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2)-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第四章-共聚合
![第四章-共聚合](https://img.taocdn.com/s3/m/7b5fdf8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a.png)
F1
r1
r1 f12 f1 f2 f12 2 f1 f2 r2
f
2 2
(ⅰ) r1=r2=1 理想恒比共聚
➢ r=1 均聚=共聚
➢
d M 1 构成方程:d M 2
M 1 M 2
F1= f1
➢ 曲线形状:为一对角线
➢ 特点: F1= f1 ,构成与 转化率无关,构成均一。
如:VDC-MMA 34
② 构成方程
d M d M
1 2
1
M1 X M1*
M1M2* M2
M2 X
M1M2M1* M1
F1 0.5
M1M2M1M2M1M2M1M2 M1M2
37
③ 构成曲线:水平线,与f1无关 F1
④ 特点: 共聚物构成1:1, 构成均一
38
d[M1] [M1] • r1[M1] [M 2 ] d[M 2 ] [M 2 ] r2[M 2 ] [M1]
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或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
聚苯乙烯-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或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
➢ 无规共聚物:前为主单体,后为第二单体; ➢ 嵌段共聚物:前后裔表单体聚合旳顺序; ➢ 接枝共聚物:前为主链,后为支链。
11
3. 研究共聚反应旳意义
在应用上 成为高分子材料改性旳主要手段之一 共聚是改善聚合物性能和用途旳主要途径
8
(4)接枝共聚物 (graft copolymer) 以其中一单体构成旳长链为主链, 另一单体构成旳链为侧链(支链) 与之相连。 AAAAAAAAAAAAAAAAAAAAAAA AAA
BBBBBB BBBBB BBBBBB
9
共聚物旳命名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作业答案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b7af1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5.png)
2.解:(1)k
=k11/r1 = 49/0.64=76.56 L/(mo l·s),
12
k21=k22/r2 =25.1/1.38=18.19L/(mo l·s)
(2)1/ r1为丁二烯单体的相对活性、1/r2为苯乙烯单体的相对活性。
1/
r1=1.56>1/
r2=0.725说明丁二烯单体活性较苯乙烯单体活性大,又因为k12>k22说明
丁二烯自由基活性较苯乙烯自由基活性小。
(3)两种单体共聚属无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共聚物组成方程为F1=( r1f12+f1f2)/(r1f12+2f1f2+r2f22),代入r1和r2值,作图如下
(4)欲得组成均匀的共聚物,可按组成要求计算投料比,且在反应过程中不断补加丁二烯单体,以保证原配比基本保持恒定。
2. 假定一: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
假定二:链自由基的活性只取决于末端单体单元的结构,与前末端单元的结构无关。
假定三:聚合反应是不可逆的,无解聚反应;
假定四:共聚物的聚合度很大,单体主要消耗在链增长反应过程中,而消耗在链引发中的单体数可忽略不计,Rp >>Ri。
假定五:聚合过程为稳态反应,即体系中总自由基浓度及两种自由基浓度都保持不变。
3. 均聚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定义为竞聚率。
它表征两种单体的相对活性,
反映了单体自身增长(均聚)和交叉增长(共聚)的快慢。
r1= k11/k12,r2= k22/k21
当r1 r2=1时,可进行理想共聚;
当r1<1且r2<1时,可进行有恒比点的共聚;
当r1<<1,r2<<1,r1→0,r2→0或r1= r2=0时发生交替共聚。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4-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4-自由基共聚合](https://img.taocdn.com/s3/m/64d0a10d55270722192ef7f5.png)
2. 补加活性单体法
r1>1、 r2<1,以 M2 为主时,开始时投料不 活泼单体量应远大于活泼单体量,在反应 过程中需不断补加活泼单体来控制活泼单
体进入聚合物的比率。
如AN-VC (r1=2.7,r2=0.04),若需得到共
聚物组成为40:60,单体组成须8:92。须
陆续补加活性较大的单体AN,以保持体
2. 共聚行为类型—共聚物组成曲线
几种竟聚率数值的意义:
k11 k 22 r1 k ,r2 k 12 21
r1 = 0 时, k11= 0, 说明活性端基只能加上异种单体;
r1 = 1 时, k11= k12 , 活性端基加上两种单体的几率相同;
无规共聚物名称中前一单体为主单体,后为第二单体。 嵌段共聚物名称中的前后单体则代表单体聚合的次序。 接枝共聚物中前单体M1,为主链,后单体M2则为支链。
二、研究共聚物反应的意义
均聚物种类有限。但某单体与第二单体共聚后, 可以改变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能,增加品种,扩大
应用范围。通过共聚,可以改进许多性能,如机
R11 k11 M 1 M 1 R12 R21 R22
12 1 2 2
k M M k M M k M M
21 1 22 2 2
链终止:
t11 ~~ M 1 M 1 ~~ ~~ M 1M 1 ~~ 自终止 t12 ~~ M 1 M 2 ~~ ~~ M 1M 2 ~~ 交叉终止
k
k k
t22 ~~ M 2 M 2 ~~ ~~ M 2 M 2 ~~ 自终止
