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演变
中国书法书体演变史

柳公权( , -)
– ( : 柳公权; : 柳公權; : ǔ ōá) (–), (诚悬),
.
– , ',, ' . ,'
"".
印刷体:宋体、仿宋、黑体
– 宋体: – 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
且一般是横细竖粗, – 仿宋体:
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
黑体: 又称方体或等线体,字形端庄,笔画横
( : 隸書; : 隶书; : ìū; : 隷書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书) (草书) , .
隶书特点: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 直画短,呈扁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 尾”、“一波三折”
– 中国书法的种类: – 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 – 汉字的演变: –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草书 行书 楷书
一、甲骨文
–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 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 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 骨文,又称为 “殷契”,是殷 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 (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 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 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 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 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 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 一段时期
颜筋柳骨
颜真卿 柳公权
– , “ ”; ’ ,
. , , .,
中国书法演变史

甲骨文和金文合称“大篆”。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 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
三、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公元前221年),取消其 他六国的异体字,在秦国原 来使用的大篆籀(zhou)文 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 的统一文字。一直在中国流 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 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 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 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 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 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 较多采用。
赵孟頫的《胆巴碑》
• 赵孟頫,元代最著名的大书法家, 在遍学晋唐名家书法特别是王羲之、 王献之书法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道 媚蕴籍的书法风格,人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 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楷书特点
•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 法圆熟、世称“赵体”
六、草书
•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 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 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 之草书.成熟于东晋,盛唐继续发展。有章草 (隶草)、今草、狂草之分。 特点:结构简约、 笔画连绵、勾连 不断,书写自由。
小篆特点:
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 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所有横画和竖画等 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 寓圆,圆中有方,隶, 是汉字中常见的 一种庄重的字体。 隶书起源于秦朝, 在东汉时期达到 顶峰,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之 称。
• ②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 扁; • ③隶书的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 方笔和圆笔兼用。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书法逐渐形成了七种不同的书体,每一种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书法风格。
本文将以中国书法史上七种书体的演变为主题,探讨其起源、特点和影响。
第一种书体是隶书,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朝,是中国书法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隶书以刚劲有力的笔画和规范的结构而著称,它保持了古文字的特点,字形严谨,笔画间的衔接紧密有序。
隶书的典范代表是《兰亭序》,它以优美的文字和流畅的布局展示了隶书的独特魅力。
第二种书体是楷书,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楷书整齐划一,结构规范,书写工整。
它是中国书法中最常用的书体,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楷书的代表作品有《乾隆御笔》等。
楷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种书体是草书,草书是隶书和楷书的衍化体,以潇洒奔放的笔触和独特的形态而著称。
草书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唐朝文人墨客的最爱。
草书的特点是写意性强,形态自由,书写速度快。
它的代表作品有《怀素碑》等。
草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自由和富有个性,打破了传统的规范和束缚。
第四种书体是行书,行书是隶书、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是宋朝时期的产物。
行书在书写速度和书法艺术之间取得了平衡,形成了一种中庸之道。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结构严谨,字形秀美。
它的代表作品有《东坡先生帖》等。
行书的出现使书法艺术更加灵活和自如,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第五种书体是草隶书,草隶书是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以骨骼粗壮、行云流水的笔画而著称。
草隶书在元朝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了元代书法的代表。
草隶书的特点是字形规整,笔画丰满,极具力量感。
它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帖》等。
草隶书的出现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形式和表达,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六种书体是隶变体,隶变体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体,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形态而著称。
隶变体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明代书法的代表。
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从甲骨文到行书

