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学详解
《中医食疗学》课件
运动锻炼
中医食疗学鼓励人们通过适量 的运动锻炼,增强体质,增加 代谢率,提高免疫力。
中医食疗学的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食疗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这些案例涵盖了各种常见疾 病和体质类型,以及相应的食疗方法和调理措施。
1
高血压患者
通过低盐、高纤维的膳食结构和适量的运动锻炼,降低血压,减轻心脑血管的负担。
《中医食疗学》PPT课件
中医食疗学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合理利用草药等食材的方法,以达到预防 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本课件将介绍中医食疗学的定义、原理和基本理论。
中医食疗学的重要性
中医食疗学将饮食与健康紧密结合,通过食物的特性和功效,可以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调节身体的 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中医食疗学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食疗学在健康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草药治疗和运动锻炼等综合方法,预防 和改善许多常见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消化系统问题等。
健康饮食
中医食疗学指导人们选择健康 的食物,控制热量摄入,避免 肥胖和慢性疾病的发生。
草药治疗
中医食疗学使用草药治疗常见 病症,如感冒、消化不良和头 痛等,提供自然和综合的治疗 方法。
草药煎汤
中医常用草药煎汤,选用特定的草药搭配, 以达到治疗特定疾病或调理身体的目的。
饮食调控
中医食疗学倡导合理膳食,选择有益健康的 食物,避免摄入过量的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食疗适宜配伍
中医强调食材的搭配,通过合理配伍,提高 食物的营养效果和药物的吸收利用率。
生活习惯调整
除了饮食,中医食疗学还强调要调整生活习 惯,例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心情舒畅 等。
均衡饮食
中医食疗 1-中医食疗学概述
中医食疗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以“养” “疗”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
点:
①经验丰富、行之有效。
中医食疗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
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践
经验,其中绝大多数都被收载于古典文献和
著作中,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如现
代保健食品,不少是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研
中医食疗学主要研究内容
中医食疗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专门 研究各种食物在人体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应用规律 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食物的 性能、功效和在保健强身、防病治病中的应用规 律等理论与经验,以及食用价值、饮食卫生、加 工配制等。在研究方法上,现代中医食疗学已不 再局限于经验积累和文献整理,而是更多地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思路,并注意与现代营养学、 植物化学、生物化学及烹饪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 这就为食物的开发利用和食物疗法的运用开辟了 更广阔的前景。
制而成的。同时,古典文献中记载的许多食
疗方法亦被现代临床实践所证实。
②方法独特,简便实用。
中医食疗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传统
特色,其加工制作方法多采用我国传统的
烹饪技术,加工出来的食品,都是我国人
民熟悉喜爱的,“不但可口,且可疗疾”,
如赤小豆煲鸡、蜜糖蒸百合等。因此,极
易为人们所接受和掌握
③饮食有节,调适合理。
元代营养学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
中指出:“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
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
不欲顿而多。”这就是说,人的饮食要有
节制,既不能狂食滥饮,也不能偏食偏嗜。
只有做到饮食有度,调适合理,才能起到
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可见强调饮
食卫生是中医食疗学的重要特点。
中医食疗学详解
第一章中医食疗学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中医食疗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它是建立在古代食疗本草学和有关“食疗”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从其学术思想之萌芽、发展到学科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第一节中医食疗学的概念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科学;中医食疗学主要是在食疗本草学的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内容可见于有关食疗本草之类的书籍,其次则散见于某些医书或中医临床书籍中;在古代,能体现中医食疗学这一概念的术语是“食疗”或“食治”;虽然有“疗”、“治”之称,但其内容并不主要利用食物来治疗疾病,而主要是指利用食物来维护健康,并辅助药物防治疾病;之所以有“疗”、“治”之称,可能由于本草求真所说的“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的原因,故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食疗”离不开食物的性能和应用包括食物的营养作用,食疗本草学则主要是研究各种食物的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并涉及有关食疗学知识;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一卷既分类介绍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及虫鱼的性能、应用,又在卷首序论中论述了食疗的意义、原则和饮食宜忌;而它的主要内容属于食疗本草学范围;其后有关食疗本草学书籍所论述的范围基本与此相似;唯有食疗本草学在它主要研究对象以外,涉及中医食疗学知识较多而比较集中;所以说它是中医食疗学形成的基础;而象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古今医统大全等书籍,中医食疗学内容,只是全书所涉及的一部分;无论怎样,这都说明中医食疗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今天,食物在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药和营养学界也正在逐步开始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和利用;可以说,中医食疗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崭新的科学;中医食疗学用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方法是食物疗法也可称为食疗,它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主要是利用食物谷肉果菜之类,并以饮食物的形式运用的;后者主要是用药物,并以药剂的形式运用的;前者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非健康人群,其次才是用于患者,作为药物或其它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