单体的消失速率: d M 1 M 1 R11 R21 k11 M 1 M 1 k 21 M 2 dt d M 2 M 2 R12 R22 k12 M 1 M 2 k 22 M 2 dt
高分子化学第五版chapter-4+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五版chapter-4+自由基共聚合](https://img.taocdn.com/s3/m/e7d98b7925c52cc58bd6beb1.png)
•
n2
=
=
[M1] + k22 / k21 [M2]
令: r1 = k11 / k12 ; r2 = k22 / k21 n1 n2
=
d [M1]
d [M2]
=
[M1]
[M2]
r1 [M1] + [M2]
•
[M1] + r2 [M2]
共聚组成方程
18
n1 n2
=
d [M1]
d [M2]
=
[M1]
[M2]
f1 = F1 = [M1] [M1] + [M2] d[M1] d[M1] + d[M2] f2 = F2 = [M2] [M1] + [M2] d[M2] d[M1] + d[M2] f1 + f 2 = 1 F1 + F2 = 1
F1 =
r1 f12 + f1f2 r1 f12 + 2 f1f2 + r2 f22
6
2. 共聚物的命名 聚- 两单体名称以短线相连,前面加“聚”字 如:聚丁二烯-苯乙烯。 -共聚物 两单体名称以短线相连,后面加“共聚物” 如:乙烯-丙烯共聚物、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在两单体间插入符号表明共聚物的类型
如:polystyrene-b-butadiene 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2. 扩大单体的原料来源
某些单体不能均聚,但能与其他单体共聚,从而增
加了聚合物的品种。 例如: 马来酸酐是1, 2取代单体,不能均聚。但与苯乙烯 或醋酸乙烯能很好共聚,是优良的织物处理剂和悬浮
聚合分散剂。
1, 2-二苯乙烯也不能均聚,但能与马来酸酐共聚, 产物严格交替。
n2
=
=
[M1] + k22 / k21 [M2]
令: r1 = k11 / k12 ; r2 = k22 / k21 n1 n2
=
d [M1]
d [M2]
=
[M1]
[M2]
r1 [M1] + [M2]
•
[M1] + r2 [M2]
共聚组成方程
18
n1 n2
=
d [M1]
d [M2]
=
[M1]
[M2]
f1 = F1 = [M1] [M1] + [M2] d[M1] d[M1] + d[M2] f2 = F2 = [M2] [M1] + [M2] d[M2] d[M1] + d[M2] f1 + f 2 = 1 F1 + F2 = 1
F1 =
r1 f12 + f1f2 r1 f12 + 2 f1f2 + r2 f22
6
2. 共聚物的命名 聚- 两单体名称以短线相连,前面加“聚”字 如:聚丁二烯-苯乙烯。 -共聚物 两单体名称以短线相连,后面加“共聚物” 如:乙烯-丙烯共聚物、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在两单体间插入符号表明共聚物的类型
如:polystyrene-b-butadiene 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2. 扩大单体的原料来源
某些单体不能均聚,但能与其他单体共聚,从而增
加了聚合物的品种。 例如: 马来酸酐是1, 2取代单体,不能均聚。但与苯乙烯 或醋酸乙烯能很好共聚,是优良的织物处理剂和悬浮
聚合分散剂。
1, 2-二苯乙烯也不能均聚,但能与马来酸酐共聚, 产物严格交替。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自由基共聚合)【圣才出品】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自由基共聚合)【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9d6f84e81c758f5f61f67ad.png)
; 当 r1 较小时,组成曲线近似水平线,与对角线有一交点,rl 较大时,组成曲线处于对角 线的上方。如图 4-1 所示(曲线上数字为 r1/r2 值)。
图 4-1 ;
图像特征:当 rl>l 时,组成曲线处于恒比对角线的上方,并与另一对角线呈对称状态。 当 rl<1 时,组成曲线处于恒比对角线的下方,并与另一对角线呈对称状态。
3.说明竞聚率 r1、r2 的定义,指明理想共聚、交替共聚、恒比共聚时竞聚率数值的特 征。
答:(1)竞聚率是指自增长速率常数与交叉增长速率常数的比值。r1=k11/k12,即链自 由基 M1•与单体 M1 的反应能力和它与单体 M2 的反应能力之比,或两单体 M1、M2 与链自 由基 M1•反应时的相对活性。r2=k22/k21,即链自由基 M2•与单体 M2 的反应能力和它与单 体 M1 的反应能力之比,或两单体 M1、M2 与链自由基 M2•反应时的相对活性。
以 M1、M2 代表 2 种单体,以~M1•、~M2•代表 2 种链自由基。二元共聚时有下列反 应。
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
由稳态假定:R12=R21,故 k12[M1•][M2]=k21[M2•][M1] 根据假定④
⑤和⑥两式相比,得
2 / 1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苯乙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丙烯腈等单体与 丁二烯共聚,交替倾向的次序如何?说明原因。(提示:如无竞聚率数据,可用 Q、e 值)
答:【方法一】查表得题中单体的 Q、e 值如表 4-3 所示。 表 4-3
8 / 1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同理
其中
。
形成 xM1 链段的概率为:
图 4-1 ;
图像特征:当 rl>l 时,组成曲线处于恒比对角线的上方,并与另一对角线呈对称状态。 当 rl<1 时,组成曲线处于恒比对角线的下方,并与另一对角线呈对称状态。
3.说明竞聚率 r1、r2 的定义,指明理想共聚、交替共聚、恒比共聚时竞聚率数值的特 征。
