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全套课件(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所有对儿童进行观察的方法中,日记法是研究 儿童发展最早采用的一种方法。
➢ 裴斯泰洛奇1774年首创了宝宝传记法,创作了 《一个父亲的日记》,从父亲的角度对孩子观察。
➢ 达尔文撰写了《一个婴儿的传略》 ➢ 普莱尔发表了《儿童的心理》
日记法的两种类型
➢ 主题式日记法:观察记录的是学前儿童发展领域 中某个部分的新行为。只在儿童有这方面新行为 出现时才进行记录。
三、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一)参与观察:
优点:观察的情境自然;灵活开放 缺点:主观性较强,观察结果难以重复验证;费时费力;
对观察者的观察能力要求高。
(二)非参与观察: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科学研究是采用此方法的。 优点:所得结论客观,操作相对容易。 缺点:很难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深入了解;看不清
➢ 是发自内在的动机、情绪或意志力等的行 为。
➢ 往往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来进行了解。在 学前儿童中,此类行为比较少见。
三、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
连续性:
在行为观察中,只要将某个事件或某段时间作为样本,来 收集行为资料,便可推测行为整个过程的意义。
整合性 :
人的行为产生时,其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及表情的意义不 是分离的。
案例1:观察者在观察2岁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时,记录到 两名2岁半的幼儿在一起抢玩具小汽车,其中一个正在 大叫:“这是我的!”
分析:2岁左右的幼儿社会合作意识差,容易发生冲突和 攻击行为(指向外部世界)。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这种 自我意识更多来自于对特定所有物的保护(指向内部世 界)。
第二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儿童发展理论
优缺点:
二、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一)直接观察
对那些正在发生的行为和现象进行的观察,观 察者身临其境,亲眼看到或听到所发生的事情, 凭借观察者的感觉器官,在现场直接进行观察, 从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优缺点:
(二)间接观察
通过对间接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测,从而获取 资料的观察。
两种类型: ➢ 对物化的行为现象进行观察 ➢ 利用仪器或技术手段进行观察 优缺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儿童发展理论
一、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中儿童发展理论的价值 ➢ 儿童发展理论为设计观察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观察方案有两种方法: 一是从经验出发。 二是从已有理论出发。
第二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儿童发展理论
一、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中儿童发展理论的价值 ➢ 儿童发展理论为理解儿童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章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 --描述的方法
在儿童行为观察的各种方法中,最早被运用 的是描述的方法。
简单说,描述的方法是对儿童自然发生的行 为和事件的一种复制:观察者记录所观察到 的儿童的行为等资料,然后对事实作分类的 分析。
确切地说,描述的方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方
第一节 日记法 第二节 轶事记录法 第三节 实况详录法 第四节 样本描述法
C.将自我反思与他人分享。教师有意识、有意愿和他人分享 自己的自我反思,从而促进自己的教学。
D.评价自我的教学实践并鼓励他人进行反思型教学。
总结
教师要真正利用观察手段去了解儿童,必须具备两方面 的知识。一是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只有 当教师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了相当的了解,才 能在观察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息运用到观 察实践中。二是关于观察方法的基本知识。掌握了观察 方法和技巧,教师就能利用这些技巧,使观察活动进行 得更有成效。
➢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 一定控制的研究方式 为了尽量减少误差,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观 察者应当对观察的步骤、途径、方式等进行一 定的控制,如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怎 样观察、在哪里观察、在什么时间观察等。
➢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需要收集多方面的客观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
一是运用人的感官收集;二是运用各种仪器或工 具。在观察过程中进行记录时,应该把对行为 的客观描述和对行为的主观解释与评价严格区 别开来。无论采用的什么记录方法,都要强调 其客观性,保持其原貌,不加任何扭曲,没有 随意的猜想。
二、行为观察中常用的儿童发展理论介绍
(一)几种常用的儿童发展理论 ➢ 行为主义的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 ➢ 认知发展理论
(二)各类活动观察中常用的儿童行为发展理论 与研究观点
➢ 家庭中的学前儿童:婴儿气质,亲子关系 ➢ 同伴游戏中的学前儿童:攻击行为,同伴社会
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 ➢ 艺术活动中的学前儿童
的目的。所以,收集到的信息往往具有主观性、 偶然性和零碎性。
(二)引起人观察的刺激类型

“桌上放着一只杯子,旁边还有一本书,书打开着。”
事 “突然,天空中飘来了一只红色的气球,气球越飞越
高,慢慢地飞到房子后面,看不见了。过一会儿, 气球又飘回来了。气球变小了,往下落,终于掉在 了地上,原来,气球破了。
第二章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第一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涵义 第二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儿童发展理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涵义
一、什么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观察,是在对学前儿童的
行为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个性、需要、兴 趣等不同方面的了解,以便调整教育行为和教 育策略。它是专业观察中的一种,是专门针对 学前儿童进行的观察。
➢ 综合式日记法:对观察对象发展过程中各方面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行为均进行记录。要求观察者 尽可能有次序地记下所有有关新行为出现的事情。
回忆:观察的特性有哪些? ➢ 开放性程度、选择性程度、推断程度 分析日记法的开放性、选择性、推断程度 ➢ 是开放性的观察方法 ➢ 主题式日记法比综合性日记法更具选择性 ➢ 具有推断性,观察者至少要能判断所出现的特定
思考:日常观察和专业观察的区别
日常观察 : “事实获取—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 : “事实获取—主观判断” 和“主观判断—
事实获取” 的重复过程 所以,专业观察必须针对观察对象的行为 提出可靠的解释。
第二节 行为的涵义
一、什么是行为 狭义的解释:个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
动,是表现在外的而且能被直接观察、 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的解释:人的行为不只限于直接观 察到的、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 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断内在的心理活 动和心理过程。
有人以反思程度为标准,把教师分为四种类型:
