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课件

不同的烹饪方法对食物营养素的影响

不同的烹饪方法对食物营养素的影响 中国是烹饪的王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名扬海内外。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与世界各国各民族饮食烹饪相比较,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当代烹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继承前辈烹饪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需要努力改革创新。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营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只有营养合理,各种营养经过合理的搭配和烹调,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人们食之才会健康。但传统习惯中,由于营养观念淡薄,人们往往采取不当的烹饪方法,结果造成营养素的大量流失。现总结如下。 1 烹调前营养素的损失(主要包括采购、加工和储藏等阶段)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食物惬意的口感成了人们的一大爱好,精细粮食备受优待,精米、白面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主角。殊不知,大米、小麦经过精深加工后,口感虽然好了,但存在于其外壳和胚芽中的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无机盐等营养素却损失很多。与全麦粉相比,经过深加工的精白面粉损失的钙达60%,锌78%,铁76%,镁85%,锰86%。精白米比普通米损失的蛋白质达16%,脂肪6s%,B族维生素75%,维生素E86%,叶酸67%,钙、铁等矿物元素几乎全部损失。人们长期吃这种精细粮食会因为缺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而患便秘和脚气病,因此,在选购粮食时,要五谷杂粮并重,不要过多选择食用精细加工的原料。 其次为清洗加工阶段。有些人认为米不淘洗三五遍是洗不干净的。然而,淘洗次数越多,营养素损失的也就越多,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因此大米经清水淘洗两次即可,不要用力揉搓。择菜时只要菜心,丢弃菜叶(如葱叶、芹菜叶、油菜叶)几乎成了一些人的习惯。其实,蔬菜的叶子和外皮所含的营养素往往高于菜心。另外,蔬菜应坚持先洗后切的原则,以新鲜绿叶蔬菜为例,先洗后切其维生素c仅损失1%,而切后浸泡10分钟,维c 损失达16%~%,且浸泡时间越长,维生素损失越多。肉类存在解冻的问题,为了加快解冻速度,一些人往往喜欢用热水解冻,且大块肉解冻之后,仍旧放回冰箱冰冻。殊不知这样做都是错误的,它会使肉中的营养物质损失且影响口感。一般肉类应坚持快速解冻,低温缓慢化;东(4℃左右)的原则。 再次为储藏阶段。现在人们工作比较忙,往往周末采购一周的食物备用,其实这不是明智之举。食物储藏的时间越长,接触空气和光照的面积就越大,一些抗氧化的维生素损失就越严重。以菠菜为例,刚刚采摘的菠菜在20℃室温条件下存放4天后,叶酸的水平可下降50%,即便是将菠菜放入4℃左右的冰箱内,8天后叶酸同样会下降50%。 2 烹调过程中的营养损失 在烹制绿叶类新鲜蔬菜时,有些人往往喜欢烫过之后再炒,殊不知这样不仅会影响蔬菜的颜色,而且也会增加水溶性营养素的损失。炒菜时若过早放盐,会使渗透压增大而使原料中的水分和水溶性物质淅出,而遭到氧化破坏或流失。 另外,原料过油是烹饪中常见的操作,但这是影响菜肴营养素的重要因素。经过高温过油,原料的维生素遭到严重破坏,影响色泽,且直接过油会使蛋白质过度变性,影响口感。这一问题可用挂糊、勾芡、上浆来解决。原料经过改刀后,用蛋清或淀粉上浆、挂糊后再炸制,会使原料便于成熟上色,在原料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外壳,使原料受到间接传热,保护其中的营养素。这主要是因为芡汁中所含的谷胱甘肽含有硫基,具有强还原性,可减少维c的氧化破坏,保存较多营养。 另外为了增加风味,有时候人们喜欢吃煎炸的食物,其实煎炸食物中含有强烈的致癌物——丙烯酰胺,因此,煎炸食物要尽量少吃或不吃。 煮粥时,有些人喜欢加入碱,认为这样既节约煮制时间,又黏稠,口感好。但是这样做却破坏了粥中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长久缺乏B族维生素会使人们健忘、疲倦、焦虑不安,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心脏和肌肉的功能,故煮米粥时不宜放碱。 总之,在选料、储藏、加工、清洗、上浆、糊浆、芡汁、烹调上,营养素的流失现象几乎不能完全避免,只是流失程度的多少而已,但只要采用一些有效可行的保护措施,对营养素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就可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这将会大大促进我国烹调事业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面发展。 不同烹调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 烹调是保证膳食质量和营养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烹调时,应尽量设法保存食物中原有的营养素,避免被破坏损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各种烹调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

