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刘勇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话”是社会文化 实践所要寻找和建构 的目标和对象:一种 普及教育、开启民智 的工具;一个富国强 民的良方。
20
1900年,王照出版了 《官话合声字母》一 书,参照日本的假名, 创制了一种以北京音 为标准的、采用双拼 制的“合声字母”
21
四、近代诗文界的“革命”
诗界革命:作为晚清 文学革命运动的组 成部分,在当时产 生了较大影响
青年梁启超
22
文界革命:最早出现在 在梁启超写于1899年的 《夏威夷游记》中,在 后来一系列报业的实践 中成就的“新文体”
23
小说界革命:公开亮相 是在诗界革命已达于 创作高潮的1902年, “俗语文体”的建设 便成为一种必然
24
研究论著
• 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 期的中国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45
研究论著
•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 青年>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3年 第01期;
• 王晓明:《一份杂志与一个社团——重识 “五·四”文学传统》,《上海文学》, 1993年04期;
•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 1999年
46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
1931年第七期 《良友·战事画刊》 9
现代文学内部的 变迁:现代化 (西方化)到本 土化(民族化) 的转变
10
四、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记录的 是从1917年新文化运 动开始,到1949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 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情 况。 这中间又以抗战 的爆发作为前后期的分 界点
42
小说创作 最初显示了白话文学实绩 的是鲁迅的创作,《狂人 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具有现代形式和 现代精神的白话小说
43
散文创作 1918年4月,《新青年》 4卷4号开辟了“随感 录”专栏,为现代散文 的创作提供了最初的园 地
44
戏剧创作 这一时期虽有胡适的《终身大事》、郭沫若 的诗剧《棠棣之花》等创作,但在现代戏剧 传统中的意义并非十分重大,真正对中国现 代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是在 1922年以后才出现的
59
鲁迅杂文创作的几个时期 • 1918年至1924年即《热风》和《坟》的一部
分,属早期 • 1925年至1929年间,这一时期的杂文包括
《华盖集》及其续编,《而已集》和《三闲集》 • 1930年至1934年,包括《二心集》、《南腔
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 《花边文学》
60
鲁迅杂文的内容
——鲁迅
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
57
四、杂文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 调
•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 我的内心
•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
创造性综合
58
• 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 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 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
• 广义的杂文泛指中国现代一 切白话文的总和,但其内在 精神必须体现作者的独立意 志和自由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
绪论
一、文学启蒙的意义
1.启蒙在传统中的历史 依据
2.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 之间
3.“现代化”内涵的扩大
3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 欲新风俗,必新小说; 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 格,必新小说。” ——梁启超
4
循着民族、国家的 现代化和人的现代 化两个方面,继续 扩充和深化“现代 化”内涵的,是鲁 迅和周作人
多“条件”
14
新文学实践条件的产生 和成熟的过程就是新文 学的“发生”。这个 “发生”的条件包括新 文学和文化实践的主体、 方式和资源等一整套社 会性的机制。
15
事实上,这里的“发生” 概念——在某种意义上, 它试图描述一种新文学 结构性的发生,即在前 新文学时期去发现某一 种可能导向新文学的社 会性体制和结构的初步 诞生。
小说《伤逝》情节
54
三、《野草》和《朝花夕拾》
• 鲁迅的“哲学”就在《野草》 里
• 突破传统文学樊篱的现代性文 本
• 《朝花夕拾》的回忆视角
• 老中国灰暗深邃背景烘托下舒 缓明丽的抒情基调
《野草》版画
55
《野草》题辞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 李长之:《鲁迅批判》,北新书局,1936年; •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 <
林纾
29
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 1.中国现代新文化实践的开端 2.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
了基础 3.打破了近代以来体用之争的思想樊篱,以前
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和极大热情吸收和引介外 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也从根本上改变了 民族“文学”的生产方式
30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 提出了文学变革的必要性。 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必须 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他以中外文学史史实论证 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 学”的文学发展观。
7
文学现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与农村题材 •现代文学形式的变革: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 历史要求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个性的矛盾
8
三、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民族危机使人们Leabharlann Baidu识到国家 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摆脱灾 难、振兴自强的唯一途径。 在近百年的历史空间里,人 们不约而同和频繁地使用着 “国家”这个核心性概念。
34
三、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 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 主张
• 外来文学的影响 • 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

1922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丛书
• 1921年1月,由郑振铎、沈 雁冰、叶绍钧、许地山、周 作人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在 北京正式成立
• 文学研究会将《小说月报》 作为自己的代用会刊.自1921 年1月第12卷1号起,至1931 年12月第22卷12号止
61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
62
研究论著
鲁迅
一、鲁迅出现的意义
