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史

合集下载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农业经济学概述1.1 农业经济学定义解释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强调农业经济学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1.2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阐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1.3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回顾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里程碑介绍国内外农业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2.1 土地资源分析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探讨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及对策2.2 劳动力资源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就业问题2.3 资本和资金探讨资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来源研究农业投资和融资的问题及对策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与价格3.1 农产品市场概述介绍农产品市场的功能和组织形式分析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竞争状况3.2 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变动探讨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动因素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和应对措施3.3 农产品市场政策与调控分析农产品市场政策的作用和效果探讨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手段和策略第四章:农业企业与经营4.1 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特点介绍农业企业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农业企业在经营中的优势和挑战4.2 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研究农业生产组织的形式和运作机制探讨农业生产管理的策略和方法4.3 农业企业经营策略与创新分析农业企业经营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探讨农业企业经营的创新方向和发展趋势第五章: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价5.1 农业政策概述解释农业政策的概念和作用分析农业政策的目标和内容5.2 农业政策分析方法介绍农业政策分析的定性和定量方法阐述农业政策分析的步骤和要点5.3 农业政策评价与建议探讨农业政策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提出农业政策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和措施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6.1 农业资源利用概述分析农业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现状探讨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策略和方法6.2 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研究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问题提出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6.3 农业可持续发展阐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实践第七章:农业科技与创新7.1 农业科技概述介绍农业科技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7.2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和机制研究农业科技推广的方法和效果7.3 农业科技政策与支持分析农业科技政策的内容和效果提出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措施和建议第八章: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8.1 农业产业链概述解释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和组成分析农业产业链的特点和作用8.2 农业价值链分析探讨农业价值链的构成和价值创造过程研究农业价值链的提升策略和机会8.3 农业产业链整合与优化分析农业产业链整合的意义和目标提出农业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农业项目管理与管理创新9.1 农业项目管理概述介绍农业项目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农业项目管理的过程和要素9.2 农业项目管理方法与工具探讨农业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阐述项目管理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实践9.3 农业管理创新与发展分析农业管理创新的动因和意义提出农业管理创新的途径和发展方向第十章: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10.1 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阐述农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评价10.2 农村发展与政策研究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农村发展的政策选择和措施10.3 农业与农村政策展望分析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发展趋势探讨农业与农村政策的改进和完善第十一章:国际农业经济与贸易11.1 国际农业经济关系分析国际农业经济合作的意义和现状探讨国际农业经济合作的主要组织和机制11.2 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介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和运作机制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趋势11.3 农业贸易政策与国际谈判阐述农业贸易政策的目标和内容探讨农业贸易政策的国际谈判和协议第十二章:农业金融与保险12.1 农业金融概述解释农业金融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农业金融的现状和问题12.2 农业金融服务与创新探讨农业金融服务的模式和创新研究农业金融支持的政策和措施12.3 农业保险与发展分析农业保险的作用和重要性提出农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第十三章: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13.1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介绍农业知识产权的类型和保护意义分析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13.2 农村法律制度概述阐述农村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分析农村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3.3 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的完善探讨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建议第十四章: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14.1 农业大数据概述解释农业大数据的概念和作用分析农业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和前景14.2 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探讨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和目标研究农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和应用14.3 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政策分析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政策的内容和效果提出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政策的支持措施和建议第十五章: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15.1 农业伦理概述阐述农业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农业伦理的主要内容和原则15.2 农村社会学概述介绍农村社会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分析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15.3 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的应用探讨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应用和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农业生产要素、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业企业与经营、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价、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农业科技与创新、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农业项目管理与管理创新、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国际农业经济与贸易、农业金融与保险、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以及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农业经济学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以农立国”思想 “农本工商末” “重农抑商论” “农工商并重” 20世纪初,用西方观点考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学一般理论应用在我国农经研究领域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农经学科 二、中国农经学科 三、现代农经的发展 四、农经研究对象 五、农经研究的内容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农产品市场; 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三)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3、政策的主要内容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4、制度变革的路径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农业的概念
二、农业的特点
(一)农业的本质特点
➢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有机体利用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 条件下,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动植物和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 的过程。
➢ 社会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有目的地利用生物体的生理机 能,改变或改造自然环境条件,借助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不断扩大 农业产出而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分化的产业:植物种植业、动物养 殖业、微生物培育业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第一章:引言农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活动的规律和问题的科学。

它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主要介绍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同时,还探讨了农业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

它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方面。

本章主要围绕农业生产要素的含义、分类及配置问题展开讨论,并介绍了农业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和决定要素需求的因素。

第三章: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指农业经济中农户如何组织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组织形式。