答:(1)竞聚率是指自增长速率常数与交叉增长速率常数的比值。r1=k11/k12,即链自 由基 M1•与单体 M1 的反应能力和它与单体 M2 的反应能力之比,或两单体 M1、M2 与链自 由基 M1•反应时的相对活性。r2=k22/k21,即链自由基 M2•与单体 M2 的反应能力和它与单 体 M1 的反应能力之比,或两单体 M1、M2 与链自由基 M2•反应时的相对活性。
以 M1、M2 代表 2 种单体,以~M1•、~M2•代表 2 种链自由基。二元共聚时有下列反 应。
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
由稳态假定:R12=R21,故 k12[M1•][M2]=k21[M2•][M1] 根据假定④
⑤和⑥两式相比,得
2 / 1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7.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苯乙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丙烯腈等单体与 丁二烯共聚,交替倾向的次序如何?说明原因。(提示:如无竞聚率数据,可用 Q、e 值)
答:【方法一】查表得题中单体的 Q、e 值如表 4-3 所示。 表 4-3
8 / 1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同理
其中
。
形成 xM1 链段的概率为:
第4章自由基共聚合new
![第4章自由基共聚合new](https://img.taocdn.com/s3/m/626fe6212f60ddccda38a044.png)
高分子化学
Page5
返回
§4 自由基共聚合
i. 链引发
ii.链增长 ii.链增长
假定:增长反应的 只与链端的自由基活性有 假定:增长反应的k只与链端的自由基活性有 关,与倒数第二链节无关
高分子化学
Page6
返回
§4 自由基共聚合
iii.链终止 iii.链终止
假定:共聚物聚合度很大,单体主要消耗在链 假定:共聚物聚合度很大, 增长反应中,消耗于引发的单体可忽略。 增长反应中,消耗于引发的单体可忽略。
一般,r1·r2=1或r2=1/r1≠ 1 一般, 或
d[M1] [M ] r1 1 = d[M2] [M2 ]
r1f1 F1 = r1f1+ f2
r1>1 r2<1 F1>f1 r1<1 r2>1 F1<f1
Page14
极端情况r1=r2=1 极端情况 即有F 即有 1 f1 得恒比共聚物
f1 F1 或 F = r1 f 2 2
[M1 ] 若令 f1 = 1 – f 2 = [M1 ]+[M 2 ] d[M1 ] F1 = 1 – F2 = d[M1 ]+d[M 2 ]
则得摩尔分数共聚合方程: 则得摩尔分数共聚合方程: 2 r1f1 +f1f 2 F1 = 2 2 r1f1 + 2f1f 2 +r2f 2
高分子化学
Page11
4.2.2.3 r1>1, r2<1而r1r2<1的非理想共聚 而 的非理想共聚
F1 共聚曲线不与恒比对角线 相交, 相交,不如理想共聚对称 r1>1, r2<1在对角线上方 在对角线上方 r1<1, r2>1在对角线下方 在对角线下方 f1
Page5
返回
§4 自由基共聚合
i. 链引发
ii.链增长 ii.链增长
假定:增长反应的 只与链端的自由基活性有 假定:增长反应的k只与链端的自由基活性有 关,与倒数第二链节无关
高分子化学
Page6
返回
§4 自由基共聚合
iii.链终止 iii.链终止
假定:共聚物聚合度很大,单体主要消耗在链 假定:共聚物聚合度很大, 增长反应中,消耗于引发的单体可忽略。 增长反应中,消耗于引发的单体可忽略。
一般,r1·r2=1或r2=1/r1≠ 1 一般, 或
d[M1] [M ] r1 1 = d[M2] [M2 ]
r1f1 F1 = r1f1+ f2
r1>1 r2<1 F1>f1 r1<1 r2>1 F1<f1
Page14
极端情况r1=r2=1 极端情况 即有F 即有 1 f1 得恒比共聚物
f1 F1 或 F = r1 f 2 2
[M1 ] 若令 f1 = 1 – f 2 = [M1 ]+[M 2 ] d[M1 ] F1 = 1 – F2 = d[M1 ]+d[M 2 ]
则得摩尔分数共聚合方程: 则得摩尔分数共聚合方程: 2 r1f1 +f1f 2 F1 = 2 2 r1f1 + 2f1f 2 +r2f 2
高分子化学
Page11
4.2.2.3 r1>1, r2<1而r1r2<1的非理想共聚 而 的非理想共聚
F1 共聚曲线不与恒比对角线 相交, 相交,不如理想共聚对称 r1>1, r2<1在对角线上方 在对角线上方 r1<1, r2>1在对角线下方 在对角线下方 f1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合](https://img.taocdn.com/s3/m/f5dd72c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5.png)
6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由一段M1链段与一段M2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 称为AB型嵌段共聚物。如苯乙烯—丁二烯(SB)嵌 段共聚物。由两段M1链段与一段M2链段构成的嵌段 共聚物,称为ABA型嵌段共聚物。如苯乙烯—丁二 烯—苯乙烯(SBS)嵌段共聚物。由n段M1链段与n 段M2链段交替构成的嵌段共聚物,称为(AB)n型嵌 段共聚物。
1, 2-二苯乙烯也不能均聚,但能与马来酸酐共聚, 产物严格交替。
13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3)理论研究 共聚合反应可用于研究单体、自由基、阴
离子和阳离子的活性,了解单体活性与聚合 物结构之间的关系。
14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4.2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与序列分布
4.2.1 共聚组成的特点 两种单体进行共聚时,由于化学结构不同,反应
R iM1
k
21[M
. 2
][M
1
]
k12
[M1.
