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https://img.taocdn.com/s3/m/de56291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9.png)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
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乘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
华东野战军集中强大兵力对济南发动攻击,经8昼夜激战,歼敌11万人,取得胜利。
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1] 中共中央1948年秋,东北战场上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北解放区已拥有该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95%的铁路线。
东北野战军经过休整补充,到1948年8月止,拥有约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并有一支颇具威力的炮兵部队。
中国解放战争
![中国解放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2b34c527a5e9856a5612600e.png)
中国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蒋介石派出大量兵力,对解放区和延安发动多次进攻,结果都被解放军打败了。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河战役和平津战役。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汇总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549310ded630b1c59eeb5c7.png)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南部战线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
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
人民解放军力量有很大发展。
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
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
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
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b5f4b57601f69e31433294ff.png)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dab61c6b5acfa1c7ab00cc08.png)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 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 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 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 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 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 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 重要意义。
历史背景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 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 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 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 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 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 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 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 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 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 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 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 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 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 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 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 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 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 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83ceae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f.png)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三大战役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1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2解放战争从多少年到多少年解放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20cde9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6.png)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三大战役的论述题
![三大战役的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cd5785d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a.png)
三大战役论述题简述你对三大战役的了解?1、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战况最激烈的一次大决战。
我军在兵力装备上都处于劣势的情形下,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以少胜多,而不是相辽沈、平津,我军数量远超出敌军数量,歼敌数量超过二战中苏联军队进行的莫斯科会战和库尔斯特会战,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淮海战役实现了把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多地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构想,基本歼灭了南线敌军精锐部队,解放了华东、中原的广大地区,使敌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南京、上海都处于我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粟裕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立了第一功”。
2、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各战场中唯一我军从军数量超敌军的战场,甚至超敌军近一倍。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双方进行的第二次战略大决战,也是自1945年8月我军抽调主力欲控制东北与敌作战三年以来的一次总决算。
是役林彪大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队伍,解放了东北全境。
战役规模之大,歼敌数量之众,仅次于淮海战役。
在关内我军各战场有效歼灭敌军局势下,战略形势大为有利于我军的情况下,使蒋无力增兵东北战场,东北战场我军虽歼不算多,但在面对弱敌的情况下,我第四野战军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四野的发展壮大,得力于关内各野战军积极、艰苦而有效的歼敌,蒋无法抽调较多兵力到东北,为四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方在东北有较大优势下,东北也成为我各大战区中率先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区。
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我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这对于而后顺利进行的平津战役和加速全国解放都具有战略意义。
林彪的指挥和用兵之道在辽沈战役中也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决战之一,歼敌数量排名第二,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我军伤亡人数最少,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天津”、“北平”、“绥远”三种解决敌人的范例,改编(起义)的敌人数量之巨甚至超过了歼敌数量,实属罕见。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815dcdbef121dd36a32d827f.png)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是:长平之战、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长平之战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军围攻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
上党郡守冯亭不敌,献上党于赵,借赵军抗秦,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
一开始,赵王命廉颇为将,廉颇依凭险要地势坚壁增垒,采取固守不战的策略。
秦军久攻不下,历时三年。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0年),秦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王中计,改任赵括为将。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实战经验。
秦利用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假装不敌赵军,连续后退。
赵括以为秦军已败,率领赵军开垒出击,长驱直入,攻击秦军营垒。
秦军早有防备,赵军不能攻下其营垒。
此时,白起派出两支奇兵,由左右两翼迂回,切断赵军退路。
赵军被围困,只得筑垒坚守。
赵王大惊,忙派兵增援。
秦王知道赵派援兵后,便往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发年满十五岁的男丁参加长平之战,堵截赵国援军,断其粮道。
九月,赵括将赵军分为四队,轮番冲击,企图杀出一条血道,但未成功。
赵括被射死,四十余万士卒被迫降秦。
白起怕赵军日后反叛,只让年少体弱的二百四十人归赵,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
秦赵长平之战,结果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军先后死亡达四十五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
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
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
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袁绍传》)。
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
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
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
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及意义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1cbd996cc22bcd126ff0c3f.png)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及意义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名称:三大战役地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时间: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参战方:解放军,国民党军结果:解放军胜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95b1d154f01dc281e53af06b.png)
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1】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
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
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
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
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
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
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三大战役(完整版)
![三大战役(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fe06c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3.png)
详细定稿版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显着变化,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党中央、毛泽东决定从东北战场开始同***军队展开战略决战。