本章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和主要形式,如个体农户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合作社等。

此外,还分析了不同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第四章:农业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业产品市场是指农民将农产品上市交易、购销农产品的场所和形式,农业产品价格则是在市场上形成的农产品的价格。

本章主要探讨了农业产品市场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农业产品价格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同时,还介绍了农产品市场的主要结构和运行机制。

第五章:农业投入产出与农业效益农业投入产出是指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农业效益则是指农业生产中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经济效果。

本章主要讨论了农业投入产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农业效益评价的标准和指标。

此外,还分析了影响投入产出与农业效益的因素。

第六章: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是农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关注的是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本章主要围绕农村发展的定义、特点和路径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农业经济对农村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结语农业经济学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而提高我们对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农业经济学导论1.1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解释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强调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1.2 农业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农业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3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强调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的重要性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2.1 土地资源解释土地资源的特征和重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2.2 劳动力资源解释劳动力资源的特征和重要性探讨劳动力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2.3 资本资源解释资本资源的特征和重要性探讨资本资源投资和利用的问题第三章:农业生产技术3.1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介绍农业生产技术的演变和发展探讨技术创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2 农业生产技术选择和应用解释农业生产技术选择和应用的原理探讨技术选择和应用的决策过程3.3 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强调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的重要性探讨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的策略和方法第四章:农业市场与价格4.1 农业市场的特性解释农业市场的特点和功能探讨农业市场的主体和行为4.2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解释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和影响4.3 农业市场政策与调控介绍农业市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探讨农业市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第五章: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估5.1 农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解释农业政策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农业政策的种类和目标5.2 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农业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5.3 农业政策的实践与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农业政策的实施和效果探讨农业政策的改进和优化方向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6.1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解释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探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6.2 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介绍农业环境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和实践6.3 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解释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意义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方法和技术第七章:农业企业与管理7.1 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特点解释农业企业的定义和分类探讨农业企业的特点和经营风险7.2 农业企业经营策略与管理介绍农业企业经营策略和管理的要点强调农业企业营销和创新的重要性7.3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解释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巧第八章:农业项目评估与风险管理8.1 农业项目的类型与评估解释农业项目的定义和分类探讨农业项目评估的方法和步骤8.2 农业项目投资与融资介绍农业项目投资和融资的方式和渠道强调农业项目投资和融资的风险管理8.3 农业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解释农业风险的概念和类型探讨农业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巧第九章:农业政策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9.1 农业政策模拟的方法与技术介绍农业政策模拟的方法和工具强调农业政策模拟在决策支持中的作用9.2 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解释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探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和效果9.3 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的案例研究分析具体农业政策决策的案例探讨农业政策决策的改进和优化方向第十章:农业经济学研究前沿与展望10.1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探讨当前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强调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挑战和机遇10.2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介绍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探讨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0.3 农业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农业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领域强调农业经济学在农业发展和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农业生产要素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如土地退化、土地产权不明晰等。

农业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农业与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课件 第一章农业与农业经济学

二、“三农”问题成因
3、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二)促进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主要制度安排
制度基础:计划经济体制 1、户籍管理制度: ➢ 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 ➢ 颁 布 时 间:1958年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1、政策背景
2、政策内涵 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
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 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 实施时期: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后期 ➢ 制度弊端: 忽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 忽视农产品供求调节的市场作用 促进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形成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谢谢!
8
第四节 农业与农民、农村
一、“三农”问题的缘由
二、“三农”问题成因
(一)“三农”问题的生成逻辑
三、“三农”问题的破解
• 基本症结:在于中国建国初期工业化采取的向重工业 倾斜战略,以及由此构建的阻止城乡、工农要素流动的 一系列制度。 • 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 想进入城市,但政府仍未改变分割城乡、限制要素流动 的政策取向。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一章同学们,咱们这就开始走进农业经济学的奇妙世界啦!这第一章,咱们先来好好聊聊农业在咱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你们想想啊,每天早上咱们吃的面包、喝的牛奶,中午吃的大米饭、蔬菜,晚上说不定还有水果加餐,这可都离不开农业呀!就说我前几天去菜市场买菜,那琳琅满目的蔬菜瓜果,让我都挑花了眼。

我看到一个卖西红柿的摊位,那西红柿红彤彤的,个个饱满多汁。

摊主是个朴实的大叔,他一边热情地招呼着顾客,一边熟练地称重、算账。

我就问他:“大叔,您这西红柿种得可真好,是不是有啥秘诀呀?”大叔笑着说:“哪有啥秘诀,就是用心伺候着,从播种到施肥,从浇水到除虫,一步都不敢马虎。

”我一听,这可不就是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嘛!农业,那可是咱们人类生存的基础。