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从甲骨文到行书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
它既是文字的书写方式,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甲骨文到行书,探讨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
1. 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它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
甲骨文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作为卜辞记录和祭祀仪式的记录。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态刚劲古拙,笔画刻画简练,象形意味较强。
2. 隶书时期:隶书起源于秦朝,流行于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种规范字体。
隶书形态严谨,笔画舒展有序,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隶书在归宗兼白和杨修的修订下,发展为两种主要风格:汉隶和魏碑。
汉隶以清秀潇洒著称,而魏碑则以矫健刚劲而著名。
3. 楷书时期: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它是中国书法中最为通用的字体形式。
楷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以刘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名垂千古。
楷书的特点是形态规整、笔画平稳、布局谨慎,给人以稳重庄重的感觉。
4. 行书时期:行书是楷书与草书的结合体,是一种书写速度较快,具有奔放飘逸之美的字体形式。
它主要出现在晚唐时期,是张旭所倡导的一种书写方式。
行书的笔画流畅自然,勾勒线条有力,带有一种舒展灵动的美感。
5. 草书时期:草书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极富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字体形式。
它以快速书写、奔放激荡的笔画为特点,具有一种别样的艺术美感。
草书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表达出书法家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是表达自由和个性化的重要工具。
6. 楷隶书时期:楷隶书是楷书和隶书的结合形式,于唐朝初期兴盛起来。
它的书写方式是综合了楷书的规范和隶书的刚劲,因此在书写上更具有变化和创新。
楷隶书具有明朗秀丽的特点,既展示了楷书的法度,又保留了隶书的威严。
虽然以上只是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中的几个重要节点,但它们却代表了书法艺术不同时期的风貌和特点。
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书法家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使得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成为了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书法的发展史演变过程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 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明中至清——抒情扬理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 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 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感谢欣赏
一、隶书始创于秦朝,由篆书发展而来。有秦隶、汉隶。汉隶在 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
二、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三、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四、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 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
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 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二、东汉
汉代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 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 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 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 “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隋唐五代——求规隆法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 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书法
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 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 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中国书法一直散 发着东方艺术之美,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
放异采。
一、商至西汉
中国字体演变史

中国字体演变史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汉字。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字体的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方面。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早期。
它们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
甲骨文的特点是笔画较粗,字形较为简单,表现力较强。
甲骨文虽然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演变。
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为钟鼎文或铜器文。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因此金文大多是一些记录贵族事务的铭文。
金文的特点是笔画较细,字形较为复杂,表现力较强。
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汉字体系。
3.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一种标准字体,也称为秦篆或史籀篇。
小篆的特点是笔画匀称,字形规整,美观大方。
小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第一次规范化,为后来的汉字书写和印刷奠定了基础。
小篆虽然已经非常规整,但是还有很多繁琐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简化。
4.隶书隶书出现在小篆之后,逐渐取代了小篆成为官方文书。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的特点是字形扁平,笔画简化,书写方便。
隶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书写效率,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5.草书、楷书和行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是隶书基础上的进一步演变。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连绵,字形潦草,难以辨认;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分明,字形规范,易于学习;行书则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既有草书的流动感,又有楷书的规范性。
这三种字体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包括文学作品、碑帖、信函等等。
总之,中国字体的演变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多种形式的变化。
这些字体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书法字体历史演变顺序

书法字体历史演变顺序
书法字体的历史演变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用于商代的祭祀和卜辞记录,其字形粗犷简洁。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的一种书法字体,用于铭文和铭文刻经,字形变得更加规整,笔画清晰明朗。
3. 隶书:隶书是秦代的一种字体,用于行政文书的书写。
其特点是笔画流畅,用笔准确,规整且行笔速度快。
4. 草书:草书是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主要用于速写和书写诗文。
草书的字形略显潦草,笔画连绵流畅,且笔画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5. 隶篆书:隶篆书是隶书和篆书的结合体,主要用于刻石、铭文和印章。
字形清晰、刻意和谐,同时保留着隶书的特点。
6. 楷书: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也是现代书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楷书的字形规整、笔画端正,结构准确。
7. 行书:行书是楷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字形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保留了楷书的规整与端正,又有草书的流畅和韵律感。
8. 草隶书:草隶书是行书和草书的结合体,字形自由流畅,笔
画间有连绵不断的书写能量。
以上是书法字体历史演变的主要顺序,每个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代表了不同的时期和书法家的造诣和个性。
中国书法书体演变史

