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院系:000
专业:000
学号:0000000000
姓名:00000
2015年6月20日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从事的各项建设。
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对于深刻认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极为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实践没有止境,探索也没有止境。
随着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也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更趋成熟和完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验
引言
张洁老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讲述,并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并重点关注中国历代领导人有关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简单的介绍了下社会建设的内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第三部分介绍了历代中央领导人的社会建设思想的经验与总结;第四部分介绍了新时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第五部分论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开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当代形态。
十七大以来,全党不断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一、社会建设的含义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词是胡锦涛主席提出来的。
他强调社会建设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重。
至此,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步入了人们的视野。
社会建设的含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陆学艺对社会建设的定义是:“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从事的各项建设”。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建设是一种机制,在社会领域当中起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作用,是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和危机的新机制,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探源
1.协调各种经济社会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社会制度确立之初。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围绕解决主要矛盾而展开,在社会建设方面可以说还没有展开。
当时,在国际纷繁复杂的大背景和国内初步稳定的形势下,我国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与矛盾,成为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领导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积极的探讨,为社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关注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提出了“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的社会公正思想。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社会主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指出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
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
”
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增添,是社会主义内容的新贡献。
中国十三大,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面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③我们党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不断推进社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改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建设目标。
总的来说,邓小平关于初级阶段的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是对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动力,是中国革命的二次革命。
改革不是对原有制度的否定,而是在不改变现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对社会关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制度进行的变革。
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文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得四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就是统筹兼顾。
胡锦涛主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并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际,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改革开放,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社会各个环节相互协调。
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发展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发展模式、建设模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经过了时间的积累,实践的检验,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道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扩充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营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现实意义
1.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是一种符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合理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超越其他社会制度,其根本的优越性在于,不仅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而且“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坚强社会建设,不仅够促使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而且可以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弥补前期发展中出现的缺
漏,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真实地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
这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有力的证明。
2.营造了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开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通过健全和完善权利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缓解过去发展中产生的利益不均衡的状况,特别是解决与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从而消除或缓和社会矛盾。
同时通过社会结构的重构,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社会关系的调整,提升社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构建一个结构更趋合理、运行更趋规范的有序社会,推动我国社会领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格局,从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这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也可以防止因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现代化“断裂”,规避社会发展风险、减少社会发展代价,避免拉美国家遭遇的“现代化陷阱”,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顺利推进。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深刻总结了我党和国外一些执政党历年执政的经验和教训,深化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引我们从社会建设的宏观视野审视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原丽红,张荣华.“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
[2]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12, 13, 15, 35, 39, 28, 19~22,35, 36,285.
[3]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6,19,19,29,29~31.
[4] 张云飞.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门户网站.
[5] 记者李章军.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
常性根本性工作[N].人民日报,2011-02-24(1).
[6] 高红,刘凯政.社会质量理论视域下中国包容性社会建设的政策构建[J].学习与实践,2011,(2).
[7] 袁浩,马丹.社会质量视野下的主观幸福感——基于上海的经验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4).
[8] 魏礼群.社会体制改革是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N].社会科学报,2012-06-07(3).
[9] 秦德君.中国社会体制问题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