要是没有农业,咱们就得饿肚子,啥也干不了。

而且农业可不只是种点庄稼、养点家畜那么简单。

它涉及到好多方面呢,比如说土地的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农业技术的发展等等。

就拿土地利用来说吧,一块地种什么、怎么种,这可都有讲究。

是种小麦还是水稻?是种果树还是蔬菜?这都得根据土地的肥力、气候条件、市场需求来决定。

我曾经去过一个农村,那里的农民特别聪明,他们把山坡地种上了果树,因为山坡地不容易存水,种庄稼收成不好,但是种果树却能长得很好。

而平地上呢,就种上了水稻和蔬菜,充分发挥了不同土地的优势。

再说说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以前,农民们种出来的东西,可能就是简单地拿到集市上卖,赚不了多少钱。

现在可不一样啦,有了各种加工厂,把农产品加工成各种各样的产品,像水果罐头、果汁、果脯等等,附加值一下子就提高了。

而且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能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

农业技术的发展更是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种地全靠人力,弯腰插秧、挥汗收割,那叫一个辛苦。

现在呢,有了播种机、收割机,效率高了好多倍。

还有那些高科技的温室大棚,可以精准控制温度、湿度,种出来的蔬菜品质更好。

总之,农业对咱们来说太重要啦!它不仅关系到咱们能不能吃饱肚子,还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国家的稳定。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农业经济学概述1.1 农业经济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2.1 土地资源2.2 劳动力资源2.3 资本与资金2.4 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与价格3.1 农产品市场的类型与组织3.2 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变动规律3.3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支持与调控第四章: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4.1 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与特点4.2 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与方法4.3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企业第五章: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分析5.1 农业政策的类型与作用5.2 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3 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与评价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6.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6.2 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优化配置6.3 农业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6.4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技术第七章:农业企业经营管理7.1 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特点7.2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任务与方法7.3 农业企业成本核算与收益分析7.4 农业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第八章:农业信贷与农村金融8.1 农业信贷的作用与政策8.2 农村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8.3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8.4 农村金融风险与管理第九章:农产品贸易与国际市场9.1 农产品贸易的特点与影响因素9.2 农产品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规则9.3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与挑战9.4 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合作与发展第十章: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10.1 农业发展战略的类型与选择10.2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政策10.3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10.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政策选择第十一章: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分析11.1 农业产业链的概念与构成11.2 农业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与优化11.3 农业价值链分析与提升策略11.4 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第十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1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与影响因素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检测体系12.3 农产品认证制度与市场准入1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策略与措施第十三章:农业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13.1 农业知识产权的类型与保护13.2 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13.3 农业技术转移的机制与渠道13.4 农业知识产权政策与技术转移策略第十四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政策14.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影响因素14.2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与问题14.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政策的选择14.4 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第十五章:农业经济学研究前沿与展望15.1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5.2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5.3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创新15.4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应用与实践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农业经济学要记(共13页)

农业经济学要记(共13页)

第一章农业经济学(Xue)的对象农(Nong)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其本质是人类操纵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Zhong)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物,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出产经济活动。

在现代:狭义(Yi)农业指动植物的产中部分,广义农业包罗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财富系统。

农业的(De)特点:1、农业出产中经济的再出产过程同自然的再出产过程密切交织。

2、地盘是农业中特殊的出产资料。

3、农产物是人们的生活资料。

4、农业是农民经营的财富。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客体是农业,研究对象是农业出产方式活动的规律。

包罗农业出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出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运动规律。

心得体会:大白了科学的农业含义以及农业的主要特点和规律。

疑惑难点:无第二章农业出产方式农业出产方式:人们出产本身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方式。

由出产力和出产关系组成。

出产力是出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出产关系是出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出产关系的根底是出产资料所有制,出产资料所有制是出产关系的底子特征。

五种出产方式: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成本主义、社会主义出产方式。

农业出产方式的特点:1、当农业是该社会的主要出产部分时,社会出产方式由农业出产方式决定。

2、社会开展不服衡的现象,在农业中尤为突出。

3、农业出产方式深受农业特点影响。

农业出产方式运动的底子规律出产力必然要适合出产关系。

出产力决定出产关系,出产关系反作用于出产力。

阐发农业出产方式的两条线索:1、从农业本身不雅察,农业中的出产关系,首先的,也是主要的由农业出产状况决定。

2、从整个社会不雅察,农业出产力是要受到整个社会出产力的制约的,农业出产关系也要受到整个社会出产关系的制约。

农业出产关系开展的历史阶段成本主义农业出产关系:〔一〕农业的成本主义化成本主义农业出产关系:①英国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用暴(Bao)力剥夺农民地盘,开(Kai)展成本主义农(Nong)业的道路。

