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心电图的原理动画课件(80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看下页
0 -90
电压表(mv)
生理盐水 心肌细胞
水 槽
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内外各种离子 的浓度有很大差别。细胞内钾离子(K+)浓度 约为细胞外 K+ 浓度的 30 余倍;与此相反,细 胞外钠离子( Na+ )浓度则远高于细胞内 Na+ 浓度。至于阴离子,在 细胞内以蛋白阴离
子的浓度为高,而在细胞外液以氯离子 (阴离子)的浓度为高。
J点
向内的 Na+ 流与向外的 K+ 流迅速达到 平衡,使细胞内电位接近零电位水平,在 动作电位曲线上形成一高平线,称为动作 电位2相。相当于单极电图或临床心电图的 S-T段。
请看下页
+2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2 相末时,细胞膜对 K+ 的通透性 大大增加,故 K+ 从膜内高浓度处加速 外渗,使细胞内电位迅速下降,变为 负电位,相当于单极电图或临床心电 图的T波。
一组典型的心 电图波形是由下列 各波和波段所构成:
R
P Q
P,QRS,T
T
S
P
QRS
T U
P-R
ST
1、P波:反映心房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 代表激动从窦房结通过房室交界区到心室肌 开始除极的时限; 3、QRS波群: 反映心室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4、T波: 代表心室肌复极过程所引起的电位变化; 5、S-T段: 从QRS波群终点到达T波起点间的一段水平线; 6、Q-T间期: 从QRS波群终点到达T波终点间的时限; 7、U波:代表动作电位的后电位。
请看下页
+2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T
3
当细胞内电位终于恢复到-90毫伏 并维持在此水平上,即为静息膜电位, 这个时期称为4相。4相相当于单极电图 或临床心电图T波后的等电位线。
请看下页
+20 0
1
R波
2 3
T
0
-60
4
-90 (mV)
ST
从0相开始到4相开始的时 间称为动作电位的时限,相当 于Q-T间期。
请看下页
复 极
1
2
3
0
4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极时,探测电 极对向电源(即面对除极方向)产生向上 的波形,若背向电源(即背离除极方向) 则产生向下的波形,若探测电极在细胞中 部则记录出双向波形。
请看下页
探测电极部位和波形与心肌除极方向的关系
电穴 (-) 除极方向 电源 (+)
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 向相同,但复极化过程的电 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 因此记录的复极波方向与除 极波相反。
激刺
+20 0
R波
0
-60 -90 (mV)
复极时,细胞膜对 Na+ 的通透性迅速降 低,对K+ 的通透性重新升高,使细胞内K+ 又 开始外渗,因而细胞内正电位迅速下降,接 近零电位水平,此时期称为动作电位1相。相 当于单极电图或临床心电图的J点。
请看下页
+20 0
1
R波
0
-60 -90 (mV)
一、心肌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1、静息膜电位: 近年来通过电生理学的研究,用微电极的一端刺 入正常静息状态下的单一心肌细胞,把电位计的正极 端与此微电极相连,电位计的负极端放在细胞外液中 并与地相接,使细胞外液的电位为零。这时所测得的 细胞内电位约为 -90毫伏,即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 内电位比细胞外电位低90毫伏,这种静息状态下心肌 细胞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膜电 位。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外带有正电荷,膜内 带有同等数量的负电荷,称为极化状态。
刺
激
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除极,心肌细胞内电位变化
由激动所产生的跨膜电位,称为跨膜 动作电位,简称动作电位。心肌细胞激动 后,膜表面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 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 除极在动作电位曲线上表现为一骤升 线,称为动作电位0相。0相相当于单极电 图或临床心电图的R波。
请看下页
除 极
2、动作电位: 当心肌细胞膜某点受刺激时,受刺激处的细 胞膜对Na+ 的通透性突然升高,而对K+的通透性 却显著降低,因此细胞外液中的大量 Na+ 渗入到 细胞内,使细胞内Na+ 大量增加,细胞内电位由 -90 毫伏突然升高到 +20 ~ +30 毫伏(跨膜电位逆 转)。
请看下页
+20
-90
电压表(mv)
请看下页
除极
电穴
也称为偶极子
电源
电源(正电荷)在前,
电穴(负电荷)在后。
- +
电穴
除极 电源
激刺
除极时,电流自电源流入电穴, 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百度文库扩展,直到 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完毕。
请看下页
