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131212

合集下载

浅议伏气温病

浅议伏气温病

浅议伏气温病张志明【摘要】@@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1].伏气温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其特点是当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体质较弱,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邪气伏藏待机,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被称为"伏气"或"伏邪",及至到了内外环境条件有利于毒邪时,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邪所诱发,邪毒暴张,干扰或破坏了体内正常生理状态而发病,初起即以里热证或营血分证为主,而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相符合.随着历代医家对伏气深入研究与阐发,促进了温病学不断发展与成熟,因此,伏气学说在温病学中仍具有重要地位.【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1(042)006【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伏气;温病;辨证论治【作者】张志明【作者单位】广东省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顺德528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4.2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1]。

伏气温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其特点是当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体质较弱,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邪气伏藏待机,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被称为“伏气”或“伏邪”,及至到了内外环境条件有利于毒邪时,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邪所诱发,邪毒暴张,干扰或破坏了体内正常生理状态而发病,初起即以里热证或营血分证为主,而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相符合。

随着历代医家对伏气深入研究与阐发,促进了温病学不断发展与成熟,因此,伏气学说在温病学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1 伏气(伏邪)的概念伏气即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

人体在某种条件下(如夏热、冬寒等)感受了某种病邪,而这种病邪潜伏、隐藏在体内的某些部位,慢慢改变着人的内在体质,到一定的时期由气候、外邪或情志等因素引发为伏气温病。

伏邪学说之探讨

伏邪学说之探讨

伏邪学说之探讨人体外感六淫伏于体内不即刻发病,过后方发之病称为伏气病;所伏之邪称为伏邪或伏气;阐述伏气病的理论即称为伏气理论或伏气学说。

按病因学分类,伏气病属外感范畴,因其感而不发,过后方发,故与普通外感病又有所不同。

笔者曾对其发病特征、传变规律、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过探讨。

[1]为了更深入研究伏气学说,现就其历史源流进行简略追述。

伏气学说的历史起源《内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学专著。

它奠定了许多的理论基础。

许多中医的基本理论都源于此。

伏气学说也是如此,最早即起源于《内经》。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有同样的论述。

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伏气一词,但却明确地说明了四时所感风寒暑湿之邪可潜伏于体内,不即刻发病,过一季后方发病。

后世发展的许多伏气理论都以此为据。

据现存医籍所载,最早明确提出伏气病这一概念的是东汉的张仲景。

他在《伤寒论·平脉法》中曰:“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

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仲景所言“伏气之病”,是否与《内经》所指一致,纵观本段论述之前后,甚至整篇《伤寒论》包括《金匮要略》也无片言相关解释。

一方面可能是仲景对伏气病尚无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推测,在仲景之前,《内经》成书之后,可能已经有人对伏气一词的概念作过解释。

因此,仲景在此无需详述。

无论如何,后人所用的伏气病一词与《内经》中对伏气病的描述是相一致的。

《内经》和《伤寒论》均是中医发展历史上较早期的经典著作,因此,伏气理论不仅是中医发展史上较早期的,而且也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基本理论之一。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伏气温病学说的形成从东汉以后,中医外感的临床理论一直是由《伤寒论》占主导地位,医学界将张仲景奉为至尊,许多医学家认为《伤寒论》的每字每句都是真言不可违背。

中医伏邪理论和温病

中医伏邪理论和温病
“口干不甚渴饮”旳机理: ①邪热蒸腾营阴上潮于口(吴瑭) ②邪热在营,主要耗伤营阴,并非胃津
3.热灼营分
[治法] 清营泄热
[方药] 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连、丹——凉营解毒清心除烦 ①
玄、地、麦——滋阴凉营

