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
摘要: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于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高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许多中心城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索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思路。
研究分析国内外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总结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城市以总部经济模式实现转型升级
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总部经济;发展趋势;经验借鉴
一、总部经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思路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在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与企业加工制造基地在空间上实现分离--总部向发达的大城市聚集、产业制造基地向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并出现专业化和集群化发展的趋向。
总部经济是由企业总部聚集所产生的新的经济形态,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分离的企业,而且会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
响。
(一)总部经济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众多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的聚集发展,能够产生广泛且强大的现代服务需求,为城市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进而带动并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企业总部各项商务活动的高效运营,对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科技研发、广告会展、教育培训等产生大量高端服务需求,能够优化城市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
总部经济使企业定位于技术研发、营销管理等附加价值高的价值链环节,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为企业内部价值链需求驱动下所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是企业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的表现形态,达到企业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化。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通过制造业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充分释放其战略资源要素的最大效能,从而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进城市产业结
构向高度化方向演进。
(二)总部经济能够充分集聚并释放创新资源,推动城市创新能力提升
企业总部的聚集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端创新要素,增强城市科技研发能力,提高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为城市乃至更大区域自主创新水平提升提供强劲支撑。
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聚集,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信息、研发等高端资源,产生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最大释放创新资源效能,完善城市及区域创新体系。
具体来说,总部经济具有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能够发挥创新示范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城市创新环境;大量总部创新活动将对各类创新服务产生较大需求,推动城市和区域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通过“总部-制造基地”模式增强创新成果辐射效应,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合作体系。
同时,大量本土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还能有效提升城市对更大范围内创新资源的利用能力和配置能力,有效提升城市创新品牌的知名度和影
响力。
(三)总部经济是知识型、集约型经济,能够加快城市绿色发展
总部经济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主,一般占地面积小,单位产出效率高、贡献大,是低碳绿色经济,能有效降低城市资源要素投入。
对于总部经济发展较好较成熟的城市,这种集约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些总部经济聚集区,总部企业密度更大、经济效益更高、集聚辐射效应更强,正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同时,总部企业依托其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在硬件设施上做到绿色低碳,如节能建筑、低碳办公等;在研发、营销等软件管理上也能通过创新手段达到并引领环
保的目标,对其它企业和整个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此外,总部经济是一种基于区域间发展水平和资源差异,以企业为载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区域间合作模式,能够为不同区域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和利益共同点,为促进城市间、区域间深化分工合作,实现协调共赢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
模式。
二、国内外总部经济发展呈现新趋势
目前,总部与制造基地分离布局的现象不仅在我国较为普遍,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一个国家或区域内,企业总部的空间布局和发展也遵循着先聚集后扩散的趋势。
在区域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主要呈现集聚态势,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纽约聚集了全美500家最大企业中的136家总部,但随着区域差异的逐步缩小,总部企业的集聚态势将变得不明显,甚至呈现出分散布局的现象。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除在国内不同城市和区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外,还在全球配置优势资源,更多的将制造环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实际上,总部与制造基地分离布局的现象已经拓展到全球范围,通过在其他国家和地
区设立制造基地、分支机构来实现。
(一)国外企业总部的分布仍以大城市为主,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甚至全球各地
尽管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有不少知名企业总部设立在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如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的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欧文市-一个面积仅17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的小城市;世界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的总部位于人口仅3万多的阿肯色州本顿维尔市。
但总体上看,国外大企业总部的分布仍以纽约、东京、巴黎等大城市为主。
以美国为例,2009年美国财富500强中,总部位于纽约的43家,位于休斯顿的27家,达拉斯14家,总部在大城市集聚的趋势较为明显。
拥有5个以上美国500强企业总部的18个城市中,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8个城市均为美国前十大城市,聚集了113家美国500强全球总部。
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城市,伦敦也是“总部经济”的重要集聚地。
2009年世界财富500强中,英国有26家企业上榜,其中总部位于伦敦的企业有14家,包括英
国石油、汇丰控股、巴克莱银行等,占英国企业入选总数的53.8%。
