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锁定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王玉平(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卫华(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一大组疾病,有的是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神经节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围生期损伤、感染、神经安定药物)。

西医学名肌张力障碍英文名称dystonia 所属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主要病因遗传因素目录1 疾病分类2 病因及发病机制3 临床表现▪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手足徐动症▪书写痉挛4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鉴别诊断5 疾病治疗▪药物治疗▪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6 疾病预后7 疾病预防疾病分类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性、节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

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早,症状可能越严重,波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越大。

发病年龄越大,肌张力障碍越可能保持其局灶性。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指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到躯体的一部分,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等。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一个以上相邻部位,如Meige综合征(眼、口和下颌),一侧上肢加颈部,双侧下肢等。

累及一侧身体时称偏侧肌张力障碍,一般由对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至少一个节段,加上一个以上其他部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最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绝大部分是由定位在9q32-34的DYTl基因突变所致,外显率为30%~50%。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所致。

运动障碍性疾病之肌张力障碍的诊疗

运动障碍性疾病之肌张力障碍的诊疗

第五节 肌张力障碍
临床表现
6.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
➢ 症状具有昼间波动,一般在早晨或午后症状轻微 ,运动后或晚间加重。此种现象随年龄增大会变 得不明显,一般在起病后20年内病情进展明显, 20~30年趋于缓和,至40年病情几乎稳定
➢ 对小剂量左旋多巴有戏剧性和持久性反应是其显 著的临床特征
➢地西泮2.5~5mg、硝西泮5~7.5mg或氯硝西泮1~2mg ,3次/日
➢氟哌啶醇、酚噻嗪类或丁苯那嗪
➢左旋多巴
对一种特发性扭转痉挛变异型有戏剧性效果
➢巴氯芬和卡马西平
第五节 肌张力障碍
治疗
注射A型肉毒素
➢局部注射疗效较佳,注射部位选择痉挛最严重的 肌肉或肌电图显示明显异常放电的肌群。 ➢剂量应个体化,疗效可维持3-6个月,重复注射有 效
指有明确病因的肌张力障碍,病变部位包括纹状 体、丘脑、蓝斑、脑干网状结构等处
感染、变性病、中毒、代谢障碍、脑血管病、 外伤、肿瘤、药物
第五节 肌张力障碍
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明: 曾报道脑内某些部位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和5-羟色胺等递质浓度异常。可能存在额叶运动 皮层的兴奋抑制通路异常,而导致皮层感觉运动 整合功能障碍
第五节 肌张力障碍
治疗
➢ 局灶型或节段型肌张力障碍:首选局部注射A型 肉毒素
➢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宜采用口服药物加选择性局 部注射A型肉毒素
➢ 药物或A型肉毒素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可考虑外 科治疗
➢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需同时治疗原发病。
第五节 肌张力障碍
治疗
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
苯海索20~30mg/日,分3~4次口服,可能控 制症状
第五节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肌张力障碍(TBD)是一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肌肉过度紧张、抽搐和不协调运动。

肌张力障碍包括多种类型,如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症、帕金森样综合症、震颤麻痹综合症等。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液检测结果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

下面将介绍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诊断指南: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变化情况,包括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肉僵硬等。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肌肉和运动功能,观察是否存在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不协调等症状。

3.神经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以帮助鉴别肌张力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4. 血液检测:可以测定血清中特定标志物的水平,如帕金森病的标志物为α-synuclein。

还可以检测其他相关指标,如血清铜蓝蛋白等。

5.脑电图(EEG):可以观察脑电波的异常变化,帮助判断肌张力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6.遗传学检测:对于早发性肌张力障碍,一些家族性和遗传性因素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遗传学检测可以帮助确定诊断。

二、治疗指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肌张力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帕金森病药物、抗震颤药物、抗抽搐药物等。

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肌肉放松、增强肌力、改善运动协调性等方式来缓解肌张力障碍的症状。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热敷、理疗、康复训练等。

3.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肌张力障碍患者,药物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脑深部电刺激(DBS)和肌肉松弛剂注射,手术治疗需要慎重选择,风险与利益需要充分评估。

总结: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血液检测结果。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可作为辅助。

