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术思想——孔、孟、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儒家思想
一、释“儒”
“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

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

太史公《儒林列传》曰:“秦之季世”,“坑术士”;而世谓之坑儒。

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天官》曰:儒以道得民。

说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私名为儒。

《七略》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儒》
“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类同于今之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

儒家与儒者是不同的。

儒者是孔子孟子以前有的,《论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而儒家则是孔子所创立的一个学派,“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

将以利天下。

”(《庄子·渔父》)
二、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孔子对“仁”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阐释和规定。

从字面上讲,“仁者人也”,即为人之道,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孔子从人本哲学出发,将“仁”变为一个道德范畴,仁”不仅为人的根本,而且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并由此提出一套完善的道德修养方法。

“仁”的伦理学说,可以说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仁”学的三个层次
1、血缘伦理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阳货》:“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一个基础含义。

“孝”、“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造起来。

这是从远古到殷周的宗法统治体制(亦即“周礼”)的核心,这也就是当时的政治(“是亦为政”)。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殷周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思想之发展、圆满时期,宗法观念的具体表现就是“礼治主义”。

“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

所以,孔子在春秋末年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切志救世,竭力维护和恢复“周礼”,便不难理解了。

2、社会伦理
“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
《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
以及人的社会性和交往性,强调各种人际关系之间的秩序、团结、互助、协调。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成仁品格
《论语·阳货》:“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在内在方面突出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一切外在的社会关系以及血缘关系的基础,都必须落实在个体人格的塑造之上。

儒家极大地高扬个体人格,强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使社会组织中的个体成员自觉承担历史责任或至上义务。

孔子便以身作则式地实践了对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伟大人格的自觉追求。

孔子的仁与礼是密切相关的,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仁与礼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仁为至德,是孔子学说的主体部分,反映了孔子学说体系是道德伦理体系。

礼对仁具有导向作用,礼的介入使孔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政治功能。

仁偏重道德取向,强调内在自觉,主要表现为道德规范作用;礼偏重于政治取向,注重外在规范。

主要表现为政治限制功能。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是以仁为主导来修正和补充礼的内容。

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礼的本质上是一种理念,因而立于礼,就是懂得做人的根本道理,按照孔子的说法,做人的根本道理,就是合於礼,即合於统治阶级制定的那一套政治伦理制度与原则。

礼本质上是强制性的,约束的。

所以不可能成为理想的终极,而必然需要实现一个飞跃。

礼的这种属性决定了不可能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只能作为一过渡阶段。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认为,“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

礼如前述,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

要求维护或恢复这种体系是仁的根本目标。

”也许并不符合实际。

仁与礼的结合形成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其特点为政治伦理,政治对伦理道德有渗透。

构成一个二元结构。

孔子“仁”学的基本特征
1、体系的人文化:
孔子继承了周文化“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的传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可见孔子观察问题的出发点,是社会的实际,而非科学的道理。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祭祀并不是祈福,而是道德训练。

孔子重视对祖先的祭祀。

“如”表现出对鬼神之事的超脱。

孔子强调的是礼的规范和仁的自觉。

2、政治的伦理化
孔子学说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积极入世的思想。

孔子的理想政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被称为“礼治”和“德教”的伦理型政治。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论语·阳货》)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故为政在人。

”(《中庸》)
3、规范的情感化(制度体现人文关怀,合乎人情)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此所谓“称情而立文”。

他又提出“直”这一道德观念。

直既是一种道德,又是一种自然情感,不需任何矫饰不掺半点虚假的真实情感。

《论语·子路》:“叶公语于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对人之常情的肯定。

孔子强调道德规范合乎人情,这样这种道德才有可能成为一种道德自觉、自律。

将其深化,就成为“推己及人”的“仁之方”。

(人之常情是相通的)
4、人格的道德化(亦即道德人格的塑造。

孔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格是道德化的人格。


《论语·里仁》中提到说:君子“志于道,据于德”。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以道德作为出世的准则,是君子的基本特征。

附: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将孔子“仁”学内在结构的整体特性,称之为“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的倾向或态度,并认为它构成儒学甚至中国整个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特征。

而所谓“实践(用)理性”,“首先指的是一种理性精神或理性态度,与当时无神论、怀疑论思想兴起相一致,孔子对“礼”作出“仁”的解释,在基本倾向上符合了这一思潮。

”聊备一说。

三、孟子的思想。

孟子对孔子的仁学作了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给仁学找到了人性论的根据;另一方面,又把“仁”的道德内涵发展为政治理论的基础,建立起仁政学说。

1、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理论基础。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之心的萌芽――“善端”(一种先验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把孔子在“三年之丧”中提出的道德的自觉意识,发展成为一种道德深层心理的“四端”论,并赋予先验的性质,这是对中国伦理学说的重大发展。

孟子还从认识论的角度把这种天赋道德观念称为“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

他进而举例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这就将社会的道德伦理变成人们固有的要求,以证明宗法道德的合理性。

2、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
在这里,他完成了从道德到政治的推导,表现了儒家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思想特点。

孟子的理想中的“王道”政治,实质上就是把道德置于政治之上。

孟子还极为重视人民的利益在君王统治中的重要地位,甚至把施“仁政”与“得民心”相联系。

可谓民本思想之权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梁惠王》上)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3、孟子提出四种修养方法
①“养心寡欲”。

即发挥内心固有的良知调节物质欲望,尽量减少欲望,使之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
②“养浩然之气”和“大丈夫”的人格美。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公孙丑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③“反身而诚”。

“诚”是道德意志的最高体现。

“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也。

”(《孟子·离娄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城,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④十分神秘的“存夜气”的内省方法。

“牿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孟子·告子上》)
通过“养心寡欲”、“养气集义”、“反身而诚”、“存夜气”的自觉修养,人就能超越生理欲望,把精力集中于道德,把先天的善端变成自觉的道德意志。

这就达到了知性、知天。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其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尽心下》)
参考书目:
1、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钱穆《中国学术通义》九州出版社2011年
4、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5、林尹《中国学术思想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常乃惪《中国思想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7、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8、张安奇、步近智《中国学术思想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