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实施“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与***军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共歼灭敌人万2千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而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此战役称为辽沈战役。
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陈毅、***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万精兵,以徐州为中心,与***军队在中原地区展开决战,整个战役共歼黄百韬、黄维、邱清泉、李弥等部55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该战役称为淮海战役。
从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与***军队展开了决战,这次战役共歼灭和改编***陈长捷、傅作义等部万余人,解放了北平和天津,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这一战役被称为平津战役。
这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人民)。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a7e92deab8f67c1cfad6b801.png)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名称: 三大战役
地点: 中国东北、华北、华东
时间: 1948年底至1949年初
参战方: 解放军,国民党军 结果: 解放军胜 主要指挥官: 毛泽东,蒋介石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刘亚楼
上下的独裁梦想。
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
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
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
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87ca32b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3.png)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力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辉煌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有三大战役被公认为特别重要,它们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本文将对这三大战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第一个重要的战役,也被称为东北战役,它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期间,在辽宁省的沈阳、本溪、锦州等地进行。
这场战役的目的是剿灭国民党军在辽东半岛的主力,为解放东北打下基础。
辽沈战役的战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防御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主动布防,以牵制和迫使敌人暴露自己的路线和意图。
第二阶段是反击阶段,解放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击败国民党军,解放了大部分沈阳。
第三阶段是追击阶段,解放军主力向南追击,逐渐控制了辽宁省。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解放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改变了战局,打破了国民党军队长期优势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
其次,此战役不仅解放了辽宁省,也为之后的解放工作开辟了道路,为接下来的战役奠定了基础。
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被公认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它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地点跨越了江苏、安徽和山东三个省份。
这场战役的目标是打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力量,解放长江以北的中心城市。
淮海战役分为攻防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攻击阶段,解放军采取先从北线突破国民党军防线,然后在南线实施包围的战术。
第二阶段是防守阶段,国民党军队从北线撤退,解放军针对南线进行清剿,最终解放了苏北和苏中。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的战略突破。
首先,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力量在这场战役中被彻底摧毁,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主要城市。
其次,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接下来的解放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
三、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战役,它于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31日进行,地点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北和山东两省。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哪些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f8a64c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77.png)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哪些推荐文章抗日时期著名战役热度: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热度:二战时期中国著名战役热度:百战经典张家口战役热度:二战中国出名战役热度: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三大战役给我国历史带来深远的影响,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大战役简介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1] 。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1] 。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2] 。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2]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历史背景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3]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
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
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
人民解放军的三大战役
![人民解放军的三大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257f76f69b89680203d825f2.png)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官刘峙作战无 能,故在战斗前,国军布阵极为不利, 与解放军作战处于被动及被分割攻击。 国军尚未按“徐蚌会战计划”南移,11 月5日,刘峙见国军各兵团均已报告在 正面发现解放军主力有扑向徐州之势, 便遵从蒋介石之意,将徐州周边部队向 徐州收缩靠拢,然后再图向淮河一线撤 退。命令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 团退回徐州东郊,经蒙城向蚌埠调动的 孙元良第16兵团经宿县北上退回徐州, 邱清泉第2兵团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
平津战役解放军完成了对北平、天津等地 的分割与包围之后,1949年1月6日,解 放军向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 部发起总攻,9日消灭第13兵团大部,残 部撤往第2兵团防区。1月10日战斗结束。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 主任杜聿明被俘,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前进 指挥部副主任兼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 亡,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逃脱。李延年 第6、刘汝明第8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 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淮海战役结束, 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北大片土地。
自11月13日起,徐州国军以邱清泉第2 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协同攻击全力解第 7兵团之围。开始粟裕令华东野战军第7、 第10、第11纵队组成阻援兵团,由10纵 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统一指挥, 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许家地域,实行正 面防御阻击徐州国军东援;以苏北兵团 各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第2、第13兵团 增援,在潘塘附近发生激战。在22日第 2兵团被华东野战军阻于离碾庄12公里 处大许家一线,无法突破。19日,华东 野战军全力加快对第7兵团的围歼作战, 至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将第7兵团10 万人全部歼灭,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 阵亡。
11月6日,国军调动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的 12兵团进至太和、阜阳地区东援,徐州、 蚌埠战场国军兵力增加到70万人。华东 野战军按计划于11月6日夜间发起淮海战 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国军正 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黄百韬第7兵团 因奉令等海州第9绥靖区的第44军西撤, 推迟至7日西开。华东野战军借这此延误, 追上正在渡大运河的第7兵团,负责殿后 之第7兵团第63军、第100军83师被迅速 歼灭。黄百韬见势不妙,希望李弥第13 兵团协助撤退。李弥拿出刘峙命令,执意 按计划回撤,拒绝援助。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cc4334e2ad51f01dc281f164.png)
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 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 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 区。东北地区的重要 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 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 最大的产粮区,又是 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 地区。
• 1946年6月26日, 国民党军队 向 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 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 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 1,变为1.3:1。
谢谢大家
东北野战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有林彪、 罗荣桓、刘亚楼、肖劲光、黄克诚、黄永胜、邓华、谭 政、李天佑、吕正操、陈伯钧、洪学智等一批 “猛 将”、“怪才”。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 一。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 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第三阶段
淮海战役前线关于淮海战役结束的电报
结果
•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 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历时六十六天。战役中共消灭国 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 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 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 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 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 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 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 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 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 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 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 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 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 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 1945年 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 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 点。
背景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af9636cabb4cf7ec4afed0b1.png)
平津战役?
