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座-登革热的护理及预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讲座-登革热的护理及预防
概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高、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

传播媒介
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

传播途径
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
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
临床表现
发热。

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

皮疹。

初见于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延及颈和四肢。

出血。

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

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触痛。

其他。

可有肝肿大。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急起(80%)高热, 39~41℃,热程2~7天,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1~2天,再发热。

✓伴发毒血症状:骨关节、头、肌肉痛;颜面、颈、胸背充血;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
✧2.皮疹——多型性、阶段性
✓早期:皮肤充血,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持续3~4天,不脱屑;血小板过
低:出血点、瘀点
✧3.出血: 5-8天,牙龈、鼻、皮下、腔道、沁尿系、浆膜等。

25~50%有不
同程度或部位出血。

✧4.肝肿大、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

(二)轻型登革热--疼痛轻,少疹或不出,不出血,淋巴结不大,1-4天,似
流感。

在流行期多见。

(三)重型登革热--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
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

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罕见,但病死率高,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

实验室检查
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2x109/L
PLT下降:最低可达13x109/L
束臂实验阳性
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
血清学检查:IgM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
治疗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中医药治疗
西医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 。

护理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

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高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解热镇痛药慎用。

以防止在G6PD缺乏患者可诱发溶血。

高热不退和中毒症状严重者,遵医嘱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加用亚冬眠疗法,防止脑水肿的发生。

密切观察患者全身出血情况,保持皮肤黏膜完整,防止摩擦、皮肤受压、减少穿刺,慎用热水淋浴或坐浴、禁用酒精浴、化妆品、肥皂等刺激性的物质,避免紫外线、阳光直射,防止出血,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心理护理
预防
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经,保护易感者
对患者及时就地隔离治疗,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播散机会; 隔离室有防蚊措施:纱窗、纱门,蚊账;
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灭蚊和清除蚊虫孳生地;
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
防蚊灭蚊
✧做好各人防护:着长袖衣物、蚊帐、驱蚊剂
✧合理使用杀虫剂喷洒灭蚊,拟除虫菊酯类最常用
✓有机氯类:DDT、六六六
✓有机磷类:敌敌畏、毒死蜱
✓氨基甲酸酯类:残杀威
✓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
健康指导
对病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预防疾病指导:个人防护
✧睡觉时要挂蚊帐、点蚊香
✧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
✧涂防蚊水
✧如果出现发热、头疼等登革热类似症状要马上到医院就诊
预防疾病指导:治理环境
✧白纹伊蚊(花斑蚊),多在室外吸血攻击人
✧喜居室内外2.5厘米以上深的积水,如花盆、缸罐、轮胎、树洞等。

特别
是轮胎积水
✧伊蚊喜白昼活动叮人,尤其是日出后2小时及日落前数小时
小结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当前我国广东省登革热病例最多,高发季节为夏秋季
有流行病学史,急起高热,伴有头疼、眼球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及特征性皮疹者应尽快明确是否登革热
二次感染病例更易发展为重症登革热,治疗中应密切观察,加强血小板、HCT等重要指标监测,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患者隔离治疗,无特效治疗药物,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尚无有效疫苗,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