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新闻记者的双刃剑( 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采访”——新闻记者的一把双刃剑

摘要: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每天都涌现出大量的问题,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和惩治不法行为,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作为一种能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报道形式,隐性采访以其突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新闻界大行其道。然而,这样一把锋利的舆论之剑并不是所向披靡的,隐性采访近年“被虚假”和“被泛滥”导致其公信力的下降让人感到痛心。在本文中,笔者主要运用理论阐述的方式,总结前人的理论来探讨隐性采访的两面性,结合对隐性采访现状的分析,思考如何在隐性采访中趋利避害。

Abstrat: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 large number of problems emergence everyday.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punish wrongdoing, our society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public opinion in recent years. The effective conduct of public opinion as a news report in the form of tacit interview authenticity and objectivity of its prominence in the popular press. However, such a sharp sword of public opinion is not invincible, in recent years hidden interviews "being false" and "being spread", lead to a decline in the credibility of peopl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escribes he way the main use of theory, summed up the theory to explore the hidden previous interview with the two sides, combined wit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hidden interview, think about how the interview in the hidden gains and avoid losses.

关键词:隐性采访双刃剑新闻真实性隐性采访侵权传播规范

Key words:Recessive Interview Double-edged sword News authenticity

Hidden interview infringement Communication specifications

正文: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社会的转型期,这里每天都涌现出大量的问题,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和惩治不法行为,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对于媒体来说,不能否认,这还算是个不错的时代。

而作为一种能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报道形式,隐性采访以其突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新闻界大行其道。然而,隐性采访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记者能采集到必要的新闻信息,揭露社会的丑恶面;另一方面,它对每个信息传播环节的主体都难以避免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受众。

在隐性采访中要做到有意识的扬长避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回到隐性采访的现状中,提炼并分析出隐性采访的优点,最重要是指出它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从中找出最适当的趋利避害的方法。

一、隐性采访的现状

(一)调查性报道地位愈重,舆论监督对隐性采访需求增大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每天都涌现出大量的问题,调查性报道从而脱颖而出,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即使我们的调查性报道不排斥现象剖析一类的中性选题,但也不可避免进行大量的对负面问题的调查报道。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舆论监督,而当新闻媒体在公开采访并不能满足“揭丑”需要时,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能很大程度上加强舆论监督的效力,而且一方面满足受众对事实真相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受众好奇、冒险的心理,使之更为受众接受。

(二)受众“审丑疲劳”

从中国最早的隐性采访——1994年的“无极假阿胶”事件至今已经十多个年头,以央视《焦点访谈》为首的全国各地各种新闻媒体每年都推出数量不少的揭黑报道。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隐性报道已经让我们的受众有了审丑疲劳。这来源于隐性采访过多地被滥用,动不动就偷拍、偷录;另一方面也因为新闻暗访策划、炒作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要数2007年7月9日央视“纸馅儿包子”事件。报道称从1997年开始,北京大街小巷制作早点的有照和无照的摊贩们中,就已经开始有人用废纸掺杂在猪肉馅中,用来做包子用,买美其名曰“降低成本”。节目播出后,北京市公安局立专案小组对此案立案调查,案件最终告破。原来是该栏目制作人自编自演自导,自己乔装为消费者,又聘用民工、邀请朋友一起“演出”了这一出“纸馅儿包子事件”,编造了“肉和纸的比例”、“火碱”等台词以增加视觉、听觉效果[1]。

这样欺骗受众的的偷拍暗访严重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更降低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给正常的舆论监督工作带来了阻力。

(三)隐性采访的未来:“媒体黑名单”?

国家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在2011年6月13日举行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座谈会上说,为打击或者遏制极个别媒体有意污染传播环境、误导信息,我们要加强检索,建立黑名单制度。“比如说一个影响很大的误导公众的信息,通过检索就可以发现这个信息最早是由哪个媒体传播的。将来对极个别的媒体记者,也将建立黑名单制度。”

这个做法跟隐性采访的关系,关键就在于如何定义“误导公众的信息”。是不是没有官方认定的说法就是误导呢?还是让领导丢面子的做法就是“误导”?但无论是哪一种,通过隐性采访所得的新闻素材都极易成为官方认定的“误导信息”,那么诸如新快报2005年《无良酒楼黑幕大起底》等关于食品环境安全的隐性采访报道都有可能触及这一制度。

不能否认媒体报道的确存在一些错误的信息,比如最近的“毒菊花”事件,有媒体报道称“每年200吨毒菊花入市”,这后来被证明夸大了事实,而被硫磺熏过的菊花多是用来泡脚,而并非如报道中所称的泡茶[2]。但是这样的黑名单制度如果真的确立了,不得不让人担忧的是,真正减低的不是“误导信息”的传播,而是对食品安全这一范畴的报道(特别是利用隐性采访的报道)大大的打击,使得这一方面的舆论监督变得愈发无力。更不能想象的是,如果其他的政府职能部门模仿这个做法,那么中国的舆论监督将面临一片昏暗。

二、隐性采访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优点

1、隐性采访对新闻信息的“保真度”高

在调查性报道当中,获取真实的、独家的新闻信息往往成为一个报道成功的关键。但现实告诉我们,公开采访很难获取受访者的支持,获取新闻素材容易受阻,尤其是揭丑类型的调查报道。所以要获得信息,就不得不借助隐性采访。

而从信息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发现公开采访和隐性采访在采访流程上有一个主要的区别。在公开采访中,必然要经过信息到目击人、当事人,再到记者,最后到受众这个过程,可见记者所得到的信息已经是“第二手资料”。而相比之下,在隐性采访中记者可以直接在新闻现场获取信息,传播到受众,使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减低了信息在传递环节中的消耗,使受众更贴近新闻事实,也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3]。

2、对受众知情权的满足与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