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矫正案例
一年级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一年级不良行为矫正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16290e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f.png)
一年级不良行为矫正案例1. 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在课堂上发出嘈杂的声音,打断老师的讲课,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为了纠正他的不良行为,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老师与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详细了解他的原因和想法,并告诉他这样的行为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是不公平的。
然后,老师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每天小明能够保持安静并专心听讲的时间,就能得到一颗小星星,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兑换奖品。
通过这个奖励制度,小明逐渐改掉了嘈杂的习惯,变得更加专注听讲。
2. 小红是一年级的学生,她经常在课堂上与同学们打闹,打扰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采取措施矫正她的不良行为。
首先,老师进行了一次班会,向全班同学宣布了纪律规定,明确了打闹行为的影响和后果。
然后,老师与小红进行了个别谈话,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要求她写一份检讨书。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老师密切关注小红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表扬和批评。
通过这一系列的矫正措施,小红逐渐改掉了打闹的习惯,成为了一个守纪律的好学生。
3. 小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并且经常忘记带书包。
这样的行为影响了他的学习效果,同时也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困扰。
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老师与家长共同商讨,并制定了一份行为计划。
首先,老师与小华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他的困惑和问题。
然后,老师与家长一起制定了一个作业和书包管理的计划,要求小华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并整理好书包。
为了激励他,老师还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每完成一天作业并带好书包,就能得到一颗小星星,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换取奖品。
通过这个行为计划和奖励制度,小华逐渐改变了不按时完成作业和忘记带书包的习惯。
4. 小杰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在课堂上说脏话,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秩序。
为了矫正他的不良行为,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老师与小杰进行了一次个别谈话,让他认识到说脏话的不良影响,并要求他写一份检讨书。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脏话罚金箱”,每次小杰说脏话,就需要往罚金箱里投入一定数量的红花。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c50f3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2.png)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案例1:小瑞和小兰是幼儿园里4岁小孩。
老师很喜欢她们。
但每天早晨都又哭又闹,老师千方百计哄她们,安抚她们,都无效。
先使用负强化的方法,消退小瑞和小兰的哭闹行为,当她们的哭闹行为有所减退的时候再使用正强化的方法来使她们不哭闹的行为得到强化。
以此来让小瑞和小兰改正早晨又哭又闹的行为。
负强化的方法的是对于小瑞和小兰的行为不予理睬。
负强化的作用是:去掉一个坏刺激。
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模式,运用减少或停止惩罚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幼儿园的老师都很喜欢小瑞和小兰,而又当小瑞和小兰哭闹的时候老师千方百计的哄她们,安抚她们的行为使她们产生成就感,并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在这种方法取得成效的时候,就每天都用哭闹的行为方式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而针对这样的心理,采用的方法则是负强化,对于这样的行为不予理睬,让小瑞和小兰意识到这样的哭闹行为不会引起来老师的注意,久而久之就不会再出现哭闹的行为。
当哭闹行为减退的时候采用正强化的方法,采用表扬的方式对小瑞和小兰的行为给予正向的肯定,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其学习。
正强化的作用:给予一个好刺激。
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当小瑞和小兰意识到早晨不哭闹的时候,同样会得到老师的关注而且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她们学习,这样小瑞和小兰就会把早晨哭闹的行为改正。
案例2:于超今年已经7岁,就读小学一年级,是一个自闭症儿童。
他容易发脾气,有饮食及睡眠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老师。
尤其是午睡时间,都不肯按时上床睡觉,每次都想尽办法拖延,往往弄得老师筋疲力尽。
一天如同往日一样,又闹别扭不睡,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吵累了,竟然坐在地板上睡着了。
老师见状把他抱起来,刹那间于超睁开眼睛。
老师小心的说:“老师抱你上床睡觉。
”奇怪的是,于超有点默认接受,没像以往那样难缠,当老师把他抱到床铺后,于超安然入睡。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2369811b8f67c1cfbd6b8d2.png)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
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
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
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
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
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儿童行为矫正实例分析
