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筑质量控制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砌筑质量控制要点
一、施工准备:
(1)水泥进场使用前应分批对其强度安定性进行复验检验批应以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编号为一批,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复查试验并按其结果使用,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
(2)砌筑砖使用前一天应浇水湿润,普通砖、空心砖的含水率为10~15%。现场判断方法为将砖砍断,断面四周吸水深度达到10~20mm时,认为合格。
(3)砂浆应按配合比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应在拌成后3h内用完,水泥混合砂浆拌成后应在4h内用完。施工期最高温度超过30。C,其用完时间应各自缩短1h。
对掺用缓凝剂的砂浆,其使用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延长。
(4)水泥砂浆和强度等级不小于M5 的水泥混合砂浆,含泥量不应超过5%;对强度等级小于M5 的水泥混合砂浆,含泥量不应超过10%。
二、技术要点:
(1)砌筑前,应将砌筑部位清理干净,放出墙身中心线及边线,浇水湿润。
(2)砌砖操作方法可采用铺浆法或“三一”砌砖法,依各地习惯而定。采用铺浆法砌筑时,铺浆长度不得超过750mm;气温超过30℃时,铺浆长度不得超过500mm。“三一”砌砖法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的操作方法,八度以上地震区的砌砖工程宜采用此操作方法砌砖。
(3)砖墙(多孔砖)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宽度宜为10mm,但不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
竖缝宜采用挤浆或加浆方法,不得出现透明缝,严禁用水冲浆灌缝。
砌块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90%,竖缝的宽度不得低于80%。小型砌块水平灰缝和坚向灰缝的宽度控制在8~12mm,中型砌块水平与竖向灰缝一般为15~12mm,超过30mm的垂直缝应用细石混凝土灌实,标号不低于C20。
墙体竖向通缝不应超过2皮砌块。
(4)砖墙的十字交接处,应隔皮纵横墙砌通,交接处内角的竖缝应上下相互错开1/4砖长。
砌块搭接长度不得小于块高的1/3,且不应小于150mm,当搭接长度不足时,应在水平灰缝内设2φ4的钢筋网片。
(5)每层承重墙的最上一皮砖,应是整砖丁砌。在梁或梁垫的下面及挑檐、腰线等处也应是整砖丁砌。
(6)砖墙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起,对不能同时砌起而必须留槎时,应砌成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斜槎高度的2/3。如留直槎确有困难,除转角处外,可留直槎,但直槎必须做成凸槎,并加设拉结钢筋,拉结筋的数量为每半砖厚墙放置1根直径6mm的钢筋,间距沿墙高不得超过500mm,埋入长度从墙的留槎处算起,每边均不小于500mm;钢筋末端应有90°弯钩。抗震设防地区不得留直槎。二级抗震建筑的拉接筋应为通长钢筋。
(7)砖墙中留置临时施工洞口时,其侧边离交接处的墙面不应小于500mm。洞口顶部宜设置过梁,也可在洞口上部采取逐层挑砖办法封口,并预埋水平拉结筋,洞口净宽不应超过1m。八度以上地震区的临时施工洞位置,应会同设计单位研究决定。临时施工洞口补砌时,洞口周围砖块表面应清理干净,并浇水湿润,再用与原墙相同的材料补砌严密。
(8)墙中的洞口、管道、沟槽和预埋件等应于砌筑时正确留出或预埋,宽度超过300mm的洞口应砌筑平拱或设置过梁。
(9)砖墙每天砌筑高度以不超过1.8m为宜,雨天施工时,每天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2m。
砖墙工作段的分段位置,宜设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构造柱或门窗洞口处,相邻工作段的砌筑高度差不得超过一个楼层的高度,也不宜大于4m。砖墙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
(10)空心砖墙厚最底下三皮,应用普通砖砌筑,砌筑空心砖墙宜用刮浆法和铺浆法,竖向灰缝必须利浆。门窗洞口两侧应用普通砖砌筑,砌筑宽度不小于120mm,空心砖墙的竖向灰缝应上下错开,错开长度至少为1/4砖长。灰缝控制与多孔砖相同。
(11)砖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并应至少间隔7天后,再采用侧砖或立砖斜砌挤紧,共倾角宜为60。左右
(12)在下列部位不得留脚手眼:
1) 半砖墙;
2) 过梁上按过梁净跨的1/2高度范围内的墙体,以及与过梁成60度角的三角形范围内墙体;
3) 宽度小于1m的窗间墙;
4) 梁或梁垫下及其左右500mm范围内的墙体;
5) 门窗洞口两侧200mm和墙转角处450mm范围内的墙体。
(13)砌块镶砖。应尽量使砖的数量达到最低限度,镶砖部分应分散分布,砌块间出现较大竖缝或过梁找平时,应采用MU10级以上的红砖进行镶砖,最后一皮用丁砖镶砌。
(14)当墙长或相邻横墙之间的距离大于2倍墙高时,应在墙中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大于2倍墙高;当墙长大于墙高且端部无柱时,应在墙端设置构造柱;当墙高大于4m时,应在墙中设置现浇带,现浇带不大于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