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

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
7.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用于对糖皮质激素和 传统 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无效的MG患者,特别是抗MuSK 抗 体阳性的MG患者。
作为成年MG患者单一治疗药物,推荐剂量为375 mg/m2体外 表积,静脉滴注,每周1次,22 d为一疗程,共给药4次
各种治疗的起效时间
治疗方法 吡啶斯的明 血浆置换 静脉丙球
临床分类
•Osserman分型
Ⅲ 型——重度激进型,起病急、进展快,发病 数周或数月累及咽喉肌;半年内累及呼吸肌, 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生活不能自理
Ⅳ 型——迟发重度型,隐袭起病,缓慢进展。2 年内逐渐进展,由Ⅰ型、ⅡA、ⅡB型进展而来, 累及呼吸肌
Ⅴ型——肌萎缩型,起病半年内可出现骨骼肌萎 缩、无力
预后
谢谢!
二、肌电图检查
单纤维肌电图(SFEMG) 使用特殊的单纤维 针电极通过测定“颤抖〞(Jitter)研究神经-肌肉 传递功能,“颤抖〞通常15~35 us;超过55us为“颤抖 增宽〞,一 块肌肉记录20个“颤抖〞中有2个或2个 以上大于55us那么为异常。 检测过程中出现阻滞 (block)也判定为异常。SFEMG并非常规的检测 手 段,但敏感性高。SFEMG不受胆碱酯酶抑制剂影响。 主要用于眼肌型MG或临床疑心MG但RNS〔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 未 见异常的患者。
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脑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 肉更容易受累〕
眼外肌受累最为多见,常以对称或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或) 双眼复视为首发病症,也可出现眼球活动障碍等
咽喉肌受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鼻音、饮水困难、声 音嘶哑等
面肌受累可致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苦笑 或呈肌病面容
临床表现
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困难 颈肌受累,以屈肌为著,出现头颈活动 障碍、抬头困难或不能 肢体各组肌群可累及,以近端为著 呼吸肌受累可致呼吸困难、无力,局部 患者可出现肌无力危象,需人工辅助呼 吸 特点: 表现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晨轻暮重, 疲劳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可从一组肌肉无力开始,在一至数年内 逐步累及其它肌群

肌张力异常讲课PPT课件

肌张力异常讲课PPT课件
病例二:患者李某,女性,63岁,因“行走不稳伴双下肢僵硬1年”就诊,诊断为帕金森病,肌 张力异常表现为双下肢铅管样强直。
病例三:患者王某,男性,28岁,因“左上肢不自主抖动半年”就诊,诊断为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异常表现为左上肢屈肌群痉挛。
病例四:患者赵某,女性,52岁,因“颈部不自主扭动3个月”就诊,诊断为痉挛性斜颈,肌张 力异常表现为颈部肌肉持续收缩。
章节副标题
定义与分类
肌张力异常是一 种神经系统疾病, 表现为肌肉紧张 度异常,影响运 动功能。
肌张力异常分为 肌张力增高和肌 张力减低两种类 型,每种类型有 不同的表现和病 因。
肌张力异常可能 是遗传、脑损伤、 药物副作用等多 种因素引起的。
肌张力异常对患 者的生活质量和 健康状况产生负 面影响,需要及 时诊断和治疗。
肌张力异常的康复与护理
章节副标题
康复训练计划
制定康复训练计 划的目的和意义
康复训练计划的 制定原则和依据
康复训练计划的 实施步骤和方法
康复训练计划的 评估和调整
家庭护理与日常注意事项
家庭护理:对患者进行日常 生活照顾,协助完成日常活 动
日常注意事项:注意患者的 饮食、运动和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肌张力异常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章节副标题
诊断标准与流程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症状、家族史、用药情况等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肌肉、关节、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液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以进一步确诊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要点
肌张力异常的诊断依据 肌张力异常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肌张力异常的鉴别诊断方法 肌张力异常的鉴别诊断标准
物理疗法

首次公布:肌张力障碍分型以及表现症状

首次公布:肌张力障碍分型以及表现症状

首次公布:肌张力障碍分型以及表现症状肌张力障碍基因组学解析肌张力障碍是世界发病率排名第三的运动障碍。

统计发现,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14~21%。

国内各种类型肌张力障碍患病率高达39/10万。

概述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运动障碍,其特征在于持续的或间歇的肌肉收缩,导致通常重复的动作和/或姿势异常。

肌张力障碍通常有肢体扭曲,有典型发作动作,并且伴随震颤。

肌张力障碍常常因自主运动引发或恶化,且伴有过度的肌肉活化。

肌张力障碍临床上可以根据发病年龄、症状部位、发作周期和相关特征来分类(例如,孤立型肌张力障碍 -发病特征除了震颤就只有肌张力问题相关的运动异常;组合型张力障碍 -该病发作特征除了肌张力问题,还有其它运动障碍;复杂型肌张力障碍 – 该病有其他神经系统或全身性症状)。