![儿童行为矫正实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e54939c8d376eeafaa3191.png)
超级保姆33集的行为矫正分析了解家庭--------贝克一家:母亲:有学业(时装设计专业)、工作(晚上咖啡馆兼职)还有家务。
父亲:工作交替看护三个孩子亨特(9岁):男孩多动,不能完成作业。
皮特森(5岁):男孩,不听话,喜欢逆着干。
布朗森(3岁):女孩:具有攻击性,说脏话,说话语音不清。
观察生活--------超级保姆友好的认识孩子们,参观房子发现墙上有涂鸦,都是孩子们的杰作。
屋里面很乱。
布朗森——会骂人,打人因此被学校开除。
跑出去,到危险路边上、滑滑板出去在马路周围。
给他惩罚,将她抱到受罚区。
亨特——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
家庭会议----------指出存在的问题:孩子的安全问题:不许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使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记后果。
使孩子不知道越过安全区的危险性受罚区问题:在受罚区时不能因为孩子的离开就无限制的加时间,应该不理会孩子的吵闹,不加受罚时间。
亨特的家庭作业问题:他的多动应该让家长变得成熟、有耐心。
教学开始---------共同制定家庭规则:有奖有罚,家庭每个人员得到赞同。
把守则挂在墙上,警示每一个人的行为。
这一方法用到了行为契约法。
人人达成共识,一起做到契约规定的内容,如果有违反就要接受处罚,如果做得好,可以奖励去公园玩或者骑车买冰淇淋。
同时用了正强化,如果做得好,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刚开始布朗森违反,惩罚她去惩罚区待着,起身逃跑40次以上,但始终要把她抱回原处,让他知道规则不可改变,违反一定要惩罚。
这用了惩罚,因为违反了规则就受到不喜欢的待遇,去惩罚区,因此下次就不敢违反。
在外面玩画一个安全范围,超出则停止玩耍、去惩罚区接受惩罚。
布朗森超出界限再次进行处罚:去出发去进行面壁思过。
结束后要道歉。
解决涂鸦乱画问题:开辟一条画画空间让孩子们画,代替在墙上画。
解决亨特作业问题:给父亲要求,写在了一个板上,要求父亲按照要求辅导。
刚开始父亲没有做到第一条:耐心。
超级保姆做工作,父亲调整之后,耐心辅导孩子的作业,孩子出色完成。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73761a6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e.png)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一)案例介绍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
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 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
”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
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
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
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
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
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
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
学前儿童偏食、挑食的行为的矫正
![学前儿童偏食、挑食的行为的矫正](https://img.taocdn.com/s3/m/cb439db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a.png)
五、幼儿偏食、挑食行为的矫正方法
(7)做好观察、记录和评定工作。 (8)注意事项。要防止小勇生厌; 要防止正强化误用;要防止急躁
五、幼儿偏食、挑食行为的矫正方 法:
A. 明确目标行为 B. 定出目标行为的基线 C. 选择正强化物 D. 确定合作人选 E. 决定具体的实施程序 F. 加强认识教育 G. 做好观察、记录和评定工作 H. 注意事项
四、幼儿偏食、挑食行为的表现:
表现出进餐时的抗拒反应; 孩子不愿意去尝试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的食物,拒绝进食新
的食物; 幼儿的进食时间过长; 吃得少,经常吃得慢; 经常或非常挑剔食物,通常对食物不感兴趣。
五、幼儿偏食、挑食行为的矫正方法
(1)明确行为目标。通过了解调查和 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其偏食挑食行为的 具体情况(反应方式、特征及程度,偏 食的种类与程度,偏食与周围环境的关 系),选择一个或两个特征作为矫正指 标,依次明确要完成的具体矫正目标。 (2)定出目标行为的基线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
偏食、挑食行为的矫正
第二节:偏食、挑食行为的矫 正
案例分析: 挑食的“馋猫”
小勇,5岁,男孩。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餐 桌旁准备吃饭。妈妈今天做了清蒸昌鱼、冰糖肘子、 炒苦瓜、紫菜汤小勇坐上椅子一见冰糖肘子,就高 兴的喊道:“嘿!真棒。今天有我喜欢的冰糖肘 子。”于是,马上动手将盛冰糖肘子的盘子拉到了 自己前面,拿起筷子一心一意地向冰糖肘子“进 攻”。妈妈劝小勇多吃一点苦瓜,说苦瓜清火,小 勇听也不听。有时家长强行要求小勇吃青菜,小勇 会对桌面上的青菜产生呕吐的反应,因此,当看到 小勇只吃肉不吃其他食物的挑食样,妈妈在一旁直 摇头。
二、幼儿偏食、挑食行为的危害:
偏食、挑食是一种不好的饮食习惯,既不 利于营养的摄入又不利于健康的发育。有 可能会造成体重下降、面黄肌瘦、皮肤干 燥,甚至出现贫血、低血糖、体温下降、 脉搏缓慢、血压下降、营养不良。 1岁以后幼儿的饮食逐步向成人化过渡,营 养素主要来源于食物。因此,挑食偏食对 幼儿的成长与发育极为不利,长期将导致 某些营养摄入不足或过量。 挑食偏食的习惯,会影响幼儿的消化吸收 能力。
一位听障小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一位听障小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7acb3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69.png)
一位听障小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案例听障生陈某,女,12岁,聋校五年级学生,有残余听力,能说会道,漂亮伶俐,聪明好学,一到四年级期间孩子在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出色,是班级的好干部,老师的好帮手。
大约从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她思想转变得非常快,除了学习成绩保持优秀外,出现了以下的不良行为,一是说谎,你很难分辨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二是好吃懒做。
班级每个同学带来的零食都要先“孝敬”她一点,吃完饭菜的碟子、碗,让班级里小的同学帮她洗;三是在班级称王称霸,班里的同学都很怕她;四是偷拿奶奶小店抽屉里二百元钱,并把喝喜酒亲戚给的一百五十元红包放在身上不告诉父母,留着自己用;五是逐渐喜欢与异性交往,开始与高年级的一个的男生偷偷传递小纸条。
问题分析这么聪明的一个学生是如何变成这样一个有着严重思想与行为问题的学生呢?1、孩子由于住校,半个月才回家一次,回家后父母工作又很忙,无暇顾及她的生活更谈不上教育,即便是做错事也听之任之。
