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手机依赖的定义,学术研究还没有明确的解释,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阶段。以上及的课题组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即手机依赖是指将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所存在的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行为。该课题组将这种现象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活动,它与学生社交欲的强烈程度成正比,即社交欲望强、外向型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较之内向型的学生更强烈。这与另一种将这种现象视为一种病态、一种心理疾病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它是否是病态的,因为任何现象的存都是有理由的,我们只是对它形成的原因与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目前,这种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校园问题,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2],然而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却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探讨。
将其命名为手机依赖症,指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二)大学生心理需要的外在诉求
1.缓解学生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的需要。在大学校园中,学习对于大学生们来说,虽不是现阶段的唯一要务,但是迫于当前日益紧张的就业、考学压力,他们不得不时刻为自己充电,学习成为他们的重要任务。他们不仅要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对将来就业、考学有用的知识。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学生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适合他们身份和经济承受能力的休闲放松方式,而手机短信便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大学生们缓解压力的首选。
2.满足学生强烈交往欲的需要。人际交往是确立价值感和归属感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渴望成功的人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学阶段是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中学阶段被压抑已久的情感需要、社交需要,此时爆发出来,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欲求。他们渴望与同学交往,与老师交往,与社会交往。同时,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大学校园中社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各种交往欲,又为满足这些需要提供了可能。手机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实现了形式上的天涯若比邻,频繁地查看手机是确认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地位、试图消除对人际的不安、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的行为体现。手机短信作为一种通讯媒介,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而且还可以沟通感情,增进友谊,这正迎合了青年大学生进行交往的心理欲求。
3.满足学生攀比心理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要去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注重去消费物品的象征价值。消费方式已成为体现社会群体差异或层次的一种方式。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时尚风潮,已成为大学生展现个性、表达前卫甚至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在一个别人都短信而自己不短信的新时代,不
短信不仅意味着你的落伍,而且长时间下去也会使你丧失交际圈内的认同。1.成因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内因与外在社会因素的外因两个方面。从外因上看有:(1)社会环境因素:在广告媒体的宣传下,大学生追求新潮并且对新生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追求使用高档手机在大学生中流行。方便的手机短信交流方式以及电信部门提供的多种手机套餐,使学生间很快就建立起交流的网络。(2)管理因素:家长对子女上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开支没有限制,造成学生在手机购买以及电话费的使用上没有克制。在学校管理方面,对学生在避免手机依赖症上的认识还不够,认为是学生的私事,缺少必要的教育。内因是产生手机依赖症的主要原因,包括:(1)自制力弱:手机情结是一种心理上的情愫,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存在差异,手机情结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很多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对手机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自制力与自律能力较弱所致,但也要看到,手机依赖症犹如网瘾,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瘾,如果在早期不能控制,就会越陷越深,导致症状加重而难以自拔。(2)虚荣心与群体效应:市场上的手机更新换代迅速,新款手机的外观和功能对追求新鲜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同学中的手机攀比更加重这种现象。2.对策与建议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应当明白手机依赖症严重的话已经成为一种心理疾病,要认识到其危害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要通过有效手段使大学生认识到手机依赖症的存在与危害,积极宣传并大力提倡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同学应当通过心理咨询等手段帮助同学走出困惑。手机依赖症由于具有网络依赖症相同的特点,根治还需要科学的方法与个人的努力,特别是手机使用者群体共同的改善。只要合理制定手机使用规范,在使用对象、使用时间、使用方式上严格要求,特别是科学解决手机使用心理的阵痛期,就一定能够受到好的效果。所谓成瘾(addle~o.)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它源自临床医学中的药物成瘾(药物依赖)现象,比如成瘾者对酒精、尼古丁或咖啡因等的依赖。(三)大学生手机成囊的表现及危害有研究者[5】对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工业学四所高校的500多名大学生进行粗略调查,结果发现,近95%的大学生有手机,而其中有6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对手机“比较依赖”。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短信聊天成瘾,脾气越来越坏;宁愿选择手机聊天,不愿直接面对面沟通;手机成为寸步
不离的“玩具”;手机成为自我价值的标志。【6手机可以带来快捷的信息交流和更多的机会,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许多危害。首先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手机电磁波以及使用时固定的身体姿势和重复、机械的运动,会引起躯体不适
症状;长时间地使用手机会导致孤独、抑郁、封闭等不良心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分析(一)客观因素1.手机的特点。首先,手机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平等性、快捷性、多元性等特点,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其新异性和变化性就像尼古丁和可卡因一样吸引人们沉迷其中。其次,手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控制欲。再次,手机交流与面对面交流存在许多不同,如匿名性、即时性等。这些特点使得手机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加灵活更富有吸引力,加之大学生高级情感发展活跃,渴望友谊,渴望交流的心情迫切,这些很容易使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手机短信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由于短信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促成了手机短信的盛行。此外短信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价廉、快捷、简短、互动性和隐秘性强等特点,而这又恰好迎合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具有强烈需要的心理特征。2.学校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学校生活方式在一
定程度上可转化为个体迷恋手机的诱因。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并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松散性,表现为: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监控,淡漠的师生关系,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和金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众与攀比心理等。学校教育也存在诸多盲区:应试教育的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