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6 2010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刘书瀚 张 瑞 刘立霞∗
摘 要:本文以1997、2002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已
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以及生产性
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均呈现不断升级趋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
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显著的互
动关系,但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研究对于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产业关联;中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和高成长性等特点,贯穿于生产过程上游、中游、下游各个环节,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很强的关联效应(曹毅等,2009)。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电子计算机、交通等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工业以及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粘合剂”作用。因此,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探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从理论层面上看,国内外学者主要从需求、供给、互动、融合等角度进行了分析。“需求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Cohen和Zysman(1987)指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几乎就没有对服务的需求。二是“供给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效率的前提和基础。Grubel和Walker(1996)指出,生产性服务∗刘书瀚、张 瑞、刘立霞,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邮编:300134),E-mail:Liushuhan@。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创新”(项目编号:0813JY119)、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构建与天津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0ZLZLZF06400)、天津商业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1110)的研究成果。
65
刘书瀚、张 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66
业是提高商品生产率、发挥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互动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吕政等(2006)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融合论”认为,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呈融合趋势,二者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周振华(2002)对这方面的研究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从实证分析方法上看,基于数据的来源不同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基于统计年鉴数据的计量分析。顾乃华等(2006)采用DEA 方法和面板数据,分析了转型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指出在转型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陈宪、黄建峰(2004)对中国31个省市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提高制造业生产率的三倍。二是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产业关联分析。Guerrieri 和Melician (2003)对OECD 六个代表性国家的投入产出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决定其国际竞争力水平。李冠霖(2002)、薛立敏等(1993)在这方面研究成果被引用得较多。 从以往的文献梳理来看,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宏观层面分析多,微观行业内作用机理分析少。此外,在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多数学者根据需要从特定的服务部门出发来界定生产性服务业,导致其研究的结果无法达成一致。鉴于此,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2007年的3张中国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关系。
二、研究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是一种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完整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包括中间使用、最终使用、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四部分。本文将服务业中用于中间使用的部分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而用于最终使用的部分界定为消费性服务业,按照这种划分方法,并不存在明确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具体部门,而是每个特定的服务部门都具有一定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这样也避免了不同年份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的不同所导致的不可比性。本文主要选取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四个指标,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来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
1.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M )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计算公式为: 1n
i i i M m H ==×∑(1,2,,i n = ) ⑴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No.6 2010
67
其中,i m 为第三产业中第i 产业的增加值,i H 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三产业中第i 行业的中间需求率。 2. 中间需求率(i H )
中间需求率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 产业的中间需求量之和与第i 产业的总需求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1
1
n
ij
j i n
ij
i
j x
H x
Y ===
+∑∑(1,2,,i n = ) (2)
其中,1
n
ij j x =∑、
i Y 分别为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 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和最终需求量。这一指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即原材料为各产业所需求。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量越高,表明该产业越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由于任何产品不是作为中间产品就是作为最终产品,即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率=1。 3. 中间投入率(j F )
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和总投入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11n
ij
i j n ij
j
i x F x
N ===
+∑∑(1,2,,j n = ) (3)
其中,1
n
ij i x =∑、j N 分别代表国民经济中第j 从产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该指标反
映各产业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各产业购进的原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某产业的中间投入=该产业的中间产品投入+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折旧,营业盈余),且有,附加值率+中间投入率=1。 4. 感应度系数(i S )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由于感应度系数是从生产部门出发反映提供中间产品部门受各部门变动影响的状况,所以也称为前向关联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1211
11n
ij j i n n
ij n j A n S A ====
∑∑∑(i ,j =1,2,3,…,n ) (4)
其中:i S 为i 产业部门受其他产业的部门影响的感应度系数,ij A 为里昂惕夫逆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