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矫正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

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

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

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

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

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不适应,感到危险很多非常紧张,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多。

五、主要干预措施
(一)爱的教育
教师帮助冯某了解周围环境,熟悉老师和同学们。

并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引起挫折的外在障碍的能力。

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自由气氛,给冯某提供充分展示活动的机会,让他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享受集体温暖,体会集体游戏的乐趣。

另外,训练冯某降低内在的紧张情绪,从而抑制某些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

(二)利用模仿法减少攻击行为
模仿的类惩罚的抑制效果指一位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必将越来越少。

让冯某观看攻击行为会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和是如何受到禁止和惩罚的,从而减少其攻击行为。

(三)利用消退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
消退是指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如果此时这个反映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正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例如对于冯某的某些攻击行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人身安全产生伤害时,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他得不到注意和强化而逐渐减少攻击别人的行为。

(四)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减少其攻击行为
1、暂时隔离法
隔离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销他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消弱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这种行为改变的策略叫隔离。

当冯某发脾气较长时间,并产生有可能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时,就会被强制带到隔离室独坐,直到不良行为消失。

(隔离室四壁空白,是一个正强化较少的环境)
2 、身体限制
身体限制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控制个体参与与行为部分的身体,限制他不能做出问题行为。

例如当冯某出现打老师耳光这种攻击行为后,老师恩著他的胳膊1分钟,使他不能再打人。

3、反映代价
反映代价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拿走一定数目的正强化物,可以是钱,玩具或看电视,旅游的机会等。

例如如果冯某发生打小同学的不良行为后,将取消其本日观看动画片的权利。

(五)使用代币制增加冯某的良好行为
代币制是指在某中情境中出现了一个行为,会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使用代币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

例如,将冯某的不良行为攻击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确定代币为1角钱硬币,并拟定了代币交换系统。

如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主动擦黑板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对同学一起友好的玩五分钟的行为价值为两角钱硬币;打同学的行为会失去5角钱硬币等。

最终硬币能
换取后援强化物。

如10角硬币能得到一本书;20角硬币能得到和妈妈视频聊天一小时的机会,100角硬币能得到回家的车票一张等。

六、研究结果
通过2个月的观察,冯某攻击他人的不良行为基本消失了。

最初冯某每天攻击行为出现1~2次且情绪非常不稳定,现在一周出现攻击行为平均一次,且良好的行为出现越来越多,已经能与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和生活。

总的来说,已经能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努力配合训练老师康复训练和教学,认知能力写作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七、分析与讨论
1、这是一个成功的个案矫正案例,有效的矫正了冯某的攻击行为。

在对冯某攻击行为的干预中,主要采取了行为改变技术,从结果看,还是非常有效的。

2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时,训练人员一定要保持平静,对于训练者来说,平静的语气和心态可以使惩罚的实施更客观,避免由于实施者情绪波动对惩罚的效果产生影响。

3 、攻击行为可能对孩子自身和他人产生伤害,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定要从促进儿童的发展出发,以积极认真全面负责的态度,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训练。

篇二:《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
案例1小瑞和小兰是幼儿园里4岁小孩。

老师很喜欢她们。

但每天早晨都又哭又闹,老师千方百计哄她们,安抚她们,都无效。

先使用负强化的方法,消退小瑞和小兰的哭闹行为,当她们的哭闹行为有所减退的时候再使用正强化的方法来使她们不哭闹的行为得到强化。

以此来让小瑞和小兰改正早晨又哭又闹的行为。

负强化的方法的是对于小瑞和小兰的行为不予理睬。

负强化的作用是去掉一个坏刺激。

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模式,运用减少或停止惩罚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幼儿园的老师都很喜欢小瑞和小兰,而又当小瑞和小兰哭闹的时候老师千方百计的哄她们,安抚她们的行为使她们产生成就感,并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在这种方法取得成效的时候,就每天都用哭闹的行为方式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而针对这样的心理,采用的方法则是负强化,对于这样的行为不予理睬,让小瑞和小兰意识到这样的哭闹行为不会引起来老师的注意,久而久之就不会再出现哭闹的行为。

