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二是关于善恶产生的根源不同。在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人类天性在本质上与天保持着同一性——人的自然本性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源于天人之间的同一性,因而人性本身就是善的。所以,孟子认为,先天性的人性是善的,只是由于后天因素的变化才使人丧失了本性,因而,人们只有不断地进行修身养性才能保持本性。而荀子在天人关系学说中嫁接了道学本体论,主张“天人之分”——天人之间各行其道。因而,心、性、天是彼此分开的。所以,荀子认为人的性、情、欲所代表的自然本性是恶的,人们只有对恶的自然本性进行改造才能去恶向善。三是关于人性改造的方式不一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体现的是基于人性的道德自觉。天、人关系交汇于有血有肉的人,儒学从哲学意义上找到了人的存在根基。也就是说,人可以从先天赋予的性本身内观宇宙,宇宙的本体论内化在孟子式的人学体系中。人先天性具有了道德自觉与内心自省的主体精神,从而通过知性而知天,最终通往与天合一的绝对精神。因而,孟子的性善论,虽然也包涵有外在的强制性社会改造方面的内容,但从主要方面来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律性人性改造方式。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强调礼、法并重,主张从强化社会规范之类的客观方面改造人性。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很自然地,社会能否安定的前提就在于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的“性”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理。因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也有道德主义的主体内心自省与自觉,但从主要方面来看,是一种由外而内的他律性人性改造方面。人性是人的自然本性,从本质上说,并无善恶之分。之所以有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争,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学说中的概念内涵不一致的原因造成的。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发生在中国大一统的前夜,其主张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向的重大变化。除了社会政治因素之外,也有学者指出,孟子与荀子人性善恶之辩,也反映了赵国与邹国民风之别。孟子是邹人,邹鲁之间儒者居多,民风受到儒之柔术的影响,所见善人与善行较多,所以,孟子提出的是性善论;荀子是赵国人(也有一说是宋国人—姑且不论),燕赵民风粗犷,凶暴之人相对较多,所以,荀子提出的是性恶论。当然,此种说法也未必能够站得住脚。无论是孔孟儒学,还是荀子儒学,都属于贵族文化的范畴,但孔孟儒学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部分人民性、民主性,而荀子儒学则彻头彻尾地排斥了儒学中的人民性与民主性,倒向王权专制主义的一边。如果说孔孟是“良儒”的话,那么,荀子可算是一个“恶儒”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