常用30岁作为早发性和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分类的年龄切点。

在大部分病例中,肌张力障碍并发运动异常、姿势异常。

一些肌张力障碍,如“睑痉挛”和“喉肌痉挛”,和姿势异常无关,它们的特征是在眼睑或喉部发生非自主收缩,分别影响了眼睑或喉的开关。

肌张力障碍的发病率孤立型肌张力障碍在2012年的患病率约为16.43,其它类型的肌张力障碍,暂时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数据。

最常见的类型是成人发病型局部肌张力障碍。

它是世界排名第三的运动障碍。

在英国,大约有70000个受累者,其中还包含有8000名儿童和青少年(2012年统计数据)。

根据另一项统计数据,遗传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其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1%;散发型病例,其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14%[2]。

该病在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有报告指明,国内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为3.4万~10万,发病率为0.2/10万,各种类型肌张力障碍患病率为39/10万[3]。

肌张力障碍的原因遗传性肌张力障碍可以通过遗传模式和基因或染色体位点进行分类。

迄今为止,根据潜在的遗传原因,已明确分出12种以“DYT”命名的肌张力障碍(孤立型和组合型肌张力障碍)和多种复杂型肌张力障碍。

中国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病性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体是其主要的责任抗体,该疾病可累及全身骨骼肌,临床特点为波动性无力和病理性疲劳。

尽管大部分患者在常规免疫治疗(激素和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下可明显改善症状,但仍有10%~20%的患者对常规免疫治疗药物反应有限,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易反复,难以达到症状缓解或微小状态的治疗目标,被称为难治性MG,其住院率、病死率、机械通气使用率更高,医疗花费更多。

目前国内外对难治性全身型MG尚缺乏诊疗指南和共识,为了便于在临床研究中对难治性gMG的诊断标准形成共识,为难治性gMG的诊疗方案及新型靶向药物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依据,制订本共识。

难治性gMG的诊断标准尽管国内外难治性gMG的诊断标准各异,但大多根据常规免疫治疗的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危象发生次数、挽救治疗次数以及减药后能否持续缓解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价。

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及编写组专家讨论的初步意见,我们达成了本共识中难治性gMG的诊断标准。

一、基本条件1. 符合中国MG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版)中的诊断标准。

2. 患者的重症肌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6分,且眼肌评分小于总分50%。

二、诊断条件1. 足量足疗程使用至少2种常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激素及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后,干预后状态为无变化或加重。

2. 足量足疗程使用至少2种常规免疫治疗药物后,PIS 为改善,但MG-ADL评分仍≥6分且至少持续半年。

3. 足量足疗程使用至少2种常规免疫治疗药物后,PIS 为缓解或改善,但在规律减量免疫治疗药物过程中,仍有每年≥2次的疾病症状加重(MG-ADL评分≥6分)。

4. 发生危象后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和大剂量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等多种免疫治疗且积极控制感染后,仍因MG所致呼吸肌无力而无法脱机拔管超过14 d的患者。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肉。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局灶型: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 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
痉挛性斜颈等。 2.节段型:
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
肌张力障碍等。 3.多灶型:
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二、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三)根据病因分型 1.原发性或特发性:
的其他特征, 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
森综合征等。 4.发作性肌张力障碍:
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 常➢。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KD, DYT-9),
➢ 依由据突诱然的发动因作素诱发的;不同分为 ➢➢发三作由性种跑过主步度、要运游动形泳诱式等发持:的续运运动动障诱碍发(P;ED, DYT-10),
效用, 无人观察时好转,心理治疗、自我放松及明确疾病性质
后可好转 甚至痊愈。
2.器质性假性肌张力障碍: 眼部感染、干眼症和眼睑下垂应与眼睑痉挛鉴别; 牙关紧闭或颞下颌关节病变应与口一下颌肌张力障碍鉴别; 颈椎骨关节畸形,外伤、疼痛或眩晕所致强迫头位、先天性颈
肌力量 不对称或第Ⅳ脑神经麻痹形成的代偿性姿势等应与痉挛性 斜颈鉴别。
➢ 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引起局部的化学性去神经支配作用, 可迅速消除或 缓解肌肉痉挛, 重建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力量平衡, 改善肌肉异常或 过度收缩相关的疼痛、震颤、姿势异常、运动障碍等表现, 明显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故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手段。
➢ 美国国立卫生院推荐肉毒毒素用于眼睑痉挛、内收型痉挛性构音障碍、 下颌闭合型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和痉挛性斜颈的治疗。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三、药物治疗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

