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形态特征

萨克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东起阿勒泰山、塔尔巴合台山以及天山山脉,西至里海的广阔无垠的土地上。公元前七世纪的塞种人以及公元前三世纪受北方匈奴的袭扰而西迁的大月氏和乌孙人就是现今哈萨克族的列祖先宗。据此推算,哈萨克族发展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由于历史上的战争以及文字、宗教的几经变化,哈萨克族文学和艺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很少,但民间文学和艺术却极为发达。它拥有丰富的品种和形式,以民歌内容而言就有牧歌、颂歌、情歌、婚礼歌、祝诞生歌、挽歌、宗教歌等,从民歌演唱形式来说又分为弹唱、独唱与对唱等。

哈萨克族是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千百年来过着随畜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和巍峨的高山是他们生存的理想环境。由于流动性较大,其民歌以其短小精悍、方便灵活的形式深深地扎根于草原和牧民之中。

哈萨克族民歌的旋律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他们那特定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特点以及长期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性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哈萨克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别具一

格的民歌,并伴随着民族的历史和发展不断流传至今,成为本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1 .旋律中的呼唤音调

由于哈萨克是游牧民族,随季节转场,长年居住在草原、森林与高山上,毡房与毡房之间相隔较远,户与户、人与人的交流和对话首先要以呼唤为开始,而他们放牧时又要时常对牛、羊、马高声地进行吆喝。牧人们对亲人或对大自然中一切生物、动物的呼唤所构成的音调,以及亲人们的对答所构成的上下句问答式这类民歌最基本的形态(如对唱中的双句结构)都具有牧歌或山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旋律中表现最普遍、最突出的就是呼唤音调。

哈萨克族民歌旋律中的呼唤音调最基本的形态就是调式属音到主音的上四度进行,或者用辅助音或经过音的装饰手法从属音过渡到主音,还可以将上四度音程扩展为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等不同的音程关系,甚至还可以采用模进手法在调式其他音级上出现,从而产生许多呼唤音调基本形态的变体。

从歌曲结构来看,这种呼唤音调一般出现在歌曲的曲首,还经常出现在曲首的句中,有时也会在歌曲中其他部位出现,无论大调、小调都是如此。

谱例1:阿勒空额尔①

上例《阿勒空额尔》为民歌中的独唱,A大调,第三

小节就是呼唤音调的基本形态――调式属音到主音的上四度进行,是在曲首的句中出现的。在该曲副歌的开始,呼唤音调在音程上作了扩展,是从调式主音到下中音的上行大六度跳进,紧接着第二小节又是属音到主音的上四度进行。从歌曲结构位置看,是在曲中出现的。

该文谱例2《阿果衣尕衣》是升C小调,其呼唤音调调式属音到主音的上四度进行出现在曲首句尾的第三小节。而谱例6《艾妮》也是A大调,呼唤音调却在曲首就出现了,是采用了经过音的方式从调式属音过渡到主音的。谱例3《褐色的鹅》中也在不同的位置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呼唤音调。这样的例子在哈萨克族民歌中非常多见,特征性很强,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详述了。

2.旋律中的高起低落

在哈萨克族民歌中还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歌曲开头第一句的句尾经常在调式主音的高八度上扬起,而结束终止却在调式主音的低八度上落下,形成了一种呼应和对答的形态,虽然调式有可能多种多样,但这种歌曲首尾的高起低落却形成了一种规律,较有特色。

哈萨克族民歌旋律中这种主音到主音的高起低落现象在冬不拉弹唱和对唱歌曲中更为常见,虽然有些千篇一律,但却也是本民族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因为这种歌曲中的高起低落曲体结构就犹如生活中的问答与呼应,符合事物

发展的一分为二与对立统一原则,自然也就符合各民族的艺术审美与心理需求了。

谱例2:阿果衣尕衣②

谱例《阿果衣尕衣》为升C小调,分为两个乐句。曲首上句的第三小节句尾采用了呼唤音调,在高八度主音上扬起,而下句句尾第五小节却停在了低八度的主音上,形成了歌曲的高起低落现象。该例实际为两句体呈变化重复关系的平行乐段,也就是两句前面一样而终止不同的“同头变尾”形式。

同样的情况在该文谱例3《褐色的鹅》中也可见到。当然,这种情况不仅局限在二句体的乐段,在哈萨克族民歌的大部分多乐句乐段或二段体中也是这样。

3.旋律中的长音拖腔

哈萨克族民歌中的长音拖腔现象也是一大特点,这种特点在弹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前面谈到民歌旋律中的高起低落一般都是在曲首和曲末的句尾用较长时值的长音来体现的。除此之外,长音拖腔现象在乐段结构内部也非常普遍。这种歌曲一般在演唱中必须要有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进行伴奏,凡演唱到长音拖腔时,无论高音低音,冬不拉那急促的弹奏都犹如鼓点般密集,衬托着演唱者的声音,把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似乎,在哈萨克族民歌中没有了这种演唱伴奏方式,没有了这种长音拖腔,情感表达就

不能到位,就不算是真正的哈萨克族民歌了。

谱例3:褐色的鹅

上例《褐色的鹅》为A大调,两句体乐段。上句为11小节,下句为19小节。上句第五小节本该结束,但第六小节采用经过音方式的呼唤音调从调式属音过渡到主音,在虚词上形成了15拍的长音拖腔。下句从第五小节最后一个字开始,包括虚词在内,直到主音结束,长音拖腔长达45拍。该例充分表明,在哈萨克族民歌中,特别是冬不拉弹唱或用冬不拉伴奏的民歌中,这种长音拖腔现象不但普遍,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4.旋律中的模仿进行

哈萨克族民歌旋律发展的另一种手法是模进。这种手法属于动机式发展,民歌的核心种子材料在不同的高度上严格或变化出现,不仅节省了音乐材料,使旋律的主题形象十分鲜明,常常成为扩展音乐结构规模的便捷手段,而且使民歌的调性有了新的变化,丰富了旋律,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