微波烹调对食品营养的影响

微波烹调对食品营养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04-03T09:21:27.857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吴海涛 [导读] 本文就将论述微波对食物营养的影响。 摘要:微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它能穿透食物原料的生物组织,并使其中的分子转动起来,而且相互摩擦产生热量从而使得食物原料迅速熟化。如此快捷方便的加工方式人们自然很关心它对食物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本文就将论述微波对食物营养的影响。 关键词:微波微波烹饪食物营养 一、微波烹调对食品中微量营养素的影响 微波烹调与传统烹调方式比较,加热时间短,避免了食物过分受热。研究不同烹调方式对面食中B族维生素的影响,发现食品所达到的温度各异(蒸煮为1O0 ℃,烙70℃~150℃,油炸200 C~250℃),温度越高,维生素损失越多,油炸麻花的维生素B1损失率高达92.2 。微波烹调加热时间短,减少了高温对B族维生素的破坏:微波烹制纸杯蛋糕需75 s,维生素B1保留率100.0 、B2保留率75.0;使用煤气炉烹制需20 min,维生素B1、B2保留率为81.0 、82.0。但在微波炉中长时间焙烤,也会引起维生素的大量损失:用微波炉加热纸杯姜汁蛋糕60 S、75S、90 s,维生素B1保留率分别为87.9 、81.1 、77.9,可能是长时间的烹调造成水分过分蒸发,引起水溶性维生素破坏或流失。微波烹调时加水量也会影响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率。传统烹调方式通常需要加水,造成水溶性维生素随汤汁大量流失;使用微波烹调无需加水或加过多的水,较好地保留了食品中的水溶性维生素,若在微波烹调时加水(微波蒸煮),则固形物中维生素的保留率与传统烹调相差无几。使用微波炉烹调能避免金属烹调器皿中的金属离子促进此类维生素的氧化作用。有人就微波烹调及煤气烹调对蔬菜中维生素C的保留率进行比较,发现微波烹调蔬菜的维生素C保留率远高于煤气烹调。与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不同,脂溶性维生素在烹调过程的损失多由破坏造成。微波可引起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水解、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油中游离基和过氧化物增加,维生素E分子中苯环上的羟基与之结合形成酯,失去抗氧化能力;且过氧化物分解产生的自由基和微波的选择加热效应加剧了维生素E分子中的苯环、羟基等极性基团的降解,增加了维生素E的损耗。 二、微波烹调对食品中蛋白质的影响 食物中蛋白质的存在形式、结构都影响其营养价值,且食物中常含有不利于蛋白质吸收的因素,因此同一种食物经不同的加工处理,其营养价值可能发生改变。有报道含8.7 大豆水溶性提取物的豆奶,经微波处理240 s,可得到最高的蛋白质化学评分和蛋白质功效比值。用微波处理后的大豆和未经微波处理的大豆喂食小鼠,发现经微波处理的大豆使小鼠体重增加明显加快,其中尤以微波加热12 min体重增加最快,加热15 min增加较慢。其原因可能是微波加热引起大豆球蛋白四级结构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氮溶解率降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褐色物质增加,该物质具有抑制蛋白质水解的作用。同时微波加热也会使鹰嘴豆中赖氨酸、色氨酸、芳香族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的浓度降低。 三、微波烹调对食品中脂肪的影响 研究发现传统烹调中高温对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有很大的影响:高温使脂肪氧化加速,其分解和聚合的过程也加快,随着时间的延长,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均逐渐下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微波作用下,不饱和油脂因热氧化作用产生的环氧化合物可控制其水解作用的进程,故微波处理有利保持不饱和脂肪酸的稳定性。微波加热后,大豆中的磷脂含量减少,但总脂类含量明显增加;加热5 min后其三酰甘油分子的种类没有变化,不饱和脂肪酸也无损耗。但继续加热到8 min时,将降低含有4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肪 酸的种类,三酰甘油中二烯脂肪酸和三烯脂肪酸含量也明显减低,大豆水分含量也与大豆脂肪酸组成变化有关,未浸泡与浸泡后含水38.2的大豆经微波作用后,脂肪酸结构相同,但含水51.9 时亚油酸含量降低,棕榈酸和油酸含量却增加。微波加热和传统加热均可使青豆中脂肪酸含量增加,但脂肪酸谱没有明显变化。使用微波处理青鱼,未见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下降。l1 Audisio等对微波炉烹调与传统电炉烹调对鳟鱼(淡水鱼)和鳕鱼(海水鱼)中脂肪酸的影响进行研究。证实微波烹调对保持不饱和脂肪酸的稳定性更为有利。米糠经微波(2 450 MHz)处理3 min后,在不利条件下储存4周,其游离脂肪酸含量相当稳定(长颗粒米糠由4.0 上升到4.9 ,中等颗粒米糠由4.6 上升到6.25 ),远低于未处理的米糠(长颗粒米糠由4.0 上升到68.3%,中等颗粒米糠由4.6 上升到56.8 ),有利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米糠的储存。四、微波烹调对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淀粉的水化程度是消化率的决定性因素,与烹调加工的方式存在着函数关系;淀粉的明胶化程度不同,其消化率不同~。有实验比较胡萝卜混合餐对进食者饱感、葡萄糖及激素反应的影响.发现虽然食品中蔬菜纤维、能量组成、可消化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含量相近.但进食生胡萝卜混合餐者,葡萄糖、胰岛素和c肽反应均明显低于微波烹调的胡萝卜混合餐;同时发现.提高蔬菜比例,即相应地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和胶质的含量能够降低烹调因素的影响。研究微波处理对膳食纤维肠道内消化的作用发现,反复微波加热生青豆可使青豆中低分子量可溶性多糖水平提高经过不同处理的青豆中的膳食纤维均处于高可发酵状态,且不同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五、结语 合理选择微波烹调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和天然口味:研究发现使用不同功率的微波炉(商业生产使用1.6~ 2.0 kW,家用600~800 w),对食品中营养成分的保留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对微波烹调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短时间烹调,减少了高温对营养成分的破坏;微波烹调避免了食物烹调过 程中化学污染物的产生.同时也能较好地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微波烹调无需预热而立即发挥作用,加热效率高,烹调时间短,节省能源;烹调过程无油烟.清洁安全,是值得推广的家用烹调方式。但在进行微波烹调时应正确选择加热时间、烹调器具,避免烹调方法不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季鸿昆.微波烹调及其利弊.营养学报[J].2005(9). [2]肖春玲.微波烹调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J].膳食指南.2003(3). [3] 陶顺兴,周田英,王明.高温烹炸对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营养学报,1996,I8(2).