银、翘、竹——清透邪热

加减法:身热夜甚不显,舌鲜绛,能够③组药物为 主;若舌质绛而干,阴伤明显,能够②组药物为 主;若火毒重,烦躁发斑,则应以①组药物为主
自《伤寒论》之后,历代医家将全部与伏邪有关 旳概念或统称“伏气”,分别称其外延为“伏 寒”、“伏阳”、“伏暑”等。
直至明末,吴又可著《温疫论》时,“伏邪”概 念才出现了“伏”与“邪”联用旳语言文字符号。 “今邪在半表半里,表虽有汗,徒损真气,邪气 深伏,何得能解,必俟其伏邪渐退,……”这里伏 邪是指感受“杂气”后,潜伏于半表半里旳深伏 旳致病原因。
3.方中黄连苦燥,营阴耗伤重者,可遵鞠通 “去黄连,不欲其进一步”之旨。
3.热灼营分
4. 丹参 苦能降泄,微寒清热,如心肝二经血分。 用活血化瘀,凉血消肿,清心除烦之功。
本方用其凉血散血,清心除烦之功。若舌色深绛, 斑出显露,可加丹皮、赤芍等药以加强凉血散瘀 之效。
功同四物,实指丹参可“去瘀生新”未免过誉。 临床广泛用于瘀血疼痛旳治疗。
邪泛指多种致病原因和多种产物。
邪有“无形之邪”,涉及四时不正之气, 即除湿外之五淫;“有形之邪”涉及湿、 邪毒、寄生虫、痰、瘀和人体多种留而不 去旳异常旳排出物;
从性质上分,邪可分为“阳邪”、“阴 邪”;
从部位上分,邪可分为“内邪”与“外 邪”,进而可分为五脏六腑之邪、四肢百 骸之邪、气血之邪、经络之邪。
邪气强弱
雷丰在《时病论》论述了“冬伤于寒”之 “寒”有“微寒”和“甚寒”旳区别。

从“伏邪”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从“伏邪”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从“伏邪”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作者:任瑞星谭祖教吴磊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0年第13期[摘要] 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和论治规律。

笔者认为正气亏虚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之本,而正虚使致病之邪内伏,六淫、疫气、情志等因素引动伏邪而发病。

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特点可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在急性发作期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为主;缓解期以补益肝肾、滋阴祛邪为主,根据不同分期辨证审因,灵活选方用药进行论治,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伏邪;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病机;分期论治;扶正祛邪[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13-0133-03[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tent pathoge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tiology,pathogenesis, pathogenesis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rule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e author holds that deficiency of vital qi is the origin of the pathogenesi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eficiency of vital qi causes the pathogenic factors to be latent, and six climatic exopathogens, pestilential pathogens, emotions and other factors induce the latent pathogens to come out.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acute stage and remission stage. In the acute attack stage, the major therapeutic method is to clear away heat and toxic materials, activa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In the remission stage, the major therapeutic method is to tonify the liver and kidney, nourish yin and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etiologic factors based on different stage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e should flexibly select the prescriptions and medications for treat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Key words] Latent pathogen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tage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trengthening vital qi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s系統性红斑狼疮是以血清抗核抗体增多和多系统受累为临床特征,自身免疫介导的难治性免疫性疾病[1]。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吴智兵
概述
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 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 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概述
导源于《内经》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导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生气通天论》 《内经•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邪气留连, 内经 生气通天论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 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阴阳应象大论》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 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 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 咳嗽。 咳嗽。
概述
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刘吉人、 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刘吉人、柳宝 王孟英等对伏邪的类型、条件、部位、 诒、王孟英等对伏邪的类型、条件、部位、 发病方式等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发病方式等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关于伏邪温病的争论
有无伏邪温病? 有无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学说有无临床意义? 伏邪温病学说有无临床意义? 伏邪温病的具体内容之争
概述
西晋王叔和创立“伏寒化温”说和“伏气” 西晋王叔和创立“伏寒化温”说和“伏气” 之名,吴又可《温疫论》之后始称“伏邪” 之名,吴又可《温疫论》之后始称“伏邪”
概述
宋金元时期得到不断充实。 宋金元时期得到不断充实。如韩祗和认为 不但有“伏寒化温” 还有“伏阳化温” 不但有“伏寒化温”,还有“伏阳化温”; 刘河间认为伏邪温病不但发于春夏两季, 刘河间认为伏邪温病不但发于春夏两季, 四时皆有。 四时皆有。

伏邪学说的发展及意义浅析

伏邪学说的发展及意义浅析

伏邪学说的发展及意义浅析摘要:阐述伏邪学说的形成发展,分析伏邪学说发展的理论意义、临床意义和预防意义。

关键词:伏邪;发展;意义;一、伏邪学说的发展伏邪学说,即指人体感受外邪当时并不立即发病,而是邪气伏藏于体内逾时发病的一种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推导出来的一种理论。