4、小舞蹈病:
两者均多发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都可有下肢步态颠簸,易跌倒等症状,都可于睡眠时消失。但小舞蹈病发
病前常有咽炎、呼吸道感染、发热等A型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有舞蹈样动作、共济失调、肌力和肌张力减退这三
联征。具体表现为近端肌肉为主的迅速的、不能控制的、跳跃式的无规律的不自主动作,面部常有鬼脸样动作,出现
噘嘴、挤眉、眨眼、伸舌等。精神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轻。肌力和肌张力减退可引起特征性的旋前肌症,一般不产
生躯干扭转样特异姿势。
5、手足徐动症:
以局限于远端肌肉蠕动样缓慢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通常不侵犯近端肌肉,亦不产生持续性扭曲、挛缩等改变。
治疗:
1、镇静剂: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硝西泮等对减缓痉挛及痉挛引起的疼痛有一定帮助; 2、抗胆碱能药:常用苯海索,2~4mg,每日3次; 3、左旋多巴: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疗效显著,较小剂量(125~250mg/天)可取得明显而持久的疗 效; 4、氟哌啶醇:可能有效,从小量开始(1mg,每日2次),逐渐增量,需注意其椎体外系反应; 5、GABA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对部分病例有效,从5mg/次,每日3次开始,逐渐加量至20~30mg/d。 6、A型肉毒素注射:对局限性肌张力不全可用肉毒素A注射,注射部位选择痉挛最严重的肌肉或肌电图 显示明显异常放电的肌群,剂量根据受累的肌肉不同。疗效可维持3~6个月,重复注射有效。 7、手术: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获一定缓解。外周手术、丘脑损毁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术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早期诊别与病例分析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又称为伴有明显昼间波动的遗传性肌张力障碍。
1、流行病学: 本病起病缓慢,多于儿童期发病,少数起病于50~60岁,女性多见。 2、临床表现:表现为上肢或下肢的肌张力障碍和异常姿势或步态,通常下肢首发,腿部首先受累,表现为 间歇性肌 肉发僵,经常跌倒,有时出现怪异步态、足屈曲或外翻。躯干肌肉也可受累,颈后仰及痉挛性也可 发生。也可合并运动迟缓、齿轮样肌强直、姿势障碍等帕金森综合征表现。 3、症状特点:症状具有昼间波动,晨轻暮重,一般在早晨或午后症状轻微,运动后或晚间加重,睡眠后明 显减轻或消失,随年龄增大晨轻暮重现象可不明显。 4、显著特征:小剂量左旋多巴对肌张力障碍及帕金森症状有显著疗效,且疗效持久。长期服用无需增加剂 量,且不会出现左旋多巴的运动并发症。 5、发病预后:一般发病后4~5年内肌张力障碍累及全身,20年内病情进展明显,20~30年趋于缓和,至40年 病情几乎稳定。儿童起病者,若未能得到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可能会使患儿的骨骼生长及肢体发育受到 影响,如脊柱侧弯、足畸形等。

指南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

指南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

指南| 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

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种共患病,部分患儿表现为难治性。

201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制定了《儿童抽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建议》,近年来又有新的认识。

为了提高儿科及相关专业临床医师对TD的规范诊疗水平,避免误诊误治,制定此实用版,并更新了TD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部分用药,增加了难治性TD的治疗、TD教育干预和预后评估等内容。

11.1一般特征TD的起病年龄为2~21岁,以5~10岁最多见,10~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

1.2抽动分类及特点1.2.1抽动分类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其中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

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2类,有时二者不易分清。

40%~55%的患儿于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sensory tics),被认为是先兆症状(前驱症状),年长儿尤为多见,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觉。

1.2.2抽动特点抽动表现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

(1)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2)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出现新的抽动形式;(3)症状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4)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非持久性存在,且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

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感染、被人提醒等。

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1.3共患病约半数患儿共患1种或多种行为障碍,被称为共患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学习困难(learning difficulties,LD)、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ED)、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behavior,SIB)、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暴怒发作等。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RehabilitationEvaluation康复评定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精品课程系列肌张力的评定一、肌张力的基本概念、肌张力肌张力(muscletone)是肌肉组织在其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微小的不随意收缩。

