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鹿的主要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鹿的主要种类
我国养鹿是以生产鹿茸为主,茸鹿在我国分布很广,种类繁多,野生资源丰富,因为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其皮革做衣、肉可食用、茸可入药,是人们捕杀的直接原因。建立鹿场是对鹿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主要途径,是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第一节梅花鹿(sika deer)
图2-1 梅花鹿
俗称:花鹿(见图2-1)
原来野生梅花鹿分布很广,因为人为的破坏、环境的恶化,野生鹿的数量越来越少,我国人工驯养的梅花鹿以东北最多,主要分布在吉林东丰、辽源、双阳、伊通、蛟河、辉南、辽宁西丰、内蒙古包头、浙江、海南等地,黑龙江、广东、河北、江苏、海南、山西也分布大量的梅花鹿。
梅花鹿大体分为6个亚种,即:华南亚种、东北亚种、四川亚种、山西亚种、台湾亚种、河北亚种,其中台湾亚种、河北亚种和山西亚种野生种群已绝迹。我国饲养的梅花鹿多为东北亚种,现在有独立亚种群的梅花鹿有双阳型梅花鹿、东丰型梅花鹿(2004年3月23日被确认为梅花鹿之乡)、抚松型梅花鹿(长白山品系)、伊通型梅花鹿、龙潭山型梅花鹿。
梅花鹿性成熟16—18月龄,参加配种28月龄,发情高峰期在每年的10月
份,1胎1仔,双胎率4%左右,妊娠期226±5天,繁殖成活率90%。
第二节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zeusi)
图2-2 马鹿
别名:黄臀鹿(见图2-2)
内蒙中东部野生马鹿4万头左右,长白山、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辽宁、西藏等省区分布大量的马鹿。20世纪60年代陆续引入山西、河北、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东北马鹿产茸量低于天山马鹿和塔里木马鹿,以东北马鹿作母本与天山马鹿、阿尔泰马鹿、塔里木马鹿杂交,杂交公鹿产茸量95%超过父本,增产幅度达,公鹿6月龄开始生长初角,经破桃后初角茸鲜重达2.5千克左右,14月龄可参加配种,受胎率占60%,马母鹿年繁殖1胎1仔,双羔极少,妊娠期为245±6天,9—11月份为发情期,产仔高峰期为6月份。
第三节白唇鹿(white-lipped deer throld's deer)
俗称:白鼻鹿(见图2-3)
白唇鹿是我国的稀有鹿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部理塘、巴塘、西藏的昌都、达江、青海、云南省北部、甘肃等地。白唇鹿驯养难度大,繁殖成活率低,经济效益低于马鹿和梅花鹿。
图2-3 白唇鹿
第四节水鹿( rusa sambar)
图2-4 水鹿
俗称:黑鹿(见图2-4)
水鹿体形酷似白唇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德、思茅、勐腊、河口、屏边等地,广西的靖西、宁明、上思、四川的重庆、宜宾、康定、理塘、巴塘、西昌、木里、海南省的西沙群岛、湖南省的宣章、新宁、绥宁、台湾省山地、贵洲北部等地。
大体分为4个亚种,即四川亚种、西南亚种、海南亚种、台湾亚种,产茸量低于马鹿。
第五节坡鹿(Eld's Thamin Bronantlered deer)
图2-5 坡鹿
别名:泽鹿(见图2-5)
主要分布在海南地区和海南岛,解放初期,屯昌、白沙、昌江、乐东、东方等地数量最多,曾和家畜混群吃草。20世纪70年代初期,屯昌、州、乐东等地区的坡鹿适移,集中在昌江的大坡、十月东方的大田等区域,数量不足1000只。
第六节驼鹿(moose Elk)
俗称:堪达犴(见图2-6)
驼鹿因其象骆驼而得名,体形高大,我国驼鹿亚种只有一个,即Aacamecoides,愈显珍贵,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省区,驼鹿妊娠期为240天左右,5月下旬——6月下旬是产仔高峰期,双胎率在20%左右,仔鹿初生重10—12kg,育成期体重增长很快。
图2-6 驼鹿
第七节驯鹿(rein deer)
图2-7 驯鹿
别名:角鹿(见图2-7)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部额尔古纳旗,数量在900头左右,驯鹿公母鹿都长角,主要用于役用和奶食品加工,是森林山地、冰雪泥泞地段的交通工具,鹿茸形态象天女散花,枝杈不规则。
第八节糜鹿(Mi-deer;Milu;pere david's deer)
见图2-8 麋鹿
别名:四不象(见图2-8)
糜鹿是比较珍贵的鹿种,建国前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东部沿海,南到钱塘江,北到东北平原,比较集中的在河北及江淮地区,野生种群已绝迹,人工饲养的糜鹿于1865年的战乱中绝迹。20世纪80年代从英国乌邦寺引进糜鹿,饲养在北京市区,1985年国家林业部与世界生物基金会(WWF)及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合作,引进第二批糜鹿,经国家权威专家考查在江苏省建
立大丰糜鹿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