后者适应范围较局限,主要针对病人,其次才用于不健康的人群,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前者是随着日常饮食生活比较自然地被接受的,后者则不是这样;应用食物疗法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以享受;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易为人们接受;当然,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应用其所长,相互配合;第二节中医疗食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也就是说,食物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人类为了生活与健康,必须寻找食物,并进一步认识食物,探索食物维护健康以及防治疾病的作用;从这一点说,自从有了人类,“食疗”就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探索之中了;史前时期,“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便含有这一内容;自夏朝公元前21~前16世纪发明了发酵酿酒后,殷商时代酒的酿造与应用已较普遍;酒除供饮用外,还广泛用于医药;医用汤液在当时也从烹调中产生出来;可见,此时中医食疗已经萌芽;西周时前11世纪~前771年宫庭里就有了“食医”的官职人员,专做帝王的饮食保健工作,膳食的制作已多样化;随着食疗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食疗理论也产生了;战国时期前2世纪我国第一部医理论着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中,对此就有不少正确的论述;如问素·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又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它既说明了用药的同时辅以食疗的重要性,又说明了各类食物都需要摄取,和现代平衡膳食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此外,还论述了脏腑生理特性和食物性味的关系,以及对饮食性味的选择与配合等,为食疗确定了基本原则;东汉25~220年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药物专着神农本草经;书中十分注意收载能补益强身、防老抗衰的食物,如薏苡仁、枸杞、大枣、茯苓、鸡、雁肪、蜜、藕、莲子、胡麻、葡萄等;由于许多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某种功效称为可食性药物,所以此后仍有把食物载于普通本草书中的;当时着名的医家张仲景更把食物很好地用于医方,他创造的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都可以说是很好的食疗性方剂;其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助药力的方法,则是很好的饮食护理;此外,他还明确地提出了饮食卫生的观点;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9年关于饮食物防治疾病的知识有明显的增长;如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许多简、便、验方中,属于食疗性质的不少,对饮食卫生与禁忌的记载也较详细;南朝陶弘景着本草经集注,充分注意了食物的特殊性;在分类上,他把果、菜、米等类食物与草、木等并列;在该书“诸病通用药”中列有食物的也不少见,如在“大腹水肿”项下就列举了海藻、昆布、小豆、大豆、苦瓜、鲤鱼、鳢鱼等;在“消渴”项下列举了白茅根、冬瓜、牛乳、马乳、小麦等;对中医食疗学都有重大贡献;唐代618~907年食疗保健有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立的学问;如医药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首先将“食治”立为专篇,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应把食疗放在首位;书中还对各种食物作了分类介绍;其后又有孟诜的食疗本草和昝殷的食医心鉴等专着问世;宋代960~1129年以食物防治疾病已很普遍;如官修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均专门设有“食治”门,所载食疗方均在百首以上;此期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则专门记述了老年疾病的食物疗法,以及许多比较简便的食疗方;元代1206~1368年的食疗有了新的发展;专着除吴瑞的日用本草、贾铭的饮食须知外,尤以朝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最有价值;该书十分注意日常食物的合理调配和添加适当的药物,以达到健康强身、防病治病的目的;对于饮食的烹调制作也有较详细的记载,比较切合实用;明代1368~1644年由于药学和食疗的发展,载入“本草”中的食物也大为增加;如本草纲目所载谷、菜、果、鳞、介、禽、兽等食物就有500种左右;各种食物的应用,多数附有验方;有关食疗着作的种类也较多,如卢和的食物本草、宁源的食鉴本草和吴禄的食品集、高濂的饮馔服食笺等,均有其代表性;清代1616~1911年食疗已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着述亦多;如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章穆的调疾饮食辨、袁枚的随园食单等,都很有价值;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基础方面的,也有应用方面的;既有用于疾病的,也有用于日常生活的;中医食疗学从古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除见于有关文献外,还广泛流传于民间;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食疗也逐渐兴旺起来,并已在国际上引起了重视;而中医食疗学随着形势的发展,也亟待发掘、整理和提高;目前,在中医药学的领域中已基本上确立了中医食疗学这一学科,并在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医药的进程中,中医食疗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长寿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二章食物的一般性能根据食物疗法的原则,必要时在食疗的配方中可添加适当的药物,但它的基本材料是食物,而绝不是药物,如果离开了食物,食疗也就不可能存在了;这里所说的食物,是指广义的、可供食用或饮用的天然物,如糯米、黄豆、萝卜、羊肉和菊花、茶叶、茉莉花等;食物,除人们都熟悉的普通饮食物外,有许多则是药、食相兼的,即既是食物又是传统的中药,如生姜、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桑椹、猪肤、羊肉等;二者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别;食物的性质大多比较平和,但它们均有一定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效果;凡是这样,就必然具有某种偏性,只是与药物相比,一般不甚明显罢了;食物的偏性,也就是食物的性能——主要是性、味、归经及其功能,是食疗的基础;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食物的营养素及其生理功能,当然也是食疗的基础之一;故本书对食物所含营养素等成分亦加以列举,供作参考;但一般说来,中医从人类摄取饮食物的效果中总结出来的性能,往往包含这一内容;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的补肝明目,与所含维生素A或A原有关;薏苡仁、落花生、黄豆的补脾消肿,与所含维生素B1有关,番茄、萝卜、荠菜的凉血止血,与所含维生素C有关,等等;第一节食物的性味性,也称四性,即寒、凉、温、热;实际上是寒、热两个方面的性质;确定食物“性”的依据和药物是相似的,只是对象不同而已;也就是说,食物的性是从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中概括出来的,与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这种效果主要反应在功效作用上,但也可反应在副作用方面;一般而言,有清热泻火、解毒和平肝安神等作用,或能抑制、损害人体阳气如脾胃的阳气、心肾的阳气的食物,其性质是寒凉的,如西瓜、苦瓜、萝卜、梨子、