小篆特点: 笔画复杂,形式奇古,笔划粗繁,追求对称
四、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 是汉字中常见的 一种庄重的字 体,。隶书起源 于秦朝,由程邈 整理而成,在东 汉时期达到顶峰, 书法界有“汉隶 唐楷”之称。
隶书特点: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 呈扁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乙瑛碑》
印章(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 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 文,凹下的叫阴文. 阳文 凸起的花纹。 字是红色,称朱文。 阴文 凹入的花纹。字是 白颜色,称白文。
阴
阳
二、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 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 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 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 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 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 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 “金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 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王羲之东晋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印刷体:宋体、仿宋、黑体
宋体: 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字体。笔 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 仿宋体:
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 黑体:
又称方体或等线体,字形端庄,笔画横平 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
过 过 过
宋体 仿宋 黑体
印章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 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 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 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 “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 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 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 防”、“图章”、“符”、“契”、“押”、“戳子” 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 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 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 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 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 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 行石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史演变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甲骨文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从书法角度欣赏,甲骨文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
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基调与韵律。
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金文就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依附于青铜器、铸鼎的祭祀礼器,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
钟鼎文中以《司母戊鼎》、《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在秦统一中国前,通行文字繁杂,互通甚难很不规范,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瞧,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就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
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就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就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就是碑刻,精妙绝伦。
同时,为了字的方整与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
这种字体,上承篆书与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
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就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就是如此。
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与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
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
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
《宣与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
”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就是行书。
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与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
一类就是草书书家,以张芝为代表,张芝也被世人称为“草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就是各种书体交相大发展的时期。
在发展中,书法艺术形成如下特点:其一,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
后世的技法在此基础上虽有所丰富与变化,但不再有本质突破。
三国时期汉字书写发展为真书阶段,真书就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书体,一般认为它就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就是“楷模”,因此一直流传至今。
其字方笔直势渐占主导地位,横笔尽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笔势,撇捺亦不向上挑出并缩短长度。
钟繇被尊称为“楷法之祖”。
东晋王羲之,正、行、草各体皆精,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就是这一时期的精品。
其二,书法走向完全自觉的阶段,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
史载:师宜曾在酒店壁上作书,观者纷至,致使酒店兴隆。
其三,文人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技法功夫、审美风貌上孜孜以求。
书法艺术上出现了贴与碑两种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婉丽风流与雄奇朴拙的书法艺术境界,尤其就是楷书与行书,已达到成熟阶段。
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大批文人荟萃江东。
美丽富饶的江南风光,使书法家们在艺术上更讲求遒润婉媚。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衍变出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
三国(魏)时期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成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
陆机《平复帖》就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
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就是以楷书书体为胜。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两晋最有创新意义的就是创造其流美飘逸的行书,其代表作“三希帖”,即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等。
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两晋的王羲之,世人称其为“书圣”。
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称其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似又重复汉碑之辉煌。
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等。
唐代文化辉煌灿烂,名家辈出,灿若繁星。
整个唐代书法,从六朝书法遗法中蝉脱而出,以楷书为主流,结构严谨笔法具臻。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
稍晚的孙过庭、李邕、陆柬之、怀素、张旭等一大批书法家也都有相当的成就。
唐玄宗时,以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与张旭的草书号为“三绝”。
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
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
柳公权就是继颜真卿之后的重要书法家,其字遒劲圆润,楷法精严。
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基本已全部确定。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就是书法家们开始以书法抒发个人意趣,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就是杨凝式。
杨凝式擅长楷、行、草书,并按唐代书法发展的脉络上溯魏晋书法。
融入楷、行、草书与篆、隶二体的结构与笔法,创造出一种楷兼行、行兼草、并寓篆、隶遗意的新风貌。
宋代书法尚“意”,就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超脱更新。
字体已无大的建树与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
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
书法于法度之外,多几分意趣内涵。
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就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她们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
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极浓,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以顿挫为含蓄,结构矫侧练达,神采淋漓;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
元代书法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书法总的趋势就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有创新。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就是赵孟頫。
赵孟頫擅长篆、隶、楷、行、草诸体,她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欧体、颜体、柳体并称“中国书法四体”,成为后代临摹的主要书体。
她的书法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在元朝书坛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但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已独到之处。
她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邓文原、赵孟頫、鲜于枢,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
明朝中期,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就是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
此四人中,以祝允明成就最巨,其小楷直追晋唐,而行书、行草、章草、今草诸体皆善。
另外,在祝、文、王等周围,还云集着一批书法家。
如陈淳、文彭、文嘉、周天球、王穉登等人,都就是属于吴门四派的书法家,所以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
晚明书坛,徐渭、邢侗、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许友、米万钟等人继起,开始了一种复古运动,书风离俗而趋雅。
其中影响最大,开一代书风的应推董其昌。
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
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就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清初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因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
乾隆在位很久,而且嗜书又深,尽力搜集历代名迹,命梁诗正摹刻《三希堂法帖》,因此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
帖学书法家中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
清代金石日出甚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加之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
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的境地。
可谓就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大景观。
邓石如就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擅长四体书与篆刻,创造了富有金石气的风格。
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宏恢,有独特的风貌。
二者就是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何绍基的行草熔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
赵之谦的楷书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折的北魏碑体,而且她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北魏体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法影响极大。
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兼书法家,如“扬州八怪”等,都有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近代,书法艺术更就是多姿多彩,隶行书、隶草书、隶篆书、草篆、行书、隶书、篆书综合的现代书法等等,百家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