伏邪学说根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共同为伏邪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伏邪学说出现了萌芽。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伏邪学说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扩展。

东汉•张仲景率先提出了伏邪(又称“伏气”)的概念,他在《伤寒论•平脉法》中日:“师日: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

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后来晋•王叔和总结提出了伏邪学说初期重要的“伏气温病”理论,他在《注解伤寒论•伤寒例》中指出:“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

在随后的晋代至明代间的一千多年里,“伏寒化温”理论便成为温病病机公认的解释。

[1]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明清以来,伏邪学说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新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伏邪病因的扩展;伏邪病机的探讨;伏气温病证治的发展;伏邪学说的广泛运用等方面。

[2]首先“伏气温病”理论在临床上受到冲击。

明•汪石山则提出了“新感温病”。

新感温病的提出,则是对伏邪病因发病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

明•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把伏邪病因由单纯的气候致病说发展为“异气”致病说。

清•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指出:“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

”把“伏邪”病因范围扩展为六淫伏邪,使伏邪学说突破了早期的局限性,出现了质的变化。

[3]其次,伏邪的病机探讨也在不断深入。

早期的“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正虚邪伏理论不断得到扩展,清代雷丰在其《时病论》中提出伏邪性质论,朱丹溪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关于伏邪的脏腑功能失调论;沈源在《奇症汇》中提出的伏邪遗传论;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正邪混同论;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提出病邪残留论及失治误治论等,这些理论都对伏邪的病机进行了深入探讨。

温病

温病

【如何认识新感和伏邪理论,区别二者有何临床意义?】①感邪发病的方式不同。

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气温病,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②初起临床表现不同。

新感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为主。

③治疗不同。

新感温病,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

④其他:病程,病情,预后亦不同。

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

意义在于阐明温病不同发病类型的机制,揭示其病机传变规律,使其更有效的知道临床辩治温病【讲述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及意义?】卫气营血病变与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都可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掌握病程阶段和传变规律,从而确立治法,指导温病的治疗。

区别:两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互有短长。

一般而言,卫气营血辩证长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轻重,三焦辩证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证候类型,故在临床上,多以卫气营血辩证确定病变的浅深层次和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辩证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应当将两种辩证方法相辅运用,经纬交错,才能更全面地指导温病辨证论治。

综上,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类型不同,但其意义在于归纳温病的证候类型,分析温病的兵力变化,明确温病病变不为及病势轻重,掌握温病病机传遍,为确立治疗大法提供可靠依据【温病中斑。

疹、白 是如何形成的?】斑疹的发生与邪热内郁,波及营血有关,但二者成因不同。

斑多为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肉血络外渍而成,形态呈点大成片不高出于皮肤,压制不退色。

疹为邪热郁肺。

内串营分,从肌肤血络外发,形态呈琐碎小粒大小,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二者在形成上有肺胃及营血的脏腑所偏和病位深浅之别,在表现上有肌肤和肌肉之深浅不同。

伏邪病因,源于医疗实际;理论创新,服务现代临床

伏邪病因,源于医疗实际;理论创新,服务现代临床

伏邪病因,源于医疗实际;理论创新,服务现代临床赵进喜;赵岩松;贾海忠;齐文升;张玉平;刘宁;梁腾霄;刘轶凡【摘要】伏邪发病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源自《内经》,完善于温病学家,是为了服务临床实际而创立.伏邪的性质与部位虽多有争议,但关键还是以发病具体临床表现为根据.近年伏邪概念被不断拓展,而且出现了泛化现象.对此应该客观理解,应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临床上,应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判断伏邪,重视祛邪气、扶正气、调精神等,以期截断病情,改善预后.深入理解伏邪理论,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现代临床.【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7(010)012【总页数】4页(P1468-1471)【关键词】伏邪;病因学;温病学;临床思维【作者】赵进喜;赵岩松;贾海忠;齐文升;张玉平;刘宁;梁腾霄;刘轶凡【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慈方中医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眼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伏邪理论是中医学病因理论,尤其是温病病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部分起病发病与新感温病相异的特殊温病提供了新的认识与诊治思路,同时也对多种现代难治性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正确理解应用伏邪理论,解决现代临床难题?近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专家,对此展开讨论。