紫菜、蚌蛤等;反之,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和益气等作用,或能助热燥火、损耗人体阴液如胃阴、肝阴、肺阴的食物是温热的,如姜、葱、韭、蒜、辣椒、羊肉等;食物中过于寒凉或温热的较少;一些食物寒热性质很不明显,可称为平性;味,根据食疗本草学的归纳方法,它也和药物一样,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主要来自味觉器官对饮食物的感受,但也含有理性的推测;这和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分别有不同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例如,具有滋养补益作用的肉类、内脏,实际并无甜味,但仍可标为甘味;海带、紫菜、蛤蜊、海蜇等,本身也并无咸味,但因它们有软坚散结作用,故仍标为咸味;由此可知,味的标示,可提示食物有某种作用;一般说来,酸味,包括酸涩味,有敛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如青梅;酸味或甘酸味,也往往有生津止渴、助消化的作用,如杨梅、酸角、刺梨、醋等;苦味,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等作用,如苦瓜、橄榄、枸杞苗、蒲公英等;甘味,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枣、饴糖等,以及多种动物的肉、内脏;甘淡味有利尿除湿的作用,如薏苡仁、荠菜、冬瓜等;辛味,包括芳香、辛辣味,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胃等作用,如葱、生姜、薤白、玫瑰花、茉莉花、胡椒等;咸味,主要有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紫菜等;除此之外,醋的酸、糖的甘、香料的辛、盐的咸,又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调味、增进食欲的作用第二节食物的归经食物的性能也表现在归经上;食物的归经是指食物主要对人体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它是根据食物被食用后反应出来的效果,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得来的;如生姜、桂皮能增进食欲,萝卜、西瓜能生津止渴,而胃主受纳,又喜润恶燥,食欲减退、津少口渴之症属于胃,故以上四物归属胃经;柿子、蜂蜜能养阴润燥、缓和咳嗽,芥菜、荸荠能化痰,而肺为娇脏,司呼吸,又为贮痰之器,咽喉干燥、咳嗽咯痰之症属于肺,故以上四物归属肺经;枸杞子、猪肝能治夜盲、目昏,荠菜、茼蒿能缓解目赤肿痛,而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视明,肝热上升则目赤肿痛,诸症皆属于肝,故以上四物归属肝经……而如胡桃仁、甜杏仁、香蕉之类,既能润燥止咳,又能通利大便,且所治之肺燥咳嗽、肠燥便秘之症属肺与大肠,故以上三物归属肺与大肠二经;由于食物首先是可食的,它们大多含有一定的充养机体的精微物质营养素,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而许多食物又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糟粕转送等有直接的作用如萝卜、马兰、刺梨、山楂、山药、莲子、芡实、薏苡仁、菠菜、落葵、芝麻、甜杏仁等,故归脾、胃、大肠经的较为常见;归经和性、味一样,只是食物性能的一个侧面,必须把它们互相结合起来看,才能比较完整地表示一种食物的性能;如韭菜,味甘、辛,性温,归肾、胃、肝经,分而言之难于说明它的功能,如把它们结合起来看,则基本上可以表示出本品如下的功能:味甘而辛温,归肾经,表示能补肾助阳;辛温,归胃经,表示能温中开胃;辛温,归肝经,表示能散瘀血;若只知食物的性、味,则难于判断它究竟作用于何经而发挥某种功能;如辛温的韭菜就不归肺经而发汗散寒解表,故须与其归经结合起来看;反之,若只知食物的归经,也难于判断它在某经究竟发挥何种功能,如韭菜归肾经而不滋肾阴,归胃经而不益胃生津,故须与其性、味结合起来;要说明的是:食物既有性、味、归经及其功能,也就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但由于这种趋向不如药物显着,与某种趋向相对应的功能也缺乏如与升浮相对应的涌吐、开窍,与沉降相对应的攻泻、熄风止痉等功能,故不专门介绍;极少的食物也有一定毒性包括副作用,但这种毒性是应当避免的,食用时须经适当加工处理或适量摄入如白果、芋子、大蒜、辣椒等,而不是像中药那样,有的还可用来“以毒攻毒”,故此处不作食物的性能来介绍,一并从略;第三章食物的应用早在黄帝内经就曾指出食物对养生健体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摄食要全面,饮食要平衡,以及正确使用食物是治疗疾病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等问题;为了能正确应用食物,下面将从食物的配伍、平衡膳食、合理利用、食品的类型、饮食禁忌五个方面来说明;第一节食物的配伍在一般情况下,食物多单独食用,但为了增强食物的食疗效果和可食性,以及营养保健作用,也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应用;食物的这种搭配关系,称食物的配伍;食物之间或食物与药物通过配伍,由于相互影响的结果,使原有性能有所变化,因而可产生不同的效果,即有不同的配伍关系,如同本草学中所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配伍关系;根据食疗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相须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疗功效和可食性;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温补气血的羊肉与补血止痛的当归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止痛之功;与生姜配伍可增强温中散寒效果,同时还可去羊肉的腥膻味以增强其可食性;又如二鲜饮中,鲜藕与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相互配伍可增强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亦较可口;又如菠菜猪肝汤,菠菜与猪肝均能养肝明目,相互配伍可增强补肝明目之功效,长于治疗肝虚目昏或夜盲症等;二、相畏相杀即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来说是相畏,而后者对前者来说是相杀;如经验认为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橄榄解河豚、鱼、蟹引起的轻微中毒,蜂蜜、绿豆解乌头、附子毒等均属于这种配伍关系;此外,本草记载及民间流传中,这方面的例子尚多,但均有待研究证实;三、相恶即两种食物同用后,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产生这种配伍关系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银耳、百合、梨之类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又食辣椒、生姜、胡椒等,则前者的功能会被减弱;又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类温补气血的食物,又食绿豆、鲜萝卜、西瓜等,前者的温补功能也会相应减弱;在日常饮食中,这类典型不协调的食物,同时出现在食谱里的情况很少;但是各地习俗不同,而且人们有时可能进食多种食物,所以有时也可能遇到这种情况;四、相反即两种食物同用时,能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的副作用;据前人记载有蜂蜜反生葱、柿反蟹等;如药食合用,则有海藻反甘草,鲫鱼反厚朴等;但这类问题均有待进一步证实;从人们长期饮食经验来看,食物相反的配合关系极为少见;总之,在多数情况下,食物通过配伍后,不仅可以增强原有的功效,而且还可以产生新的功效;因此,配伍使用食物较之单一的食物有更大的食疗价值和较广的适应范围;此外也可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增强其可食性,提高人们的食欲;这是配伍的优越性,也是食物应用的较高形式; 