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十大医疗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 伴随着隆隆爆竹声,我们送走了2011年。
相信每个人的2011都是普通但又不平凡的一年。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医药卫生和食品安全领域发生了很多事情,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在资讯极为发达的今天,事件的发生总能很快吸引众人的目光,但是每一个事件停留在我们的焦点却极为短暂,很快就会被下一个热点所取代。
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每件都看似那么偶然,那么蜻蜓点水。
在每一件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其实都蕴藏着其发生的必然因素。
在此,上海杰医整理汇编了2011中国医药十大事件,为你深入解读2011年,那些值得我们铭记的医药事件。
2011年中国医药十大新闻事件
1. “人肉胶囊”事件
2. 鱼精蛋白缺货事件
3. 早产儿“被死亡”事件
4. 泥鳅养生的骗局
5. 台湾误移植艾滋器官事件
6. “皮革奶”死灰复燃事件
7. 广东“八毛门”事件
8. 东北农大实验室感染事件
9.同仁医院医生被打事件
10. 伤口缝好又拆开事件
事件一:“人肉胶囊”事件
事件回放:2011年,韩国媒体曝光“人肉胶囊真相”,报道称中国部分医院利用死胎做成“人肉胶囊”并作为保健品流入韩国市场。
加剧了国内外对中国医疗大环境的担忧。
为此,中国卫生部举办发布会,坚决打击贩卖人体组织和尸体的行为。
深度思考:人肉胶囊的出现让我们又一次感到了监管的缺失。
《殡葬管理条例》、《尸体出入境和尸体处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严禁将婴儿遗体胎儿遗体按照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以及“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买卖胎盘”。
然而一些医务人员为了金钱利益不惜触犯法律贩卖死胎,进行黑市交易。
我们缺的不是法规,而是与之配套的落实管理措施。
“人肉胶囊”主要以人体胎盘为原料。
中医认为,胎盘性味甘、咸,温,入肺、心、肾经,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之功,药名“紫河车”。
这是“人肉胶囊”能够高价流通于黑市的原因。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人肉胶囊”是严重违反伦理学,违反人性的事件。
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疗效,而忽视生命的价值。
尊重生命,尊重个体的每个器官,这是每个医务人员时刻牢记的准则。
政府出台这么多监管法规也正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
因此,我们认为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检查和监管是必要的,但是普及医学伦理更为任重道远。
事件二:鱼精蛋白缺货事件
事件回放:2011年年中,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大面积缺货,致使很多心脏病手术被迫暂停。
鱼精蛋白可用于因注射肝素过量所引起的出血,且无其他药品可替代。
该药生产工艺要求高,廉价,利润低,药企缺少生产积极性。
全国只有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一家药厂生产鱼精蛋白,因为原料供应原因暂时停产。
深度思考:在看病难、看病贵的今天,像鱼精蛋白这样价廉物美的药品,本来对患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却因为药厂无利可图而面临停产。
其他诸如胃舒平、干酵母片、黄连素等廉价但效果不错的药品,在市场也难觅踪影。
低价药,医生不愿意开,药厂不愿生产,老百姓只能被迫选择高价药。
这些年,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控制药价。
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药厂从自身利益出发,更愿意推出高价药,放弃低价药,在这里我们不能太多谴责药厂的道德水准。
药品生产有它的特殊性,不能完全交给市场。
降低高价药,保护低价药,是政府的民生工程。
希望政府能够尽量多的减少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加价环节,保护低价药品生产企业的利益,才能真正平衡药品供应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广大患者受益。
事件三:早产儿“被死亡”事件
事件回放:23岁的孕妇刘某在佛山市南海区某二甲医院早产下一婴儿。
接生护士告知家属是女婴,且已死亡,并将婴儿装进塑料袋丢进厕所。
半个多小时后赶到的亲属要求查看,却发现婴儿居然还在动。
深度思考:把婴儿说成死亡,把男孩说成女孩,这样天大的笑话,竟然就发生我们的二甲医院。
对于新生儿的救护问题,中华医学会有其严格的操作规范《新生儿复苏指南》,哪怕有一个环节按照操作规范,都不会将孩子判为“死婴”。
可是南海区某医院的医护人员凭经验就判定婴儿已死,完全把操作规范视为摆设,执业水准和责任心全无。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大医院占据了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
基层医院因为医疗资源的不足,在医院管理方面捉襟见肘,执业水准和大医院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也使得人民群众一有头疼脑热就往大医院跑,生怕被基层医院误诊。