谨总结如下。

1 伏邪发病理论,源远流长刘宁副主任医师:一般认为伏邪理论为温病学派重要的病因理论。

伏,藏也,伏邪者,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指伏气温病,即指外邪侵袭人体以后,未能即时发病,邪气藏匿,或伏于膜原,或伏于肌肤,或伏于脂膜,逾时而发的温病。

广义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包括外感、内伤,即如清代王燕昌《王氏医学》所说“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核、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

伏邪学说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

伏邪学说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

伏邪学说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
罗思宁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2(27)12
【摘要】目的:探讨伏邪学说的理论发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方法:对伏邪学说的理论做了初步探析,论述了伏邪学说萌芽于先秦,初创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鼎盛于明、清的发展过程。

并对伏邪学说的现代临床研究做了浅析。

结果:伏邪学说可以应用于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肝系疾病、肾系疾病等多个系统的病因病机研究,灵活变通,可以更好指导临床。

结论:中医的伏邪学说源于古代而在当代富于强烈的启发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总页数】2页(P1600-1601)
【关键词】伏邪学说;伏气;王叔和;吴又可
【作者】罗思宁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5
【相关文献】
1.“伏邪学说”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应用探讨 [J], 贾莉
2.伏邪学说及其现代临床运用 [J], 杨玉虎;杜旭隆
3.伏邪理论发挥--七情伏邪学说的提出及论证 [J], 魏盛;王海军;乔明琦
4.伏邪学说与伏气温病实质新论 [J], 乔富渠
5.拓展伏邪学说指导现代临床应用探讨 [J], 杨帆;罗欣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伏气温病与中医现代临床

伏气温病与中医现代临床

伏气温病与中医现代临床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肇始于《内经》。

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的最早相关论述。

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

《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也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

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

而吴又可《瘟疫论》倡导杂气致病,但也曾提出“邪伏膜原”理论,叶天士则主张“邪伏少阴,发于少阳”。

但纵览历代名医高论,我们认为刘宝贻所论伏邪最为中肯。

指出:“论邪之伏,在于少阴;论邪之发,则以证候为依据”,意思是说无论所伏何邪,还是邪伏何处?并不重要。

重要的在于伏邪外发的表现,以便根据证候表现,推求病因,接受针对性的治疗。

我们理解,伏邪发病学说,不过是在临床表现按新感温病发病学说无法解释,或临床发病与季节、气候特点不相符合的情况下,医家提出的一种病因学理论,目的仍然在于在治疗方面能与新感温病有所区别,并在思维过程中做到言之成理,理论上能够做到自圆其说。

如春温发病,有一发病就表现为头痛,发热、寒战,口苦,咽干,目眩,少阳郁热证,与新感温病,外邪先伤肺卫,可表现为外感表证的临床特点不符;再如夏季暑温发病,有一发病就表现为头痛如劈,高热,汗出,烦渴,阳明气分热盛证,与新感温病,外邪先伤肺卫,可表现为外感表证的临床特点不符等;如伏暑病秋季发病,却不表现为典型温燥症状,而表现为暑湿证候,不符合暑湿发病的季节、气候特点等;再如冬温病冬季发病,却不表现为典型外感风寒症状,而表现为温热证候,不符合温热病发病的季节、气候特点。

此时,只能通过伏邪发病学说来解释,以为春温病因于内有伏邪,至春发为温病,所以一发病就表现为少阳郁热之证,以为暑温病因于内有伏邪,至夏发为暑病,所以一发病就表现为阳明气分热盛之证,以为伏暑病因于暑湿之邪内伏,至秋发病出现暑湿证候,以为冬温病因于温热之邪内伏,至冬发病出现温热证候,所以针对性的给予清解郁热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清暑泄热治疗乙型脑炎等,清暑化湿治疗秋季发病的布氏杆菌病等,清热解毒治疗冬季发生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就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浅谈温病_伏邪学说_徒康宛