第五章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五章 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目的要求】 一、了解: 1、影响食品营养卫生的常见化学反应 2、原料合理加工、成菜中营养素的变化。 二、熟悉: 1、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的途径及营养卫生意义 2、原料合理初加工的方法 三、掌握: 1、合理烹调的概念,食品加工烹调中对常见原料营养素的影 响 2、烹调加工对常见原料(蔬菜、水果)营养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营养素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一、烹饪加工中营养素变化的特点 1.食品生物性变化 食品原料中的酶促反应对原料营养有一定的影响。有利的方面如肉的软化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不利的一面是呼吸作用致使蔬菜水果失水、萎蔫或腐烂。 2.食品非生物性变化  烹饪过程中可发生蛋白质的变性、淀粉糊化、油脂的乳化和自动氧化、美拉德反应、焦糖化作用,这些与酶无关,有利的是产生菜肴的色香味成分,不利的是严重影响食品的价值。 二、影响烹饪加工中营养素变化的因素  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烹调的温度和时间,“火候”就是掌握好加工过程的温度与时间。 三、营养素变化对菜肴营养价值的影响 (一)营养素发生各种变化直接影响食品营养价值 1.流失  淘洗、盐渍、研磨等处理会造成营养素的流失。如大米经淘洗后维生素丢失30%~40%,矿物质丢失25%左右。 2.破坏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变化,使营养素分解或转化,失去对人体的营养功能。如水果加工后褐变即是黄酮类成分与抗坏血酸氧化所导致的会降低水果的营养价值。油炸造成硫胺素的损失等。 (二)食品中的各种理化变化间接影响营养价值

