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指导之现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技法指津】
一、解释内涵
“文中重要词语”指在文本的具体语境上下词或上下句中对理解语句、段意,领会思想感情和主旨起着重要作用的词语。在考试中考查的是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义。
重要词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文本中出现的新概念(自然科学类)。(2)代词或指代性词语。(3)对文章结构起关联,照应作用的词语。(4)文学作品中的多义词语和点睛词语等。
二、答题思路
在词典义的基础上,我们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推断、确定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要有整体观念,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其实“语境”可以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种。“内部语境”指语言性语境,包括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句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上句和下句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意义往往会在上下句中得到解释和延伸。而作为句子的组成元素——词语,其意义会在上下词或上下句这些地方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透露出来。而“外部语境”则指非语言因素,诸如文章涉及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和作者的身份、地位、生活经验、语言风格、方言基础、心理背景、文化背景等。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这两种语境都会起作用。
三、技法点拨
1.根据上文语句,确定代词的指代内容。代词不同于其他词语,它的指代功能决定了它的所在位置。它一般会与所指代的事物、人物出现在同一语段或句群里,而且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上句或上文寻找答案。
代词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近指),也有远距离指代(远指),还有单纯因素指代和综合因素指代。对复杂的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如果不甚清楚的话,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是否与原来一致。
2.借用说明方法,准确理解新概念。(1)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科技说明文经常运用下定义、作诠释等方法来说明事物,介绍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标准的下定义公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种差”即和其他属概念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别;“邻近的属概念”即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我们要准确理解一个概念,先要找出这个概念的“邻近的属概念”,然后找出“种差”。找准“种差”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被定义概念的性质和特征。(2)弄清概念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同一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3.结合修辞手法,辨别词语不同的临时语境义。在注意词语本身的词典义的同时,更要准确理解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褒与贬)、语体义(口语与书面语)等。
4.结合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等外部语境,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时代感很强,地域特点突出的文章,如果我们缺乏对文章背景资料的了解,那么与之相关紧密的词语将会变得费解。只有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才能弄懂有关词语的含义。
5.结合具体情境或具体事例,理解词语含义。具体的情境或具体的事例给人形象直观的认识,开阔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文章中人、物、事会以各种各样的形态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丰富了文章画面,增强了文章的立体感,从而有助于我们把握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
【阅读训练一】
白露为霜
虞邯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熔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叶,都如同
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的色泽,此时为最。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早晨起来,风将一条路刮得发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的水墨画,便晓得,秋天当真来了,随同一个亘古美丽的名词。
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顺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
秋天是对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来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
第一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摇荡。《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应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文字简约,意境优美,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秋后正法”。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秋官”,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秋士”。秋天被附丽的感伤色彩越来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来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二个美丽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来宇宙本体论的触发相比,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路标和文化的烙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不回去了,就好像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逝——而流逝的总是如此美丽,我们保有的美丽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来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豪迈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起来。说:你瞧瞧,清秋好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落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来的——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竟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时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
(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9月15日,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第三自然段说“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顺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