][M
2
]
R
t11
R t12
0
d[M
. 2
]
dt
R iM2
k
12
[M
. 1
][M
2
]
k
21[M
. 2
][M
1
]
R
t22
R t12
0
(4—4) (4—5)
因为自由基总浓度不变,即
R iM1 R t11 R t12 0 R iM2 R t22 R t12 0
W2
W1 r1KW1 W2
dW2
W2
r2 W2
W1
m2 m1
W2 r2W2 KW1
(4—15)
K m2
高分子化学-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自由基共聚合-.](https://img.taocdn.com/s3/m/0d16525602768e9951e73845.png)
co copolymer alt alternating
无规 交替
b block g graft
嵌段 如:聚苯乙烯-b-聚丁二烯 接枝
此外:
无规共聚物名称中,放在前面的单体为主单体,后为 第二单体
嵌段共聚物名称中的前后单体代表聚合的次序
接枝共聚物名称中,前面的单体为主链,后面的单体 为支链
1.0 F1 0.5
r1>1 r1<1
恒分共聚, r1=r2=1
0
0
0.5
1.0
f1
r1r2=1的理想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
r1 > 1,曲线处于对角线的上方; r1 < 1,曲线处于对角线的下方。
(2) 交替共聚
是指 r1 = r2 = 0 的极限情况 即 k11= k22 = 0,而 k12 ≠ 0, k21 ≠ 0 表明两种链自由基都不能与同种单体加成,只 能与异种单体共聚。
典型竞聚率数值的意义,以r1 = k11 / k12为例:
r1 = 0,k11= 0, 表示只能共聚不能均聚
r1 = 1,k11= k12, 表示均聚与共聚的几率相等
r1 = ∞,
表示只能均聚不能共聚
r1 < 1,k11< k12, 表示共聚倾向大于均聚倾向
r1 > 1,k11 > k12, 表示均聚倾向大于共聚倾向
(1) 理想共聚
是指r1·r2 = 1的共聚反应,分为两种情况: r1 = r2 = 1,即 k11 / k12 = k22 / k21 = 1
k11 = k12 = k22 = k21
是一种极端的情况,表明两链自由基均聚和共聚 增长几率完全相等
将r1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
![高分子化学——第4章 自由基共聚](https://img.taocdn.com/s3/m/eec8786d27284b73f24250f4.png)
. . d ]M1 ] R11 R21 k11[M 1] [M 1 ] k21[M 2] [M 1 ] . d [M 2 ] R12 R22 k12[M 1 ] [M 2 ] k22[M .2] [M 2 ]
k11[ M 1 ][ M 1 ] k12[ M 1 ][ M 2 ] 假定3 k [ M 12 1 ][ M 2 ] k12[ M 1 ][ M 2 ] k 22 [M 2 ] k 21[ M 1 ]
[ M 1 ] r1 [ M 1 ] [ M 2 ] d [ M 2] [ M 2 ] r 2 [ M 2 ] [ M 1 ] d [ M 1]
某瞬时共聚物组成摩尔比
某瞬时单体的摩尔比
[ M 1 ]的定量关系。 [M 2 ]
d[M1 ] 表达了某瞬间共聚物组成 d [ M ] 和该瞬间单体组成 2
1.0 0.8 0.6
② ①
0.4
0.2 0
0.2
0 ~ f1曲线
f1
非理想非恒比共聚 当 r 1 > 1 , r 2 < 1而 F1
1.0 0.8 0.6 0.4
r 1 . r 2 < 1 时,共聚物组成
曲线不与对角线相交,而 处于对角线上方①,但不 如理想共聚那样对称。 当r1 < 1,r2 > 1而
接枝共聚物 大分子主链由单元 M1组成,支链由单元 M2组成。如高抗
冲聚苯乙烯 (主链:丁二烯单体单元,支链:苯乙烯单体单元)
M2 M2 M2 ~~~ M2
~~~M1 M1 M1 M1 M1 M1 M1 M1 M1 M1~~~
M2 M2 M2 M2 ~~~ 命名 聚丁二烯接苯乙烯枝 (×接×枝) 丁二烯-苯乙烯接枝共聚物 丁二烯-g-苯乙烯 graft (前为主链,后为支链)
高分子化学课件-自由基聚合2
![高分子化学课件-自由基聚合2](https://img.taocdn.com/s3/m/34df8bbfdd88d0d233d46a65.png)
如AIBN分解产生的异丁腈自由基的再结合反应:
又如BPO两步分解反应产生的自由基的再结合反应:
笼蔽效应所引起的引发剂效率降低的程度取决于自由基的 扩散、引发、副反应三者的相对速率。
3、引发剂的合理选择 (1)根据聚合方法选择
本体、悬浮和溶液聚合:选用偶氮类和过 氧类油溶性有机引发剂;
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选用过硫酸盐一
类水溶性选择t1/2与聚合时间同数量级或相当的引发剂。
聚合温度高,选用低活性或中等活性的引发剂。 聚合温度低,则选用高活性的引发剂。
引发剂使用温度范围
(3)在选用引发剂时,还需考虑 引发剂对聚合物有无影响 有无毒性 使用储存时是否安全等问题。
• 选择性强,某一物质只吸收一定波长范围的光; • 总活化能低(20kJ/mol),可以在较低的温
度下聚合。
3、辐射聚合(Radiation initiation)
以高能辐射线引发的单体聚合。
辐射引发聚合的特点: 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温度对聚合速率影响较小, 聚合物中无引发剂残基 吸收无选择性,穿透力强,可以进行固相聚合。
引发剂用量的确定需经过大量的试验:
总的原则为:低活性用量多,高活性用量少, 一般为单体量的0.01~0.1%。
四、其它引发反应
1、热引发聚合(Thermal initiation)
不加引发剂,某些烯类单体在热的作用下发生的 自身聚合。
苯乙烯在加热时(120 ℃)或常温下会发生自身引发的聚 合反应。
(1)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氧化剂:过氧化氢、过硫酸盐、氢过氧化物等; 还原剂:无机还原剂(Fe2+、Cu+、NaHSO3、 NaS2O3等)和有机还原剂(醇、胺、草酸等)。 过氧化氢体系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https://img.taocdn.com/s3/m/b68fd04ac850ad02de80412a.png)
组成可由均聚、 组成可由均聚、 共聚速率常数 [M]、[M•]确定 、
应用稳态假定R 消去[M 应用稳态假定 i=Rt , R12=R21 消去 •]
10
“稳态假定”:R12=R21: 稳态假定”
R11 = k 11 M 1• [M 1 ]
[ ]
R12 = k12 M 1• [M 2 ]
• d[M1 ] k11 M1 [M1 ] + k21 M• [M1 ] 2 = • d[M2 ] k22 M• [M2 ] + k12 M1 [M2 ] 2