浅谈温病_伏邪学说_徒康宛

浅谈温病“伏邪学说”陕西中医学院2002级中医2班(712046) 徒康宛 武 维指导:董正华关键词:伏邪学说 温病学“伏邪学说”是温病的重要发病学说之一。

其源于《黄帝内经》,形成于晋代,鼎盛于清代。

随着近现代对温病学的深入研究,“伏邪学说”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一方面有人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主张进一步发展它,另一方面则有人极力主张淘汰它。

“伏邪学说”出路如何?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客观地进行评价?本文试从“伏邪学说”的渊源、具体内容、发展历程及其临床指导意义和局限性等方面予以分析。

1 “伏邪学说”的概念《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1]《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2]这就是说寒邪侵袭人体后,如果当时未发病,在冬不藏精的条件下,郁而化热,至春则发为温病。

此为后世“伏邪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晋王叔和首创“伏气”开始,到清代有关伏邪温病学说的专著,如刘吉人的《伏邪新书》、柳宝诒的《温热逢源》,“伏邪学说”在漫长的经历中走向鼎盛时期。

具体而言,伏邪温病学说是指发病初期以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而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相符合的一类温病。

推而广之,当邪气侵犯人体时,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毒邪伏藏待机,及至到了内外环境条件有利于毒邪时,邪毒暴张,干扰或破坏了体内正常生理状态而发病”[3]。

可以这样理解:“伏邪学说”是后世医家在临床类似病例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回过头来研究《内经》而逐渐意识到的。

所以说“伏邪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典型的实践经验总结。

正如王景洪所说:“‘伏邪学说’虽源自《内经》,但其本源实来自实践……是中医审证求因理论的体现。

”[4]2 伏邪属性及其伏藏条件对伏邪属性的认识,明清时期诸多温病专著已经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不仅是寒邪,其他各种外邪均可藏伏。

现代温病学家甚至认为“伏邪指的是自然气候。

”[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伏邪温病名词解释

伏邪温病名词解释

伏邪温病名词解释
伏邪温病是指感受温邪,由外界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

它通常是由温病病毒引起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

伏邪温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温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伏邪温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温病患者接触,接种疫苗等。

总之,伏邪温病是一种由外界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它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温病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

治疗伏邪温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伏邪的病因及临证应用意义浅析

伏邪的病因及临证应用意义浅析
2 0 0 8 年 第 22卷 第 11 期
实 用 中医 内 科 杂 志
J O URNA L O F PRACT I C AL TRAD I T IONAL CH INESE INTERNAL MED IC INE
89
伏邪的病因及临证应用意义浅析

关 键 词 : 伏邪 ; 伏邪学说 ; 中图分类号 : R 228 文献标识码 : A
[ 1] 吴鞠通 . 温病条辨 [ M ]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5: 3 [ 2] 尤在泾 . 尤在泾医学 全书 医 学读书记 [ M ] . 北 京 : 中国 中医药 出版社 , 2002: 344 [ 3] 吴鞠通 . 温病条辨 [ M ]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5: 39 [ 4] 张喜奎. 试从 治未病 看温病 伏邪 说 [ J]. 陕 西中医学院学报 , 2002 , 25( 1) : 12- 15
实 用 中医 内 科 杂 志
90
J O URNA L O F PRACT I C AL TRAD I T IONAL CH INESE INTERNAL MED IC INE
N ov . 2 0 0 8 V o. l 22 N o. 11
祛痰化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探要