当哭闹行为减退的时候采用正强化的方法,采用表扬的方式对小瑞和小兰的行为给予正向的肯定,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其学习。

正强化的作用给予一个好刺激。

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当小瑞和小兰意识到早晨不哭闹的时候,同样会得到老师的关注而且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她们学习,这样小瑞和小兰就会把早晨哭闹的行为改正。

案例2于超今年已经7岁,就读小学一年级,是一个自闭症儿童。

他容易发脾气,有饮食及睡眠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老师。

尤其是午睡时间,都不肯按时上床睡觉,每次都想尽办法拖延,往往弄得老师筋疲力尽。

一天如同往日一样,又闹别扭不睡,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吵累了,竟然坐在地板上睡着了。

老师见状把他抱起来,刹那间于超睁开眼睛。

老师小心的说“老师抱你上床睡觉。

”奇怪的是,于超有点默认接受,没像以往那样难缠,当老师把他抱到床铺后,于超安然入睡。

午睡过后,老师便夸奖他。

使用正强化的方式对于超的行为进行表扬。

使于超得到鼓励,会减弱不按时睡
觉的行为。

正强化给予一个好的刺激。

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是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由于于超是一个自闭症儿童,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因此如果采取和其他孩子同样的教育方式(负强化)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还会使原本自闭的孩子更加自闭,情绪波动的也会更加厉害。

对于像于超这样的小孩,老师应该给予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关爱来关注于超,这样会缓解他激动的情绪。

同时,如案例所说,由于于超自己在地板上睡着了,并在老师抱他上床的时候,没有反抗,那么,此时采取正强化的手段,让于超意识到如果按时入睡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还会有奖励,那么于超极有可能就会减少不按时入睡的行为。

而对待于超的方式老师同时也需要进行改变,睡前命令式的口吻没有得到于超的配合,而在抱起于超时的小心和温柔却使于超默认接受,可见,对待像于超这样的自闭症儿童不仅要有充足的耐心还要有强烈的爱心。

案例3中明三年级学生,智能有点迟缓。

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都要求妈妈帮忙,1小时的作业有3-20次之多。

无论妈妈多忙,都要求妈妈必须帮忙,妈妈很烦。

使用正强化的方法来使孩子要求母亲帮忙的次数减少。

妈妈在写作业前先与孩子商量好,这次写作业,一个小时如果能做到只叫妈妈15次,作业做完后就给他奖励并夸赞孩子,以此提高孩子的成就动机。

之后每次写作业,依次将每小时叫妈妈的次数减少,每次都给予孩子奖励同时也要夸奖孩子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长此以往,直到最后,孩子可以在不叫妈妈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业。

原因案例中的儿童只有小学三年级,智能发展方面又有迟缓。

所以,说教性质的教育并不能保证他可以完全理解,而负强化又容易导致儿童留下心理上的阴影,影响日后的成长。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正强化的方法,奖励和表扬,使得孩子在开心和愉快中改掉坏习惯。

既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孩子不仅在学习,在其他方面也同样可以独立完成。

案例4:7岁罗丽小学二年级。

有一不良习惯---拖欠作业。

老师不知道跟她讲了多少遍,结果没用。

她的作业还是照拖不误,其症结在于作业发下来后,总是慢吞吞地不肯开始。

先使用正惩罚的方式对罗丽的行为给予惩罚,让她意识到拖欠作业会遭到惩
罚。

当罗丽拖欠作业的习惯有所缓解的时候给予正强化来强化罗丽按时完成作业这种行为。

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

当一个不适应的行为出现后,给予惩罚,从而导致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针对于罗丽的拖欠作业,老师只是和罗丽沟通,并没有对罗丽出现这种不良行为给予惩罚,这让罗丽意识到不完成作业并不会遭到惩罚,从而使罗丽不完成作业的次数增加而不改正。

采用正惩罚的方式如批评罗丽的这种行为并让罗丽在学校把没有完成的作业完成,没有完成就不许回家(前提是家长知道老师的安排,并积极的配合老师)。

当罗丽意识到不完成作业不仅会受到批评,同样还会把没有完成的作业完成,就会减少不完成作业的次数。

罗丽拖延作业症结在于作业发下来之后并没有急于完成,总是慢慢吞吞不肯开始,针对于这个现象,对罗丽采取正强化的方式。

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未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在以后作业发下来的时候老师对全班同学说,能够又快又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会获得小红花一个,每五个小红花会兑换一个大红花,每个月都进行评比,小红花和大红花最多的同学会获得精美小礼物一份。