战役时间: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兵力对比:90万:60万。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华北军区第2兵团3个纵队、第3兵团4个纵队,加上东北军区、华北军区部分地方部队;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司令部及第4兵团2个军,第9兵团5个军加1个新骑师等,第11兵团1个军加1个独立师、3个整骑旅,第17兵团4个军加1个独立师等。?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淮海战役?
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中国共双方战斗序列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
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歼敌数量:歼灭敌东北“剿总”总部、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及非正规军等共计47.2万余人。
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精锐部队丧失殆尽,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仅为146万人,对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已无法形成有组织的抵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正如毛泽东所言,“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歼灭黄维兵团于浍河、淝河之间的战斗
10日
总攻阶段。解放军暂缓了对 包围内的杜聿明部的攻击, 向他劝降,虽然没有成功, 但也使其弹尽粮绝、士气全 无。期间国军也计划突围, 但以失败告终。20天后,华 野发动了总攻,全歼邱清泉、 李弥两个兵团,杜聿明被俘。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前进指挥 部副主任兼第2兵团司令官邱 清泉阵亡,第13兵团司令官 李弥逃脱。李延年第6、刘汝 明第8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 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
野战军乘胜东进,先 后解放新民、抚顺、 辽阳、鞍山、海城等 沈阳外围据点。1948 年11月2日,东北最大 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 告解放,守军13万余 人全部被歼。同日, 解放营口。辽沈战役 胜利结束。9日,锦西、 葫芦岛地区之敌从海 上撤至关内。至此, 东北全境解放。
第三阶段:解放沈阳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
中俘虏320355人,毙 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
伤171151人,投诚 35093人,起义改编 28500人。国民党少
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 124人,投诚22人, 起义8人。以上战果
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 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 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 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
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 了基础。样式最复杂的战 役。
第三阶段 淮海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前线关于淮海战役结束的电报
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
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
• 结所果指挥的五个兵团部, • 意义
二十二个军部,五十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
六个师、一个绥靖区, 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
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 共555099人,约占其 参战兵力的69%,其
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 战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 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 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
的军、师),连同非
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 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平 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 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 一个战役,这一伟大胜
正规军总计52.1万人。 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
பைடு நூலகம்
人民解放军伤亡3.9 万人。
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 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 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
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
•1522结日天果至 ,东11月北2野日战,军历以时 • 意义
伤亡6.9万人的代价,
歼灭国军47.2万余人,
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
万人,俘虏32.43万人, 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
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
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 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
级军官186名。国军共 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
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
平津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地点:平津一线地区 •参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民国国军 •参战方兵力:解放军100万
国民党军52.1万 •伤亡情况:解放军伤亡3.9万、国民党伤亡2.1万人被俘50 万
•主要指挥官(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第三兵团突向张家口外围据点发 起攻击,吸引国民党军西援。傅 作义急调第三十五军等部连夜增 援,并令两个军主力西移。当傅 作义发觉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又 急调第三十五军速返北平,并从 天津调八个师加强北平防务。第 三十五军东返时,被华北第二兵 团包围在新保安。傅系主力分别 被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切断了 西逃的退路。东北野战军主力十 一个纵队先后入关,多路穿插, 分别包围了北平、天津、塘沽, 封闭了华北国民党军南逃的通路。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 当时东北是全