国外许多大企业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和业务特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设立各种类型的地区总部、子公司及分支机构,以更好地控制当地市场,拓展企业规模和实力。
目前,全球有7.9万家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约79万家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对外直接投资达15万亿美元,控制着全球90%的国际直接投资,25%左右的生产总值,60%~70%的国际技术贸易,以及80%~90%的产品研发。
例如,英国石油(BP)总部位于伦敦,拥有BP国际石油公司、BP石油勘探公司、BP煤炭公司等12个分公司,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生产和经营活动。
日本本田汽车(Honda)总部位于东京,在滨松、熊本、崎玉和枥木等其他城市和地区有多家制造工厂,在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30多个生产基地,全球雇员总数
超过18万人。
(二)跨国公司加快全球战略布局调整,我国城市将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入亚太地区的重要首选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使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对全球最大的5000家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19%的公司选择将我国作为投资目的地,居全球首位;其次是美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
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重心的转移,跨国公司将在华建立地区总部纳入战略重心。
到2010年底,跨国公司在我国大陆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和地区总部将达820多家。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依托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入我国的首选地。
美国《财富》杂志调查显示,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首选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等。
青岛、大连、厦门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凭借各自独有的特色优势和区位条件,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等职能机构的重要
聚集地。
(三)我国总部企业向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聚集的趋势不断加快
目前,我国的大型企业总部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2010年国内500强企业总部聚集的前十名城市中,绝大部分是大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仅北京就有98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加强。
国内企业跨区域流动成为一种趋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行总部布局调整的态势日益明显,且总部搬迁的主要方向和目的地以向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转移为主。
许多总部位于小城市的企业为寻求更大发展,也纷纷将总部或研发、营销、结算等高端环节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及区域性中心城市迁移,如东风汽
车总部从十堰搬到武汉、吉利从台州搬到杭州等。
(四)特色城市建设优势产业总部基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
研究表明,某一特色产业发展较突出的城市,其产业链的完整性,及对该产业各种配套和服务的完善性,往往高于一般的综合性大城市,对该特色产业企业总部的吸引力也较强,具备建设特色总部基地的条件。
近年来,我国许多经济实力强、发展条件好的特色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积极避开与综合性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型企业集团等总部资源的竞争,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和特点探索发展特色产业总部经济、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
如宁波的民营和临港总部基地、顺德的家电总部基地、佛山的陶瓷总部基地、永康的五金总部中心等,都是依托各自优势产业建设的特色总部基地,逐步实现“制造基地”向“总部
基地”转型,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三、国内外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依托城市资源进行差异定位特色发展
一个城市和区域发展总部经济,要依托其产业优势和发展特色,构建优势产业总部集群,实现与其他城市和区域的差异发展。
例如,美国底特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总部集群,纽约曼哈顿的金融、保险、公关服务等企业总部集群,硅谷的高技术和研发总部集群等。
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总部集聚的格局,如北京CBD的跨国公司与外资金融总部聚集区、丰台总部基地的科技型民营总部基地,上海陆家嘴的金融总部聚集区;又如深圳依托CBD重点吸引
管理总部、交易总部和研发总部;成都定位为我国西南部地区区域性总部聚集高地等。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与引导作用
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总部聚集区离不开科学性、超前性规划的引导作用。
尽管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等总部聚集区,基本是自发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但政府的作用仍不容忽视。
20世纪70年代,针对曼哈顿CBD老城容量逐渐饱和,商务办公和娱乐休闲等功能难以满足需求,造成老城“空洞化”的现状,纽约市政府对全城交通重新规划,对老城加以改造并实施CBD扩展计划,使曼哈顿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东京新宿早在建设初期就通过规划明确了定位,即分担中心区压力,建设城市副中心。
我国的上海、广州、青岛等城市也先后制定了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如上海发布了全市总部经济地图,圈定了16家重点扶持的“总部经济”基地;《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广州将建设成为跨国公
司华南地区总部和国内企业总部高度集中的亚太地区重要总部经济区”。
(三)注重基础设施与商务配套设施的跟进
国内外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中都非常重视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
如纽约注重总部经济环境的营造,全面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营造更好的“总部环境”,鼓励人口和外迁企业总部回流。
曼哈顿CBD中城洛克菲勒中心由19栋建筑围合起的城市绿洲,形成集办公、商业及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商务载体。
巴黎拉德芳斯注重交通设施建设,实现了独特、彻底的人车分流方式,其地下交通枢纽是欧洲最大的换乘中心;区域内还有欧洲最大的购物中心。
我国城市在规划建设总部聚集区的过程中,也注重围绕总部企业的高端需求不断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与商务配套设施建设。
例如,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在由工业园区向科技型总部新区转型中,积极完善酒店、会所、羽毛球馆等配套服务设施,并重视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以提升“总部文化”为核心,举办总部文化论坛、企业团拜会、金融峰会等活动,打造总裁沙龙、总部公社、总部论坛等文化平台和总部大讲堂、总部
广场等文化交流空间。
(四)以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总部企业集聚发展
从国内外城市以总部经济模式促进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实践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鼓励政策,是促进城市总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加坡为鼓励全球各类大型企业在新设立地区总部,专门制定了吸引总部的差别性优惠政策,包括商业总部计划、营业总部地位、跨国营业总部奖励和特准国际贸易计划等。
美国芝加哥市及伊利诺伊州政府为引进波音公司总部给出一系列优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