正常肌张力有赖于完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肌肉收缩能力、弹性、延展性等因素。

、正常肌张力的特征近端关节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时收缩。

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姿势不变的能力。

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独立运动的能力。

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正常肌张力分类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分静止性肌张力: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触摸肌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断。

姿势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过程中通过观察肌肉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

运动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通过检查相应关节的被动运动阻力来判断。

、异常肌张力分类肌张力的水平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害而增高或降低。

根据患者肌张力与正常水平比较可将肌张力异常分为肌张力过强(hypertonia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过低(hypotonia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障碍(dystonia肌张力损害或障碍)。

肌张力正常被动运动可感到轻微的抵抗(阻力)当肢体运动时无过多的沉重感肢体下落时可因此而使肢体保持原有的姿势。

肌张力过低被动拉伸所感到的抵抗低于正常阻力当肢体运动时可感到柔软、沉重感当肢体下落时肢体无法保持原有的姿势。

肌张力过强被动拉伸所感到的抵抗高于正常阻力。

、常见的肌张力异常临床常见的肌张力异常有痉挛僵硬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弛缓、痉挛(spasticity)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

肌张力障碍诊疗规范2023版

肌张力障碍诊疗规范2023版

肌张力障碍诊疗规范2023版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种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导致重复运动、姿势异常或二者兼有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病。

肌张力障碍性运动通常具有模式化、有扭转动作的特征,可伴有震颤,经常由主动运动启动或加重。

【病因与发病机制】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其中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由基因突变所致。

自1991年OZeIiUS等在9号染色体发现了第f致病基因(z»m)以来,至少已有28个致病基因被定位。

【临床分类】肌张力障碍有许多分类方法,目前最新的由国际专家共识委员会修订的分类方法(2013)从两条主线(临床特征和病因学)进行了阐述,参见表23-6-4-1。

表23-6∙4-1肌张力障碍的分类按临床特征分类按病因学分类1.按肌张力隙碍本身的临床 1.按神经病理学改变分特征分(1)有神经系统退行性变(1)按起病年龄分的证据1)婴儿型:出生至2岁(2)有结构性病变的证据2)儿童型:3~12岁(3)无神经系统退行性3)少年型:13~20岁变/结构性病变的4)成人早期型:21~40岁证据5)成人晚期型:>40岁 2.按遗传性或获得性分(2)按肌张力障碍范围分(1)遗传性1)局灶性肌张力隙碍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节段性肌张力障碍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多灶性肌张力隙碍3)X-性连锁隐性遗传4)偏身肌张力障碍4)线粒体遗传5)全身性肌张力隙碍(2)获得性(3)按病程分1)围产期脑损伤1)稳定型2)感染性疾病2)进展型3)药源性(4)按变异性分4)中毒性1)持续性5)血管性2)活动特异性6)肿瘤性3)日发性(白天)7)脑外伤4)发作性8)精神心理性2.按肌张力障碍相关的特(3)原发性征分1)散发性(1)肌张力障碍伴/或不伴其他运动2)家族性障碍1)单纯肌张力障碍2)联合性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联合其他运动障碍)(2)肌张力障碍合并其他神经系统或系统性疾病的表现【病理】原发性扭转痉挛可见非特异性的病理改变,包括壳核、丘脑及尾状核的小神经元变性消失,基底节的脂质及脂色素增多等。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症状?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症状?

肌张力障碍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肌张力障碍症状,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的早期症状,肌张力障碍有什么表现?得了肌张力障碍会怎样?以及肌张力障碍有哪些并发病症,肌张力障碍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肌张力障碍常见症状:发作性睡眠、儿童型肌张力障碍、构音障碍、红细胞增多*一、症状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类目前尚不统一。

肌张力障碍的各种分类与临床特点相关,主要根据肌张力障碍的受累肢体和部位,可能造成肌张力障碍的原因,发病时的年龄等。

1.国内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2006年第1版)介绍如下分类(1)按病变累及部位分类:①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影响躯体某部,如痉挛性斜颈、痉挛性发音困难(声带)、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书写痉挛(一侧上肢)、职业性痉挛、足肌张力障碍等。

②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表现节段性分布特点,如颅-颈部肌张力障碍,上肢伴或不伴中轴、头颈部肌张力障碍,下肢伴或不伴躯干肌张力障碍,躯干-颈部(不影响头面部)肌张力障碍等。