根据以上食物配伍的不同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决定食物配伍宜忌;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能够增强食物的功效,又可增强其可食性,这正是食疗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因此,是食物相宜配伍中最常用的一种,应当充分加以利用;相畏、相杀的配伍关系,对于使用少数有毒性或副作用的食物是有意义的,这也是相宜的配伍,但不如相须相使者常用;相恶、相反的配伍关系,因能削弱食物的功效或可能产生毒副作用,都是于食疗不利的,故应当注意避免使用;此外,还应当指出,一些地区喜欢在做菜时加生姜、葱、胡椒、花椒、辣椒等佐料,如果佐料与食物的性能相反,不能一概认为是相恶的配伍;如凉拌凉性蔬菜时加入姜、葱或花椒、辣椒一类佐料,因实际上用量较少,主要可起到开胃、美食,增进食欲的作用;第二节平衡膳食主要可从平衡膳食和偏食有害两个方面来说明;一、平衡膳食所谓平衡膳食是指膳食的种类及其所含的水谷精微,要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使其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与机体的需要能保持平衡;日常膳食是由多种食物组成的;平衡膳食要求各种食物在膳食中种类、数量都没有适当的比重,早在内经就对平衡膳食有了较完整而科学的论述;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一论述不仅指出了平衡膳食所应包括的食物种类,还阐明了各类食物在平衡膳食中所占的地位;根据唐代王冰所注,五谷为粳米、小豆、麦、大豆及黄黍;五果为桃、李、杏、栗、枣;五畜为牛、羊、猪、犬、鸡;五菜为葵、藿、薤、葱、韭等;这说明在我国很早以前,人们摄取食物就是多种多样的;粮食谷物、动物类及蔬菜、水果等类食物在膳食中都应有适当的比重;只有通过平衡膳食,人体才可以获得全面的营养,使其水谷精微充足,气血旺盛,脏腑安和,人体保持充沛的精力;二、偏食有害饮食要多样化,要使其饮食的五味得当,荤素食协调,饮食的寒、热、温、凉适度;若饮食有所偏嗜则可能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偏盛偏衰;某些营养物质摄入过多,也会影响人体健康;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食某种食物,久之可以损伤内脏,发生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就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素问·五藏生成又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脉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五味偏嗜,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后果;饮食的冷热也不宜有偏嗜,如灵枢·师传说:“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金匮要略也指出:“服食节其冷热……不遗形体有衰;”都说明了饮食不能偏嗜冷或热;如果过食寒凉,贪食生冷瓜果,日久则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弱,寒湿内生,而发生腹痛、泄泻等病;若妇女偏食生冷,则可造成寒湿滞于胞宫,引起痛经、月经不调等病;若过食辛温燥热,则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等症;同时,进食不宜温度过高;据现代医学认为进食温度过高,可能诱发食道癌;总之,饮食偏嗜会造成人体阴阳失去平衡,脏腑功能受损,或某些营养不足,或某些营养过剩等不良后果;所以应当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第三节合理利用合理利用食物是食物应用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在日常膳食或食疗中,合理利用食物主要有合理选择食物、合理烹调加工、采用适当的食品类型等方面;合理选择食物是合理利用中的首要问题;如果食物种类选择得当,又具有相应的食疗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反之,就可能对人体健康不利或引起某些疾病的发生,而达不到食疗的目的;例如心神不安之人,应选择养心安神的食物,如小麦、黄花菜、百合、莲子、大枣、猪心、鸡蛋、牡蛎肉等食物;合理烹调加工食物也很重要,它可以减少食物中水谷精微——营养素的损失;同时通过合理烹调使食物增强其可食性,又易于为人体所消化吸收;如煮米饭时不宜淘米次数过多,不宜用力搓洗,水温不宜过高;煮饭时如有米汤,亦应食用;如蔬菜类食物则应取材新鲜,宜先洗后切,不宜用水浸泡,切后不宜久置,做菜时加入适当的佐料以增加食物的色香味;为减少维生素C 的损失,炒菜时宜急火快炒;能带皮吃的瓜果及蔬菜可不去皮;又如动物性食物一般难于消化,因此烹调时应烧熟,如老人、儿童食用时,宜煮烂,以利于消化吸收;如做面食应少用油炸,不加或少加碱、小苏打,尽量用酵母发面等;此外,采用适当的食品类型也是必不可少的;如防治感冒宜采用辛味或芳香食物,用沸水浸泡即可;若煎水,不宜煎煮过久,以免香气挥发,失去解表功效;又如脾胃病往往采用粥食,以利于调理脾胃;若虚证宜补益,可采用补益类食物炖汤、蒸食、熬膏或浸酒等;总之,应根据生活习惯及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食品类型;第四节食品的类型食物中除干鲜果品和较少的蔬菜可以直接食用外,一般都必须根据患者口味和食疗的需要,确定食品的用法,制成不同的食品类型以供食用;食疗食品的类型繁多,常用的有米饭、粥、汤羹、菜肴、汤剂、饮料鲜汁、酒剂、散剂、蜜膏蜜饯、糖果等;一、米饭以粳米、糯米为主,加入其他食物或药物,如大枣、龙眼肉、山药、党参等,经蒸煮而成;一般主要具有补气益脾或养血的作用,如八宝饭、姜汁牛肺糯米饭、参枣米饭等;二、粥以粳米、糯米、粟米等粮食为主,或酌加其他食物或药物,加水煮成半流质状稀粥;若加人的食物或药物不宜同煮,可先煎取汁或绞取汁液,再与粮食同煮;粥可加入糖或盐、油脂、味精等调味;粥食的适应范围较广,内、外、妇、儿各科均宜;例如暑天人们常食绿豆粥或荷叶粥防暑,患病后可食粥进行调理,如神仙粥、菊花粥等;三、汤羹汤羹是菜肴的一种形式;以肉、蛋、奶、鱼、银耳等食物为主,或适当配入其他药物,经煎煮或熬炖等方法烹制而成;在制作时可根据食物的滋味、性能加入适量的糖或盐、酱油、姜、椒等佐料;在食疗中汤羹主要起补益滋养作用,如银耳羹、龙眼莲子羹可养阴润肺,佛手阿胶羹舒肝养血柔肝;四、菜肴所用食物十分广泛,如蔬菜、肉类、禽蛋、鱼、虾等;品种繁多,制作方法多样,如凉拌、蒸、炒、卤、炖、烧等方法;制作菜肴时一般都要加人适量的调味品,如姜、葱、蒜、辣椒、花椒、胡椒、芥末、盐、酱、醋、酒、糖等;作为食疗菜肴;除一般作正餐外,还应针对不同的食疗目的合理选择与搭配食物包括调味品,使其菜肴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功能协调统一;一般肉类、鱼类、禽蛋类皆为血肉有情之品,以其为原料制作的菜肴偏于补益,蔬菜类菜肴多能清热泻火、通利二便;五、汤剂以食物或药物加水一同煎煮,滤取煎液而成;加水要适量,除气味薄、不宜长时间煎煮的食物外,一般要煎煮2~3次,将分别滤取的煎液混匀,分2~3次饮用;如赤小豆鲤鱼汤、当归生姜羊肉。
中医食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目录分析
第二章中医食疗基 础理论
第一章中医食疗学 的发展
第三章辨体施食
第一节中医食疗学的概念 第二节中医食疗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中医食疗学的特点 第二节食疗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食疗方法 第四节食疗禁忌
第一节阳虚体质人食养 第二节阴虚体质人食养 第三节气虚体质人食养 第四节血虚体质人食养 第五节痰湿体质人食养 第六节瘀血体质人食养 第七节气郁体质人食养 第八节湿热体质人食养
第一节术前与术后 第二节疔疮 第三节痈 第四节有头疽 第五节附骨疽 第六节瘰疬 第七节流痰 第八节乳痈 第九节乳癖
第一节月经不调 第二节闭经 第三节痛经 第四节经间期出血 第五节经行乳房胀痛 第六节绝经前后诸证 第七节带下过多 第八节带下过少 第九节妊娠恶阻
第一节积滞 第二节疳证 第三节厌食 第四节口疮 第五节佝偻病 第六节遗尿 第七节水痘
谢谢观看
第一节湿疮 第二节风瘙痒 第三节瘾疹 第四节粉刺 第五节白疕 第六节冻疮 第七节白屑风 第八节蛇串疮 第九节牛皮癣
第一节遗精 第二节阳痿 第三节早泄 第四节精癃 第五节精浊 第六节男性不育症
第一节夜盲 第二节绿风内障 第三节青风内障 第四节视瞻有色 第五节聚星障 第六节瞳神紧小 第七节圆翳内障 第八节近视
第一节解表类 第二节泻下类 第三节清热类 第四节温里散寒类 第五节理湿类 第六节消食醒酒类 第七节祛痰止咳类 第八节固涩类 第九节安神类
第一节中医食疗科概述 第二节中医食疗师工作方法建议 第三节中医食疗护理师工作方法建议
第一节 《黄帝内经》食疗内容选读 第二节 《伤寒论》食疗内容选读 第三节 《金匮要略》食疗内容选读 第四节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食疗内容选读 第五节温病学著作食疗内容选读
第五章中医食疗评 估与诊断
中医食疗学资料
满汉全席(部分)
• 请欣赏
再见
• 祝同学们身体健康!