( 天津 市蓟县中医医院 , 天津蓟县


301900 / /男 , 1961 年生 , 主治医师 )
摘 要 : 动脉粥样硬化病在血脉 , 根在脏腑 , 本虚标 实 。 标实主 在痰瘀 痹阻 , 以痰浊 为重 。 祛痰 化瘀法 可改善 临床症状及心电图 、 调节血脂 、 抗 血小板凝集 、 稳定并改 善斑块 、 抗 血栓及 调节前列 环素 、 调节 脂质氧 化代谢 、 抑制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 关 键 词 : 动脉粥样硬化 ; 祛痰化瘀法 ; 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 R 54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671- 7813( 2008) 11- 90- 02 动脉粥样硬化 ( A S) 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最重 要因素之一。对于 A S 治疗方 法, 主要以限制高热 量饮食 , 防止肥胖 ; 调节血脂、 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 治疗; 对于严重的狭窄或闭塞的病变 , 可采取介入治 疗及旁路移植手术。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 药以其相对较小的毒副作用, 多种途径, 近年受到医 学界更多的关注。 1 中医病机 祖国医学 , 将 动脉粥 样硬化 多归属 于 胸 痹 脉痹 痰饮 眩晕 中风 等病症门类之中。近 年来,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痰浊血瘀理论受到广大学 者的关注。张红敏等 [ 1] 认为 , 痰瘀是 A S 慢性炎症 的主要病理产物 , 痰 瘀互结是 A S 慢性炎症的基本 特征。周仲瑛等 [ 2] 认为 , 动脉硬化病在血脉 , 根在脏 腑 , 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标实主在痰瘀痹阻 , 以痰 浊为重。于俊生等 [ 3] 认为 , A S 与瘀、 痰、 毒有密切的 关系。马晓昌等 [ 4] 对 73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 型 ,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 , 发现血瘀证患者冠状动脉发 生狭窄的机率和成度要高于其他证型。 痰的物质基础主要有 [ 5] : 血脂成分; 血黏成 分;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成份; 自由基。从 A S 的 发病和病变过程 , 不难看出, 不管是高脂血症、 胰岛 素抵抗还是炎症反应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自由基参 与 , 不管是 A S 的早期、 发展期、 还是晚期 , 都和 痰 证的物质基础密切相关。 此外, AS 的发生发展以动脉壁内皮细胞为始动 因素, 血小板黏附聚集 , 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和平滑肌 细胞增殖为主要环节 , 脂质侵入 , 动脉壁弹性纤维破 断。另外 , 采取各种手段, 如医疗保健措施、 体育锻 炼、 充分调动机体的积极性, 祛除 伏邪 , 防止疾病 于未发之时。从现实作用讲 , 伏邪的研究对许多疑 难、 危重、 复杂病证的 防治都有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 义。目前, 伏邪理论大多是被用来对疾病进行说理 和针对疾病发作期进行治疗 , 即使有针对伏邪发病 前提出治疗 , 也都局限于 缓则治其本 , 而忽略了 祛除伏邪于未发之时。正如张喜奎 [ 4] 所说: 伏邪学 说单纯继承了外感部分, 丢失了杂病的属性, 使这一 学说的适应性受到了限制 ; 忽略了治未病方面的研 究 , 使伏邪发病前的治疗几乎成为空白。 所以对于 坏, 引起动脉管腔狭窄为病理结果 , 这些属于中医的 瘀血 范畴。是属于 A S 的晚期阶段。 2 临床研究 改善临床症状及 心电图 赵然 [ 6] 用养血 通络 汤, 药用赤芍、 丹参、 红花、 清半夏等治疗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100 例, 25 天后自身前后对 照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结果 : 显效 51例 ,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 97 % 。王 军 [ 7] 把 112 例冠心病患者 随机 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 56 例 , 治疗组给予冠脉舒胶 囊 (薤白、 桃仁、 水蛭、 石菖蒲等 ) , 对照组给予复方丹 参片, 观察 3 组。结果: 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来 看, 治疗组总有效率 85 . 7 % , 对照组有效率 42 . 8 %。 调节血脂 抗血 小板 凝集 王 玉洁 [ 8] 将 65 例 A S 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的单双数分为通脉降脂治 疗组 ( 治疗组 ) 和洛伐他汀治疗组 ( 对照组 ) 。治疗 组用通脉降脂口服液 (川芎、 当归、 丹参、 三七、 大黄 等组方 ); 对照组用洛代他汀胶囊。 8 周后治疗组血 清 TC、 TG、 LDL - C、 白细胞介素 - 6 水平显著下降,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H PL - e) 水平显著提高。对 照组除 HDL - C 外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可见通脉 降脂口服液在降脂方面与洛伐他汀胶囊疗效相当。 稳定并改善斑块 陈可冀等 [ 9] 采用彩色多普勒 超声技术 , 观察口服消瘀片 ( 丹参水提 物和山楂醇 提物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纯中药制剂 ) 48 周后对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发现消瘀片可使软斑 和不均匀斑块面积明显缩小, 脂质代谢和颈动脉血 流参数明显改善, 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山楂精降 脂片。于蓓等 [ 10] 通过血府逐瘀浓缩丸防治 43 例冠 伏邪 说在疾病未发前的研究和应用更具有现实 作用 , 也更能体现伏邪学说的价值。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把伏邪理论在治未病以及预防疾病方面的应用 作为研究方向和重点 , 从而使其更具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浅谈伏气温病