食品中营养成分有时发生的变化并非是影响营养功能的,同时因食品中还有大量非营养成分,它们的各种理化变化也并非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影响食品营养价值的理化反应很多,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价值):蛋白质变性生成变性蛋白,淀粉的糊化。蛋白质水解生成胨、肽、氨基酸,脂肪的乳化、水解,淀粉的水解和发酵、蔗糖和糖苷的水解。 消极作用(不利营养素的保护或破坏营养素):蛋白质分子交联,氨基酸的异构化、裂解、环化及微生物的腐败,脂肪的自动氧化、热化学反应,淀粉的老化,维生素、无机盐各种因素的流失,氨基酸和糖的羰氨反应产生的类黑精等(米拉德反应产生的焦糖色)。这些消极作用中维生素的破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四、蛋白质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一)蛋白质的变性 天然蛋白质很容易因环境改变而丧失原有的生物功能,这就是蛋白质的变性。烹调中的炒、焯(chao)等过程中蛋白质变化是由次级键而非化学键变化所引起的,这样能尽量减少发生化学反应的程度,保证菜肴的鲜嫩和原料原有的风味  生物活性的丧失(如酶催化或抗体免疫活性、肌肉收缩能力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性,蛋白质中的酶活性、抗原性和毒性,只有丧失了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温度、pH、机械作用力等是烹饪加工中常见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加热、冷冻都可使蛋白质变性。热处理是最常用的烹饪加工手段,水能促进蛋白质的热变性。冷冻条件下蛋白质也会变性,如鱼蛋白经冻藏后肌球蛋白变性,会降低持水性,蛋白质的冷变性程度与冻结速度有关,冻结速度越快,冰晶越小,挤压作用越小,变性程度越小。这就是速冻可减少营养成分丧失的原因。 (二)蛋白质在烹饪加工中的化学反应 1.蛋白质水解  蛋白质水解是烹饪加工中重要的化学变化。蛋白质完全水解生成相应的氨基酸,最终产物是α- 氨基酸,还有糖、色素、脂肪等相应的非蛋白质。其实,食品加工中,蛋白质的水解是轻微的,不完全的。恰当的水解有利于食品的品质,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并增强食品的风味,提高人们的食欲。 变性蛋白更易水解,如肉类在贮藏过程中由于自身酶的作用催化,会使蛋白发生适当的水解,有利于肉的成熟。烹饪过程中烹饪原料经初步加工后的入味(有时加入一些嫩化剂和含酶多的生姜)即是利用自身酶的

烹调加工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烹调加工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号称“烹饪王国”的中国,以其传统的刀工、调味、火候等烹调方法及艺术造型而闻名于世。这样,不仅提高了食品的感观品质,增进食欲,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吸收。然而由于传统的初加工及烹调方法的不当而造成营养素的损失,从而降低了食物的营养价值,却令人担忧。它有待于我们进一步革新。 首先是初加工的不当而造成营养素的损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爱吃精米、精面,把米反复淘洗干净,蔬菜切后才洗,对动物肉也总是用水冲洗干净,以讲究卫生,实际上,这种初加工却造成了大量营养素的损失。据有关资料报道:淘米时,损失维生素B1 30 %~60 %、无机盐70 %、蛋白质15.7 %、碳水化合物2 %,如果淘米次数越多,无机盐及其他营养素的损失也越多;水浸时间越长,流失量越大;水流越快,损失越高。精米、精面由于碾磨精细,所含的维生素已所剩无几,就连微量元素锌、铁、锰也不能幸存。同样,蔬菜在切配、洗涤、盐浸、浸泡过程中也会造成大量营养素的损失。如白菜中维生素C,先洗后切,切后即测,几乎不损失,而切后放2小时,损失率为2.4 %,切后冲洗,25分钟后,损失率为8.4 %,切后浸泡半小时,损失率为23.8 %。因此,切的越细,切后冲洗的时间越长,以及切后放置时间越长,其损失也将越大。其中损失最大的为维生素C,其次是水维生素及无机盐。肉类,切后洗会造成所含有机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及酶随水流失,使肉质易软嫩,从而导致肉的营养价值和鲜味降低。 其次,不同烹调方法对食物营养素的损失也是不同的。如水煮面时VB1和VB2可损失49 %和57 %;炸油条和油炸食品,因高温加碱可使VC损失36 %,胡萝卜素损失24 %;烙饼时,VB1和尼克酸可损失10 %,VB2损失20 %;开锅烧菜会破坏VC 50%、VA 10%~30 %;旺火快炒白菜,VC保存量为60 %~70 %,而用水煮10分钟后测,其中40 %被破坏,30 %溶于水,仅保存30 %左右,炒后放1小时,VC可损失10 %,放置2小时可损失14 %,5小时后再回锅,则几乎完全损失。在煮肉或炖肉时,当温度达到63 ℃时,就有相当的肉汁流出,使肉块收缩,随着温度升高,肉汁逸出增加,当肉成熟时,肉汁逸出量达50 %左右,肉的营养素及含量物也随之流入汤内。有资料介绍:逸出蛋白质4 %、无机盐40 %~50 %、维生素B1 20 %、维生素B2 10 %,而烤肉只有