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 带负电荷,称为除极状态。由于细胞的 代谢作用,使细胞膜又逐渐复原到极化 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复极过程。 复极与除极先后程序一致,即先除 极的部位先复极,但复极化的电偶是电 穴在前,电源在后,并缓慢向前推进, 直至整个细胞全部复极为止。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本图可见窦房 结形成起搏后,迅 速将冲动通过传导 系统传至心脏各部 形成心肌整体的电 活动,然后心肌形 成机械性收缩。
按照心脏激动的时间顺序,将此体 表电位的变化记录下来,形成一条连续 曲线,即为心电图。在正常情况下,每 次心动周期在心电图上均可出现相应的 一组波形。
本图可见窦房 结形成起搏后,迅 速将冲动通过传导 系统传至心脏各部 形成心肌整体的电 活动,然后心肌形 成机械性收缩。
请看下页
在实验的条件下, 由于复极与除极的程序 相同,即电穴在前电源 在后,故在单极电图所 记录的复极波 (T 波 ) 与 除极波 (QRS 波群 ) 方向 相反。
T
需要注意,在正常人的心电图中,记录到 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 个心肌细胞不同。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 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 向心内膜方向推进,是因为心外膜下心肌的温 度较心内膜下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 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 发生较早。
请看下页
+2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QT间期 T
3 4
二、除极与复极过程的
电偶学说
1、除极的电偶学说: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 阳离子带正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 离子带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 不产生电位变化。
请看下页
探测电极
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阈刺激), 其通透性改变,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 发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 使该处细胞膜外的正电荷(钠离子)迅速进入 细胞膜内,此时该处细胞膜外呈负性电位,而 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 形成一对电偶(也称为偶极子)。
0 -90
电压表(mv)
生理盐水 心肌细胞
水 槽
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内外各种离子 的浓度有很大差别。细胞内钾离子(K+)浓度 约为细胞外 K+ 浓度的 30 余倍;与此相反,细 胞外钠离子( Na+ )浓度则远高于细胞内 Na+ 浓度。至于阴离子,在 细胞内以蛋白阴离
子的浓度为高,而在细胞外液以氯离子 (阴离子)的浓度为高。
J点
向内的 Na+ 流与向外的 K+ 流迅速达到 平衡,使细胞内电位接近零电位水平,在 动作电位曲线上形成一高平线,称为动作 电位2相。相当于单极电图或临床心电图的 S-T段。
请看下页
+2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2 相末时,细胞膜对 K+ 的通透性 大大增加,故 K+ 从膜内高浓度处加速 外渗,使细胞内电位迅速下降,变为 负电位,相当于单极电图或临床心电 图的T波。
一组典型的心 电图波形是由下列 各波和波段所构成:
R
P Q
P,QRS,T
T
S
P
QRS
T U
P-R
ST
1、P波:反映心房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 代表激动从窦房结通过房室交界区到心室肌 开始除极的时限; 3、QRS波群: 反映心室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4、T波: 代表心室肌复极过程所引起的电位变化; 5、S-T段: 从QRS波群终点到达T波起点间的一段水平线; 6、Q-T间期: 从QRS波群终点到达T波终点间的时限; 7、U波:代表动作电位的后电位。
请看下页
+2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T
3
当细胞内电位终于恢复到-90毫伏 并维持在此水平上,即为静息膜电位, 这个时期称为4相。4相相当于单极电图 或临床心电图T波后的等电位线。
请看下页
+20 0
1
R波
2 3
T
0
-60
4
-90 (mV)
ST
从0相开始到4相开始的时 间称为动作电位的时限,相当 于Q-T间期。
请看下页
复 极
1
2
3
0
4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极时,探测电 极对向电源(即面对除极方向)产生向上 的波形,若背向电源(即背离除极方向) 则产生向下的波形,若探测电极在细胞中 部则记录出双向波形。
请看下页
探测电极部位和波形与心肌除极方向的关系
电穴 (-) 除极方向 电源 (+)
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 向相同,但复极化过程的电 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 因此记录的复极波方向与除 极波相反。
