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内酰胺酶分类及其机制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faurens
屎链球菌 革 兰 阴 性 菌 奈瑟氏淋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氏菌
新出现缓慢反应的或可诱导的 PBPs 同上 具有缓慢反应的PBPs PBP2 亲和力降低、外膜蛋白缺 失 对所有PBPs的亲和力降低
PBP3中的四个氨基酸被取代、亲和力降 低
一些 β -内 酰胺 抗生素 耐药性 细菌与 PBPs的 改变 情况
三、β-内酰胺酶介导的细菌对β-内酰胺类 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在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中的 β-内酰胺酶是以胞外酶的形式分泌至胞外 来破坏这类抗菌药物,或是细菌含有的转 肽酶不能与这类药物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三、β-内酰胺酶介导的细菌对β-内酰胺 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在革兰阴性菌中,这类抗菌药物透过 细菌细胞外膜的孔蛋白进入细菌的周质, 而在细胞周质中的β-内酰胺酶能够破坏已 经进入胞内的这类药物,致使药物不能与 PBPs结合而产生耐药性。
一、PBPs与β-内酰胺酶


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维持以及肽聚糖结构特征 的调节等有关的一组酶通常即被称之为PBPs; PBPs确实具有很多功能,它们具有转肽酶 (transpeptidase)、转葡基酶(trnsglycosylase) 和羧肽酶(carboxypeptidase)活性; PBPs大多定位在细菌的内膜,在细胞周质中可以 发挥它们的活性。
β-内酰胺酶耐药性的发展
1957年,随着青霉素母核6-APA被分离,出现了半合 成青霉素,β-内酰胺酶作为一种耐药机理具有了重要 意义。 例如,广谱青霉素类,氨苄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以 及后来的羟氨苄青霉素和替卡西林,对金葡菌和肠杆菌 科的许多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不稳定的,这些产 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对这些广谱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拟杆菌属也产生β-内酰胺酶,对氨苄青霉素和羟 氨青霉素耐药。
N O SO3H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一、细菌细胞壁结构


所有的细菌都具有环绕着细胞膜的细胞壁。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细胞形态,以及保护 细胞免受由于环境渗透压变化造成的细胞溶解。 传统地可以把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和耐酸菌三种。 在这三种细菌的细胞壁中都具有肽聚糖组分,其 由N-乙酰胞壁酸(N-acetylmuramic acid,NAM)) 和N-葡萄糖胺(N-acetylglucosamine,NAG)构 成。NAM 和NAG紧密连接成线状,线与线之间通过 连接在NAM 和NAG上的内肽桥的连接成片状,片与 片的堆积成为细胞壁的肽聚糖。
耐药菌名称 革 兰 阳 性 菌 枯草芽孢杆菌 产气夹膜梭菌 南非肺炎链球菌
PBPs改变情况 PBP2亲和力下降 PBP1亲和力下降
PBP2来自百度文库亲和力下降
新出现PBP2a’(为高分子量PBP2a) PBP2b丧失 PBP1a和PBP1b亲和力下降
美国肺炎链球菌 屎链球菌
PBP1和PBP1亲和力下降 PBP2b含量降低 新出现PBP2’
à Ç ¹ Ã é Í
õ Ñ à Ç ¹ Ã é Í
SCH2R
à Ç ¹ Ã © Ï
¼ Ì à Ç ¹ Ã © Ï
· Í ß æ © Ï
õ Ñ · Í ß æ © Ï
N O O R C H N COOH R
¼ Ì · Í ß æ © Ï
N O O R C H N X COOH R
¥ µ · » Ú Ä £ õ ° ·

二、由PBPs-介导的细菌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由PBPs-介导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 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因为这种药物有多个作用靶 位。因此,只有当所有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作用靶 位的亲和力降低时细菌才能达到对药物较高的耐 药性。 例如,淋病奈瑟氏菌具有三种PBPs:PBP1和PBP2 是细菌生存所必须的酶,因而这两种酶的任一种 的失活将导致细菌死亡;而PBP3是一种低分子量 酶,它的失活并不会引起细菌死亡。 淋病奈瑟氏菌的耐药性发展一方面是使具有最高 亲和力的高Mr-PBP2的亲和力下降,另一方面是使 PBP1的亲和力下降。