2、从入校以来她一直在赞扬声中长大,这让她内心逐渐骄傲起来。
当她做错了事情,她为了能保持在老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久而久之便助长了她的这些不良的思想行为。
3、一直以来她都是班级的小干部,老师不在时她就是小老师,这就使她逐渐成了班级的“小霸王”,只要她吩咐的事情同学们不敢不听,她做什么坏事同学们都不敢告诉老师。
行为矫正措施1、首先要让她从思想上正确认知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通过老师、家长帮助她认识她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
2、在撤消她在班级里的一切职务后,充分利用每天早晨谈话课和班队课时间组织大家对她每天行为进行评论,好的行为及时鼓励与表扬,不好的行为严肃批评与惩罚。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和事对其进行正反两方面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并结合她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平时一旦发现她有良好的行为出现,就及时当着同学的面表扬她的进步,鼓励她把好的行为维持下去。
儿童教育,长久以来就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问题。
特殊儿童行为矫正案例报告
![特殊儿童行为矫正案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f7e66b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0.png)
特殊儿童行为矫正案例报告一、案例背景_____(以下简称“小明”)是一名 7 岁的特殊儿童,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
小明在学校和家庭中表现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行为,如频繁的自我刺激行为(如拍手、摇晃身体)、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行为(如推搡、拍打同学)等。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小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对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造成了困扰。
二、行为观察与评估为了深入了解小明的行为问题,我们对他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观察和评估。
观察在小明的学校和家庭环境中进行,采用了直接观察、行为记录和家长教师访谈等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小明的自我刺激行为通常在感到无聊、紧张或兴奋时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
他的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项任务,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干扰。
情绪不稳定主要体现在遇到挫折或不如意的事情时,会突然大哭大闹或发脾气。
攻击性行为则多发生在与同学争抢玩具或被同学触碰时。
在评估方面,我们使用了行为功能评估量表(BFA)和儿童行为检查表(CBCL)。
BFA 结果显示,小明的自我刺激行为主要是为了自我安抚和获取感官刺激,注意力不集中与他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缺乏有关,情绪不稳定是由于情绪调节能力差,攻击性行为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物品或空间。
CBCL 结果表明,小明在社交、注意力和行为控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三、行为矫正目标与计划基于观察和评估的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行为矫正目标:1、减少自我刺激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至少降低 50%。
2、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能够专注于一项任务至少 15 分钟。
3、稳定情绪,减少情绪爆发的次数,每周不超过 2 次。
4、消除攻击性行为。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行为矫正计划:1、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各种感觉刺激活动,如荡秋千、蹦床、触觉板等,帮助小明提高感官调节能力,减少自我刺激行为。
2、注意力训练:采用注意力训练游戏,如拼图、找不同、数字划消等,逐步提高小明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行为矫正案例
![行为矫正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70d0da833687e21ae45a937.png)
矫正小学生私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案例介绍王某一年级开始就有私拿他人物品的行为,但家长并不知晓,老师也未察觉.他看见同学的一些新奇物品总“忍不住”要去“拿”.二年级拿同学的自动铅笔和橡皮等物,三年级拿同学的电子手表。
而且每次拿到后并不藏起来,而是堂而皇之地使用,被同学发现后,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说明所拿之物是自己的,或称是父母买的或是路上捡的,到最后没办法了才承认是自己拿的。
矫正目标结合以上对王某的分析,我们对此次矫正作出如下目标:1、联系他的家长,希望他的父母能够发现他的问题,希望他的父母能够配合此次矫正计划,并且能够改变平时对王某的教育方式,能够对他的不良行为及时并严厉地要求其更正,不能在他犯错后袒护他。
2、对他进行有关的教育,告诉他拿别人东西种种不好的地方,使他明白他的行为是不可为,更不能对此抱有侥幸心理。
3、希望可以改变其过于内向的性格,消除之前同学对他的误会,让他可以与同学比较正常地交往,从而让他获得更多的关心与重视,从根本上解决他的拿别人东西的习惯.问题功能评估描述问题行为对于他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他一个星期大约有二、三次,但是并不是每次都会占为已有,很多时候他只是拿着看看,之后就放下.他拿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一个学期大概有三、四次.据他的老师反映,他以前这样的行为比现在还要多一点,现在要好一点。
明确前提事件据了解王某的家长有沾小便宜的习气,自小给王某产生了影响,以为别人的东西是可以私自拿走的。
对王某的不良行为管教不严,甚至还有袒护的现象。
可能因为王某年龄还小,对随便拿别人东西而不当一回事的这种是非界限还是很模糊的,因为她自己并不认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才会把老师的提醒当作耳边风。
