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概述概念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概述
一、西方经济学泛指的内容
主要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主要的内容是经济理论以及根据经济理论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通常被认为是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因为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引起的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穷无尽的,而满足这些需要的经济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总是有限的,存在稀缺性。
由于资源相对与需求而言的稀缺性,便产生了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好的满足人类需求的选择问题。
所需解决的问题有:
(1)生产什么(what)以及多少?
(2)如何(how)生产?
(3)为谁(for whom)生产?
(4)何时(when)生产?
这四个基本问题也是要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这也是经济体制问题。
经济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自给自足经济,每个家庭或村落生产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物品,经济效率十分低下。
②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归由政府代表的国家所有,政府用行政计划来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
③市场经济,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市场价格机制解决。这种机制效率较高,但在配置和利用资源的一些领域和时期也会失灵,需要政府出来发挥作用。
④混合经济,经济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取这种经济体制。
以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对象来分,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①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家庭、企业和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分析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因为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是通过价格机制决定的,所以微观经济理论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②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研究这些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这些变量中的关键变量是国民收入,所以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和波动,实际就是研究资源利用问题以及用什么政策改善资源的利用。
除了要考虑将已存在的经济资源配置利用好,还要考虑如何不断开发和增加利用新资源,(如何把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右上方移动)。
①微观经济学以研究资源配置为目标时假定资源利用不成问题。
②宏观经济学以研究资源利用为目标时假定资源配置不成问题。
③微宏观都有的名称:价格、产出、消费、投资、供给、需求。
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被广泛应用的方法:边际增量分析方法。
边际增量分析:是指自变量每变动一单位量值会如何影响因变量。
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分析;
宏观经济学: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分析。
经济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与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就叫做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表示(代数法),还可以用几何图形表示(图示法)。
任何经济模型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舍弃掉若干次要因素或变量,把复杂现象简化和抽象成为数不多的主要变量,然后按一定函数关系把这些变量编成单一方程或联立方程组。借助于这样的模型,就可预测经济变化结果。
静态分析:根据既定外生变量求得内生变量的分析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化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方法。
动态分析:是指对经济中发生变动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中的变动进行分析,包括对经济变量在这种分析考察时间因素的影响,把经济变化当做一个连续过程来研究。
而静态分析则把变量所属的时间全抽象掉了,变量的调整时间被假设为零。
四、理性人假定和经济原理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人。尽管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各具特点,但作为经济主体,都是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肯轻信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基本动力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或者说目标最优化。
经济理论分析做出这样的假设,目的是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因素,在此前提下可得出一些重要的公认的经济原理:
①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有效的激励会鼓励人们刻苦研究,努力经营,积极工作。
②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从事任何取得收益的经济活动,都须付出代价,所以做事都要比较成本和收益,力求以最小的成本或者说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或者说满足。
③以较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必然导致分工。专业化分工可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但分工离不开交易,交易总是互利的,否则无法得到分工的利益。
④市场是联系与组织人类分工和交易的纽带,不仅会为经济活动提供信息和协调,还能使经济活动主体在竞争中得到激励和活力。
⑤制度是人们从事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行为规则,符合理性人假设要求的制度,能有效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减少交易中的摩擦和成本,较少不确定性,增强活动的预见性。
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合理定位和适度干预。产权的保护、经济
制度的制定与监督执行以及社会任务发展计划的谋划、制定和执行等都需要有为的政府,看得见的手。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初起源于古典经济学。发展的阶段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西方现代经济学。西方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创立,建立了以自由放任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
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加上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从19世纪末开始,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作为既存的条件,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在生产上的配置、资源的报酬等问题,建立了一个理想化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得出的结论是:价格制度不但能使每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应有的报酬,能使每个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在宏观经济的运行中也能起到自行调节的作用,消除或熨平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垄断竞争和不完全竞争理论,这是第一次修改。在大萧条之后,凯恩斯提出: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所以西方国家要采用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来解决失业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问题,这是第二次修改。希克斯则提出了价值论和一般均衡论,这是第三次修改。
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出现了干预与反干预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种矛盾与不调和之处。为了避免矛盾,以塞缪尔森为首的西方经济学者逐渐建立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
①他们把第一次和第三次修改和补充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当做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以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
②把构成第二次修改和补充内容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称为考察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着重研究各种不同水平的就业量的情况。
该学派把现代资本主义说成“混合经济”,由私营和公营两部分组成,私营的不足之处可以由公营加以弥补。私营的作用系由微观经济学分析,公营的必要性则由宏观经济学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