③多部位肌张力障碍:累及身体2个以上不靠近部位。

④广泛性肌张力障碍:影响广泛的躯体范围。

⑤偏侧性肌张力障碍:仅累及单侧身体。

(2)按病因分类:①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多在小儿发病,表现步行障碍及运动减少,躯干姿势异常,腰部明显向前弯曲,日内症状波动明显,晨轻,午后至傍晚加重,呈进行性发展,L-dopa疗效显著,本病与Parkinson病可能有类似之处。

②症状性肌张力障碍:如脑性瘫痪、累及基底核的脑卒中、Wilson病、Hallervorden-Spatz病、脑炎、脑肿瘤、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等伴肌张力障碍,Parkinson病有时可伴肌张力障碍。

2.上海史玉泉等主编的《实用神经病学》(2004年第3版)则主张以下分类(1)按肌张力障碍范围的分类:①局限性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仅累及眼睑部肌群者,称眼睑痉挛(blepharospasm);累及口周及下颌肌群者,则称为口下颌肌张力障碍(oromandibular dystonia);疾病累及喉部肌群称为痉挛性构音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疾病累及颈部肌群称为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疾病累及前臂和手部,称为书写性痉挛症(writer cramp)。

2020年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1911年Oppenheimsh首次提出变形性肌张力障碍一词,描述具有异常运动、姿势扭转及肌张力波动变化的一种疾病[1]。

1984年国际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会顾问委员会提出了肌张力障碍的定义: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2]。

这个定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临床医生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普遍接受并采用。

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定了我国首个肌张力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肌张力障碍领域的规范诊断和治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

近10年来,国内外在肌张力障碍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特别是在遗传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4-5],以脑深部电刺激为代表的治疗方法在疑难病例的治疗上获得突破[6-7],对于肌张力障碍的定义、分类、诊断、评价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组的临床经验,制定了《肌张力障碍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一、肌张力障碍的定义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运动障碍,其特征是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引起的异常运动和(或)姿势,常重复出现。

肌张力障碍性运动一般为模式化的扭曲动作,可以呈震颤样。

肌张力障碍常因随意动作诱发或加重,伴有肌肉兴奋的泛化[8]。

“肌张力障碍”可用于描述一种具有独特表现的不自主运动,与震颤、舞蹈、抽动、肌阵挛等类同;也可用于命名一种独立的疾病或综合征,其中肌张力障碍症状是唯一或主要的临床表现,肌张力障碍是神经系统运动增多类疾病的常见类型。

肌张力障碍作为不自主运动的一种形式,常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9]。

1.缓解技巧/感觉诡计(alleviating maneuvers/sensory tricks/gestesantagonistes):用于纠正异常姿势或缓解肌张力障碍性运动的随意动作,通常是涉及受累部位的简单运动,而不是用力对抗肌张力障碍症状。

2.镜像肌张力障碍(mirror dystonia):一种对侧运动诱发的单侧肢体的姿势或运动,与肌张力障碍的特征相同或类似,常见于受累较严重的一侧肢体。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异动症
AD
16
DYT10

发作性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复视、间歇性痉挛性截瘫
AD
1p21
DYT9
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发作性运动/非运动诱发性异动症
AD
2q33-25
DYT8

成人发病,局灶性的或多灶性
AD
18p11. 3
DYT7

颅、颈、肢体肌张力障碍
AD
8p21-p22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AD
14q13
DYT14