国唯一一个人
民解放军军力 超过国民党军 队的地区。东 北地区的重要 性在于它既是 中国重工业最 发达的地区和
• 1946年6月26日, 国民党军队 向 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 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 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 1,变为1.3:1。
第一阶段 依据中央军委“围而不打”和
“隔而不围”的指示,东北、华 北野战军协同作战,仅用二十余 天就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役
东关于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指示, 逐次围歼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的国 民党军。 12月22日,华北第二兵团首 先向新保安发起总攻,全歼傅作义精 锐部队第三十五军军部及两个师。23 日,张家口守军七个师向北突围,企 图撤回绥远。华北第三兵团和东北第 四纵队全力堵击追歼,23日晚解放张 家口,24日于张家口东北地区全歼十 一兵团五万四千余人。1949年1 月14日, 东北野战军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 先南后北、各个歼灭的战法,以二十 二个师的兵力向拒绝放下武器的天津 守军发起总攻,经过二十九小时激战, 至15日全歼国民党军十三万余人。活
谢谢大家
东北野战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有林彪、 罗荣桓、刘亚楼、肖劲光、黄克诚、黄永胜、邓华、谭 政、李天佑、吕正操、陈伯钧、洪学智等一批 “猛 将”、“怪才”。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 一。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 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 1945年 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 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
最大的产粮区, 点。
又是侵华日军
最早侵占的地 区。
背景
辽沈战役
• 时间: 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
• 地点:今辽宁省、吉林省
• 参战方:东北野战军,国民党军
• 参战方兵力:东北野战军 70万人
•
国民党军 55万人
• 伤亡情况:东北野战军 伤亡6.9万人
东北野战军
第总前委一。 阶段
国民革命军将领 黄伯韬
1948年11月23日至1948年12 月15日
包围阶段。国军方面黄维所 率领的军团,慢慢被解放军 包围,在他准备突围时,部 队的地下党临阵倒戈使其计 划失败,被完全包围,不久 也被歼灭,黄维被俘虏。此 外,杜聿明指挥的3个兵团 在向西突围的时候,被华野 主力合围,其中孙元良兵团 被歼灭。
国民党军:约80万[2] •伤亡情况:解放军:伤亡十余万
国民党军:伤亡及被俘55万 •敌我损失比:4.06:1 •主要指挥官(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
1948年11月6日至1948年11月22日
推进阶段。国军从一开始就没料到对 方会迅速发动战争,一直保持防御状 态,所以在大意轻敌之下仓促应战。 等到他们发现对方主力扑向徐州,才 进行军队的收缩靠拢,而华东野战军 按照计划在6日的夜晚从四面八方发动 进攻。黄伯韬为了等待后方的部队而 没有及时撤退,被华野追上,最后10 万人兵团全灭,自己也阵亡。在国民 党绥靖区地方党的起义下,解放军迅 速推进,并且完成了对徐州的包围。 蒋介石调回杜聿明具体指挥战役并继 续投入更多的部队,而中共方面建立
国民党军 伤亡、被俘47万人
• 主要指挥官(共):林彪、罗荣桓、
刘亚楼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 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 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1948年 10月14日,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于15日 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 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 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 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第二阶段 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天津解放。
塘沽守军五万余人于1 月17日从海上逃 走,塘沽解放。
傅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在张、津、塘相继解放后,防守 北平的二十五万国民党军陷入了 重围的境地。中共中央为保护古 城北平,力争通过谈判实现和平 接管;同时又要求部队不放松强 攻的准备。经双方多次谈判,以 及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爱国民 主人士的配合工作,于1 月21日 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22日, 傅作义所辖八个军二十五个师全 部开出城外,听候改编。1 月31 日,人民解放军入城,北平宣告
第一阶段:锦州会战
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 的方针,在辽西地区 围歼西进兵团。东北 野战军10个纵队在黑 山、大虎山以东,饶 阳河以西,无梁殿以 南,魏家窝棚以北约 120平方公里的地区 内,对西进兵团展开 大规模围歼战,各部 大胆穿插,分割围歼。 至28日拂晓,辽西围 歼战结束,全歼西进
第二阶段:辽西会战 兵团5个军12个师(旅) 共10万余人,其中包 括号称国民党军“五
第三阶段 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 结果
• 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 • 意辽义沈战役、淮海战役的
• 平津战役历时64天, 共计歼灭和改编国民
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 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 使国民党丧失了3大精锐
党军华北“剿匪”总 战略集团,国民党的统
司令部及3个兵团部、 1个警备司令部、13 个军部、51个师(包 括战役中新建和重建
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 司令部,1个东北"剿
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 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 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
总"锦州指挥所,4个 的条件。
兵团部、11个军部和
36个师。损失各种火
炮4709门,轻重机枪
淮海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地点:淮海地区 •重要城市:徐州、蚌埠、商丘、宿州、枣庄[3] •参战方: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国民革命军 •参战方兵力:解放军:60万加40万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