,治以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重在镇肝熄风,并兼滋养肝肾。方中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使并走于上的气血平复,此为治标之药,并配伍白芍、龟板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如《类证治裁》载“法当滋阴而风火自熄”,阴血同源,滋阴也寓有“治血”之意,后世天麻钩藤饮似之。

2.3 阴虚动风证

本病由于温病后期,邪热久羁,消烁阴血,真阴大亏,虚风内动,症见神倦????,舌绛苔少,脉虚弱等。治以大定风珠滋阴熄风,使真阴得复,虚风自熄。方中重用干地黄、麦冬、白芍滋阴养液,柔肝缓急,以熄内风,结合血肉有情之品,如鸡子黄、阿胶、龟板、鳖甲,滋阴熄风,养血润筋,

并配伍五味子敛阴生津,麻仁养阴润燥。全方寓熄风于滋阴之中,也体现了“治血”之法,后世阿胶鸡子黄汤治温病后期,阴血大亏,虚风内动证宗于此。

3 总结

笔者从外风证、内风证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证型及其相对应的方药,论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治则在治风剂中的运用。句中“先”字,不是说先治血之后再治风,治风和治血两者不能分开独立,应当是同时进行,相辅相成。“治血”之意既指养血、活血、凉血之法,又阴血同源,因此也应包含养阴、滋阴之法。外风证的治疗中,通过养血、活血、凉血的单独或联合运用,一方面使气血运行通畅,风邪得以疏散,气血充盛,筋脉肢节得以濡养,风邪无以入侵;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风邪和祛风药、祛风湿药伤及阴血。内风证的产生首责于肝,肝体阴而用阳,通过凉血、滋阴的方法,凉肝、柔肝以熄风,滋阴以潜阳,使气血平和,内风自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治则在治风剂中运用广泛,是临床在处方用药上应当遵循的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