结束
功效
• ⑴调整阴阳:如虾能壮阳,银耳滋阴 • ⑵调理气血:如羊肉补血,兔肉补气,罗卜行气,酒行血,
醋活血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调整脏腑:如蜂蜜润肺,狗肉温肾补脾,羊肝养肝明目 • ⑷祛邪除病:如西瓜清暑,酒能散寒,罗卜化痰行气
五.食物的运用
• 运用食疗的基本原则
– 整体性原则:人与自然的统一,四季饮食,因时、因
品
• 配伍禁忌:如柿子忌螃蟹,葱忌蜂蜜,鳖鱼忌苋菜 • 胎产禁忌:产前宜凉,产后宜温,妊娠初期应忌油
腻、腥臭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 时令禁忌:春夏之际忌食狗肉,少食羊肉;秋季干
燥,少食辛热食物,多食汤类和水果;冬季宜进温补 之品
• 质变腐烂禁忌:土豆发牙不能食,鳝鱼、河虾、
螃蟹、青蛙、蛇类必须是活的
• 偏食当忌:肉生痰,鱼生火
– 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各种 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既可充饥,又可疗疾。
• 性味
– 性是指食物的属性,包括寒、凉、温、热、平。 “四气”
– 如西瓜梨子性属寒凉,羊肉、狗肉性属温热,大 米、面粉性属平等
四.食物的性能特点
• 味即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五味”
– 辛:能行能散 – 甘:能补能缓 – 酸:能收能涩 – 苦:能泄能燥 – 咸:能下能软
地、因人制宜。
– 辩证施食原则: – 辩病施食原则: – 平衡膳食原则:
食物的应用方式
• 服用方式:食与饮,如米饭、酒、茶 • 应用类型:膳食、佐食、药饮、药膳相兼 • 食品类型:米饭、粥食、汤羹、菜肴、汤料、
饮料、酒、散(粉)、蜜膏、蜜饯、糖果、 饼干
中医食疗学
中医食疗学一、中医食疗的内容与特点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
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
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
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可见,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二方面的作用。
而中医则更重视食物在“养”和“治”方面的特性。
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
食疗文化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
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健体之道.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究其关系,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9中医食疗学(周爱存)
9中医食疗学(周爱存)9中医食疗学(周爱存)第一章:中医食疗学概述1·1 中医食疗学的定义和目的1·2 中医食疗学的基本理论1·2·1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食疗中的应用 1·2·2 中医四季食疗理论1·3 中医食疗学的应用范围和价值第二章:食物属性与健康功效2·1 中医食物分类与属性2·1·1 中医食物分类系统2·1·2 食物的性味与功效2·2 食物疗法2·2·1 食物的药用价值2·2·2 食物在预防与治疗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第三章:中医食疗与常见疾病3·1 中医食疗与消化系统疾病3·1·1 食欲不振与健脾开胃3·1·2 胃炎与胃溃疡的食疗调理3·2 中医食疗与循环系统疾病3·2·1 高血压的食疗调理3·2·2 冠心病的食疗调理3·3 中医食疗与呼吸系统疾病3·3·1 哮喘的食疗调理3·3·2 慢性支气管炎的食疗调理3·4 中医食疗与泌尿系统疾病3·4·1 尿路感染的食疗调理3·4·2 肾结石的食疗调理第四章:中医食疗与特殊人群4·1 孕妇的食疗调理4·1·1 孕早期的食物禁忌与调理指南 4·1·2 孕中、孕晚期的食物调理与补充4·2 婴幼儿的食疗调理4·2·1 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食物选择 4·2·2 婴幼儿常见食物过敏与应对策略4·3 中老年人的食疗调理4·3·1 中老年人补益食谱4·3·2 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与食物调理第五章:中医饮食养生5·1 中医养生原则与方法5·1·1 中医饮食调理基本原则5·1·2 中医节气饮食养生5·2 中医食疗与常见亚健康5·2·1 中医食疗调理亚健康状态5·2·2 中医食疗养生与增强体质附件:1·中医食疗食谱案例2·中医食疗治疗方案参考法律名词及注释:1·宪法:指一国国家权力组织制度和人权保障的基本法律文件。
《中医食疗学》PPT课件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时,可食用鲫鱼、猪 蹄、豆腐等食材以催乳通络, 增加乳汁分泌。
更年期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症时,可食用百合 、莲子、红枣等食材以养心安
神,缓解症状。
儿科疾病
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时,可食用葱白、生姜、白 萝卜等食材以发散风寒,缓解症状。
小儿咳嗽
小儿咳嗽时,可食用梨、蜂蜜、白萝 卜等食材以润肺止咳,减轻症状。
扶正祛邪
总结词
扶正祛邪是指通过食疗来增强人体的正 气,祛除病邪,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VS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正气不足、 邪气入侵所致。通过食疗补充人体的正气 ,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同时,食疗也可以针对不同病邪的特点, 选择相应的食物来祛除病邪,辅助治疗疾 病。
辨证施食
加速康复。
扭伤
扭伤时,可食用韭菜、鸡蛋、 三七等食材以活血化瘀,缓解
疼痛。
痔疮
痔疮时,可食用槐花、黄鳝、 无花果等食材以凉血止血,缓
解病情。
烫伤
烫伤时,可食用绿茶、蜂蜜、 橄榄油等食材以消炎止痛,促
进愈合。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时,可食用红枣、桂 圆、生姜等食材以调经止痛,
改善症状。
痛经
痛经时,可食用山楂、红糖、 艾叶等食材以活血化瘀,缓解 疼痛。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食物也有 阴阳属性,阴性食物有助于清热、滋润,阳性食物有助于温 阳、助阳。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预防疾病。
调和五行
总结词
调和五行是指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通过食物的五行属性来调和人体的脏腑 功能,以保持身体健康。
详细描述
中医食疗学,美容
中医食疗学,美容中医食疗学一、概述中医食疗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章节将对中医食疗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二、中医食疗的基本理论⒈中医五行学说⑴五行的基本概念⑵五行与脏腑的关系⑶五味与脏腑的关系⒉阴阳学说⑴阴阳的基本概念⑵阴阳的相互关系⑶阴阳平衡的重要性⒊归经理论⑴归经的基本概念⑵归经的分类和属性⑶归经与食物的关系三、常见食疗调理方法⒈饮食调养⑴饮食清淡⑵荤素搭配⑶合理进食时间⒉食物疗法⑴谷类食物的健康作用⑵动物性食物的选择⑶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⒊食物药膳配方⑴清热解毒配方⑵补气养血配方⑶美容养颜配方美容一、皮肤护理⒈日常皮肤护理步骤⑴清洁⑵柔肤⑶保湿⑷防晒⒉皮肤问题解决⑴痘痘肌肤解决方案⑵干燥肌肤解决方案⑶暗沉肌肤解决方案⒊美白护理⑴美白护肤品选择⑵美白面膜的使用方法⑶美白食物的推荐二、发型护理⒈发型选择与搭配⑴根据脸型选择发型⑵服装风格与发型的搭配⑶发色选择与护理⒉发型问题解决⑴发梢开叉的护理方法⑵头皮屑问题的解决方案⑶发量稀少的隐藏技巧⒊健康头发养护⑴合理洗发护发方法⑵健康饮食对发质的影响⑶头皮按摩的好处附件:⒈中医食疗食谱⒉美容护理常用产品推荐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食品安全法:指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⒉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⒊食品添加剂: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增加食品特色或改变食品物理特性等用途的物质。
中医食疗学
八、气郁质(H型)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 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 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 不适应阴雨天气。 食疗原则:健脾理气,疏肝解郁。 食物选择:玫瑰花、柑橘、豆豉、荞麦、蘑菇、 苦瓜、丝瓜、海带等 三花茶、佛手陈皮茶、大蒜炒丝瓜等
九、特禀质(I型)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 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 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 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 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 (立、行、发、齿和语)、五软(头、项、手足、肌肉、 口)、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 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食疗原则:因人而异
祛除邪气:辛温解表(姜、葱、蒜)、辛凉解表(薄荷、 荸荠、豆豉)、止咳平喘(杏仁、枇杷、白果、梨)、 化痰(海带、紫菜、萝卜、橘络)、清热泻火(苦瓜、 蕨菜、西瓜)、清热燥湿(茄子、荞麦)等。 现代医学分:降血脂(荞麦、小米、苦瓜、冬瓜、芹菜、 竹笋、木耳、橄榄油、红酒、山楂、香菇等)。降血压 (菊花、芹菜、山楂、洋葱葡萄酒、菠菜、丝瓜、葛粉 等)、软化血管(黑木耳、洋葱、山楂、醋、草莓、茶 叶、枣等)、补钙(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 鸡蛋、海鱼等)、降糖(银耳、百合、山药、莲子、茯 苓、扁豆、枸杞、绿豆、苦瓜等)、防癌抗癌(苡仁、 灵芝、玉米、葡萄、海带、木耳、银耳、大蒜、猕猴桃、 香榧、香茹等)
中医食疗学
中医食疗学史丽萍绪论一、中医食疗学的概念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和服法,以及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二、食疗的基本概念(一)食疗的概念“食疗”又称“食治”是应用食物于病人或用食忌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二)食养的概念“食养”是应用食物于健康人群以达到养生之目的。