假定: 假定:
1、等活性假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 、等活性假设:自由基的活性与链长无关。 2、无前末端效应:链自由基的活性只取决于末端单体单元的结构, 、无前末端效应:链自由基的活性只取决于末端单体单元的结构, 与前末端单元的结构无关。 与前末端单元的结构无关。 活性一样) ( M 1M 1* 和⋯M2M1* 活性一样) ⋯ 3、聚合度很大:单体主要消耗在链增长反应过程中,而消耗在链引发 、聚合度很大:单体主要消耗在链增长反应过程中, 中的单体数可忽略不计, >>R 中的单体数可忽略不计,Rp >> i 。 4、无解聚反应:聚合反应是不可逆的,无解聚反应 、无解聚反应:聚合反应是不可逆的, 5、稳态假定:体系中自由基浓度不变。 要求 i=Rt ,R12=R21 、稳态假定:体系中自由基浓度不变。 要求R
• 12 ⋯ M 1• + M 2 ⋯ M 1M 2 ⋯ →
• 2
• 2
kt22
• 2 2
kt
• Rt12 = 2kt12 M1• M 2
[ ][ ]
交叉终止
kt11, Rt11,分别表示终止速率常数和终止速率 分别表示终止速率常数和终止速率。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https://img.taocdn.com/s3/m/30a1fd31580216fc700afd29.png)
10
在共聚反应中,主要 研究共聚物的组成问题。
11
12
• 两单体M1与M2共聚,由于其化学结构不 同,聚合活性往往有差异。在共聚物 中,M1与M2的比例常与投料时单体M1、 M2的比例不同。
•聚合反应的结果?
13
一、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
烯类单体自由基共聚合,也 是连锁聚合反应,其基元反应也 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
5-0.8;6-0.57
1.0
单体总转化率 r1=0.30 , r2=0.07 类同P118图4—6
0.2 0.4 0.6 0.8
35
3.控制共聚物组成的方法
• (1)在恒比点投料 • (2)控制转化率的一次投料 • (3)不断补加活泼单体法
36
37
• ~M2-M1M1M1M1M1-M2-M1M1M1M1-M2M2-M1~
注意:取代基的共轭效应对自由基活性 的影响要大一些
52
下列反应速率常数的次序为:
Rs• + M < Rs• + Ms< R• + M < R• + Ms
(1)均聚时,无共轭效应的单体进行聚
合比有共轭效应单体聚合更容易
(2)共聚时,均有共轭或均无共轭效应
单体之间易共聚;否则,不易共聚。
53
2.极性效应
1
0 f 1 -(1-C) f1
(4---21)
C
其中
C=1-( 1-f 1
0 1-f 1
)
2.53
(4---23)
34
2.共聚物组成—转化率曲线
含共 量聚 物 中 /% M1 摩 尔
1.0
0.8
5
f01分别为:
0.6
在共聚反应中,主要 研究共聚物的组成问题。
11
12
• 两单体M1与M2共聚,由于其化学结构不 同,聚合活性往往有差异。在共聚物 中,M1与M2的比例常与投料时单体M1、 M2的比例不同。
•聚合反应的结果?
13
一、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
烯类单体自由基共聚合,也 是连锁聚合反应,其基元反应也 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
5-0.8;6-0.57
1.0
单体总转化率 r1=0.30 , r2=0.07 类同P118图4—6
0.2 0.4 0.6 0.8
35
3.控制共聚物组成的方法
• (1)在恒比点投料 • (2)控制转化率的一次投料 • (3)不断补加活泼单体法
36
37
• ~M2-M1M1M1M1M1-M2-M1M1M1M1-M2M2-M1~
注意:取代基的共轭效应对自由基活性 的影响要大一些
52
下列反应速率常数的次序为:
Rs• + M < Rs• + Ms< R• + M < R• + Ms
(1)均聚时,无共轭效应的单体进行聚
合比有共轭效应单体聚合更容易
(2)共聚时,均有共轭或均无共轭效应
单体之间易共聚;否则,不易共聚。
53
2.极性效应
1
0 f 1 -(1-C) f1
(4---21)
C
其中
C=1-( 1-f 1
0 1-f 1
)
2.53
(4---23)
34
2.共聚物组成—转化率曲线
含共 量聚 物 中 /% M1 摩 尔
1.0
0.8
5
f01分别为:
0.6
高分子化学4.2 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4.2.1 课件
![高分子化学4.2 二元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4.2.1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63a7b684254b35eefd34d0.png)
下标中的第一个数 字表示某自由基; 第二个数字表示某 单体。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3)链终止(termination):
3个终止反应
M1 M1
M
2
M 2
M1 M 2
kt11
M1M1
kt 22
M2M2
kt12
M1M 2
Rt11 2kt11 M1 2
R22
k22
[
M
2
][
M
2
]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8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共聚物瞬时组成方程(Mayo-lewis方程):
4-1
竞聚率r1、r2:均聚速率常数和共聚速率常数之 比,表征了单体均聚与共聚能力之比。
某瞬时共聚物组成摩尔比 某瞬时单体的摩尔比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2
用摩尔分率表示,则共聚物瞬时组成方程为:
F1
r1
r1 f12 f1 f2 f12 2 f1 f2 r2
f
2 2
4-2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k21
~~
M
1
~~
M
2
M2
k22
~~
M
2
R11
k11[M
1
][M
1]
R12 k12[M1 ][M 2 ]
R21
k21[
M
2
][
M
1
]
R22
k22[M
2
][M
2
]
武汉大学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自由基共聚
![武汉大学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自由基共聚](https://img.taocdn.com/s3/m/7c2fb64baa00b52acec7ca69.png)