另外,王某四岁时父母离婚再重组,因父母做生意早出晚归,他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同学常看不起他,不与他交往.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一开始他拿同学的自动笔,橡皮等物时,没有被发现,有的即使被同学看见了,也由于他说谎称是自己买的,同学因证据不足而没有追究,使他以后拿了别人的东西时,都心存侥幸心理,总认为只要自己不承认,别人不会是发现的,拿别人东西没有是什么后果的。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011aa1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a.png)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近期,小明的母亲向我反映,小明在家里的行为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经常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对家人进行攻击。
为了帮助小明改善这种行为,我对其进行了观察和矫正。
二、行为表现1.情绪波动大:小明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时,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发脾气。
2.攻击行为:在幼儿园里,小明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3.自我中心:小明在集体活动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和分享。
4.依赖性强:小明对家人的依赖性很强,不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三、行为矫正策略1.增强情绪管理能力(1)引导小明认识情绪:通过讲故事、绘画等方式,让小明了解不同的情绪表现。
(2)教授情绪调节方法:教给小明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数数等。
(3)设立情绪发泄区:在幼儿园设立一个情绪发泄区,让小明在遇到情绪问题时,可以到这个区域进行发泄。
2.改善攻击行为(1)强化正面行为:当小明表现出友好、合作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2)设置明确规则:制定班级规则,让小明明白攻击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3)引导小明换位思考: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小明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3.培养分享意识(1)开展分享活动:组织班级分享活动,让小明体验到分享的乐趣。
(2)教授分享技巧:教给小明一些分享的技巧,如轮流玩、互相帮助等。
(3)树立榜样:让小明看到其他同学分享的行为,激发其模仿欲望。
4.提高独立性(1)设置小目标:为小明设定一些小目标,鼓励其独立完成。
(2)提供适当帮助:在小明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帮助,引导其独立解决问题。
(3)创造独立空间:给小明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四、矫正效果1.情绪波动得到控制,遇到问题时能够冷静应对。
2.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与同学相处更加融洽。
3.分享意识得到提高,能够主动与同学分享玩具和食物。
4.独立性增强,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通过对小明行为矫正案例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行为矫正的必要性。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1649f2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1.png)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李某,11岁,女孩,朝鲜族,中度弱智,父母离异,父亲出国,只能由奶奶照顾,她好动,自控力差,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好,但对所学的简单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自理能力较强。
自从我担任她的班主任,我发现她由很多问题行为:用手挖鼻孔后,再把手放到自己的嘴里(这种行为随时随地的发生,次数不可估计),经常咬指甲(每节课次数超过30次);课堂上随意下地(8次左右);随便偷拿别人的东西(一天10次以上)等。
有的行为还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活动,虽然经过不断的提醒而稍有改进,但不多时又依然如故。
针对她的这些问题行为,我与她的奶奶取得联系,进行了家访,她的奶奶年纪大,身体并不好,精力也有限,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且过于溺爱,任由她发展,导致她从小养成了很多不正常的行为问题。
我再分析她的情况后,确定了对她的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把手放在嘴里;(2)擅取他人东西;(3)课堂上随意下地。
希望经过矫正,她把手放再嘴里的次数减少,擅取他人东西的行为次数在2次以下,课堂上随意下地行为消失。
在对这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不给她任何强化,只记录问题发生的次数。
第一种问题行为(手指放在嘴里),观察2天,发生的次数不可数;第二种问题行为(擅取他人东西,观察6天,平均每天100次以上;第三种问题行为(课堂上随意下地),观察5天,每节课平均8次左右。
一般情况下,对学生问题行为矫正应以矫正的态度多用强化原理,逐步养成策略等积极矫正的策略,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如惩罚法这样的消极矫正的方法策略。
由于她把手放在嘴里这种问题行为持续了好几年,很难短时间消除,并且在老师的提醒督促下不见成效,所以我采用的主要处理策略是惩罚法。
当她把手放在嘴里时,我立即先用口头警告:“不可以,把手放进嘴里是不允许的!”然后进行3分钟的过渡矫正,即将她带到教室的一个特定角落,让她坐着,把双手伸放在桌面上,双掌对心而推,再用胶布象征性地贴住双掌,称之为“好双手”。
阳性强化法矫正儿童粗心行为的案例报告
![阳性强化法矫正儿童粗心行为的案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487fb3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8.png)
阳性强化法矫正儿童粗心行为的案例报告一、案例概况小明(化名)是一名7岁的男孩,就读于一所小学一年级。
他的老师和家长都发现他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粗心大意,犯错频繁。
在家中,他常常不小心打翻水杯、撒垃圾等;在学校中,他常常写错别字、把书包落在教室里等。
这一系列的粗心表现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困扰,因此他的家长和老师希望从阳性强化法的角度来改变他的粗心行为。
二、问题分析小明的粗心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他带来了诸多不便。
他的家长和老师认为这可能会影响他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希望能够及早干预和改变他的行为。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小明的粗心行为可能是由于他注意力不集中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导致的。
我们决定采用阳性强化法来矫正他的粗心行为。
三、干预措施1. 设定目标: 我们首先与小明及其家长和老师进行了沟通,了解了他们的期望和目标。