三.食疗与药疗的区别食疗,是用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方法;是利用食物,并以饮食物的形式运用的;适应范围较广;主要针对非健康人群,其次才是用于患者,作为药物或其它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是随着日常饮食生活比较自然地被接受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以享受。
药物疗法,主要用药物,并以药剂的形式运用的;适应范围较局限,主要针对病人,其次才用于不健康的人群,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
应利用其所长,相互配合。
四、食疗的特点1.历史悠久,文献丰富2.独特的食养卫生学说3.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4.具有民族和地方的特色5.防治并重,以防为主第一章中医食疗学的发展史一、食疗的萌芽药食同源最早的药物都是食物。
最早的医疗方法正是饮食疗法。
火的发现“炮生为熟”、“以化腥臊”使食物中的蛋白质易于吸收酒的发明对医药和食疗饮料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酒能“通血脉”、“行药势”,同时还可作溶剂、制造药酒等,以后酒还发展成麻醉剂。
二、周秦汉时期的食疗西周时期《周礼?天官》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设置和分工。
食医(专管食疗的的医官)食疗在这一时期已具雏形。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提出“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要求“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1之”的治疗原则。
强调“人以五谷为本”,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 书中还将多种食物分列于五味之下,以治五脏之疾病。
并总结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制原则。
浅析中医食疗学
浅析中医食疗学中医食疗,是指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愈疾病的一种方法。
而中医食疗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专门研究各种食物在人体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及应用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中医食疗重视的是食物在“疗”、“治”方面的特性,主张用自然的食物通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调理而达到防病治病,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不同功效的食物来祛除病邪,消除病因,通过调节人体的正气,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促使病体恢复正常,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保持身体健康,即实现阴平阳秘。
这种作用对人体的机能是无伤害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非药物所达到的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医食疗充分利用食物的各种性能,调节和稳定人体的内环境,达到天人合一,保持身体健康,祛病延年。
中医食疗的这种效果是非药物所能达到的,所以说中医食疗在预防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是主导作用。
中医食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从西周到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药膳食疗著作,论述十分精辟,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
本文从中医食疗的基本观点,饮食的性质,饮食的作用,中医食疗的基本内容,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等方面来浅析中医食疗学。
2.中医食疗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天人相应整体食疗观,食药一体食疗观,调理阴阳食疗观,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食疗观。
天人相应整体食疗观: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因此。
人和自然界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
食药一体食疗观:中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
食物与药物的性质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味、质等特性。
调理阴阳食疗观: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失健,乃阴阳失调所致,所以治疗和饮食养生等则以调理阴阳为基本原则。
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食疗观:主张要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之间的合理搭配。
中医食疗介绍
赤豆白皮汤 《本草拾遗》 [组成] 赤小豆60克 桑白皮15克 [制法] 将赤小豆、桑白皮共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 煮,至豆烂熟离火。 [用法] 去桑白皮,吃豆喝汤。每日一剂,连服7日 为一疗程。 [功效] 健脾利湿消肿。 [主治] 脾虚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临床应用] 有人以本方去桑白皮,加入白茅根125 克,煮汤调白糖服食。适用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病 证。
食物的配伍: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须相使 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 物互相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疗 功效和可食性。 当归生姜羊肉汤 —— 温中补虚散寒。 二鲜饮(鲜藕、白茅根) —— 凉血止血 菠菜猪肝汤 —— 补肝明目
二、相畏相杀: 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毒性或 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 橄榄解河豚、鱼、蟹引起的轻微中毒。
薯蓣酒 《本草纲目》 [组成] 薯蓣240 防风300克 山茱萸240克 人参180 克 白术240克 五味子240克 丹参180克 生姜180克 黄酒1500克 [制法] 将薯蓣、防风、山茱萸、人参、白术、五 味子、丹参、生姜切碎,以生绢袋盛装好,用黄 酒在瓷制容器内密闭浸泡7天后,过滤使用。 [用法] 每次饮用1—2盅,每日2次。 [功效] 健脾益气。 [主治] 适用于脾气虚弱所致食少乏力,眩晕,易 感外邪等症。
中医食疗学 简 介
定义: 食疗:是食物疗法的简称,是指通 过饮食的方法来治疗和预防疾病。 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 下研究如何利用食物来促进机体健 康、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 包括:药膳、药酒、药茶、药粥、 药饮等。
食疗学的起源: 1、药食同源。 2、源远流长。 药酒 生姜红糖茶
食疗学的特点:
食物的归经: 指食物主要对人体某经(脏腑及经络)或 某几经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 较小或没有作用。 它是根据食物被食用后反应出来的效果, 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 出来的。 生姜、桂皮 萝卜、西瓜 —— 胃经 柿子、蜂蜜 芥菜、荸荠 —— 肺经 枸杞子、猪肝 荠菜、茼蒿 —— 肝经 桃仁、杏仁、香蕉 —— 肺与大肠经
9中医食疗学(周爱存)
9中医食疗学(周爱存) 9中医食疗学(周爱存)1、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与意义1.3 研究方法1.4 文献综述2、中医食疗的基本理论2.1 中医食疗的概念2.2 中医食疗的源起2.3 中医食疗的基本原理2.4 中医食疗与健康养生的关系3、中医食疗的分类与应用3.1 阴阳平衡的食疗调养3.2 五味平衡的食疗调理3.3 中医食疗与常见疾病的应用3.3.1 冠心病的食疗调理3.3.2 高血压的食疗调理3.3.3 糖尿病的食疗调理3.3.4 肥胖症的食疗调理3.3.5 消化系统疾病的食疗调理 3.3.6 呼吸系统疾病的食疗调理 3.3.7 泌尿系统疾病的食疗调理 3.3.8妇科疾病的食疗调理3.3.9男科疾病的食疗调理3.4 中医食疗与季节养生的应用3.5 中医食疗的实例与案例分析4、中医食疗的操作与注意事项4.1 中医食疗的操作方法4.2 食材的选择与搭配4.3 中医食疗的注意事项4.4 中医食疗的副作用与风险5、中医食疗的前景与发展趋势5.1 中医食疗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5.2 中医食疗的发展趋势与展望6、结论附录:附件1:中医食疗配方汇总表附件2:中医食疗案例分析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传统中医药学的一部分,包括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方法等内容。
2、食疗:一种以食物为疗法的养生方式,通过调整食物的种类、搭配和方式,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目的。
3、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的,平衡阴阳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4、五味平衡:中医理论中认为食物具有苦、甘、酸、辛、咸等五种味道,不同的味道对身体有不同的作用,平衡五味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中医食疗学,美容
中医食疗学,美容1️⃣ 中医食疗学基础概览中医食疗学,作为中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药食同源”的理念,即通过日常饮食调养身体,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及美容养颜的目的。
它依据中医理论,将食物按照其性味归经进行分类,利用食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从而实现内外兼修的美容效果。
2️⃣ 中医食疗与美容的内在联系2.1 气血调和:中医认为,皮肤的光泽、弹性与气血的充盈程度密切相关。
食疗通过补充益气养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枸杞等,能有效改善面色苍白、皮肤松弛等问题,使肌肤焕发自然光彩。
