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历史变迁考察_郭春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相关研究现状 Crockett(1996)将 金 融 稳 定 定 义 为 金 融 体 系 中 机 构 与 市 场 的 良好运行,具体来说就是不存在金融不稳定。 他进一步将金融不 稳定定义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金融中介履行合约的能力受到 影响进而危及经济绩效的情形。他将金融不稳定的来源分为两个 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二是资产价格波动 。 前者涉及金融 中介的挤兑、资产质量问题、传染、支付与结算、非银行金融机构 等问题,后者包括外汇市场、权益市场、固定收益市场、房地产市 场等。 Schioppa(2003) 以及 Allen 和 Wood(2006)将金融稳定定义 为金融系统对外部冲击的稳健性。 根据 Crockett(1996)的分析,多年以来,对金融危 机 及 金 融 稳 定的解释主要沿着两条线索,即从周期的角度和从货币学派的角 度进行解释,Minsky 和 Kindleberger 聚焦于导致周 期 性 过 剩 的 因 素。市场崩溃的结局通常最初是由一些有利的事件引发的资产价 格上升引起的。 这种价格的上升更有可能在远离上一次崩溃、贪 婪战胜恐惧的时候发生。 当价格到达明显高估的水平,一些外部 事件的发生打击了信心,价格崩溃,给那些靠借款来融资的投资 者以及金融中介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以 Friedman 和 Schwartz 为 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在没有货币供给扰动的情况下,金融不稳定 不会发生,或者不会变得严重。 金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 政策。 正是货币政策的失误导致金融不稳定,或者使小的扰动带 来严重的后果。
在金融稳定的评价和预警方面,Bunda 和 Zorzi(2009)对 有 关 金融市场危机的早期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发现外部不平衡(经 常 账 户 余 额/GDP 比 例 )、实 际 有 效 汇 率 波 动 、公 共 债 务/GDP 比 例最好地预测了导致金融市场压力的信贷繁荣。 大幅的信贷扩 张、房价上涨、大幅的货币升值增加了房地产市场导致金融市场 紧张的可能性。 Miguel and Estrada(2010)使用资产收益率、权益收 益率、不良贷款比例、存贷差、处于高压力水平的金融机构数量等 指标构建了一个哥伦比亚金融稳定指数。
二、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及权重 本文从宏观经济、金融机构和各借款实体三个层面构建金融 系统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这三个层面细分为宏观经济稳定 性、金融部门稳定性、金融市场稳定性和各借款实体偿付力四个 一级指标子系统。 见下表所示。 ①宏观经济稳定性指标。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外部宏观经济 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宏观经济作为金融体系运行和发展的外部 环境 ,其变化能够显著地影响金融稳定 。 因此 ,在金融稳定指标体 系中,本文首先考虑宏观经济指标,该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与金 融稳定有关的宏观经济状况,是金融稳定的基础。 ②金融部门稳定性指标。 本文主要从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 业三个部门来反映金融部门的稳定性状况。 其中,银行业在我国 金融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金融业中占有较大比重,银行 体系的稳定性对于总体金融,甚至整个宏观经济都具有重要的影
Borio(2011)从 审 慎 政 策 和 货 币 政 策 两 个 角 度 考 察 了 金 融 危 机前后金融稳定政策的变化 。 他认为 ,可以简单地认为 ,金融危机 前的金融稳定政策主要由两大支柱构成, 一是审慎监管政策,主 要强调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带有很强的微观审慎导向;二是货 币政策,强调短期(约两年左右)的价格稳定。 他认为金融危机触 发了对金融稳定政策的重新评估,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正在从 微观审慎导向朝宏观审慎导向转变,与此同时,那种认为货币政 策仅仅关注短期价格稳定就足以支撑金融稳定的观点正受到越 来越多的质疑。
从 2000 年开始,我国金融系统稳定性总体趋势逐渐增强,亚 洲各国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产出增速变大,同时,伴随着 银行业的改革,2003~2011 年间银行 业 收 益 率 有 明 显 提 升 , 银 行 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 而企业亏损率则从 2000 年开始出现下降 趋势。 但在 2000~2011 年间,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出现三次小幅 下降。 其中,第一次发生在 2001 年,股票价格出现下跌,股票收益 率由正转负。 第二次回落发生在 2005 年。 2003 年开始,我国几大 国有商业银行陆续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在证交所挂牌上市。不良 贷款的处置、股权和治理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 有了大幅下降 ,而银行业收益率则稳步上升 。 因此 ,这一时期的银 行体系较为稳定。 但是,由于股市的低迷,部分资金流出证券市 场,相应监管机构为了缓解市场压力等因素,暂停发行新股,使企 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难度加大,此外,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 得部分行业出现过热的情况,通胀压力加大,导致我国金融体系 稳定性下降。 从国外视角来看,经过几 年 的 低 迷 时 期 ,2004 年 全 球经济开始复苏,但经济发展不平衡、投机等因素导致石油等大 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也增加了国内通胀压力。 2008 年我国 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出现了 2000 年以后的第三次下降。 美国金融 危机蔓延,我国的宏观经济受到较大影响,进出口下降明显,投资 放缓,这一时期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大幅增加,地方政府负债率较 高,使得商业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的几率大大增加,从而加剧了金 融风险 ,金融系统稳定性下降 。 在这一时期 ,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 机,制定了 4 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消费, 从而使得我国金融系统在短期内未面临较大风险,金融稳定性只 呈现出小幅下降的态势。
金融市场稳定性
0.3317
经济金融化程度 金融深化度
0.2000 0.0442
金融业增加值比重
0.0221
金融市场波动性
汇率波动
0.4000 0.0884
实际利率波动
0.0442
金融市场活跃度
银行市场活跃度 0.4000 0.0788
股票流通性
0.0331
保险市场活跃度
0.0208
各借款实体偿付力
0.1972