大家一致认为小明需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减少粗心行为的发生。
我们设定了两个目标: 首先是帮助小明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在生活中的粗心行为;其次是通过阳性强化,鼓励小明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细心和专注。
2. 制定计划: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干预计划:(1)增加注意力训练: 我们让小明进行一些简单的注意力训练,例如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某些细微的变化等。
这有助于提高他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2)引入阳性强化法: 我们鼓励小明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一些他所做的“对”的事情,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以此来强化他的积极行为。
(3)指导家长和老师的态度: 我们也向小明的家长和老师进行了指导,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和表扬小明。
他们需要始终保持耐心和积极的态度,给予小明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四、实施情况经过几个月的实施,我们发现小明的粗心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在生活中犯错的次数有所减少,而且在学校中的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家长和老师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对我们的干预计划表示了肯定。
1. 增加注意力训练的效果我们对小明进行了一系列的注意力训练,让他逐渐提高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95d54b7e21af45b307a8f3.png)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篇一: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报告姓名: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来访者因孩子的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影响了自己和周围同伴的学习和生活,前来咨询,诊断为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儿童多动症。
采用行为疗法和家庭疗法,消除孩子与母亲及同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在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经过治疗,较好的实现了治疗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并致力于促使孩子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多动症行为疗法家庭疗法一、一般资料小罗,男,11岁,小学四年级,身体发育正常。
他平时不太喜欢讲话,和同学及邻居小友接触较少,在学校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静坐,总习惯性的摆弄东西,如老师批评,可以安静几分钟,之后又摆弄起来。
他还特别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只要教师外面有动静,他总是立刻就转向声音的方向。
课间常揪女孩辫子,搞“恶作剧”,做作业时边做边玩,学习成绩中下,并经常扰乱别的同学听课学习。
家长反映,他常常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无终.还时常情绪不稳,心神不定,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冲动任性,做事不顾后果,不听劝告,难以管教。
二、个人成长史小罗3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在生活方面对他非常溺爱,但在小罗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要求极为严格。
小罗从小性格有些内向,在母亲高压政策下,逐渐出现“反抗”行为,并将这样的行为延伸至学校的同学,出现冲动好斗。
他的父亲一般不参与对他的教育,只在经济方面有些支持。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小罗,在同龄孩子中智力正常,但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
在学校生活中,难以与同学相处,老师对他的行为也较为苦恼。
成为家长和老师心中的“问题孩子”。
个人陈述:在班级里,我是调皮、好动,总爱惹事,但本来我不是故意的。
阳性强化法矫正儿童粗心行为的案例报告
![阳性强化法矫正儿童粗心行为的案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3a8e18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7.png)
阳性强化法矫正儿童粗心行为的案例报告阳性强化法是一种行为矫正方法,通过给予积极的奖励来增强想要的行为,从而帮助儿童改正粗心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位儿童的案例,在使用阳性强化法进行矫正粗心行为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案例概述:小明(化名)是一名6岁的男孩,他在学校表现出了一些粗心行为,比如经常忘记完成家庭作业、不仔细听讲、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
这些行为让他的老师和家长非常困扰,因此他们决定采用阳性强化法来帮助小明改正这些不良行为。
实施过程:1. 设定目标行为:老师和家长一起商定了小明需要改正的目标行为,比如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专心听讲、减少犯错误等。
明确了这些目标行为后,他们就可以开始计划如何使用阳性强化法来达到这些目标。
2. 建立奖励机制:为了引导小明改正粗心行为,他们设立了一个奖励机制。
每当小明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注意力集中听讲、减少犯错误时,他们会给予小明一些奖励,比如表扬、小礼物或者额外的游戏时间。
这些奖励让小明感到很开心,也增强了他想要改正行为的动力。
3. 持续监督和奖励: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对小明的表现进行了持续的监督,并在他表现出目标行为时给予即时的奖励和肯定。
他们鼓励小明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并在他取得进步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
成效评估:在实施阳性强化法矫正儿童粗心行为的过程中,小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完成家庭作业,专心听讲,并且犯错误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通过持续的奖励和监督,小明的粗心行为得到了有效的纠正,并且他对学习和行为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结论:通过本案例的实施过程和成效评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阳性强化法是一种有效的行为矫正方法,能够帮助儿童改正粗心行为。
