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入与发病
发病规律
• 孢子接触稻株后,遇适宜温、湿度, 萌发并直接侵入表皮,也从伤口侵入, 但不从气孔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然 后,形成的孢子引起再侵染。至环境 条件不适时,病菌停止繁殖和侵染,
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
发病规律
潜育期 病原菌侵入到发病的潜伏时间: • 叶瘟4一7天,穗颈瘟10一14天 • 枝梗瘟7一12天,节瘟7一30天
菌丝体 生长发 育的适 宜温度
28℃ 28℃
分生孢子 形成的 最适温度 分生孢子 萌发的 适宜温度
26℃
25℃


Biblioteka Baidu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中尤以温湿度最为关键。 25-
28℃的较高温度且伴以高湿条件,适于 病菌的生长发育、分生孢子的形成、萌 发和侵染。 若高湿度结露持续一昼夜以上,则有利 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阴雨连绵、昼夜温差大、日照不足有利 发病。
阴雨连绵、昼夜温差大、日照不足有利发病。
栽培条件(内因)
•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力也 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 – 长期深水(缺氧)或过分干旱,污 水或冷水灌溉,偏施或迟施氮肥导 致C、N比下降,游离氮和酰胺态氮 增加,导致叶片披垂,硅质化细胞 数量下降,有利于病原菌浸染。
栽培条件
发病规律
孢子释放与传播 ►自然情况下,风是孢子飞散的必要条件, 雨露光等可以促进孢子脱离。
►通常情况下,孢子自晚上8时左右开始释放, 直至翌日日出前,释放高峰期为凌晨0~4时。 若遇阴雨,则全天都可释放孢子。 ►孢子的传播距离与风速和产孢部位高度成 正相关。
水稻稻瘟病
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由于浸染的 时间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粒瘟。 叶瘟病斑:急性型、慢性型 、褐点型、白点型 叶瘟:前期气温低,日照少,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抗病 力下降; 水稻分蘖期以后,平均气温20℃左右, 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日照时数少,叶瘟将会流行。
病菌生物学特性和侵染条件
• 稻瘟病菌萌发与侵染对水分要求很高。 病菌萌发和侵入对水滴、湿度要求较高,必须有 水滴存在并且相对湿度在96%以上时才能良好萌 发,在水滴中浸出萌发抑制物质,才能萌发。 • 在适宜条件下,成熟孢子经2-3h即可萌发;需经 6-10h病菌即可完成侵入。
发病规律
侵染过程
急性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 或不规则形的水渍状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
白点型病斑
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
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
发生白点型病斑。
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
在短期内转适时,可以转为急性型。
白点型: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产生的 白色近圆形小白斑;如有利病害发展可 呈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 呈褐色小斑点,限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
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不产生分生孢子。
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 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 ► 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 低,影响米质。 ► 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 ► 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寒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稻瘟病
• 是一种气流传播为主的流行性病害,病原菌 为灰梨孢菌 (Pyricularia oryzae), • 稻瘟病发生规律: • 稻草上越冬的菌丝体,春季气温上升到15 度,相对湿度在93%以上,一遇雨产生大量 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传播到叶片上萌发, 萌发形成附着胞,产生菌丝,侵入寄主, 摄取养分,迅速繁殖,产生病斑。在适宜 的温、湿条件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 行再侵染,逐步扩展蔓延。
“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
慢性型: “三部一线”是梭形, 中毒部、坏死部、崩溃部

急性型病斑
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
面都能产生大量灰白色霉层。
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或氮肥过多情况
下产生。 急性性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 兆。
• 灌水与排水 长期深水灌溉,会加重发病。 实行浅水勤灌,适时进行灌、排水,落水晒 田等,可减轻发病。 如生长期缺水受旱,灌不上水也会加重发病。 尤其孕穗及抽穗期间缺水干旱,穗颈瘟及节 瘟均易发生。
水稻幼叶易感病,出叶当天最易感病,5天后抗病力
迅速提高,所以水稻分蘖盛期,
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病。
叶瘟症状
慢性型(典型症状)
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 (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 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 生灰白色霉层。
• 生存条件 • 温度:孢子萌发最适合温度为25 ℃. • 湿度:稻叶上的病斑,在相对湿度达 96%以上、且有水滴存在时,孢子才 能萌发良好,相对湿度低于90%时, 孢子不能萌发。 • 每年越冬菌量是足够病害流行的,但 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是有差 异的。
病菌生物学特性和侵染条件
• 稻瘟病菌喜高温。
• • • •
病斑一93%相对湿度一产生分生孢子。 水滴一96%相对湿度一孢子萌发。 湿度饱和但无水滴一孢子萌发率下降。 90%相对湿度一孢子不萌发。
发病规律
• 病菌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雨水、灌溉水和 昆虫是次要的。 • 分蘖期:开始侵染叶片,引起叶瘟;
• 拔节后:病菌侵人茎节而引起节瘟。
• 抽穗期:在穗颈处的孢子从鳞片状的苞叶侵人, 引起穗颈;在枝梗上的孢子从穗轴分枝点附 近的长形细胞侵入,引起枝梗瘟。
•穗颈瘟:在水稻抽穗期,平均气温18℃左右,
相对湿度在95%以上,穗颈瘟往往发生重。
节瘟 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位上,病斑处为褐色小点, 以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黑褐色,湿度大时,病
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后期节干缩凹陷,易折断以
及病节上部分早枯。
枝梗瘟
谷粒瘟
发病原因分析
气候条件(外因) 气候条件中尤以温湿度最为关键。25-28℃的较高 温度且伴以高湿条件,适于病菌的生长发育、分生 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 若高湿度结露持续一昼夜以上,则有利于病害的发 生与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