第二章 烹饪原料的营养特点

第二章烹饪原料的营养特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粮食类原料的营养特点 第三节果蔬类原料的营养特点 第四节肉类的营养特点 第五节蛋乳类的营养特点 第六节其他原料的营养特点 第二章烹饪原料的营养特点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烹饪原料营养价值的评定:食品的营养价值、营养质量指数(INQ值)的概念、内容。食物的分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成酸性食物、成碱性食物、生酮食物、抗生酮食物等的概念及举例。谷类、豆类、果蔬、畜肉、鱼类、禽蛋、乳类、蛋类、食用油脂、冷饮等食品的营养价值特点,加工、烹调及贮存等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影响谷类、豆类、果蔬、肉类、蛋、奶等营养素消化吸收的主要因素(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掌握谷类、豆类、果蔬、畜肉、鱼类、禽蛋、乳类、蛋类、食用油脂、冷饮等食品的营养价值特点,加工、烹调及贮存等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影响谷类、豆类、果蔬、肉类、蛋、奶等营养素消化吸收的主要因素(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谷类、豆类、果蔬、畜肉、鱼类、禽蛋、乳类、蛋类、食用油脂、冷饮等食品的营养价值特点,加工、烹调及贮存等对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烹饪原料种类繁多,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三类:①动物性原料。如畜禽肉类、内脏类、奶类、蛋类、水产品等;②植物性原料。如粮谷类、豆类、薯类、硬果类、蔬菜水果等;③加工性原料。以动物性、植物性天然原料为基础,通过加工制作的原料,如糖、油、酒、罐头、糕点等食品。 一、烹饪原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nutritional value)是指某种烹饪原料中所含营养素和热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评定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常从原料中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数量多少、相互比例是否适宜以及是否容易消化吸收等方面入手。 (一)营养素的种类及质量分数 (二)营养素质量

烹饪食材原料的营养作用

烹饪食材原料的营养作用 烹饪食材原料的营养作用 1.家畜肉类 家畜肉营养素含量受家畜的类别、性别、年龄、饲养情况、育肥程度影响而有所不同。大致情况是: (l)水分:年龄越小,含水分越多。幼小的猪含水可达7o%左右。脂肪含量越多,肉质越老,含水分越少。 (2)蛋白质:家畜肉的蛋白质质量很好。也是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一般瘦肉含蛋白质17%。 (3)脂肪:家畜脂肪含量一般在28%左右。母性家畜多于公性。肉中脂肪含量与风味直接相关,食脂低风味差。 (4)糖类:家畜肉中淀粉主要是动物淀粉,其正常含量约为动物体总重量0.5%。它也是肌肉能量的物质基础。 (5)矿物质:肉中含有钠、钙、铁、镁、磷等,一般瘦肉多于肥肉,内脏多于瘦肉。它们是肌肉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6)维生素:肉中维生素的含量虽不多,但其中的维生素b1是人体所需的重要来源。以瘦肉含量较多。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索a及b2。 2.禽肉类 禽肉指家禽和野禽,两者的营养素含量相差不多。禽肉的水分含量与畜肉近似,蛋白质约占20%,脂肪含量很不一致。一般鸡

肉含1.5一15%左右,肥鸭、鹅可达4o一5o%。禽肉中的脂肪较易消化吸收。禽的内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比畜类高l一6倍。维生素b1b2也狠丰富。禽肉也是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所含钙、磷、铁都较丰富。 3.蛋类 各种蛋的营养含量大致相同。蛋类含水分平均为70%,蛋白质13一15%,脂肪ll—15%。蛋黄的蛋白质含量多于蛋清,并且还含有32%的脂肪及钙、铁、磷等矿物质。这些物质的消化吸收率极高。蛋类中的维生素a、d、bz含量铰车,也主要存在于蛋黄中。 4.水产类 我国现有鱼类2千余种,蟹、虾、贝类也很多。由于品种及个体大小、鱼龄、渔区不同,成分差异很大。一般地说,鱼贝的主要成分中,水占70—80%,蛋白质为15—25%,脂肪l—10%,糖类0.5—1%,矿物质l—1.5%;维生素含量较丰富,值得一提的是鱼贝中的蛋白质含量多,质量好,吸收率高,脂肪含量低,又多是不饱和脂肪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个别鱼在产卵期蛋白质含量明显减少。 5.乳类 牛乳营养丰富,且易为人体消化吸收。蛋白质含量约 3.3—3.5%,脂肪3—4%,其中含有少量的胆固醇与卵磷脂。牛奶中含乳糖5%,矿物质0.7%,每lo0克牛奶食钙120毫克,磷90毫克,含铁量较少。牛奶中维生素的种类较全面。 烹饪食材原料的分类1、按原料的自然属性分类有植物性原料、动物性原料、矿物性原料、人工合成原料。

