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扶贫开发的现状及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扶贫开发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四川扶贫开发总的现状特点是,一方面成效巨大,需要巩固提升,另一方面任务艰巨,需要不懈努力。

(一)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全社会大力关心支持下,我省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到1978年底,全省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由1949

年的4389万人减少到260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80%下降到%。进入新世纪,我们组织实施《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各级财政、各行各业、扶贫社团、社会各界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各类扶贫资金1000亿元以上。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性专项扶贫资金亿元。我们在贫困地区先后开展了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社会扶贫、牧区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村道扶贫、沼气扶贫等扶贫项目。形成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惠农政策扶贫和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九年来,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成效。

一是贫困人口继续减少。2008年底,扶贫统计监测表明,全省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万人,贫困发生率由%下降%。以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千百年来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一举全面解决,农村扶贫进入了一个低保救助和扶贫开发双轨运行的新阶段。2008年与2000年相比,我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62元、增长倍,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达到228元、增长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5元、增长倍。

二是生产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底,全省9020个省定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式的新村扶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民生存条件优化,总体上出现了新设施、新产业、新生活、新环境、新风尚“五新”格局。全省专项扶贫开发项目累计覆盖贫困户132万户、万人,新增改田改土95万亩、新增

及改扩建公路10万多公里、新增经济林272万多亩、新增及改良人工草场309万多亩、新增蓄水量2984万多立方米、新增灌面227万多亩;扶贫新村建设中,建设人工机压井12万多口、蓄水池和山平塘6万多口、引水渠(管)万多公里,输电线路6218公里。

三是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底,全省人畜饮水工程累计解决了贫困地区570万人、505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移民搬迁项目使全省12万户、50多万贫困人口走出了高寒山区、深山区、石山区和水淹区,摆脱了地域致贫的桎梏。在甘孜、阿坝州牧区实施“人草畜”三配套建设项目,使万户牧民摆脱了贫困。“藏区牧民定居”和“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全省贫困户人均住房达到18平方米。同时,在扶贫新村建设中,广泛开展改房、改厕、改圈、改厨和建院坝等活动,极大缓解了贫困农民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民族地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全省实施教育资助行动,从2007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做到应免尽免,解决了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问题。到2009年底,劳务扶贫挂牌基地学校81所、劳务转移培训万人、输出贫困户农民工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723万人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明显增强。贫困村文化、广播、电视、电话等普及率大有提高,贫困群众市场观念增强,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农村扶贫开发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展示了党的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新理念,充分展示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发努力。这为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扶贫开发面临的严峻挑战。

扶贫开发虽然成绩巨大,成效显著,但是当前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全省来看,扶贫的严峻挑战集中反映在七个方面:一是贫困地域广。目前,我省有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国的%,160个县(市、区)有扶贫任务,占全省总县数的%。21个市(州)均存在贫困区域和贫困农户。

二是贫困人口多。根据扶贫统计监测,2008年末全省还有近420万贫困人口。目前,我们正在36个重点县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从国家试点的情况推测,我们试点地方的贫困发生率可能也会超过%。据省民委对我省51个民族县(区)的调查,按1196元标准测算,截止2009年底这51个县(区)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三是贫困程度深。1978年我省贫困标准为80元,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7元,贫困标准与纯收入之比为1:,而2009年的扶贫标准1196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为1:。贫困程度在不断加深。特别是民族地区,有的还处于“原始贫困”状态,部分农牧民至今仍过着“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原始农耕游牧生活;凉山彝区的一些地方处于“土豆酸菜型”温饱状态,人畜混居现象还很严重。

四是返贫问题重。因灾因病、就医就学、市场波动、天然林禁伐、金融危机等,都导致相当部分人口返贫。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仅我省藏区就有万人返贫。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农房重建户户均负债约4万元、人均万元,还有村内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益设施建设集资与投工投劳。加之灾前部分农户已在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建房,地震后又继续负债重建农房,这部分群众负债更重、贫困程度更深。

五是代际传递性凸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贫困,许多是暂时性的贫困、是一代人中阶段性的贫困,别说一项大的政策、一个好的举措,就是一个有效的“偏方”,也可以药到病除。进入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贫困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特点:持续性的、终身的、代际性的贫困,具有很强的传递性,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通江县文胜乡文溪口村6社66岁的李元弟,一家4口,另外3人皆属病残,就靠他一人种田过活。自上世纪60年代初来,一直处于绝对贫困

之中。该社32户、137人,像李元弟这样贫病交加、赤贫如洗的持续性贫困户就有4户,占贫困户的四成以上。

六是隐性化较强。现在虽然许多地方看上去解决了温饱,但事实上贫困问题隐性化十分突出。首先是来自政府、统计部门的数字并不准确,这些部门公布的数字远远高于群众的实际收入,不能准确反映群众的贫困状况。在四川开展了“万村扶贫”,这之外的贫困人口有近40%,约400万人,游离于扶贫规划之外,没有纳入到扶贫之中。近年来,大兴产业扶贫,在很多村都存在个别或几个富裕户,几家人的高收入一摊进人均,就造成几个村都脱贫的假象,在一个乡或一个县,也不凡这种现象。

七是区域性突出。四川的贫困问题重点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这些地区“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特点十分突出。三州民族地区,扶贫重点县与非重点县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在革命老区中,巴中、广元两市11个县(区)全部是革命老区、其中有6个重点县,也全部是“”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县(区),其中极重、重灾县有8个。两市经济总量小,2009年人均GDP仅7126元,为省平均水平的%;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1元,为省平均水平的%。有农村贫困人口万人、占全省万的%,贫困发生率%。目前还有2个乡镇、641个村未通公路,万人饮水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