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鲁迅原名周树人,号豫才, 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县, 念完私塾即往南京,1902 年,他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48
在最初的文学尝试失败后, 他站在当时中国人所能达 到的理论高度批判地梳理 了中西文化的历史发展与 利弊得失,确立文艺为 “第一要著”
49
鲁迅“在当时认定中国当务之急,既非 片面移植西方物质技术,也非皮毛地抄 袭所谓民主政治,更不是生吞活剥地搬 用各种主义、学说,而“首在立人”, 树立个人独立自由之精神,这样社会群 体才能发展。”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思想革命》主张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强调思 想的革命比语言文字的革新更为重要
•《平民文学》对新文学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界说, 指出新文学是“平民的文学”,就是要用普通的文 体实写大众生活的真情实状
鲁迅杂文涉及问题极其宽广,涵盖现代中国人生 活的各方面,核心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奴 役关系,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
内容首先是直接抨击时弊的政论。另一项重要内 容是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看齐世 界前进大势而又不为先进文化所主宰,亦即他早年 希望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 有之血脉”。
16
二、近代知识界的形成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张元济,曾中进士,清末 投身出版业,经营商务印 书馆,是当时文人转型的 代表
17
近代报业的兴起:报业在知识和思想传播 意义上成为知识分子所承担的“启蒙业”
18
学会的涌现:近代的知 识实践形式 近代中国兴学会之风, 正是从戊戌变法运动开 始的
19
三、“白话”的兴起
5
1.价值观的转变:民族文 化人格的重构 2.主流社会思潮的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播 3.文学传统的转变:对多 元文学创作的认同 4文学话语权的转变:个人 话语-启蒙话语-大众话语
易卜生《玩偶之家》6
二、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周作人
•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 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
• 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 张力
•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胡适
31
二、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27
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 首先展开在对中国思想传统的祖师爷孔子的 重新评判,展开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以及对 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重新估定
• 其次在新文化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从西 方输入文明的“欧化”战略和相应的西方思 潮的引介实践
28
对文学革命的不同 解释及其交锋
• 与林纾的论战
• 与“学衡派”的论 战
工夫”所形成的写实倾向 2.因倡导诗的“具体的做法”所造成的理念
化、寓言化的倾向
41
诗歌创作 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康白情和傅斯年等 人是“从旧式诗词、由里脱胎出来”的。沈尹 默的《三弦》、《月夜》是早期白话诗的代表 作。俞平伯的《冬夜》和康白情的《草儿》两 诗集也在白话诗的初期创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 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 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56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 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 拾》。
36
1921年6月,创造 社在日本东京成立, 其最早的成员包括 郭沫若、成仿吾、 郁达夫、张资平、 田汉、穆木天、陶 晶孙、何畏等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7
莽原—未名社 • 《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
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 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 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11
抗战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改变了“五四”以来强调个人的文学主张 •文学观念由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 •使后期现代文学形成了多元的、复调性的思 想特色与艺术追求
12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一、“发生”的概念
• 以不同的“形象”进入 历史叙述
• 两种叙述的深刻差异 • 现代文学“发生”的诸
•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 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 陈平原:《触摸历史和进入五四》,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
一、文学革命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 秀主编的《青年杂志》(自 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在上海创刊 《新青年》的“青年形象” 与各种新式知识者向它的 迅速集结
38
新月社 • 新月社是在新文学发
展初期稍后一个阶段 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 个文学社团 • 1928年3月,新月社 创办《新月》月刊
39
四、早期白话文学创作
• 诗歌:最初的实践领域 • 小说的积极尝试 • 各具特色的白话散文 • 初期戏剧的艰难耕耘
40
胡适的新诗理念 1.提倡“细密的观察”和“朴实无华的白描
• 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 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 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 • 几种基本的叙事方式 • 借历史小说审察传统思想在现代的命运
52
1918年的《狂人日记》 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成功的白话 小说,中国文学由此 真正跨入现代
53
《呐喊》收录了1918- 1922年的14个短篇, 首开20世纪中国文学最 深刻的主题——国民性 批判的先河
50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 卓越而不间断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
样式,并一一使其臻于成熟 • 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
抗意识的优秀传统 • 在热情呼唤现代化的同时,意识到现代化在中
国可能产生的各种假象、变体和负面效应,充 满辩证精神的深刻思想
51
二、《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