(完整word版)《烹饪原料知识》选择题

《烹饪原料知识》选择题 第一章烹饪原料基础知识 ()()不符合烹饪原料的要求。 A 无毒 B 有营养价值 C 可以制作菜点 D 都不是 ()()营养素不属于有机物。 A 蛋白质 B 脂肪 C 糖类 D 水 ()()不属于双糖, A 蔗糖 B 麦芽糖 C 乳糖 D 果糖 ()()不属于植物性原料的质量变化。 A 呼吸作用 B 后熟作用 C 发芽和抽薹 D 腐败作用 ()肉的品质外观坚硬,弹性差,肉质坚硬,不易煮烂,缺少肉的特殊美味和气味是动物性原料的质量变化中的()。 A 尸僵作用 B 成熟作用 C 自溶作用 D 腐败作用 ()肉质外表稍干燥,肉横切面柔软多汁,肌肉松弛,富有弹性是属于()。 A 尸僵作用 B 成熟作用 C 自溶作用 D 腐败作用 ()肉色变暗呈灰绿色,肉质变软,肉汁浑浊是属于()。 A 尸僵作用 B 成熟作用 C 自溶作用 D 腐败作用 ()低温保藏法是低于常温、在()℃以下环境中保藏原料的方法。 A 10 B 8 C 15 D 4 ()根据原料的自然属性不同,原料可以分为()、植物性原料、矿物性原料和人工合成原料。 A 鲜活原料 B 脱水原料 C 动物性原料 D 腌制原料 ()根据原料加工状况不同,原料可以分为()、鲜活原料、冷藏原料、脱水原料和腌制原料。 A 水产品 B 乳品 C 调料 D 冷冻原料 ()低温保藏鱼类,温度一般保持在() A 4℃—0℃ B 0℃—4℃ C 0℃以下 D 4℃以下 ()下列()能杀死微生物达到保藏原料的方法。 A 低温保藏法 B 高温保藏法 C 脱水保藏法 D 腌渍保藏法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A 贾思勰 B 李渔 C 袁枚 D 李岗 ()蔬菜保藏的最适宜温度范围是() A 5℃—0℃ B 0℃以下 C 0℃—4℃ D 5℃以下 ()根据原料的自然属性不同,原料可以分为()、植物性原料、矿物性原料和人工合成原料。 A 鲜活原料 B 脱水原料 C 动物性原料 D 腌制原料 ()影响原料品质变化的物理因素是()。 A 分解酶 B 药物残留量 C 呼吸作用 D 温度 ()鉴定原料品质的感官指标是()。 A 纯度 B 成熟度 C 水分 D 颜色 ()盐渍保存法中食盐用量应当有效地控制在() A 1%—5% B 5%—10% C 10%—20% D 20%—30% ()既有保持原料中营养物质又能抑制微生物、细菌、活性酶的PH值是()。 A 3—4 B 5—6 C 7—8 D 9—10

第五章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五章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目的要求】 一、了解: 1、影响食品营养卫生的常见化学反应 2、原料合理加工、成菜中营养素的变化。 二、熟悉: 1、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的途径及营养卫生意义 2、原料合理初加工的方法 三、掌握: 1、合理烹调的概念,食品加工烹调中对常见原料营养素的影响 2、烹调加工对常见原料(蔬菜、水果)营养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营养素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一、烹饪加工中营养素变化的特点 1.食品生物性变化 食品原料中的酶促反应对原料营养有一定的影响。有利的方面如肉的软化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不利的一面是呼吸作用致使蔬菜水果失水、萎蔫或腐烂。 2.食品非生物性变化 烹饪过程中可发生蛋白质的变性、淀粉糊化、油脂的乳化和自动氧化、美拉德反应、焦糖化作用,这些与酶无关,有利的是产生菜肴的色香味成分,不利的是严重影响食品的价值。 二、影响烹饪加工中营养素变化的因素 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烹调的温度和时间,“火候”就是掌握好加工过程的温度与时间。三、营养素变化对菜肴营养价值的影响 (一)营养素发生各种变化直接影响食品营养价值 1.流失 淘洗、盐渍、研磨等处理会造成营养素的流失。如大米经淘洗后维生素丢失30%~40%,矿物质丢失25%左右。 2.破坏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变化,使营养素分解或转化,失去对人体的营养功能。如水果加工后褐变即是黄酮类成分与抗坏血酸氧化所导致的会降低水果的营养价值。油炸造成硫胺素的损失等。 (二)食品中的各种理化变化间接影响营养价值 食品中营养成分有时发生的变化并非是影响营养功能的,同时因食品中还有大量非营养成分,它们的各种理化变化也并非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影响食品营养价值的理化反应很多,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价值):蛋白质变性生成变性蛋白,淀粉的糊化。蛋白质水解生成胨、肽、氨基酸,脂肪的乳化、水解,淀粉的水解和发酵、蔗糖和糖苷的水解。 消极作用(不利营养素的保护或破坏营养素):蛋白质分子交联,氨基酸的异构化、裂解、环化及微生物的腐败,脂肪的自动氧化、热化学反应,淀粉的老化,维生素、无机盐各种因素的流失,氨基酸和糖的羰氨反应产生的类黑精等(米拉德反应产生的焦糖色)。这些消极作用中维生素的破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四、蛋白质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一)蛋白质的变性