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需要密切合作,明确目标行为、建立奖励机制,并对儿童的表现进行持续的监督和奖励。
通过这种方法,儿童的粗心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也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希望本文的案例能为其他关注儿童粗心行为矫正的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12d11b6c1c708a1284a44a9.png)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一年前我新接手二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兼数学教学工作。
我班有一位女生叫苏友玲,当时8岁。
她长期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有时甚至不做作业,对老师谎称作业做了放在家里忘带来了;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中约有八九次不能即时完成;书本杂乱无章;常常蓬头垢面来上学;总是向爷爷奶奶(她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撒谎“作业做起了,交给老师了”。
这个女孩主要存有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控力较差两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会导致她的学业失败,我不能对她失去信心,我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去协助她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我知道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细致的工作,但我作为班主任责无旁贷。
我指定家住在街上(学校就在街上)的优生李柳莹作她的“小老师”,跟她同桌,一起做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规定她们师徒俩每天的数学家庭作业都在学校做完才回家去。
李柳莹负责提醒她快快做作业并检查她写完没有,在她需要时还要协助她、教教她怎么写作业。
老师在班上经常公布她的作业进步情况,即时表扬她按时完成作业和准确率提升的状况。
根据她的进步水准,在期末时对她师徒俩同时实行奖励。
我在讲桌里准备了一把梳子,一张毛巾,教室卫生角准备了一个水桶。
又指定生活委员每天检查全班同学的手脸和女生的头发,发现脏手、花脸、乱头发的同学就责令他或她在教室外处理好了才准进教室读书。
在家里由家长给她规定一个位置看书或写作业(主要是语文家庭作业),并把学习用品摆放好或即时放进书包,家长要督促检查。
通过老师、家长、学优生和她本人一年来的共同努力,该生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业能够较好的按时完成,上课能认真听课,个人卫生、行为习惯也有了可喜的转变。
总来说之,各方面都有了不同水准的良性变化。
幼儿个案分析多动幼儿的心理行为偏差之矫正个案
![幼儿个案分析多动幼儿的心理行为偏差之矫正个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32471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1.png)
一、案例镜头:胡有财,这是一个原来令老师头疼、让幼儿既讨厌又惧怕的“坏儿童”。
他原来“坏”在哪里,先回放几个关于他坏的镜头。
镜头一:中班第一学期的一个早晨,幼儿们纷纷排队拿好自己的一份早点,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坐好等候时,突然有一个幼儿大声喊叫说胡有财把全桌的牛奶倒翻7,我大吃一惊,赶紧走过去看,牛奶淌了一地。
我问他们一桌的幼儿胡有财为什么要倒翻全桌人的牛奶,他们说是因为有财不满意自己所拿的杯子比其他幼儿的旧,他想给别的幼儿换一个,但是他们都不给换,所以他一生气,就把全桌人的牛奶都给倒翻了。
镜头二:仍然是中班时候,午睡室里静悄悄的,大多幼儿都已经入睡,可是有财还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会儿把头探出床外,一会儿又把双脚翘起来……反正他每次都不会乖乖睡觉的。
我走过去坐在他床边,他开始装老实了,把眼睛紧紧的闭上,可是他眼珠却在眼皮里面转来转去,等过了一会儿又情不自禁的睁开了。
突然他一下子坐起来,用双手不停地去抓小腿,我连忙制止他,因为我看见他的双腿上全是一个个的血疤。
他好象不知痛一样,把那些血疤都给一个个抓破又渗出了血珠子。
我小声问他痛不痛,他摇摇头,我奇怪他为什么不知道痛呢?镜头三:胡有财家里,有一次,家里买的梨,最后还剩下两个快坏掉了,没人吃,做为女人的胡有财妈妈还是比较节省的,就自己洗洗给吃了,还没吃完,有财从外面玩耍回来,见妈妈把梨吃了就大哭,拼命地向妈妈吼叫:“谁叫你吃我的梨! ”他妈妈解释说,不吃烂了可惜,,有财象发疯了一样,把妈妈手上的梨拿下来,摔在地上,使劲的用脚踩,嘴里还叫着:“就是不给你吃。
上面镜头所回放的就是原来胡有财的坏,他因为坏而总是影响课堂纪律,或者与别的幼儿发生冲突而出现攻击行为。
所以,大多来代过这个班的老师不喜欢他,大部分幼儿也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基本全园的老师都知道胡有财,甚至我班有个别家长找过我们老师,不让他们的孩子挨胡有财坐。
胡有财简直成了人见人嫌、人见人躲的坏孩子。
二、案例原因分析并不是每个“坏孩子”生来就坏,孩子的气质性格是遗传因素较多,而孩子的品性却是孩子从一生下来接触现实生活环境开始,其心理发展就与客观环境不断交互作用而形成,从而奠定一个孩子的初始本性,即人们心目中的“好”与“坏胡有财不是一个天生就“坏”的孩子,我想:他在别人眼中的“坏”肯定有许多的原因的。
学前儿童行为习惯矫正案例1
![学前儿童行为习惯矫正案例1](https://img.taocdn.com/s3/m/923aaa9701f69e3142329426.png)
学前儿童行为习惯矫正案例分析土城镇通省小学:夏光云一、案例描述:一次游戏活动的时候,我带领孩子进行“运西瓜”游戏时,(用皮球代替西瓜)孩子们各个表现的都特别积极。
我将孩子分成两排进行运西瓜游戏,孩子在我的引导下,运送着不同颜色的皮球。
运送完西瓜后,我看孩子们还沉静在游戏中,我就让孩子们先去上厕所,然后再来每人拿一个皮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
棒棒没有上厕所,就先拿了一个花皮球,嘴里高兴的说:“啊,我拿到了最好看的皮球”正在休息的黄世璠听到后急了,赶紧跑过来说:“这是我的!”还一边伸手就把棒棒手中的皮球给抢了过来。
”棒棒当然不肯,连忙喊到:“这是我的,是我先拿到的,快还给我。
边喊边站起身子,想要拿回皮球。
世璠也不肯,把皮球藏到背后,瞪着乌黑大眼睛说:“哼!不给,这是我喜欢的!”棒棒不肯让,伸手要拿回自己的皮球,世璠急了,抡起拳头就打了棒棒一拳,嘴里还嘟呶着:“谁叫你抢我的皮球。
”被打的棒棒马上哭着告诉了我,由于我看到了刚才的一幕,马上就问世璠“这是你的吗?”世璠说:我刚才玩运西瓜使抱过这个球,是我的。
”我说:“刚才是集体活动,小朋友都抱过好多皮球,我们解散自由活动时是棒棒先拿到这个花皮球的,这个球应该是棒棒的,对吗?”世璠不说话。
我又说世璠“你该不该抢人家的皮球?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她瞪着眼睛看着我说:“谁叫她抢我的皮球,这是我的。
”边说边把皮球藏到自己的身后。
我说:“我看到是棒棒先拿到的,来!我们把皮球还给他,老师再帮你换一个花皮球好吗?”我边说边伸手想拿她手中的皮球,世璠见我要拿,马上把皮球藏到了背后,说:“不行!不行!是我的。