而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会扣掉一个小红花并在放学之后将没有完成的作业完成。

以这样竞争的形式既可以调动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让罗丽认识到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是有奖励的。

而小红花就是代币的奖励,每月进行评比,时间不是很长也可以让同学尝到甜头,这样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下,罗丽会因为想得到小红花转而兑换大红花进而得到小礼物而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久而久之,改正拖延作业的坏习惯。

篇三:《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
案例介绍
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

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

”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

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

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

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

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

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

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

后来孩子就变得很期待爸爸回家,爸爸回家的时候就会很粘着爸爸,爸爸不管出门到哪里都要跟着,如果看到父亲对其他小孩稍微好一点就会非常不满,一旦要和爸爸分离就大哭大闹。

他妈妈说,又要工作又要顾家还要管着小孩,身心疲惫精疲力尽,但是小孩现在和她不亲了,让她有种受挫感。

案例分析
第一,缺少父亲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这个男孩由于不能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虽然妈妈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亲的爱。

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

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父母的行为。

由于长期远离父亲,缺乏父亲的管教,养成了孩子骄纵的性格,又由于母亲管教前后的巨大反差,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调查研究指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

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
型。

案例中的母亲,因为是自己很大年纪了才得到的孩子,所以格外的珍惜孩子,不敢用纪律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

后来又意识到对孩子采取宽容放纵的严重性,又过分控制、约束孩子,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非但没有纠正孩子的坏行为,反而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

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

在案例中,孩子后来不愿遵照妈妈的期望、指示行事时,妈妈就会变得懊恼、生气。

这些敌意感受,其主要隐含的目的是想控制子女。

这种感受与目的,接着可能影响妈妈对孩子付诸行动,责骂或处罚孩子。

孩子长期生活在妈妈这种暴躁的情绪氛围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妈妈的言行,慢慢也会变得性情激动、脾气暴躁,并把这些模仿习得的行为在幼儿园,在他人身上发泄出来。

可见,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矫正方法
第一,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许多都是从环境中习得的。

首先应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消除。

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从妈妈那儿模仿来的,妈妈应做自我检查,做孩子的表率。

第二,身体限制。

当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可因此而取消获得正性强化的机会, 以达到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如: 儿童玩玩具时, 出现了抢夺玩具的行为, 老师可让该儿童暂时停止玩玩具, 坐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玩, 待儿童向老师表示再不抢玩具了, 便可让该儿童和大家一起玩。

而且,应注意少给孩子买刀、枪、武器等攻击性的玩具,因为玩具本身的攻击性会导致儿童的攻击性倾向。

第三,正强化法。

使用身体限制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治时, 最好与正强化技术结合使用, 老师和家长要及时鼓励表扬儿童其他的亲善行为。

这种对其他亲善行为的正强化则可以更加突出身体限制的负强化作用, 进而达到减少和消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第四,使用代币制增加自身的良好行为。

代币制是指在某中情境中出现了一个行为,会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使用代币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

例如,将这名男孩的不良行为攻击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确定代币为1角钱硬币,并拟定了代币交换系统。

如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对同学一起友好的玩五分钟的行为价值为两角钱硬币;打同学的行为会失去5角钱硬币等。

最终硬币能换取后续强化物。

如10角硬币能得到一个玩具;20角硬币能得到和爸爸10分钟的机会等等。

矫正效果
通过2周矫正,该男孩虽然多动性行为还是很多,但是攻击性行为减少了很多。

最初他每天攻击行为出现多次且情绪非常不稳定,现在一天出现攻击行为只有一次左右,且有时会有一些良好的行为。

但是根据他妈妈的说法,该男孩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攻击性行为,比如砸玩具等。

初步判断是攻击性行为的转移。

总的来说是在向好的方向进行了,但是还需要一个强化矫正的过程。

篇四:《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