高分子化学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
张先正
1
自由基共聚反应
大多数具有使用价值的共聚反应都是自由基共聚反应,这 是由于: (1)能进行自由基共聚反应的单体多; (2)自由基共聚产物的组成控制比其它类型的共聚反应 更容易; (3)适宜单体对的种类多且便宜易得。
2
4.1 概 述
(1)概念: 只有一种单体参与的链式聚合反应为均聚反应(homo-
8
(4)接枝共聚物(graft copolymer) 以其中一单体组成的长链为主链,另一单体组成的链为
侧链(支链)与之相连。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BBBBBB BBBBB BBBBBB
命名时常以主链聚合物的名称+“接”+支链聚合物名称。
9
4.2 二元共聚物组成的微分方程
当r1>>r2时,只有当M1消耗完后才开始M2的聚合,得到嵌段共 聚物,但由于存在链转移与链终止反应,也可能生成M1和M2 的均聚物,即聚合产物为嵌段共聚物和两种单体均聚物的混合 物。
当r1(或r2)特别大,而r2(或r1)接近于0,则实际上只能得 到M1(或M2)的均聚物。
28
(ii) r1< 1, r2 < 1 :
相邻的单体单元是随机的,可以是A单体单元,也可 以是B单体单元。
AAABAABAABBABABAAB 这类共聚物命名时,常以单体名称间加“-”或“/”加 后缀共聚物,如: 乙烯-丙烯共聚物
6
(2)交替共聚物(alternating copolymer) 两单体单元在分子链上有规律地交替排列,A
单体单元相邻的肯定是B单体单元。 ABABABABABABABABABABABAB
= r1
[M1] [M2]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
张先正
1
自由基共聚反应
大多数具有使用价值的共聚反应都是自由基共聚反应,这 是由于: (1)能进行自由基共聚反应的单体多; (2)自由基共聚产物的组成控制比其它类型的共聚反应 更容易; (3)适宜单体对的种类多且便宜易得。
2
4.1 概 述
(1)概念: 只有一种单体参与的链式聚合反应为均聚反应(homo-
8
(4)接枝共聚物(graft copolymer) 以其中一单体组成的长链为主链,另一单体组成的链为
侧链(支链)与之相连。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BBBBBB BBBBB BBBBBB
命名时常以主链聚合物的名称+“接”+支链聚合物名称。
9
4.2 二元共聚物组成的微分方程
当r1>>r2时,只有当M1消耗完后才开始M2的聚合,得到嵌段共 聚物,但由于存在链转移与链终止反应,也可能生成M1和M2 的均聚物,即聚合产物为嵌段共聚物和两种单体均聚物的混合 物。
当r1(或r2)特别大,而r2(或r1)接近于0,则实际上只能得 到M1(或M2)的均聚物。
28
(ii) r1< 1, r2 < 1 :
相邻的单体单元是随机的,可以是A单体单元,也可 以是B单体单元。
AAABAABAABBABABAAB 这类共聚物命名时,常以单体名称间加“-”或“/”加 后缀共聚物,如: 乙烯-丙烯共聚物
6
(2)交替共聚物(alternating copolymer) 两单体单元在分子链上有规律地交替排列,A
单体单元相邻的肯定是B单体单元。 ABABABABABABABABABABABAB
= r1
[M1] [M2]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https://img.taocdn.com/s3/m/c4e6f1e0ba0d4a7302763a25.png)
在理论上:
可以测定单体、自由基的活性;
控制共聚物的组成与结构,设计合成 新的聚合物。
在应用上: 成为高分子材料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共聚是改进聚合物性能和用途的重要途径
扩大了单体的原料来源
10
苯乙烯 (Styrene,St)
PS用途广泛的通用塑料,其电绝缘性、化 学稳定性、光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十分优良,且 生产工艺成熟,不仅作为通用塑料、工程塑 料,还作为合成橡胶,但其大部分属于共聚物
13
15
将苯乙烯和丙烯腈加入到聚丁二烯乳液中进行接 枝共聚合,制得三元共聚物:ABS树脂(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Terpolymer)
ABS是综合性能非常好 的工程塑料,其高强度是因 为SAN上的 C N 有很强极 性,会相互聚集将ABS分子 链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 具有橡胶性能的PB使ABS具 有良好的韧性和耐寒性。 ABS广泛用于汽车、飞机零 件、机电外壳等。
2
4.1 引言
均聚合(Homo-polymerization):由一种单体 参加的聚合反应
n CH2=CH Cl [ CH2CH ] n
Cl
均聚物(Homo-polymer):均聚合所形成的产物, 含一种结构单元。
3
2
共聚合(Copolymerization):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单体进行加成聚合的反应
表示: 共聚物瞬时组成F1是单 体瞬时组成f1的函数
r1 f12 + 2 f1f2 + r2 f22
27
讨论
共聚物组成与链引发、链终止无关 共聚物组成通常不等于原料单体组成,特殊情 况例外 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只适用于低转化率(~5%) 引入一个重要参数,竞聚率 r1 = k11 / k12 ; r2 = k22 / k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性能。
1
三元(Tri-Component)共聚:
三种单体参加反应,共聚物由三个单体单元组成。
3种自由基;3个引发反应;9个增长反应;6个终止
反应;6个竞聚率
二元共聚: 2个引发反应;4个增长反应;3个终止反应;2个竞聚率
6个竞聚率:
M1-M2
r12 k 11 k 12
M2-M3
r 23 k 22 k 23
Valvassori-Sartori的稳态假定:
三元共聚物组成比为:
若三种单体的两两竞聚率已知,可估算其三元 共聚物组成。
4.6
一、竞聚率的测定 1、曲线拟合法
将多组组成不同的 单体配料(f1)进行共聚, 控制低转化率,共聚物分 离精制后,测定其组成F1, 作 F1 ~ f1 图,根据其图形 由试差法求得r1、r2。
13
4.7 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
回顾:
在均聚反应中,无法比较单体和自由 基的活性, 如
St St PS
k p 145
VAc VAc PVAc
单体活性 St>>VAc ????
