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杜甫诗专题完整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壕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吏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
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
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让 它生得如此秀美。“割”字写 出了泰山参天如云的雄伟气势, 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 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 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整体把握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
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_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一__览__众__山__小两句我 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造__化__钟__神__秀_,__阴__阳__割__昏__晓两句虚笔写
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岱__宗__夫__如__何_,__齐__鲁__青__未__了__借齐鲁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 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 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 屈辱的流浪生活。诗的风格情调,由早期 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 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44-48岁:陷贼与为官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 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 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 碎之感甚深。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 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春望》《北征》和 “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 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征。 4、赏析代表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 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人称诗圣;诗歌风格沉 郁顿挫,以古诗、律诗见长。 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 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 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 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有《 杜工部集》。
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杜甫诗专题
复点习要要学 点教
1、了解安史之乱对杜甫创作的影响。 2、掌握杜诗的思想内容。“诗史”性
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把握杜诗 “沉郁顿挫”的风格特
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
理解性默写
1、《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
古诗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2、《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 是: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3、《春望》中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 造成的苍老之态。
.
根据情境,活学活用。
情境一: 搜狐网站2003年3月21日消息:在美对伊战中,
美国为在伊解除作战士兵的思乡之苦,在军营中配备 了先进的通讯设施,士兵可通过电子邮件与千里之外的 亲人互通讯息。一位美 军家属在受到采访时说,没 有什么能比收到来自前线作 战亲人平安的消息更珍贵的 了。 由这则消息你可以联想到了 哪句诗句?
荡 胸 生 曾 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怎样的人生哲理?
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整体把握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 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 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岳
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
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
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
一、20-35岁:读书、壮游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 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 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 活。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 色彩和情调。《望岳》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35-44岁:长安求职
整体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 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感情。
四、48-59岁:漂泊西南
随着战乱,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再度飘泊,到 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 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 《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 等大量名作。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羌村三首》 《登楼》《江南逢李龟年》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壕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吏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
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
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让 它生得如此秀美。“割”字写 出了泰山参天如云的雄伟气势, 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 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 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整体把握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
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__会__当__凌__绝__顶,__一__览__众__山__小两句我 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造__化__钟__神__秀_,__阴__阳__割__昏__晓两句虚笔写
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岱__宗__夫__如__何_,__齐__鲁__青__未__了__借齐鲁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 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 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 屈辱的流浪生活。诗的风格情调,由早期 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 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44-48岁:陷贼与为官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 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 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 碎之感甚深。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 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春望》《北征》和 “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 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征。 4、赏析代表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 郎,世称杜工部。唐朝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人称诗圣;诗歌风格沉 郁顿挫,以古诗、律诗见长。 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
《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 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 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 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有《 杜工部集》。
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杜甫诗专题
复点习要要学 点教
1、了解安史之乱对杜甫创作的影响。 2、掌握杜诗的思想内容。“诗史”性
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把握杜诗 “沉郁顿挫”的风格特
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
理解性默写
1、《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
古诗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2、《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 是: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3、《春望》中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 造成的苍老之态。
.
根据情境,活学活用。
情境一: 搜狐网站2003年3月21日消息:在美对伊战中,
美国为在伊解除作战士兵的思乡之苦,在军营中配备 了先进的通讯设施,士兵可通过电子邮件与千里之外的 亲人互通讯息。一位美 军家属在受到采访时说,没 有什么能比收到来自前线作 战亲人平安的消息更珍贵的 了。 由这则消息你可以联想到了 哪句诗句?
荡 胸 生 曾 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怎样的人生哲理?
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整体把握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 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 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岳
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
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
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
一、20-35岁:读书、壮游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 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 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 活。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 色彩和情调。《望岳》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35-44岁:长安求职
整体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 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感情。
四、48-59岁:漂泊西南
随着战乱,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再度飘泊,到 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 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 《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 等大量名作。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羌村三首》 《登楼》《江南逢李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