嗜血流感菌
PBP3a和PBP3b亲和力降低
具有嵌入结构的青霉素 耐药脑膜炎双球菌PBP2的基因结构
具有嵌入结构的7种不同国家和地区来源的青霉素
耐药脑膜炎球菌PBP2的基因结构
三、β-内酰胺酶介导的细菌对β-内酰胺
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除了上面所阐述的由PBPs-介导的对β内酰胺药物的耐药机制外,细菌产生β-内酰 胺酶是导致细菌对这一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的又一重要原因(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 细菌渗透性屏障是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 性的普遍性机制(非特异性),而由PBPs-介 导的和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是细菌 对β-内酰胺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特有机制(特 异性)。
R H2 O
R D Ala D Ala R'-NH2 D A
DD-羧肽酶
D R
D
A
DD-转肽酶
Ala ~CONHR'
H2O R
D Ala + R'-NH2
内肽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转肽反应包括两个步骤: 首先是转肽酶与酰基-D-丙氨酰-D-丙氨酸 供体底物形成酰基-D-丙氨酰酶中间体,同时释 出1分子D-丙氨酸; 然后这个中间体将酰基D-丙氨酰基因转给 一个带有游离氨基酸的受体底物。 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则以它们的 结构与供体底物(D-丙氨酰-D-丙氨酸)结构相似 (二者都有高度反应性的-C-N-键)而与转肽酶起 作用,从而干扰了正常的转肽反应。
β-内酰胺酶的作用特征
1、分布: β-内酰胺酶广泛分布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 及放线菌和分支杆菌中;它们既能在细菌壁外,也 能在细菌壁内起作用。 2、存在形式: 在革兰氏阳性细菌中,如金葡菌,这种酶分泌于 细胞外,即为胞外酶,使菌体细胞上的抗生素失去活 性;而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β-内酰胺酶常存在于 细胞周质内,即为胞内酶,该处也有青霉素靶酶,在 这种情况下,抗生素在周质中被广泛灭活,而在细菌 壁外的灭活是微不足道的。 在有些情况下,产生β-内酰胺酶的遗传信息存 在于染色体中;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存在于质粒中。
三种不同细菌的细胞壁结构比较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第一阶段 从Fleming观察到青霉素抑杀革兰氏阳性细 菌要比革兰氏阴性细菌列为有效开始,至 1945年观察到青霉素对细菌的形态学的效 应为止,人们得出的结论是青霉素必定干 扰了细菌细胞的表面结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第二阶段 随着对细菌细胞壁的分离和粘肽组成的认识 开始,人们观察到在青霉素的作用下,细菌 细胞变成了球形,很类似受溶菌酶作用而产 生的原生质体,由此认为青霉素必定影响了 细胞壁的合成。 Park及其同事则观察到受抑制的葡萄球菌累 积了尿核苷,推测这是由于青霉素阻断了细 菌细胞壁合成的某一步。
青霉素(A)和D-丙氨酰-D-丙氨酸(B)的立体模式
H3C CH3 S C O O N RCNH H N
H O O O H RCNH CH3 O H3C N H C
O O
A
B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对细菌细胞膜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细菌的细胞膜上有特殊的蛋白质分子, 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被称之为青 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onding Protein,PBP),它具有很高的转肽酶和羟 肽酶活力,是这类抗生素抑制作用的靶蛋 白。
β-内酰胺酶耐药性的发展
1、在1961年氨苄青霉素首次应用时,在英国医院 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耐药菌株占15%~20%,而近 年来在医院内和医院外这些耐药菌株已高达40%; 2、今天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粘膜炎布兰汉氏球 菌比十年前更为常见,最近从各个不同国家分离 出的这种耐药菌的比例已从38%上升到78%;
β-内酰胺酶耐药性的发展