k p 2300
原因:
1) 增长反应的kp的大小,不仅取决于M还 取决于M *; 2) 缺少比较的标准,参考体系不一致。
但这并不表示醋酸乙烯酯及其单体的活性 大于苯乙烯,因为均聚过程中,苯乙烯和醋酸 乙烯酯都只与自身的自由基进行共聚,因此相 互之间没有可比性。 事实上,苯乙烯的活性大于醋酸乙烯酯, 而它们的自由基的活性正好相反。 两种单体或两种自由基的活性只有与同种 自由基或单体反应才能比较。竟聚率可以用以 判别单体或自由基的相对活性。
d [ M ] [ M ] r [ M ] [ M ] 1 2 1 1 1 d [ M ] [ M ] r [ M ] [ M ] 2 2 2 2 1
P
1 r1 1 r2
r 2 的测定值。 与直线交点法一样,作 r1 ~ r 2 图,直线的交点就是 r1 ,
积分法实验简单,但估算繁琐。
4、积分法
将共聚物组成方程积分的:
[M 1] ) [ M 2 ]0 1 [M 2] lg lg [ M 2 ] P (1 P [ M 1 ] 0 ) [ M 2 ]0 r2 [M 1] (1 P ) [ M 1 ]0 [M 2] lg lg [ M 1 ]0 [M 1] (1 P ) [ M 2 ]0 (1 P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4.5 多元共聚物
多元共聚是指三种及其以上单体的共聚。常见的三元共聚物 往上往以两种主要单体来确定主要性能,少量第三单体作特殊改 性。多元共聚在工业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加1~2%马来酸酐,可 提高粘结力;
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时,加1~2%衣康酸,可提高其
11
3、 溶剂的影响
溶剂对自由基共聚的竟聚率一般没有影响。 近年来发现溶剂的极性对竟聚率略有影响,但尚无
规律。在离子型聚合中,溶剂将影响聚合离子对的松
紧程度,因此对聚合速率和竟聚率有较大响。
12
4 、影响竟聚率的其他因素
酸类单体在不同的介质中共聚时,由于离解度
不同而使竟聚率会有变化。某些盐类也会影响某些 单体的竟聚率,但规律性不强,原因也不甚明了。
竞聚率
配料f1--相应F1
作图f1-F1
试差:F 1 2 2 r f 2 f f r f 1 1 1 2 2 2
r 1f 1 f 1f 2
2
以前认为该法很繁琐,但有了计算 机后,却成为较简便而准确的方法。
r1、r2
2、直线交叉法
M d M M 1 2 1 r 1 r 1 2 1 M d M M 2 2 1
由于各种烯类单体的增长活化能相差不大( 21 ~ 34kJ/mol), E11 -E12数值很小,因此温度对竟聚率的影响度不大。
10
2 、压力的影响 在化学反应中,增加压力与提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
影响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在共聚反应中,升高压力,
共聚反应也向理想共聚方向发展。但压力对竟聚率的 影响作用不大。 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丙烯腈在 0.1NPa, 10MPa, 100MPa压力下共聚,r1r2值分别为0.16,0.54,0.91。
现在可以用核磁共振测竞聚率。
二、影响竟聚率的因素
1、温度的影响
竟聚率有两个速率常数构成,因此也可用Arrhenius方程来讨论 温度对其的影响。 根据定义: r 1
k A (E E )/RT 11 11 12 11 e1 k A 12 12
求对数并求导,可得: dlnr E E 1 11 2 12 dT RT 若 r1<1,表示 k11< k12,即 E11> E12。式右边为正值,温度上 升,r1也上升,趋于1。 若 r1>1,表示 k11> k12,即 E11< E12。式右边为负值,温度上 升,r1下降,也趋于1。总的结果,温度上升,r1r2 1,共聚反应 向理想共聚方向发展。
3、截距斜率法
d [ M ] [ M ] r [ M ] [ M ] 1 2 1 1 1 d [ M ] [ M ] r [ M ] [ M ] 2 2 2 2 1
将组成方程变成r1、r2截距、斜率的形式
在不同R下共聚,测定ρ, 以 对 作图,由直线斜率、截距得r1、r2
前三法只适用于低转化率,高转化率下需采用积分法。
d [ M ] [ M ] r [ M ] [ M ] 1 1 1 1 2 d [ M ] [ M ] r [ M ] [ M ] 2 2 2 2 1
重排
几组单体配比,[M1]/[M2]→对
应几组共聚物组成d[M1]/d[M2],代 入上式,不同的r2 ~r1直线 直线交点或交叉区域重心的座 标即为r1、r2。 交叉区域大小与实验准确度有关。
M1-M3
r13 k 11 k 13
k 33 k 31
k r 21 22 k 21
k 33 r32 k 32
r31
作三种自由基的稳态假定,可导出三元共聚组成方程。 如下两种稳态假定,分别得到两种不同形式的 三元共聚物组成方程:
Alfrey-Goldfinger的稳态假定:
三元共聚物组成比为:
1
三元(Tri-Component)共聚:
三种单体参加反应,共聚物由三个单体单元组成。
3种自由基;3个引发反应;9个增长反应;6个终止
反应;6个竞聚率
二元共聚: 2个引发反应;4个增长反应;3个终止反应;2个竞聚率
6个竞聚率:
M1-M2
r12 k 11 k 12
M2-M3
r 23 k 22 k 23
Valvassori-Sartori的稳态假定:
三元共聚物组成比为:
若三种单体的两两竞聚率已知,可估算其三元 共聚物组成。
4.6
一、竞聚率的测定 1、曲线拟合法
将多组组成不同的 单体配料(f1)进行共聚, 控制低转化率,共聚物分 离精制后,测定其组成F1, 作 F1 ~ f1 图,根据其图形 由试差法求得r1、r2。
13
4.7 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
回顾:
在均聚反应中,无法比较单体和自由 基的活性, 如
St St PS
k p 145
VAc VAc PVAc
单体活性 St>>VAc ????