食物的烹饪方法与营养价值

食物的烹饪方法与营养价值 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专业年级:思想政治教育12级 学生姓名:丛湘凤学号:2012020032 电话: 日期:2014年6月1日 摘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烹饪历史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方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各民族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又就是相联系的,其烹饪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它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各族的烹饪方法都就是各个民族的精华,民族的智慧在烹饪中也得以体现,不管就是何种烹饪方法,都尽可能的保留它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食品烹饪方法营养价值 前言:中国餐饮文化历史悠久,菜肴在烹饪中也存在着许多流派。鲁菜、川菜、苏菜、粤菜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再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发展,浙菜、闽菜、湘菜、徽菜等地方菜也逐渐在大众的视野中出现,民国时期,中国各地的烹饪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与徽菜。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与湘菜。于就是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即苏菜、闽菜、川菜、鲁菜、粤菜、湘菜、浙菜、徽菜。民国时期,中国各地的烹饪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一、人类食物的分类 在人类的可供食用的食物有数百上千种,任何一种食物都就是由多种营养素组成的复杂混合体,都有其独有的营养价值,人类将食物分为五大类。成金字塔式排列: 粮谷类及薯类。主要为人体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如米、面、马铃薯、甘薯、木薯等。 动物性食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与维生素D,如家畜、鱼、蛋、奶等。 豆类与坚果类。主要为人类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E、膳食纤维。如大豆、其她豆类、花生、核桃、杏仁等。 蔬菜、水果与菌藻类。主要为人类提供矿物质、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维生素K、膳食纤维及有益于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 纯能量物质。如动、植物油,淀粉、食糖、酒类等,不过,植物油还可以分为人体提供维生素E与必需脂肪酸。 二、食物的烹饪方法 科学的烹饪加工方法,在食物的烹调过程中,营养成分会随之流失很多,因此十分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烹饪方法,这样不仅减少了失误的营养流失,而且使食物更好的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下面介绍一下科学的烹饪前期的加工方法。分别包括四部分:保鲜、洗涤、切割、淹泡。 在保鲜方面,食品要选择新鲜完整的,食品保鲜前不宜长时间水洗或者就是浸泡,即使处于保鲜过程,这一步骤的时间最好不要太长,鱼肉应在冰箱的冷冻室进行储藏以免食物变质,蔬菜水果应避开阳光进行保鲜。 在洗涤方面,不管就是水果还就是蔬菜都不宜长时间浸泡,谷物表层有大量的维生素,进行洗涤时应轻淘,避免维生素的流失,蔬菜水果应用凉水进行洗涤,以免破坏其表层,但相对于干货来说,长时间的缺水导致食物干煸,所以应长时间的浸泡,以帮助其恢复其色泽。在切割方面,大块优于小块,以免破坏其纤维,切割

烹饪原料所含的营养有什么

烹饪原料所含的营养有什么 烹饪原料所含的营养有什么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是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双糖由单糖分子连接而成,如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由许多单糖分子组成,如淀粉、纤维素。食物内含有多种糖类,如谷物种子、甘薯和胡萝卜含有淀粉,植物的果实和部分根、茎含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牛乳含有乳糖,蜂密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1克糖完全氧化时能放出约16800焦的热量。人体所需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 脂肪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恒温动物如猪、牛、羊的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呈固态。变温动物和植物的脂肪如鱼肝油、菜籽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呈液态。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物质贮存在体内。在植物内,大部分脂肪贮存在种子内(大豆,花生);在动物体内,大部分脂肪贮存在卵内、皮下、肠系膜等处。脂肪是人体贮藏能量的主要物质,1克脂肪完全氧化时能放出约37700焦的热量,比糖分子多一倍以上。 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一般由100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结合而成。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又是构成酶的材料,还是机体的能源物质,1克蛋白质氧化时能放出约16800焦的热量。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常见的有20多种,其中缬氨酸、亮氨酸、异亮