本事件暴露出来的基层医院管理乱象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给予基层医院更多扶持,加强医护人员的执业水准和责任心,把疾病解决在基层,与国幸甚,与民幸甚。
事件四:台湾误移植艾滋器官
事件回放:2011年8月,台大医院发生移植医学史上最大的医疗疏失。
院方因交接失误,误将一名艾滋感染者的器官,移植给5名病患,原本沉浸在获得器官重获新生的移植患者和家属,全都傻了眼,患者已开始接受艾滋药物治疗。
随后台大医院召开记者会表达歉意,解释这一关乎几条人命的事故是因为检验流程不够严密所致,移植手术的协调人与检验师仅以电话问询检验结果,将reactive(阳性)和non-reactive(阴性)弄错,医院检验人员未列出书面报告,手术组也未二次确认便进行了移植手术。
深度思考:台大医院在台湾素有“龙头医院”之称,竟然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医学事故。
移植艾滋器官的事故引发了台湾从器官捐赠制度层面到操作细则以及艾滋病管理体系多方面的讨论。
是否应该在艾滋病人就医时公开其患病信息以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是否可以接受移植略有缺陷的器官以挽救生命,以“小害”换“大害”,
是否该加强民众器官捐赠的观念以弥补器官移植的重大缺口等,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台湾对此次医疗事故的后续处理,也将为移植医学界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事件五:泥鳅养生的骗局
事件回放:张悟本的“绿豆养生”刚被揭露,马悦凌的“泥鳅养生”又红透了半边天。
养生畅销书《不生病的智慧》的作家马悦凌提出,以泥鳅、当归配合高热量食物,可以治疗“渐冻人”。
此外她还声称治好了肝癌、乳腺癌、肺癌患者,让高位截瘫的人恢复了知觉,并准备把攻克艾滋病作为下一步发展计划。
这一言论一经媒体报道,就在民间引起一股“生吃泥鳅养生”的热潮。
仅四川省就有100余人因为生吃泥鳅,体内长出寄生虫而住进医院。
马悦凌还在网上兜售阿胶、黑芝麻等制作的“固元膏”,盈利数亿。
深度思考:生吃泥鳅治疗渐冻人症、肝癌、乳腺癌、肺癌、高位截瘫毫无科学依据,凭借常识就能判断。
可就是这样拙劣的骗术竟然能在长江南北大行其道,掀起“泥鳅养生”的热潮。
从“刘太医”到张悟本,再到马悦凌,善良的民众一次次被“神医”所忽悠。
事实上,这些事件曝光后,政府部门加强了监管,进行了很多科普工作,但依然挡不住“养生大师”层出不穷忽悠大众。
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并没有消除“养生大师”滋生的土壤。
“养生大师”滋生的土壤在哪里,其实就在你我周围。
当我们走进书店,打开电视机,浏览网络,充斥着大量“养生骗局”相关的书籍、广告、访谈节目。
有关部门对这些明目张胆的“养生骗局”打击无力,导致“养生大师”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赚得盆满钵满。
防范“神医”行骗,不能寄望于公众的以身试“假”,必须依赖有关部门早发现、早介入、早监管的制度。
事件六:“皮革奶死灰复燃”事件
事件回放: 2011年初,一则“内地‘皮革奶粉’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新闻迅速登上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的首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该报道称,疑有不良商人将皮革废料或动物毛发等物质加以水解成皮革水解蛋白,再将其掺入奶粉中,意图提高奶类的蛋白质含量蒙混过关。
随后,农业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做出回应,明确表示2010年例行检测未检出皮革水解蛋白。
深度思考:一则捕风追影的失实报道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究其原因,正是中国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长期焦虑。
不少人对国产奶粉产生了“恐奶症”,奔赴港澳旅游大量购买进口奶粉。
港澳地区奶粉供不应求,本地孩子只能喝粥。
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的信心已成惊弓之鸟。
偌大一个中国,哪里能找到让人放心的食品呢?诚然,当前社会制售劣质食品药品是暴利驱使下奸商的不法行为。
我们更应该反思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为何会存在如此大的漏洞。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民众和政府的相互信任。
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强化监管力度,不断完善和健全质量监管体系。
民众也应该积极调整好心态,不为空穴来风而惊慌失策。
面对食品安全现状,市场要想重建公共信任除了高成本付出外,还有相当一段长路要走。
事件七:广东“八毛门”事件
事件回放:广东一患儿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疑为先天性巨结肠,建议进行造瘘活检手术,手术费超过十万。
患儿父亲拒绝手术带儿子到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称接诊医生开了八毛钱的石蜡油,就缓解了孩子症状。
陈先生以过度医疗,起诉深圳市儿童医院。
随后该患儿因病情反复,再次进入广州市儿童医院治疗。
最终,在武汉同济医院小儿外科被证实患先天性巨结肠,进行巨结肠根治术,并康复出院。
事后患儿父亲向深圳市儿童医院公开道歉。
深度思考:广东“八毛门”、“录音门”、“缝肛门”等医疗纠纷引发社会热议,医患双方明争暗斗不断升级。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医患关系怎么了?