2.2 排毒养颜:体内毒素的积累是导致皮肤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食疗中推荐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芹菜、黑木耳)及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材(如绿豆、菊花),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净化肌肤环境。
2.3 调节内分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对维持皮肤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食疗通过调理肝肾、调和气血,如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滋养肝肾的食物,以及玫瑰花茶、月季花茶等调节内分泌的茶饮,有效缓解因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色斑、痘痘等问题。
3️⃣ 中医食疗美容实践指南3.1 美白淡斑食疗方:针对肤色暗沉、色斑问题,可尝试服用含有维生素C 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疗方,如柠檬蜂蜜水、猕猴桃汁,以及用白芷、白茯苓等中药制成的面膜,内外兼修,促进黑色素代谢,提亮肤色。
3.2 抗皱紧致食疗法:为抵抗皮肤老化,增加皮肤弹性,推荐食用富含胶原蛋白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猪蹄、鱼皮、燕窝等,同时搭配具有滋养肝肾、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疗方,如桃红四物汤,从内而外滋养肌肤,减少皱纹产生。
3.3 祛痘控油食疗策略:针对油性皮肤及痘痘问题,应注重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食疗原则,多食用绿豆、冬瓜、黄瓜等寒凉性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同时可饮用金银花茶、菊花茶等,以调节油脂分泌,改善皮肤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食疗学在美容领域的应用,不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智慧,也为现代人追求自然、健康的美容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
《中医食疗学》课件
食疗方案四:失眠食疗方
总结词:注意事项
详细描述:失眠食疗需注意食材的搭配和摄入量,如牛奶中 的色氨酸含量较高,但过量摄入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此外, 应关注个体差异,部分人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产生不良反 应。
食疗方案五:便秘食疗方
总结词
通过食疗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 状
详细描述
便秘患者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同时, 可食用蜂蜜、核桃等具有润肠通便作 用的食物。此外,应适量增加水分摄 入量,保持肠道湿润。
详细描述
豆类包括黄豆、绿豆、红豆等,含有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在中医食疗学中,豆类食材常用于调理脾虚湿困、肢体浮肿等症状。
04
中医食疗学常见疾病调理
感冒调理
感冒调理原则
推荐食物
食疗方
注意事项
解表散寒、清热解毒。
生姜、葱白、蒜、萝卜 、梨等。
葱白生姜汤、姜糖饮等 。
详细描述
中医食疗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食物的性味、功效、归经等方面的研究,揭示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它 注重食物与人体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以及食物在预防、治疗疾病中的作用。同时,中医食疗学还强调食物的 配伍与调配,以达到营养均衡、增强疗效的目的。
中医食疗学的重要性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食疗学在维护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 要意义。
食疗方案一:感冒食疗方
总结词:注意事项
详细描述:感冒食疗需注意适量饮用,避免过量摄入糖分导致血糖升高。对于风 热感冒,则需避免食用过于温燥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食疗方案二:高血压食疗方
总结词
通过食疗辅助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症状
中医食疗学
中医食疗学摘要:中医食疗学是以中医药里学为指导,专门研究各种食物在人体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在今天也已经成了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
关键词:中医食疗(一)中医食疗学概念:中医食疗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以“养”、“疗”、“防”结合的主要内容的学科。
食养、食疗和药膳均为中医术语,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与正常饮食密切相关。
食养是应用食物于健康病人以达到养生之目地。
食疗是应用食物于病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药膳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和食物相配伍,采用独特的烹调技术制成色、香、味、形、效俱全的特殊食品,根据作用的不同又分为保健药膳和治疗药膳两类。
(二)学习的收获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十分讲究养生之道,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吃也是大有学问的。
利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方法,在中国医学中称为“饮食疗法”,或称之“食疗”、“食治”。
早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就曾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之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
若忽而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
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遭疾者,可谓良工。
”由此可见,中医食疗的重要作用及临床意义。
通过《中医食疗学》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及它们在中医学中运用。
金、木、水、火、土代表和作用不同的脏腑,不同的脏腑各有其功能,而脏腑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既然要进行食疗,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然后,我们要对症下药。
而对症下药之前,我们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确定病症,之后才能根据药性下药。
不同的药食有不同的味,而不同味道的药食则有不同的功效。
通过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进行食疗,可谓终身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医食疗学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中医食疗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
它是建立在古代食疗本草学和有关“食疗”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
从其学术思想之萌芽、发展到学科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第一节中医食疗学的概念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科学。
中医食疗学主要是在食疗本草学的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它的基本内容可见于有关食疗本草之类的书籍,其次则散见于某些医书或中医临床书籍中。
在古代,能体现中医食疗学这一概念的术语是“食疗”或“食治”。
虽然有“疗”、“治”之称,但其内容并不主要利用食物来治疗疾病,而主要是指利用食物来维护健康,并辅助药物防治疾病。
之所以有“疗”、“治”之称,可能由于《本草求真》所说的“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的原因,故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
“食疗”离不开食物的性能和应用(包括食物的营养作用),食疗本草学则主要是研究各种食物的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并涉及有关食疗学知识。
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一卷既分类介绍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及虫鱼的性能、应用,又在卷首序论中论述了食疗的意义、原则和饮食宜忌。
而它的主要内容属于食疗本草学范围。
其后有关食疗本草学书籍所论述的范围基本与此相似。
唯有食疗本草学在它主要研究对象以外,涉及中医食疗学知识较多而比较集中。
所以说它是中医食疗学形成的基础。
而象《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古今医统大全》等书籍,中医食疗学内容,只是全书所涉及的一部分。
无论怎样,这都说明中医食疗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今天,食物在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药和营养学界也正在逐步开始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和利用。
可以说,中医食疗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崭新的科学。
中医食疗学用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方法是食物疗法(也可称为食疗),它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
前者主要是利用食物(谷肉果菜之类),并以饮食物的形式运用的;后者主要是用药物,并以药剂的形式运用的。
