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1312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伏邪温病?
具有免疫耐受现象的感染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液病

伏邪温病学说有无临床意义?
某青年男性,学生,体检发现乙肝“大三阳”, 无自觉不适,纳眠二便正常,舌脉如常。如何 治疗?
无证可辨?

指导上述疾病耐受期或缓解期的治疗
伏邪温病说的基本内容





伏邪的类型 伏邪的条件 伏邪的部位 引发因素 发出部位 伏邪传变 初起表现 初起治疗原则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吴智兵
概念

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 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关于伏邪温病的争论
有无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学说有无临床意义? 伏邪温病的具体内容之争

病例
某青年男性,学生,体检发现乙肝“大三阳”, 无自觉不适,纳眠二便正常,舌脉如常。如何 治疗?
郢书燕说
概述

西晋王叔和创立“伏寒化温”说和“伏气” 之名,吴又可《温疫论》之后始称“伏邪”
概述

宋金元时期得到不断充实。如韩祗和认为 不但有“伏寒化温”,还有“伏阳化温”; 刘河间认为伏邪温病不但发于春夏两季, 四时皆有。
概述

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刘吉人、柳宝 诒、王孟英等对伏邪的类型、条件、部位、 发病方式等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概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导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内经•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 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 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