A.几乎没有自我反思。拒绝过多的反思,或者认为反思没有 什么意义,或者根本就很懒,把工作仅仅当成工作,而不 是一份职业。
B.自我反思没有与他人进行分享。教师可能并不知道(或者 根本不想和他人分享,或者缺乏和他人分享的技巧)自我 反思需要和别人分享才能在反思中获得更多东西。
程序性:
人类在做出行为时,往往会受到先前行为经验的影响。
第三节 观察的类型
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定观察 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一、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
(一)正式观察
是一种有控制的、系统的观察,也称作结构型 观察。主要目的是获得可以量化的观察数据, 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节 日记法
一、日记法的涵义 日记法也被称作日记式记录法,是运用如同写日
记的方法,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日记法区别于其他描述方法的方面,是需要对观
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以日记的方式记载 观察对象成长与发展中的行为表现。 日记法强调的是记录儿童所表现的新行为,因为 这些新的行为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日记法的主要目的。
➢ 儿童发展理论为提出发展适宜性策略提供无限 可能
行为观察不仅要正确解释儿童行为,更要根据行为 观察与分析的结果,总结儿童的发展现状,分析进一步 发展方向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儿童提供发展适应性 的教育提出建议。儿童发展理论不仅告诉人们儿童发展 的规律,而且根据这些规律,通过实证研究提出许多科 学合理的建议。因此,运用儿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观 察者根据行为观察结果,提出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策略。
四、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定观察
(一)叙述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详细观察记录学前儿童连 续、完整的心理活动事件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观察 方法。
包括: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
(二)取样观察
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 和行为表现,对其进行观察记录,或者选择在特 定时间内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一种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全套课件(上)
第一章 观察概述
第一节 观察的涵义 第二节 行为的涵义 第三节 观察的类型 第四节 观察的特性
第一节 观察的涵义
一、什么是观察 二、一般观察 三、专业观察
二、一般观察
(一)一般观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也称为日常观察。 大多数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观察并没有预先设定
➢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为了了解儿童的行为所表明的真正意义, 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观察一定要在自然状态下进 行。所谓自然状态,就是对所观察的现象或行 为,不加任何人为的控制,使它们以本来的面 目客观地呈现出来。
例如,观察儿童的进食情况,就应该在儿 童日常进餐、吃点心等过程中进行,应在其熟 悉的环境中进行。
观察前,必须预先界定好要观察的行为。 包括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
等级评定法等。 优缺点:
(一)非正式观察
结构比较松散,也称无结构型观察。
无周密详尽的计划与控制,是一种更具弹性、 开放式的观察。
比较适用于教师获取有关日常教育活动设计和 实施等方面的信息,或帮助教师获得了解学前 儿童身心发展各种特点的感性经验。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价值与功能
➢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之一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保教 工作,努力去看、去理解在教学工作中发生着什么以及 儿童能怎样,没有实现预设的期望,也没有必须达到什 么标准的框架。
教师讲观察儿童作为自己参与研究、改进教学的手 段,能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感悟和提 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如何使课程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其中很重要的 一点就是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 目的地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谈话、讨论,了解他们的 兴趣和需要,关注幼儿是如何学习的,会不会学习,每 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以及学得怎样, 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活动线索,从而开展有价值的教育活 动。
案例2:当观察者记录到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不断重复着扔 掉勺子,然后看着妈妈把勺子捡起来,这一系列动作是外 在的、客观的。那么这些动作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缺乏儿童发展理论的支持,就会用一种常见的 思路来解释,我们经常听见父母得意地嗔怪:“这小家伙 很坏,很淘气。”
第二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儿童发展理论
二、个人与环境的互动
(一)“刺激—反应” 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例: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马路对面有人在大声说话,她驻 足倾听。
(二)“刺激—有机体的意识—行为反应
例:快吃午饭了,厨房阿姨把馒头放在桌上,小许肚子 很饿,他看到,立即伸手去拿馒头,但是又把手放下了。
(三)“内在动机—行为反应”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价值与功能
➢ 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 A.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经验获得水平 B.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C.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需要 D. 可以了解学前儿童个体的学习方式
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价值与功能
➢ 通过观察的方法,可以使幼儿园更好地开展教 育教学活动
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三)评定观察
观察者在对学前儿童观察的基础上,对其行为或 事件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行为核对法和等级评定法
五、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长期观察 短期观察 定期观察
第四节 观察的特性
开放性程度 能否保留可供日后再加以分析的原始资料 选择性程度 观察内容是事先选定的还是当场选定的 推断程度 观察者根据资料、描述或证据去下结论

他停了一会儿,若有所思,机械地在桌子 上的水杯里,捏着一小撮吸墨水的木屑, 继又接下去说:“现在我已看见了那个真 冉·阿让,不过我还是不了解:从前我怎 么会那么想的。我请您原谅,市长先生。
对人的观察最复杂,影响人的因素既有外 在能见的因素,又有意无意隐藏的内在因 素。
三、专业观察
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活动。观 察者运用感觉器官能动的对自然或社会现 象进行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有关的事实 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