”我说:“世璠是最听老师话的,来把皮球还给棒棒”“不行不行!”世璠着急的喊着,我还想劝说她,可没想到她手一转就把皮球给扔得远远的。
棒棒只好自己去拣。
二、案例分析:我们知道,从出生七岁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意志、情感想法等都要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打好,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形成。
特殊儿童行为塑造法具体例子
![特殊儿童行为塑造法具体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1c50c27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4.png)
特殊儿童行为塑造法具体例子沃尔夫等(1964)从是一位三岁自闭症儿童的辅导,这个小朋友缺乏正常的言语和社交技巧,经常有自我伤害的行为和无法控制的脾气,他得了白内障,必须戴眼镜来矫正视力,但他拒绝戴上眼镜,摔破了好几副。
治疗人员决定使用行为塑造来处理,最先这位男童被训练,当他听到一个玩具发出声音时,可以得到一些糖果或水果,然后以空白眼镜框进行训练,首先是以糖果或水果来强化他捡起眼镜框的行为,接着强化他把眼镜框儿放在手上,然后是戴着眼镜框儿走动,把它靠近眼睛的地方,最后是以任意角度把它放在头上。
通过这种连续渐进的方式,这位男童终于学会每天戴上眼镜儿达12小时之久.由于个案是一个自闭症的儿童,具有特殊性,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他没有戴眼镜的习惯下,一下子要他带上实在不易,因此需要把戴眼镜儿的目标行为细化,比如捡起眼镜\拿在手上\带上,然后依序训练而成。
行为塑造原理应用事宜可以改善一些不良行为,少数特殊儿童都容易显现不良行为特征,比如自闭,对某些特定的情景有极端的恐惧和憎恶,最常见的是对巨响行为,而行为塑造原理应用,有时可以有效改善这种不良行为。
语言学习困难者若能善用行为塑造原理,则效果显著,语言学习不仅需要认知与思考,而且也需要练习与尝试,但有少数儿童由于自卑或害羞,在团体学习过程中不敢开口练习,也没有胆量尝试,无法学好语言,这时,老师如果能善用行为塑造的方法,这些问题可迎刃而解。
张老师今年担任大班课程,引导小朋友学习语言,张老师尝试引导小朋友和他一起聊天儿说话,班上有一位小朋友叫淑珍,她从来不敢讲话,无论如何总是沉默不语,张老师描述说,我对她的沉默并不采取处罚的手段,我继续给其他小朋友练习,轮到淑珍的时候,她也不跟我说话,我也不让她难为情,也不想打断全班的练习,于是就跳过去请另一位小朋友讲。
有一天,淑珍用手遮住嘴巴。
口中吞吞吐吐的说出了几个字,我立刻就以笑脸相迎并且微微点头示意,然后继续给其他小朋友练习,假装淑珍已经会正确回答问题了,其实我并不懂她说的是什么,然而我会试图让她讲出话来,并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渐渐地,她开始讲出更多更正确的语言,而且说话时不再用手遮住嘴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
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
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
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1、生理因素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
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
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不适应,感到危险很多非常紧张,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多。
五、主要干预措施(一)爱的教育教师帮助冯某了解周围环境,熟悉老师和同学们。
并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引起挫折的外在障碍的能力。
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自由气氛,给冯某提供充分展示活动的机会,让他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享受集体温暖,体会集体游戏的乐趣。
另外,训练冯某降低内在的紧张情绪,从而抑制某些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
(二)利用模仿法减少攻击行为模仿的类惩罚的抑制效果指一位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必将越来越少。
让冯某观看攻击行为会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和是如何受到禁止和惩罚的,从而减少其攻击行为。
(三)利用消退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消退是指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如果此时这个反映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正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例如对于冯某的某些攻击行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人身安全产生伤害时,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他得不到注意和强化而逐渐减少攻击别人的行为。
(四)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减少其攻击行为1、暂时隔离法隔离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销他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消弱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这种行为改变的策略叫隔离。
当冯某发脾气较长时间,并产生有可能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时,就会被强制带到隔离室独坐,直到不良行为消失。
(隔离室四壁空白,是一个正强化较少的环境)2 、身体限制身体限制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控制个体参与与行为部分的身体,限制他不能做出问题行为。
例如当冯某出现打老师耳光这种攻击行为后,老师恩著他的胳膊1分钟,使他不能再打人。
3、反映代价反映代价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拿走一定数目的正强化物,可以是钱,玩具或看电视,旅游的机会等。
例如如果冯某发生打小同学的不良行为后,将取消其本日观看动画片的权利。
(五)使用代币制增加冯某的良好行为代币制是指在某中情境中出现了一个行为,会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使用代币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
例如,将冯某的不良行为攻击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确定代币为1角钱硬币,并拟定了代币交换系统。
如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主动擦黑板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对同学一起友好的玩五分钟的行为价值为两角钱硬币;打同学的行为会失去5角钱硬币等。
最终硬币能换取后援强化物。