浅谈伏气温病
受寒邪是温病 的病 因 ,所 以未 能全 部指导 温病 的治疗 。后
来 ,隋 ・ 巢 元 方 在 王 氏 之 说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发 展 ,突 破 了
“ 伏寒化温 ”论单一 因素 的局 限。金元 医家刘完素发前人 之 未发 ,认为伏 气 温病 四时 皆有 ,扩 大 了伏 气 温病 的 范 围。 明代 以前 ,伏气温 病学说 理论 较朴 素 ,自明 ・ 汪石 山提 出 了新 感温病 ,把 温病从病 因上 分为 三型 :伏 气温 病 、新 感 引动伏气而 以伏 气为 主者 、新 感温病 ,这一认 识一 直被后 世 医家所 接受和采用。
参 考 文 献
伏气 温病是 指感邪 后未 即时发 病 ,邪气 伏藏 ,逾 时而 发 的温病 ,属 于外感热病 的一种 … 。 其特点是 当邪气 侵犯人 体 时,由于体 质较 弱 ,邪气 不 能被 消灭 或排除 ,也 不能应 期发 病 ,而是 在一定 的条 件下 保持整体 的平衡 ,使 邪气伏 藏待 机 ,这种 潜伏 于体 内的邪 气叫 “ 伏气” 或 “ 伏邪” ,待 内外 环境 条件 发 生变 化 、有 利于毒邪时 ,或 “ 伏气” 自内而发 ,或 “ 伏气 ” 为 时令 之
候 。总之 “ 冬伤于 寒 ,春必病 温” 之意 甚广 ,一方 面说 明 冬时伤寒可 致伏气 温病 ,若 寒伤 ,患新感温病 和其 它一些 疾病 ,另 一方 面强调 了养精
防病 的重 要 性 。
3 伏气 温病理论的运用 伏气温病理论 在治疗 许多 传染性 疾病上 ,取 得 了巨 大
1 伏气 温病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 伏气 ”温病学说起 源于 《 内经》,后 经西 晋 ・王叔和 将 《 内经》 中有关的伏气 理论 加以引 申发挥 ,并 首先 阐述

孔光一辨治伏邪发热临证经验

孔光一辨治伏邪发热临证经验

孔光一辨治伏邪发热临证经验孔光一教授从事温病学理论研究与临床诊疗60 余年,擅长治疗肺系及发热性疾病。

对于发热性疾病,孔老强调伏邪致病的重要性,并根据患者体质、病邪属性、邪伏部位、邪正盛衰、治疗情况等影响伏邪发病的因素及伏而后发、诱因引动、反复发作等伏邪发病的特点,确立了清宣理肺、清化积毒、清解透达、和血泄热等治疗法则。

笔者有幸跟随侍诊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辨治伏邪发热的经验整理如下。

1 伏邪的内涵“伏邪”学说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关于伏气发病的论述而总结提炼出的温病发病学理论,与其相对应的是“新感”学说。

《素问》原意本为阐发六淫邪伏致病之理,并非专论温病伏发之论,然后世医家多据伏寒化温一条阐论温病发病机制,直至明清“新感”之说倡立,新伏之争风起。

孔光一教授认为,六淫皆可致伏,或因邪伏隐匿之处、或邪微正虚、或祛邪未尽,致使潜伏不发,或因外邪引触,或其他因素诱发;邪伏既发,并非皆为温病,邪有风寒暑湿燥火之别,伏处脏腑阴阳气血各异,所发之病亦有内外妇儿之分。

感邪虽可致伏,伏邪亦可内生,情志、劳倦、饮食、伤堕、虫疾等因素导致机体气血阴阳失调,痰湿瘀热内生,或调治不当,或邪势轻浅,致使邪毒内伏,迁延日久而发,亦属广义伏邪范畴。

将具有伏于体内而不即发作的病邪作为伏邪的内涵,并引入到现代临床中具有病原体不明、临床症状非病原微生物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诊疗过程,运用中医伏邪学说结合体质学说进行辨证论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重要的诊疗价值。

