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国际比较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国际比较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国际比较

【作者】廖涵

【作者简介】廖涵:中南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博士生,1964年生。

【内容提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状况,是我国制订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战略的基础。本文从我国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内部结构发展及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和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对我国第三产业进行考察。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实施,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这需要我国政府制订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和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战略。这里我们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为这一战略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

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1982~1991年间,第三产业创造的GDP年均增长率均在10%以上。只有1989~1991 年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现缓慢增长。1992年以后,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第三产业的增长势头又重新强劲起来。另据统计,1979~1994年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超过了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

从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方面看,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用于第三产业的份额,1990年为30.3%,1993年上升到49%,1994年达55.5%。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也逐年上升,199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19.8%。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1979年增加了近一倍,接近1.3亿人。

从全球范围来考察,本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比重急剧上升。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以及第三产业所创GDP占一国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美、日、英、法、德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7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的GDP 占本国GDP的比重在43%以上,到1991年,上升到53%以上。我国到目前为止,这一比重在33%以下,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如印度、巴西、泰国等相比,也低10个百分点以上。与此相应的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的上升,从1960年到1980年,世界各种类型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别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从14%增到15%;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从23%增到34%;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从31%增至42%;高收入石油出口国从25%增至35%;工业国从44%增到56%;东欧非市场经济工业国也从28%增到39%。1989年,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已上升到60%以上。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我国的人口比例1989年为18.3%,1995年也仅为2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反映各种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各种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

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会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极不相同。在产业结构处于中低级阶段,第一、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在产业结构进入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第一、二产业。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则呈现上升趋势,但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高。1995年,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74%、68.32%、

22.94%。这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与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轨迹是基本吻合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迈向高级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将越来越强。但是,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仍然偏低,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还是第二产业,这表明,我国仍处在全面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水平处于中低级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根据结构相似性系数来度量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我国1995年的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和产值结构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法国、德国比较接近,与本世纪50~60年代的日本接近,与目前国际上低收入国家最为接近。

二、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状况

一般认为,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和仓储业是技术服务业是新兴第三产业。从表1 中可以看到,我国传统第三产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为45.2%,新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在54.8%左右。这样的比重与发展中国家相近。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新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已明显超过传统第三产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呈现这种态势。从就业人数构成上看,发达国家在新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也超过了传统第三产业。美、日、法、意、加等发达国家,新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超过30%。美国1993年已达45%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等国也在20%以上,而我国却不到10%。

从第三产业内部的各行业来考察,其发展状况喜忧参半。

1.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发展迅速,但规模效益不高,新兴经营形式尚待开拓。

1979年以后,我国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营业总额和社会商业网点迅速增长,1994年批发零售贸易业营业总额10630.3亿元,餐饮业为1104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网点达1496万多个,餐饮业网点249万多个。二是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和外商投资等经济成份并存发展的局面,极大地搞活了商品流通和销售。三是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规模、档次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超级市场化经营、连锁经营、配送经营等经营形式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当一部分超级市场功能齐全、设施现代化。

表1一些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比较(1990年)合计商业、旅馆运输、仓储

和饭店业和邮电业

中国 100 25.8 19.4

印度 100 30.8 17.9

泰国 100 48.0 14.0

韩国 100 25.0 1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