如10角硬币能得到一本书;20角硬币能得到和妈妈视频聊天一小时的机会,100角硬币能得到回家的车票一张等。
六、研究结果通过2个月的观察,冯某攻击他人的不良行为基本消失了。
最初冯某每天攻击行为出现1~2次且情绪非常不稳定,现在一周出现攻击行为平均一次,且良好的行为出现越来越多,已经能与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和生活。
总的来说,已经能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努力配合训练老师康复训练和教学,认知能力写作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七、分析与讨论1、这是一个成功的个案矫正案例,有效的矫正了冯某的攻击行为。
在对冯某攻击行为的干预中,主要采取了行为改变技术,从结果看,还是非常有效的。
2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时,训练人员一定要保持平静,对于训练者来说,平静的语气和心态可以使惩罚的实施更客观,避免由于实施者情绪波动对惩罚的效果产生影响。
3 、攻击行为可能对孩子自身和他人产生伤害,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定要从促进儿童的发展出发,以积极认真全面负责的态度,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训练。
篇二:《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案例1小瑞和小兰是幼儿园里4岁小孩。
老师很喜欢她们。
但每天早晨都又哭又闹,老师千方百计哄她们,安抚她们,都无效。
先使用负强化的方法,消退小瑞和小兰的哭闹行为,当她们的哭闹行为有所减退的时候再使用正强化的方法来使她们不哭闹的行为得到强化。
以此来让小瑞和小兰改正早晨又哭又闹的行为。
负强化的方法的是对于小瑞和小兰的行为不予理睬。
负强化的作用是去掉一个坏刺激。
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模式,运用减少或停止惩罚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幼儿园的老师都很喜欢小瑞和小兰,而又当小瑞和小兰哭闹的时候老师千方百计的哄她们,安抚她们的行为使她们产生成就感,并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在这种方法取得成效的时候,就每天都用哭闹的行为方式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而针对这样的心理,采用的方法则是负强化,对于这样的行为不予理睬,让小瑞和小兰意识到这样的哭闹行为不会引起来老师的注意,久而久之就不会再出现哭闹的行为。
当哭闹行为减退的时候采用正强化的方法,采用表扬的方式对小瑞和小兰的行为给予正向的肯定,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其学习。
正强化的作用给予一个好刺激。
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当小瑞和小兰意识到早晨不哭闹的时候,同样会得到老师的关注而且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她们学习,这样小瑞和小兰就会把早晨哭闹的行为改正。
案例2于超今年已经7岁,就读小学一年级,是一个自闭症儿童。
他容易发脾气,有饮食及睡眠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老师。
尤其是午睡时间,都不肯按时上床睡觉,每次都想尽办法拖延,往往弄得老师筋疲力尽。
一天如同往日一样,又闹别扭不睡,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吵累了,竟然坐在地板上睡着了。
老师见状把他抱起来,刹那间于超睁开眼睛。
老师小心的说“老师抱你上床睡觉。
”奇怪的是,于超有点默认接受,没像以往那样难缠,当老师把他抱到床铺后,于超安然入睡。
午睡过后,老师便夸奖他。
使用正强化的方式对于超的行为进行表扬。
使于超得到鼓励,会减弱不按时睡觉的行为。
正强化给予一个好的刺激。
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是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由于于超是一个自闭症儿童,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因此如果采取和其他孩子同样的教育方式(负强化)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还会使原本自闭的孩子更加自闭,情绪波动的也会更加厉害。
对于像于超这样的小孩,老师应该给予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关爱来关注于超,这样会缓解他激动的情绪。
同时,如案例所说,由于于超自己在地板上睡着了,并在老师抱他上床的时候,没有反抗,那么,此时采取正强化的手段,让于超意识到如果按时入睡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还会有奖励,那么于超极有可能就会减少不按时入睡的行为。
而对待于超的方式老师同时也需要进行改变,睡前命令式的口吻没有得到于超的配合,而在抱起于超时的小心和温柔却使于超默认接受,可见,对待像于超这样的自闭症儿童不仅要有充足的耐心还要有强烈的爱心。
案例3中明三年级学生,智能有点迟缓。
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都要求妈妈帮忙,1小时的作业有3-20次之多。
无论妈妈多忙,都要求妈妈必须帮忙,妈妈很烦。
使用正强化的方法来使孩子要求母亲帮忙的次数减少。
妈妈在写作业前先与孩子商量好,这次写作业,一个小时如果能做到只叫妈妈15次,作业做完后就给他奖励并夸赞孩子,以此提高孩子的成就动机。
之后每次写作业,依次将每小时叫妈妈的次数减少,每次都给予孩子奖励同时也要夸奖孩子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长此以往,直到最后,孩子可以在不叫妈妈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业。
原因案例中的儿童只有小学三年级,智能发展方面又有迟缓。
所以,说教性质的教育并不能保证他可以完全理解,而负强化又容易导致儿童留下心理上的阴影,影响日后的成长。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正强化的方法,奖励和表扬,使得孩子在开心和愉快中改掉坏习惯。
既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孩子不仅在学习,在其他方面也同样可以独立完成。
案例4:7岁罗丽小学二年级。
有一不良习惯---拖欠作业。
老师不知道跟她讲了多少遍,结果没用。
她的作业还是照拖不误,其症结在于作业发下来后,总是慢吞吞地不肯开始。
先使用正惩罚的方式对罗丽的行为给予惩罚,让她意识到拖欠作业会遭到惩罚。
当罗丽拖欠作业的习惯有所缓解的时候给予正强化来强化罗丽按时完成作业这种行为。
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
当一个不适应的行为出现后,给予惩罚,从而导致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针对于罗丽的拖欠作业,老师只是和罗丽沟通,并没有对罗丽出现这种不良行为给予惩罚,这让罗丽意识到不完成作业并不会遭到惩罚,从而使罗丽不完成作业的次数增加而不改正。
采用正惩罚的方式如批评罗丽的这种行为并让罗丽在学校把没有完成的作业完成,没有完成就不许回家(前提是家长知道老师的安排,并积极的配合老师)。
当罗丽意识到不完成作业不仅会受到批评,同样还会把没有完成的作业完成,就会减少不完成作业的次数。
罗丽拖延作业症结在于作业发下来之后并没有急于完成,总是慢慢吞吞不肯开始,针对于这个现象,对罗丽采取正强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