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8种,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称为必需氨基酸。另外一些氨基酸如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人体能够合成,不一定要食物供给,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目前已知的维生素有20多种,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b1、b2、b6、b12、c等。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d、e、k等。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 维生素a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人体缺乏时,上皮组织会发生角化,皮肤粗糙,易患夜盲症和呼吸道传染病。维生素a溶于脂肪,在动物性食物里,如动物肝脏,鱼肝油、奶油、蛋黄中含量较高。有些植物性食物,如胡萝卜、番茄、黄色玉米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把它转化为维生素a。 维生素b包括b1、b2、b6、b12等几种。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作用。例如,维生素b1能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缺乏时,容易患神经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严重的还会患脚气病、下肢沉重、手足皮肤麻木、心跳加快等。米糠、麦麸、瘦猪肉、花生、大豆等食物中均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1。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缺乏时,毛细血管脆性大,容易破裂,引起皮下和牙龈的血管出血,成为坏血病。维生素c多含在新鲜的水果里。辣椒、甘蔗、番茄、枣、柑桔等食物中维生素c 的含量很丰富。

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

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 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 1.谷类 谷类所含的营养素因种类、品种、地区、加工方法不同而有差别,其主要的成分有: (l)糖类(碳水化合物)在谷类中约含70—8o%,主要存在于胚乳中。谷类所含的糖类被机体利用率很高,如小麦93%,大米达95%。 (2)脂肪:谷类含脂肪量很低,仅为1.5%左右。玉米和小米的含量较高,约为4%,主要在粉糊层和谷胚部。 (3)蛋白质:粮谷类蛋白质所台的必需氨基酸不完全相同,所以各种粮食混合食用,可令氨基酸互补,使蛋白质的质量提高。 (4)维生素:谷类中主要含维生素bl及少量维生素a和e。b 族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胚和皮内,故粮食不宣加工得过于精白。 (5)矿物质:米、麦中含有磷、钾、镁、钙等,但加工图越精,损失越大。 2.豆类 豆类含蛋白质量很高,一般在20—50%之间。大豆含脂肪18%左右,其它豆类仅食1%左右。蚕豆、绿豆、赤豆等含碳水化合物50—60%左右,而大豆仅含25%。大豆营养素含量很高,但炒熟、烤熟了吃,其消化率很低,唯有磨成浆、制成豆制品,消化率可达90%以上。绿豆、蚕豆、黄豆等发芽做成豆芽菜,可使维生素含

量大大提高。 3.蔬菜 蔬菜所含营养素与生长环境、成熟度、贮存、运输、加工关系密切。一般说,它所含的营养素有: (1)水一般含有65—96%。含水越多,越鲜嫩,但也越易受损腐烂。 (2)矿物质:有钙、铁、钾、钠、镁等,以钾最多,一般叶菜类含矿物质0.4一2.3%,根莱类0.6—1.5%,葱蒜类0.3—1.3%,瓜类0.2—0.7%,茄果类o.4—0.5%,鲜豆类为0.6—1.7%。它们能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3)维生素:新鲜的蔬菜是维生素c和a的主要来源。大多数叶菜类、番茄和辣椒含有软多的维生素c,带有绿、黄、橙色的蔬菜则富含胡萝卜素。 (4)糖类:胡萝卜、洋葱、南瓜等含糖较丰,而根类植物含碳水化合物较多。如土豆含淀粉24%。蔬菜中纤维素的含量约为o.2—2.8的。它能帮助人体清理肠胃。 (5)有机酸:蔬菜中只含少量的有机酸。但在菠菜、茭白、笋等带涩昧的蔬菜中含有较多草酸,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 此外,蔬菜还含有较丰富的叶绿素、叶黄素、番茄素、挥发油等成分。 4.家畜肉类 家畜肉营养素含量受家畜的类别、性别、年龄、饲养情况、育肥程度影响而有所不同。大致情况是: (l)水分:年龄越小,含水分越多。幼小的猪含水可达7o%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