颅、颈、臂肌张力障碍
AD
1p36
DYT13
Na+/K+ ATP酶 α 3
快速起病,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AD
19q
DYT12
Є-sarcoglycan
儿童或青少年发病,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小剂量酒精有效
AD
7q21
DYT11
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局灶型: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 障碍、痉挛性斜颈等,单一部位肌群受累。 2、节段型: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等,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3、多灶型:两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全身型:下肢与其它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 的组合。 5、偏身型: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 张力障碍
眼睑痉挛的鉴别诊断
偏侧面肌痉挛 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抽动症 张睑失用 迟发性运动障碍 强迫症
可与颈部肌张力障碍混淆的症状或疾病
骨科疾病 环枢椎不全脱位、颈椎间盘病变、颈部韧带缺如、松弛或损伤、获得性骨骼损伤(感染、肿瘤、变性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 后颅窝肿瘤、Arnold-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 眼外肌麻痹、斜视、动眼失用、局灶性癫痫 其它类 肌肉及相关软组织异常、先天性斜颈、慢性颈部疾患x线治疗后的纤维化、局部感染、歇斯底里的姿势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脑影像学在肌张力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1.对成人发病、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 不推荐进行常规的脑影像学检查, 因为检查显示无异常所见。 2.筛查或排除继发性肌张力障碍需行脑影像学检查, 特别是肌张力障碍症状累及较为广泛的儿童或青 少年患者。 3.除非怀疑脑钙化, 脑MIR检查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价值优于脑CT。 4.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更复杂、高超的影像学技术,包 括脑容量形态测量、弥散加权成像、功能核磁共 振成像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或分类具有任何价值。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神经内科 张红
一、肌张力障碍的定义
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 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
二、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一)根据发病年龄分型
1.早发型:
≤26岁,一般先出现下肢或上肢的症状, 常常进展累及身体其他部位。
2.晚发型:
>26岁,症状常先累及颜面、咽颈或上肢肌肉, 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主要对发作性运动性肌张力障碍有效.
3.抗精神药物(IV级证据):
有Ⅳ级证据的研究报道应用经典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或哌迷清可以缓 解肌张力障碍的症状。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三、药物治疗
(一)口服药物 4.多巴胺能药物(IV级证据):
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包括复方左旋多巴、麦角已脲、麦角溴胺等。 儿童期发病,全身及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患者,治疗应首选左旋多巴; 小剂量开始,50—75mg/d,必要时逐渐加量,试用4~12周无效后撤药, 以排除DRD的诊断。 故推荐在左旋多巴诊断性试验结果肯定后开始左旋多巴的长期治疗,并 根据临床反应进行剂量调整。 排除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后,首选抗胆碱药。
(二)选择性外周神经和肌肉切除:
适用于药物治疗或反复肉毒毒素注射没有反应的痉挛性斜颈患者, 必要时可以附加肌肉切除术。
(三)射频毁损:
单侧或双侧丘脑或苍白球立体定向射频消融一直是严重和难治性肌 张力障碍首选的外科治疗方法,但只有少量数据可用来比较丘脑毁 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的疗效。
肌张力障碍 局灶或节段 注射肉毒毒素 全身或节段 左旋多巴
1.对发病年龄小于30岁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 推荐DYT-1基因检测 及相关遗传咨询。 2.对发病年龄大于30岁,但有早发病的罹患亲属, 也可进行诊断性的DYT-l基因检测。 3.对发病年龄大于30岁,表现为头颈部肌张力障碍,亦无早发病的罹患亲属, 不推荐进行诊断性的DYT-1基因检测。
4.对无症状的个体,包括年龄小于18岁、家族成员有罹患肌张力障碍者,不 推荐进行诊断性的DYT-1基因检测。仅凭阳性的基因检测(DYT-1等)结果不 足以诊断肌张力障碍,除非临床上表现出肌张力障碍的特征。 5.对所有早发、诊断不明的肌张力障碍患者,应当试用左旋多巴诊断性治疗。 6.对肌阵挛累及上肢或颈部的患者,尤其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应检测DYT11基因。 7.对PNKD应检测DYT-8基因。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三、药物治疗
(一)口服药物 1.抗胆碱能药物(III级证据)包括苯海索、普罗吩胺、苯扎托品等。
苯海索可用于全身和节段型肌张力障碍,对儿童和青少年可能更为适宜。 对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抗胆碱能制剂常有 较好疗效。 对抗精神病药物、甲氧氯普胺等引起的急性肌张力障碍,主要也使用抗 胆碱能制剂。
五、关于肌张力障碍诊断原则 和方法的推荐要点
(一)诊断和分类
1.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和分类与临床上恰当的处置、 预后判断、遗传咨询及其治疗高度相关。 2. 神经系统检查仅能临床上鉴别原发性肌张力障 碍与肌张力障碍叠加综合征,不能区别遗传变 性病和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不同病因。
五、关于肌张力障碍诊断原则 和方法的推荐要点 (二)遗传学检测在诊断和咨询中的应用
抗胆碱能制剂
巴氯芬 氯硝西泮 劳拉西泮 替扎尼丁
抗胆碱能制剂
巴氯芬 卡马西平 丁苯那嗪等
外科手术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谢 谢
三、肌张力障碍的诊断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可分为3步:
首先明确是否肌张力障碍, 其次肌张力障碍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 最后明确肌张力障碍的病因。
四、肌张力障碍的鉴别诊断
1.精神心理障碍引起的肌张力障碍:
特点为常与感觉不适同时出现,固定姿势,没有感觉诡计效用, 无人观察时好转,心理治疗、自我放松及明确疾病性质后可好转 甚至痊愈。
5.偏身型:
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 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二、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三)根据病因分型
1.原发性或特发性:
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现,
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病, 如:DYT-1、DYT-2、DYT-4、DYT-6、DYT-7、DYT-13型肌张力障碍。