k p 2300
原因:
1) 增长反应的kp的大小,不仅取决于M还 取决于M *; 2) 缺少比较的标准,参考体系不一致。
但这并不表示醋酸乙烯酯及其单体的活性 大于苯乙烯,因为均聚过程中,苯乙烯和醋酸 乙烯酯都只与自身的自由基进行共聚,因此相 互之间没有可比性。 事实上,苯乙烯的活性大于醋酸乙烯酯, 而它们的自由基的活性正好相反。 两种单体或两种自由基的活性只有与同种 自由基或单体反应才能比较。竟聚率可以用以 判别单体或自由基的相对活性。
d [ M ] [ M ] r [ M ] [ M ] 1 2 1 1 1 d [ M ] [ M ] r [ M ] [ M ] 2 2 2 2 1
P
1 r1 1 r2
r 2 的测定值。 与直线交点法一样,作 r1 ~ r 2 图,直线的交点就是 r1 ,
积分法实验简单,但估算繁琐。
4、积分法
将共聚物组成方程积分的:
[M 1] ) [ M 2 ]0 1 [M 2] lg lg [ M 2 ] P (1 P [ M 1 ] 0 ) [ M 2 ]0 r2 [M 1] (1 P ) [ M 1 ]0 [M 2] lg lg [ M 1 ]0 [M 1] (1 P ) [ M 2 ]0 (1 P
第四章 自由基共聚合
4.5 多元共聚物
多元共聚是指三种及其以上单体的共聚。常见的三元共聚物 往上往以两种主要单体来确定主要性能,少量第三单体作特殊改 性。多元共聚在工业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加1~2%马来酸酐,可 提高粘结力;
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时,加1~2%衣康酸,可提高其
11
3、 溶剂的影响
溶剂对自由基共聚的竟聚率一般没有影响。 近年来发现溶剂的极性对竟聚率略有影响,但尚无
规律。在离子型聚合中,溶剂将影响聚合离子对的松
紧程度,因此对聚合速率和竟聚率有较大响。
12
4 、影响竟聚率的其他因素
酸类单体在不同的介质中共聚时,由于离解度
不同而使竟聚率会有变化。某些盐类也会影响某些 单体的竟聚率,但规律性不强,原因也不甚明了。
竞聚率
配料f1--相应F1
作图f1-F1
试差:F 1 2 2 r f 2 f f r f 1 1 1 2 2 2
r 1f 1 f 1f 2
2
以前认为该法很繁琐,但有了计算 机后,却成为较简便而准确的方法。
r1、r2
2、直线交叉法
M d M M 1 2 1 r 1 r 1 2 1 M d M M 2 2 1
由于各种烯类单体的增长活化能相差不大( 21 ~ 34kJ/mol), E11 -E12数值很小,因此温度对竟聚率的影响度不大。
10
2 、压力的影响 在化学反应中,增加压力与提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
影响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在共聚反应中,升高压力,
共聚反应也向理想共聚方向发展。但压力对竟聚率的 影响作用不大。 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丙烯腈在 0.1NPa, 10MPa, 100MPa压力下共聚,r1r2值分别为0.16,0.54,0.91。
现在可以用核磁共振测竞聚率。
二、影响竟聚率的因素
1、温度的影响
竟聚率有两个速率常数构成,因此也可用Arrhenius方程来讨论 温度对其的影响。 根据定义: r 1
k A (E E )/RT 11 11 12 11 e1 k A 12 12
求对数并求导,可得: dlnr E E 1 11 2 12 dT RT 若 r1<1,表示 k11< k12,即 E11> E12。式右边为正值,温度上 升,r1也上升,趋于1。 若 r1>1,表示 k11> k12,即 E11< E12。式右边为负值,温度上 升,r1下降,也趋于1。总的结果,温度上升,r1r2 1,共聚反应 向理想共聚方向发展。
3、截距斜率法
d [ M ] [ M ] r [ M ] [ M ] 1 2 1 1 1 d [ M ] [ M ] r [ M ] [ M ] 2 2 2 2 1
将组成方程变成r1、r2截距、斜率的形式
在不同R下共聚,测定ρ, 以 对 作图,由直线斜率、截距得r1、r2
前三法只适用于低转化率,高转化率下需采用积分法。
d [ M ] [ M ] r [ M ] [ M ] 1 1 1 1 2 d [ M ] [ M ] r [ M ] [ M ] 2 2 2 2 1
重排
几组单体配比,[M1]/[M2]→对
应几组共聚物组成d[M1]/d[M2],代 入上式,不同的r2 ~r1直线 直线交点或交叉区域重心的座 标即为r1、r2。 交叉区域大小与实验准确度有关。
M1-M3
r13 k 11 k 13
k 33 k 31
k r 21 22 k 21
k 33 r32 k 32
r31
作三种自由基的稳态假定,可导出三元共聚组成方程。 如下两种稳态假定,分别得到两种不同形式的 三元共聚物组成方程:
Alfrey-Goldfinger的稳态假定:
三元共聚物组成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