相比从前,现在的医患关系随着媒体的介入,更显复杂。
在“八毛门”事件发生后,媒体纷纷使用“八毛钱治好十万元病”的字眼,大肆报导“过度医疗”。
在还未查明事实真相前,就先给医院定罪,这对医院和医生是不公平的。
深圳市儿童医院多名患儿因“八毛门”事件影响,患儿家属拒做手术,导致病情恶化。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不太重视公共关系处理,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缺乏相关的专业环节。
医患双方期待的“第三方调解制度”一直难产。
媒体介入不失为当下一种特殊的第三方沟通调解。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把双方的观点和证据,如实报道给公众,而不是假装专业地去教育大众。
客观全面地公开信息,是非让大众和专业人士判断,这才是媒体的基本职责。
中立的媒体,可以成为医患沟通的润滑剂,而偏袒的媒体,很可能成为医患矛盾的加速剂。
事件八:东北农大实验室感染事件
事件回放: 2011年3月至5月,黑龙江省东北农业大学27名学生和1名教师,相继确诊感染了布鲁氏菌病。
9月5日,该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校动物医学学院27名学生及1名教师因使用4只未检疫山羊进行实验,并未做适当的实验防护措施,而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情况,并表示深深歉意。
深度思考: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中国属乙类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原菌主要由患病牲畜传染给人,多发于野外牧区。
这次疫情大面积爆发于学校,暴露出国内很多学校和研究机构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从养殖场采购的羊,没有检验检疫就进了实验室,学生们没有戴手套就徒手取羊内脏,实验室没有消毒措施和应急措施,很难想象这些生物危害高危行为就发生在我们的高校。
重理论轻实验是我们教育一大顽疾。
放眼全国,参加各类“考研班”、“公务员辅导班”、“英语考级班”等理论学习的学生数不胜数,而专心呆在实验室做研究的学生可谓寥寥无几。
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大背景下,专心做好实验室管理就显多余了,实验老师和学生都怀着走过场的心态进行实验教学。
原本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
感性知识,培养独立动手能力。
而现在,安全进行实验教学都成了一种奢望。
东北农大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以后,各高校都对实验室管理进行了整改,加强安全教育,加强设施建设。
希望借由本次事件,国内高校的实验教学能获得提升。
事件九:同仁医院医生被打事件
事件回放:2011年0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的耳鼻喉科主任,被患者砍了十几刀,神经和肌腱都受损,右前臂骨折,左下肢及前额正中都被砍伤。
警方已介入调查,据称此次事件缘起几年前一场医疗纠纷。
仅仅过了一周,该院眼科一名医生被一中年男子打伤,另有一名护士被咬伤,同样也是因为医疗纠纷。
深度思考:医患关系的紧张近年来屡见不鲜,而演变为医患冲突,患者直接砍伤医生的事例足以让人触目惊心。
故意伤人的行为本身是错误的,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医患冲突的升级,原因在于我们缺乏解决医疗纠纷的长效机制。
出现医疗纠纷应该怎么办?由于目前我们还缺乏处理纠纷的长效机制,患者只能诉诸法律打官司。
这在时间、精力上对医患双方都是煎熬。
而且官司打得越多,医患之间的裂痕反而越深,更加陷入恶性循环。
国家应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处理长效机制,加大对此类伤害医务人员事件的惩治力度。
医患之间本是共同抗击疾病的阶级兄弟。
从化解医疗纠纷的角度出发,医院方应加强管理、严格自律,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沟通,保障医疗安全;广大患者应理性就医,依法解决医疗纠纷,充分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
事件十:伤口缝好又拆开事件
事件回放:湖北打工者小曾因手指割伤到武汉某医院手术,受伤的手指被缝了针,打了石膏。
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因为患者手术费不够,主治医生竟然咬定“要么交钱、要么拆线”,并且在没用麻药的情况下,将患者的石膏和线拆除。
当事医生被停职离岗。
深度思考: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公众对医德的热议。
院方登门向小曾道歉,并对该医生做出严肃处理。
那本已缝合却又拆开的伤口,疼在小曾的身上,同时疼在我们很多人的心里。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职责是千方百计为患者减轻痛苦,而非增加痛苦。
医生是负责救死扶伤的。
这种特殊的角色使社会对他们寄予了更多更高的道德期望。
眼睛只盯着钱,“没钱就拆线”,武汉这名医生的残忍和冷漠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掉进钱眼而丧失爱心的白衣天使是何等的可怕。
加强医生职业道德,加强医患沟通,给患者创造安全的就医环境,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医患关系,也有助于医院自身发展。
结束语:上海杰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度10大新闻由:卢剑,赵胤,朱欣茹,边娟,孙玉珍,叶玲,徐利,许潇潇,许俊才等共同整理,编辑过程中得到许多医药界朋友提供建议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