鞘内注射巴氯芬应用于严重的全身型肌张力障碍。 特别是伴有严重痉挛状态的患者可能从中受益。 总体上不同中心的治疗结果变化很大。 目前所有报道都是Ⅳ级证据, 没有证据支持该项治疗优于其他治疗。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四、神经外科治疗
(一)脑深部电刺激术(III级证据):
对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持续电刺激已应用于各种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主要是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一、一般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 心理治疗、 家庭社会支持、 功能锻炼及中医治疗等, 可应用于所有肌张力障碍患者, 作为临床治疗的基本内容。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二、病因治疗
明确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对其长期、根本的治疗最为关键! 目前仅对一些症状性肌张力障碍采用特异性治疗。 与wilson相关的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可用D-青霉胺或硫酸锌促 进铜盐排泄.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可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 药物诱发的患者可及时停药并应用拮抗剂治疗, 由精神抑制剂引起的急性肌张力障碍主要使用抗胆碱能制剂, 裂孔疝-斜颈综合征在胃都手术及病因治疗后斜颈及异常运 动可完全消失。
5.肌松剂:
巴氯芬为GABA受体激动剂,对部分口-下颌等局灶或节段型肌张力障 碍可能有效,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予以评价。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三、药物治疗
(二)肉毒毒素治疗(A级推荐)
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引起局部的化学性去神经支配作用,可迅速消除或 缓解肌肉痉挛,重建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力量平衡,改善肌肉异常或 过度收缩相关的疼痛、震颤、姿势异常、运动障碍等表现,明显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故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手段。
美国国立卫生院推荐肉毒毒素用于眼睑痉挛、内收型痉挛性构音障碍、 下颌闭合型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和痉挛性斜颈的治疗。 欧洲神经病学协会也推荐A型肉毒毒素作为原发性头面或颈部肌张力障 碍的一线治疗(A级)。 书写痉挛的患者可以考虑肉毒毒素治疗(c级)。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三、药物治疗
(三)鞘内注射巴氯芬(IV级证据)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局灶型: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 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节段型:
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等。
3.多灶型:
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
4.全身型:
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
2.器质性假性肌张力障碍:
眼部感染、干眼症和眼睑下垂应与眼睑痉挛鉴别; 牙关紧闭或颞下颌关节病变应与口一下颌肌张力障碍鉴别; 颈椎骨关节畸形,外伤、疼痛或眩晕所致强迫头位、先天性颈肌力量 不对称或第Ⅳ脑神经麻痹形成的代偿性姿势等应与痉挛性斜颈鉴别。 其他需鉴别的还有: 僵人综合征、后颅窝肿瘤、脊髓空洞症、裂孔疝一斜颈综合征等所表现 的不正常姿势或动作。
4.发作性肌张力障碍:
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 依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分为 三种主要形式:
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KD,DYT-9), 由突然的动作诱发; 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ED,DYT-10), 由跑步、游泳等持续运动诱发; 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NKD,DYT-8), 可因饮用酒、茶、咖啡或饥饿、疲劳等诱发。
2.肌张力障碍叠加:
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与其他的运动障碍疾病有关, 没有神经变性病的证据, 如:DYT-3、DYT-5、DYT-11、DYT-12、DYT-14、DYT-15型肌张力障碍。
二、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3.遗传变性病:
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 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五、关于肌张力障碍诊断原则 和方法的推荐要点
(三)神经生理检测在肌张力障碍诊断 和分类中的应用
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或分类不推 荐常规的神经生理检测。 但是,在某些仅凭临床特征不足 以诊断的病例,对其异常表现应 用神经生理检测手段进行观察、 分析是辅助诊断的有力工具。
五、关于肌张力障碍诊断原则 和方法的推荐要点
二、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5.继发性或症状性:
肌张力障碍是已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一种症状,病因多样, 如脑外伤后、颅内感染后、接触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等。 以下临床线索往往提示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起病突然,病程早期进展迅速; 持续性偏身型肌张力障碍; 早期出现固定的姿势异常; 除肌张力障碍外存在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早期出现显著的延髓功能障碍,如构音障碍、口吃和吞咽困难 混合性运动障碍,即肌张力障碍叠加帕金森症、肌强直、肌阵挛、 舞蹈动作及其他运动; 成人单个肢体的进展性肌张力障碍; 成人发病的全身性肌张力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