前者适应范围较广泛,主要针对非健康人群,其次才是用于患者,作为药物或其它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后者适应范围较局限,主要针对病人,其次才用于不健康的人群,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前者是随着日常饮食生活比较自然地被接受的,后者则不是这样。
应用食物疗法不仅能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人感官上、精神上以享受。
这种自然疗法与服用苦口的药物相比迥然不同,易为人们接受。
当然,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各有偏长,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
应用其所长,相互配合。
第二节中医疗食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人说:“民以食为天”。
也就是说,食物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
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
人类为了生活与健康,必须寻找食物,并进一步认识食物,探索食物维护健康以及防治疾病的作用。
从这一点说,自从有了人类,“食疗”就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探索之中了。
史前时期,“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便含有这一内容。
自夏朝(公元前21~前16世纪)发明了发酵酿酒后,殷商时代酒的酿造与应用已较普遍。
酒除供饮用外,还广泛用于医药。
医用汤液在当时也从烹调中产生出来。
可见,此时中医食疗已经萌芽。
西周时(前11世纪~前771年)宫庭里就有了“食医”的官职人员,专做帝王的饮食保健工作,膳食的制作已多样化。
随着食疗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食疗理论也产生了。
战国时期(前2世纪)我国第一部医理论著《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中,对此就有不少正确的论述。
如《问素·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五常政大论》又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它既说明了用药的同时辅以食疗的重要性,又说明了各类食物都需要摄取,和现代平衡膳食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此外,还论述了脏腑生理特性和食物性味的关系,以及对饮食性味的选择与配合等,为食疗确定了基本原则。
东汉(25~220年)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
书中十分注意收载能补益强身、防老抗衰的食物,如薏苡仁、枸杞、大枣、茯苓、鸡、雁肪、蜜、藕、莲子、胡麻、葡萄等。
由于许多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某种功效(称为可食性药物),所以此后仍有把食物载于普通本草书中的。
当时著名的医家张仲景更把食物很好地用于医方,他创造的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都可以说是很好的食疗性方剂。
其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助药力的方法,则是很好的饮食护理。
此外,他还明确地提出了饮食卫生的观点。
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9年)关于饮食物防治疾病的知识有明显的增长。
如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许多简、便、验方中,属于食疗性质的不少,对饮食卫生与禁忌的记载也较详细。
南朝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充分注意了食物的特殊性。
在分类上,他把果、菜、米等类食物与草、木等并列。
在该书“诸病通用药”中列有食物的也不少见,如在“大腹水肿”项下就列举了海藻、昆布、小豆、大豆、苦瓜、鲤鱼、鳢鱼等;在“消渴”项下列举了白茅根、冬瓜、牛乳、马乳、小麦等。
对中医食疗学都有重大贡献。
唐代(618~907年)食疗保健有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立的学问。
如医药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首先将“食治”立为专篇,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应把食疗放在首位。
书中还对各种食物作了分类介绍。
其后又有孟诜的《食疗本草》和昝殷的《食医心鉴》等专著问世。
宋代(960~1129年)以食物防治疾病已很普遍。
如官修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均专门设有“食治”门,所载食疗方均在百首以上。
此期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则专门记述了老年疾病的食物疗法,以及许多比较简便的食疗方。
元代(1206~1368年)的食疗有了新的发展。
专著除吴瑞的《日用本草》、贾铭的《饮食须知》外,尤以朝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最有价值。
该书十分注意日常食物的合理调配和添加适当的药物,以达到健康强身、防病治病的目的。
对于饮食的烹调制作也有较详细的记载,比较切合实用。
明代(1368~1644年)由于药学和食疗的发展,载入“本草”中的食物也大为增加。
如《本草纲目》所载谷、菜、果、鳞、介、禽、兽等食物就有500种左右。
各种食物的应用,多数附有验方。
有关食疗著作的种类也较多,如卢和的《食物本草》、宁源的《食鉴本草》和吴禄的《食品集》、高濂的《饮馔服食笺等》,均有其代表性。
清代(1616~1911年)食疗已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著述亦多。
如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章穆的《调疾饮食辨》、袁枚的《随园食单》等,都很有价值。
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基础方面的,也有应用方面的;既有用于疾病的,也有用于日常生活的。
中医食疗学从古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
除见于有关文献外,还广泛流传于民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食疗也逐渐兴旺起来,并已在国际上引起了重视。
而中医食疗学随着形势的发展,也亟待发掘、整理和提高。
目前,在中医药学的领域中已基本上确立了中医食疗学这一学科,并在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医药的进程中,中医食疗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长寿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章食物的一般性能根据食物疗法的原则,必要时在食疗的配方中可添加适当的药物,但它的基本材料是食物,而绝不是药物,如果离开了食物,食疗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这里所说的食物,是指广义的、可供食用或饮用的天然物,如糯米、黄豆、萝卜、羊肉和菊花、茶叶、茉莉花等。
食物,除人们都熟悉的普通饮食物外,有许多则是药、食相兼的,即既是食物又是传统的中药,如生姜、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桑椹、猪肤、羊肉等。
二者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别。
食物的性质大多比较平和,但它们均有一定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效果。
凡是这样,就必然具有某种偏性,只是与药物相比,一般不甚明显罢了。
食物的偏性,也就是食物的性能——主要是性、味、归经及其功能,是食疗的基础。
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食物的营养素及其生理功能,当然也是食疗的基础之一。
故本书对食物所含营养素等成分亦加以列举,供作参考。
但一般说来,中医从人类摄取饮食物的效果中总结出来的性能,往往包含这一内容。
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的补肝明目,与所含维生素A或A原有关;薏苡仁、落花生、黄豆的补脾消肿,与所含维生素B1有关,番茄、萝卜、荠菜的凉血止血,与所含维生素C有关,等等。
第一节食物的性味性,也称四性,即寒、凉、温、热。
实际上是寒、热两个方面的性质。
确定食物“性”的依据和药物是相似的,只是对象不同而已。
也就是说,食物的性是从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中概括出来的,与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
这种效果主要反应在功效(作用)上,但也可反应在副作用方面。
一般而言,有清热泻火、解毒和平肝安神等作用,或能抑制、损害人体阳气(如脾胃的阳气、心肾的阳气)的食物,其性质是寒凉的,如西瓜、苦瓜、萝卜、梨子、紫菜、蚌蛤等。
反之,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和益气等作用,或能助热燥火、损耗人体阴液(如胃阴、肝阴、肺阴)的食物是温热的,如姜、葱、韭、蒜、辣椒、羊肉等。
食物中过于寒凉或温热的较少。
一些食物寒热性质很不明显,可称为平性。
味,根据食疗本草学的归纳方法,它也和药物一样,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味。
主要来自味觉器官对饮食物的感受,但也含有理性的推测。
这和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分别有不同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
例如,具有滋养补益作用的肉类、内脏,实际并无甜味,但仍可标为甘味;海带、紫菜、蛤蜊、海蜇等,本身也并无咸味,但因它们有软坚散结作用,故仍标为咸味。
由此可知,味的标示,可提示食物有某种作用。
一般说来,酸味,包括酸涩味,有敛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如青梅。
酸味或甘酸味,也往往有生津止渴、助消化的作用,如杨梅、酸角、刺梨、醋等。
苦味,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等作用,如苦瓜、橄榄、枸杞苗、蒲公英等。
甘味,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枣、饴糖等,以及多种动物的肉、内脏。
甘淡味有利尿除湿的作用,如薏苡仁、荠菜、冬瓜等。
辛味,包括芳香、辛辣味,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胃等作用,如葱、生姜、薤白、玫瑰花、茉莉花、胡椒等。
咸味,主要有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紫菜等。
除此之外,醋的酸、糖的甘、香料的辛、盐的咸,又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调味、增进食欲的作用第二节食物的归经食物的性能也表现在归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