2 伏邪致病的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影响邪气伏而晚发的因素主要有体质状况、邪气属性及强弱、邪伏部位、病势进退与正气盛衰情况、治疗情况等。

邪气蛰伏,虽因邪势微弱、伏处隐匿、治不得法等致使过时而发,但邪气停蓄久稽,或损耗气阴,或灼烁营血,或酿痰聚湿积热成毒,必待条件成熟伺机而发,或待蓄积旺盛而发,或耗损正气乘虚而发,或遇外邪引动而发,或逢季节交替待时而发,或因情志过极、饮食劳倦内伤、失治误治等诱发。

伏气温病概念

伏气温病概念

伏气温病概念
伏气温病是指由于外界环境温度突变导致人体温度调节功能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和疾病的集合。

伏气温病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一种以温邪侵袭为主要病因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寒邪侵袭体内,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出现多种不适症状。

伏气温病的症状包括恶寒、寒战、畏寒喜暖、四肢冷、头痛、身体酸痛、腹痛、腰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

在中医中,这种病被归类为“寒邪侵袭”与“阳气不足”相关的疾病。

伏气温病的治疗主要以驱寒散寒为主,同时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中医常采用温经散寒、调和阴阳气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温补药物、使用艾灸、针灸等。

此外,适当保暖、合理饮食、增强体育锻炼也是预防和改善伏气温病的重要措施。

伏邪理论发挥

伏邪理论发挥

伏邪理论发挥
叶霜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学报》
【年(卷),期】2000(15)6
【摘要】外感热病一直是中医学发展的挑战与契机,而相应成熟起来的外感热病理论又往往拓展开去,更深广地指导和影响整个医学的认知和实践,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到金元之际的河间、易水学派的热病学说,到明清时期繁盛的温病学,均是如此。

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的漂移,西医学的碰撞,中医学及其热病理论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中医传统热病理论的组成部分的伏邪或伏气理论,其源起可上溯《内经》,其存废莫衷一是,该理论能够为中医学的实践提供什么贡献?本文撇开对该理论的源流考镜,名学思辨,试从其医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展开讨论,并以如下2条为讨论前提:(1)伏邪理论不是病因理论;(2)伏邪理论不仅限于伏气温病。

【总页数】5页(P17-21)
【关键词】外感热病;伏邪理论;中医药治疗
【作者】叶霜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
【相关文献】
1.伏邪理论发挥--七情伏邪学说的提出及论证 [J], 魏盛;王海军;乔明琦
2.诸温内发有表无表皆属于伏——仝小林教授伏邪理论诊疗思路探讨 [J], 赵锡艳;陶敏慧;逄冰;刘红梅
3.从伏邪理论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代谢记忆的理论探讨 [J], 高泓;谢春光;郭宝根;周飞
4.浅论伏邪理论中邪气伏匿的机理 [J], 冮顺奎
5.从伏邪理论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 [J], 罗成龙;韩浩;刘京丰;张志彪;张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伏邪温病?
具有免疫耐受现象的感染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液病

伏邪温病学说有无临床意义?
某青年男性,学生,体检发现乙肝“大三阳”, 无自觉不适,纳眠二便正常,舌脉如常。如何 治疗?
无证可辨?

指导上述疾病耐受期或缓解期的治疗
伏邪温病说的基本内容





伏邪的类型 伏邪的条件 伏邪的部位 引发因素 发出部位 伏邪传变 初起表现 初起治疗原则
郢书燕说
概述

西晋王叔和创立“伏寒化温”说和“伏气” 之名,吴又可《温疫论》之后始称“伏邪”
概述

宋金元时期得到不断充实。如韩祗和认为 不但有“伏寒化温”,还有“伏阳化温”; 刘河间认为伏邪温病不但发于春夏两季, 四时皆有。
概述

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刘吉人、柳宝 诒、王孟英等对伏邪的类型、条件、部位、 发病方式等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吴智兵
概念

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 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关于伏邪温病的争论
有无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学说有无临床意义? 伏邪温病的具体内容之争

病例
某青年男性,学生,体检发现乙肝“大三阳”, 无自觉不适,纳眠二便正常,舌脉如常。如何 治疗?
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导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内经•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 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 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