1、 1940年首次在大肠埃希氏菌中确定β-内酰 胺酶。随后这种酶在许多其它细菌中被检测 到。 2 、 1944 年明确了产生β- 内酰胺酶 (青霉素酶 ) 是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的机理。当时这种耐 药菌的产酶水平较低,但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 用,产酶水平和机率都随之增加。 3、20世纪50年代末在医院分离到的大多数金葡 菌产生这种酶。
β-内酰胺酶的作用特征
3、传递: 质粒的复制可以很快地从一个细菌细胞 传递到另一个细菌细胞,这种传递不仅可发 生于同种细菌间,而且也可发生在不同种细 菌间甚至不同的属间。因此,就产生了在不 相关的细菌间耐药性散播的可能性。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Richmond和Sykes分类法(表): 这种分类系统的依据有3点: 一是这种酶对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水 解速度; 二是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敏感度; 三是这种酶的产生是由质粒介导的还是由 染色体介导的。 由此可将β-内酰胺酶分成如下5种类型:
β-内酰胺酶耐药性的发展
3、另外,自半合成青霉素出现以来,过去β-内酰胺 酶呈阴性的某些病原菌中也已出现了产生β-内酰 胺酶菌株 4、1974年,首次在流感嗜血杆菌中发现了产生β-内 酰胺酶的耐药菌; 5、1976年,第一次报告在淋球菌中有产生β-内酰胺 酶的菌株;近来又在粪链球菌及脑膜炎双球菌中 也出现了产生β-内酰胺酶的菌株。
二、由PBPs-介导的细菌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青霉素作为转肽反应中的底物结构类似物 与转肽酶形成一种不可逆的青霉素-酶复合 物。由于转肽酶的测定非常困难,因此通 常用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来表征; 细菌在不同细胞周期合成肽聚糖的过程中, 有多种不同功能的转肽酶-PBPs。
第五章 ß-内酰胺类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特征
O R C NH S N O O N O OH S H3 C N O OH SR H3 C N O R C O H N COOH X S N O O R C H N X O COOH R COOH COOH COOH CHCH2OH CH3 CH3
第三节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1、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的β-内酰胺 酶; 2、抗生素作用靶位PBPs亲和力发生改变; 3、以及药物外排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一、PBPs与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是引起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 药性的主要原因,有许多结构与功能不同的β-内 酰胺酶。已有研究表明有四种结构类别的β-内酰 胺酶(A、B、C和D),其中三种为活性-位点丝氨 酸酶(active-site serine enzyme),另一类 (B类)为锌-依赖性酶(受EDTA抑制)。 从结构研究可以证明β-内酰胺酶来源于细菌细胞 壁合成酶,即所谓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第三阶段 开始于1957年,人们阐明了粘肽的结 构及其生物合成,并确定青霉素是抑制了 粘肽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转肽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能抑制粘肽合成的转肽 反应而使两条聚糖链不能连接成交链结构。
交链系统酶促反应
肽聚糖片的形成
革兰阳性菌肽聚糖细胞壁的形成
革兰阴性菌的细胞表面结构
脂多糖的构成
耐 酸 菌 的 表 面 结 构
耐酸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合分支杆菌)的肽聚糖层比较薄,其外膜 结构也与革兰阴性菌不同,由被称之为分支酸的蜡脂组成。 这种分支酸与aribanogalactan糖脂可以调节合阻止某些药物或化学 物质穿过细胞壁,使细胞具有较高的抗性。
三、β-内酰胺酶介导的细菌对β-内酰胺 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β-内酰胺酶既能够存在于革兰氏阳性菌也 能够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因而它对细菌的耐 药性似乎所作的贡献更大; 由PBPs介导的细菌耐药性仅存在于革兰氏阳 性菌。因此,革兰氏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 药物的耐药性主要由β-内酰胺酶和PBPs的亲和 力降低或产生新的PBPs所致; 而革兰氏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 耐药性主要由β-内酰胺酶和细胞膜渗透性屏障 (药物难以透过或极慢透过孔蛋白)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