激刺
+20 0
R波
0
-60 -90 (mV)
复极时,细胞膜对 Na+ 的通透性迅速降 低,对K+ 的通透性重新升高,使细胞内K+ 又 开始外渗,因而细胞内正电位迅速下降,接 近零电位水平,此时期称为动作电位1相。相 当于单极电图或临床心电图的J点。
请看下页
+20 0
1
R波
0
-60 -90 (mV)
一、心肌的除极和复极过程:
1、静息膜电位: 近年来通过电生理学的研究,用微电极的一端刺 入正常静息状态下的单一心肌细胞,把电位计的正极 端与此微电极相连,电位计的负极端放在细胞外液中 并与地相接,使细胞外液的电位为零。这时所测得的 细胞内电位约为 -90毫伏,即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 内电位比细胞外电位低90毫伏,这种静息状态下心肌 细胞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膜电 位。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外带有正电荷,膜内 带有同等数量的负电荷,称为极化状态。
刺
激
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除极,心肌细胞内电位变化
由激动所产生的跨膜电位,称为跨膜 动作电位,简称动作电位。心肌细胞激动 后,膜表面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 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 除极在动作电位曲线上表现为一骤升 线,称为动作电位0相。0相相当于单极电 图或临床心电图的R波。
请看下页
除 极
2、动作电位: 当心肌细胞膜某点受刺激时,受刺激处的细 胞膜对Na+ 的通透性突然升高,而对K+的通透性 却显著降低,因此细胞外液中的大量 Na+ 渗入到 细胞内,使细胞内Na+ 大量增加,细胞内电位由 -90 毫伏突然升高到 +20 ~ +30 毫伏(跨膜电位逆 转)。
请看下页
+20
-90
电压表(mv)
请看下页
除极
电穴
也称为偶极子
电源
电源(正电荷)在前,
电穴(负电荷)在后。
- +
电穴
除极 电源
激刺
除极时,电流自电源流入电穴, 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百度文库扩展,直到 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完毕。
请看下页
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 带负电荷,称为除极状态。由于细胞的 代谢作用,使细胞膜又逐渐复原到极化 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复极过程。 复极与除极先后程序一致,即先除 极的部位先复极,但复极化的电偶是电 穴在前,电源在后,并缓慢向前推进, 直至整个细胞全部复极为止。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本图可见窦房 结形成起搏后,迅 速将冲动通过传导 系统传至心脏各部 形成心肌整体的电 活动,然后心肌形 成机械性收缩。
按照心脏激动的时间顺序,将此体 表电位的变化记录下来,形成一条连续 曲线,即为心电图。在正常情况下,每 次心动周期在心电图上均可出现相应的 一组波形。
本图可见窦房 结形成起搏后,迅 速将冲动通过传导 系统传至心脏各部 形成心肌整体的电 活动,然后心肌形 成机械性收缩。
请看下页
在实验的条件下, 由于复极与除极的程序 相同,即电穴在前电源 在后,故在单极电图所 记录的复极波 (T 波 ) 与 除极波 (QRS 波群 ) 方向 相反。
T
需要注意,在正常人的心电图中,记录到 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 个心肌细胞不同。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 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 向心内膜方向推进,是因为心外膜下心肌的温 度较心内膜下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 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 发生较早。
请看下页
+20 0
1 2
R波
0
-60 -90 (mV) ST QT间期 T
3 4
二、除极与复极过程的
电偶学说
1、除极的电偶学说: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 阳离子带正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 离子带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 不产生电位变化。
请看下页
探测电极
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阈刺激), 其通透性改变,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 发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 使该处细胞膜外的正电荷(钠离子)迅速进入 细胞膜内,此时该处细胞膜外呈负性电位,而 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 形成一对电偶(也称为偶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