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依法治国方略(同济一附中版)

(2008-12-19 21:44:32)

转载▼

分类:教学

标签:

杂谈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授课人:张尚达

授课学校、班级: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二(8)

时间:2008年12月18日第二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是在学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和我国的国家机构的基础上,阐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直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本课从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开始,阐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到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再上升到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的高度,阐明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直至建设政治文明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重要目标。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在本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二政治学中也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法治对于现代中国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始终保持良性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的逐步实现和扩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及现代中国社会文明、公民社会的建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框的内容分析:本框阐述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法治发展进程,二是为什么法治优于人治,三是中国实行法治的意义及中国怎么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治和法治的比较理解法治作为治国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理解依法治国内涵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能够辨析法制不能代替法治,然后阐明宪政体制的建立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的重要性,最后把依法治国方略反求诸己:把法治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增强法治的神圣感。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课的学习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及其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社会主义法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因为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很多表象使得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认同度不高,而对于西方民主制度不全面的理解

又造成对于西方民主制度的盲目肯定,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步被忽视,抑或由于此课的理论性很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很远,造成学生对于此课的兴趣不大,容易形成两极分化较为明显的情况,即极感兴趣(由于日常生活中民主、法治、法制、自由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90后的属性就决定了这代人对于民主及个性张扬的追求将超过以往)和极不感兴趣(毕竟离两点一线的生活很远)。针对此种情况,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作为对前课所有内容的总结及升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理解法治优于人治的原因、辨清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掌握信息的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初步了解对于社会发展类的哲学命题逻辑思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师生协商式教学互动中理清法治与人治、法治与法制的关系及中国为何需要法治怎么做到法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认识个体对于社会建设法治过程的重要性,能把法治上升到信仰高度认识与遵循。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难点:法治与法制辨析

2、教学重点:中国为什么需要法治、怎么建设法治

五、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储备调查(问卷已全部回收)

1、你认为一个国家是在一个政治强人统治下会取得更大发展,还是在法治的环境下会取得更大发展。为什么?请举例说明。(中外历史或现实世界皆可,事件或人物皆可不必展开。)

2、你觉得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还是制度?抑或是其他?你觉得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3、有人认为法制和法治可以相互替代,有了法制何必再来法治多此一举?你认为呢?为什么?

4、有人说实施法治会减缓效率,过度强调公平也会牺牲效率(比如著名的法治原则:米兰达规则即沉默权原则),你觉得呢?在法治面前是效率重要还是公平重要呢?请简述原因。

5、有人说在中国,法治需要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才能真正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有人则认为如果这样会削弱党的领导,你认为呢?

一、人治与法治之争

1、人治的提出:人治是贤人的统治(孟子曰“惟仁者宜在高位”),是“哲学王”的统治。读过柏拉图名著《理想国》的人们,都会对柏老夫子为培育适合人治的统治者而设计的那一整套周密的方案留下深刻印象。哲学王仁慈,智慧,富于洞见,对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够明察秋毫并给予满足。

尤其重要的是,哲学王不会受到权力的腐蚀和财富的诱惑,蜕变为一个暴君。有了这样的统治者,那些硬梆梆的律典条文不就成为很多余,也很无聊的玩艺了么?可是,现实远没有想象那么完美。人治论者所设想的这一套治国方略在付诸实施的时候总不免演变成专制与暴虐,并出现不同的变种,当柏拉图发现哲学王实在难以出现、人治之道屡受挫折之后被迫放弃人治,转而推崇“第二等好”的法治。

2、法治的提出:那位讲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理性的表现和正义的化身; 2、一套经过经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法律,是具有正确性、稳定性、明确性的制度

3、制度管人,任何人不能凌驾制度之上;感情用事所发生的偏见和腐化不会发生。

3、人治和法治的比较(30年以前中国就此问题也发生过大型学术论战)

学生观点:在人治论与法治论的选择中,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法治论。

学生观点:法治论与人治论5:2

请人治论的代表:15号同学和写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

请法治论代表:陈寿千(秦:法家,突出讲解严刑峻法) A同学(相对人治而言)

请结合论者:李楠(都有可取之处,此处突出讲解人治和人的作用,法治和法的作用的区别,结合问卷中突出的小罗斯福到底是政治强人的人治还是在法治背景下的人的巨大作用。)

好,了解了人治和法治的源头、也看到了同学们各种观点显示出的关键词,请同学们

把人治和法治的对立点列出。然后请罗列出法治的部分内涵。

(对立点:人治呈现随意性、多变性;法治呈现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比较完对立点以后得出结论——法治优与人治,是代表进步的理念的。)

(法治内涵:1、制定主体——众人;2、制度管人)

搞清人治和法治是对立的治国理念,我们也知道法治的种种好处以后,我们来看回顾三十年来中国法治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