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 需要进一步确定各指标所占权 重。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项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反映 程度,在回收调查问卷并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软件 Yaahp 0.5.2 进 行指标赋权,赋权结果见上表。
三、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变迁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值计算所需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经济信息 网、锐思金融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银监 会、证监会、保监会给出的相关统计数据。 此外,为了消除评价指 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值的量纲影响, 对各项指 标 值 进 行 Min-max 标准化处理。 在金融系统稳定性指标体系中, 一些指标属于正向指标;而 另一些指标属于逆向指标 ,数值越大 ,意味着金融稳定性越差 。 因 此本文对所有逆向指标采取倒数形式①, 使得所有指标对金融稳 定均具有正向作用。在确定了金融稳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和标准值之后, 以所得的权重值对标准值进行加权平均求和,得 出金融稳定的综合评价值。 图中给出了 1987~2011 年中国金融稳 定综合评价值以及其三年移动平均值。
在 国 内 ,王 雪 峰 (2010)以 简 化 的 总 需 求 方 程 为 基 础 ,利 用 状 态 空 间 模 型 构 建 了 金 融 稳 定 状 态 指 数 , 该 指 数 表 明 ,1999-2008 年中国金融运行尽管有所起伏, 但基本平稳。 霍德明、 刘思甸 (2009)以 及 何 德 旭 、娄 峰 (2011) 运 用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构 建 了 我 国 的 金融稳定指数。
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及权重
指标权重
子系统
各指标项
子系统
各指 标项
宏观经济稳定性
0.1394
经济发展速度 产出增速
0.1260 0.0117
投资增速
0.0059
经济发展风险 通胀风险
0.4579 0.0160
外汇储备水平
0.0479
经济发展质量 人均产出增速
0.4161 0.0193
失业状况
0.0387
66
特区经济 Special Zone Economy 2013 年 3 月
响;保险业和证券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 速 ,虽 然 2001 年 入 世 以 后 ,保 险 业 和 证 券 业 的 准 入 门 槛 降 低 ,外 资企业的进入也较大地促进了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发展,但与发达 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保险部门与证券部门同样是影响金融 稳定的重要因素。
政府偿付能力 政府债务率
0.2297 0.0151
企业偿付能力 财政收入比率
0.0302
成本费用利润率 0.6483 0.0426
企业亏损率
0.0852
居民偿付能力 居民负债水平
0.1220 0.0120
居民收入水平
0.0120
③金融市场稳定性指标。 在金融部门稳定的基础上,金融市 场的正常平稳运行是决定金融体系稳定的又一个关键方面。金融 市场的稳定性与其经济金融化程度、金融市场活跃度以及金融市 场波动性息息相关,其中,经济金融化程度和金融市场活跃度是 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础 。 一般而言 ,在经济金融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 其金融活跃程度较高,金融市场波动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会更 大。
④各借款实体偿付力指标 。 我国目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 融体系构架决定了大部分金融资源是通过银行信贷进行配置的, 而金融体系中的信用风险最终表现为政府、企业和居民等三类借 款实体的财务状况和还贷能力。 因此,各借款实体的偿付能力对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分别从政府、企业以及 居民的偿付能力三个方面来反映借款实体所带来的信用风险。
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变迁图
2013 年 3 月 Special Zone Economy 特区经济
67
1987~2011 年 间 ,中 国 金 融 系 统 稳 定 性 整 体 上 呈 现 出 “U 字 型 ”趋 势 ,1999 年 ,金 融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达 到 最 低 点 ,金 融 风 险 最 大。 1999 年以前,由于我国完整的金融市场体 系 成 型 较 晚 ,金 融 体制和市场处于急剧变革和转轨过程中,受自身和外界的影响较 大 ,金 融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在 1988 年 出 现 小 幅 增 长 之 后 ,接 下 来 10 年,呈现出大幅下降,在 1995 年我国金融稳定性达到低点。 1996 年出现反弹,金融系统稳定性出现回升态势,但 1997 年的东南亚 金融危机再次导致稳定性出现下降,负向效应使得金融系统风险 于 1999 年达到最大。 其间,产出和投资增速在 1988~1990 年间出 现下滑,1992~1994 年间又呈现迅猛 增 长 并 伴 随 着 比 较 严 重 的 通 货膨胀。 1989~1999 年间, 企业 亏 损 率 处 于 较 高 的 水 平 。 1988~ 2004 年间,银行不良贷款率一直较高,1996~2003 年间尤其严重。
关键词:金融系统;稳定性;金融风险;历史变迁 Abstract: By apply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paper constructs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financial stability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macro-econom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debtors,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stability in China from 1987 through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nancial stability in China has a tendency of shape of “U”. Keywords:Financial system;Stability;Financial risks;Evolution
财金之窗
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历史变迁考察
□ 郭春风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宏观经济、金融机构和借款实体三个 层面构建了反映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指标体系,并采取相关数据考察 了 1987~2011 年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历史变迁, 结果显示中国金融 系统稳定性整体上呈现出“U 字型”趋势。
金融部门稳定性
0.3317
金融部门效益性 银行业收益率
0.2098 0.0376
股票收益率
wenku.baidu.com
0.0207
保险业收益率
0.0114
金融资本流动性 存贷款比率
0.2402 0.0199
中长期贷款比率
0.0598
金融资本风险性 贷款比率
0.5499 0.0567
银行不良贷款率
0.090
实际保险赔付率
0.03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