②美国式:通(Tong)过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而自发产出的成本主义道路。

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世界

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世界

四、为什么学习农业经济学
图1-1 世界农业生产的流程与食物供给
中国耕地1.23亿


地 14
用亿
地 hm2
48 草
亿地 hm2 34
亿
hm2
薯类及其他
谷物20亿吨 饲料8亿吨
牧草野草
食用12亿吨
猪鸡等


牛羊等

35 食 %物
50 能 %量
供 15 给
%
五、相应的农业经济问题
(一) 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和引发的农业经济问题 - 要素合理配置/资源保护/……
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世 界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世界
2000年,大约60亿人中,55%住在农村,农业 劳动者约占45%,世界上近一半的人住在农村, 或者生活在农业的世界中。
国民经济中农业的比重(表1-1) 各大洲人均农用地面积及Fra bibliotek畜头数(表1-2)
日本草津市 农场一瞥
我们都是孩子******
政府按照客观需要和国际比较优势,在农业与非农产 业间配置全局资源,在各地区之间配置农业资源,以最 低总成本实现农产品的全局充裕供应,并协调各产业、 各地区、各阶层、各代人的利益关系,以实现政府追求
的增长、稳定、就业、公平和持续等宏观经济目标。
(二)主要内容
• 从人口与食物供给、农民收入、土地产权、农业财政 金融、农业科技教育和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 支持、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农村发展、发展中国家的 特殊农业问题等。
•边际革命 •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从一般经济学分离出来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770年英国阿瑟·扬《农业经济论》 •18世纪农业经济思想在德国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重

农业经济学1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1第一章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资源同质性和充分流动的基本假设,土地差异和农户内部资源的 异质性,农户生产决策模型时要注意;农业生产的外部性,农户很难 成为真正独立的决策者——集体决策)
农产品的特殊性
(生产季节性产生的收获一次性与终年均衡消费的矛盾;不同阶段 进入加工阶段,进入最终消费;重要的战略物资)
农业生产者的特殊性
三、农业的经济地位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的基础
”食物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与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马克思)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 的基础
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 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进而制约其他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得以流传和发展。
西欧中世纪(5—17世纪),庄园经济兴盛,农业在社 会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1770年英国阿瑟· 扬《农业经济论》 •18世纪农业经济思想在德国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重 要的农业经济学家,如尤斯蒂、贝克曼等。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泰尔于1809一1821年《合理的农业原理》 (四卷),确定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目标 •屠能《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农业经济学上 两个基本理论:农业集约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 •美国泰勒《农业经济学概论》和博伊尔《农业经济学》 •德国艾瑞保和布林克曼发展了屠能的理论
基础性的普遍性与长期性
三、农业的经济地位
(二)农业基础地位的具体表现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 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 要素贡献:资金,劳动力,土地 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
农业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农业的生态功能

农业经济学第1章概论

农业经济学第1章概论

实验研究
实验方法和数据应用,如何针对 某个特定问题进行研究。
案例研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农业经济学领域研究中具有极 高的工具性。
农业经济学的政策分析
国家政策 市场政策 农民支持政策
通过政策治理、支持、鼓励等方式促进农业的发 展。 制定与农业市场有关的行政、技术和贸易政策。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各种问题。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前景
农业与公共卫生学
食品安全问题,种植业对健康的 影响等,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1 供给与需求
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农产品成本的变化等。
2 价值尺度
衡量农产品和农业体系的价值,分析花费和回报等。
3 投入产出
分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投入产出比等。
农业经济学的实证分析
统计研究
一种对农业生产进行测度分析的 方式。
种粮于我,饮水思源。作为我国占GDP近10%的重要产业,农业经济学的研 究可以在发掘农业领域经济价值的时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社会 稳定,同时极大地刺激农业领域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农业与环境科学
如何在农业发展的同时解决环境 问题。
农业经济学与经济学
研究经济方法,为了更好地解决 农业问题,把经济学的方法应用 在农业领域。
农业经济学第1章概论
农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农业生产、供求、流通、消费等 方面的经济问题。他既有着浓厚的实践意义,又具有广泛深远的理论价值。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
发展
2
农村改革、现代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调整,新技术和新产业挑战。
3
起源
欧洲中世纪

农业经济学讲义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讲义  第一章

第一章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一、农业的概念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科学,以农业为研究的客体。

什么是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称为第一产业。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农业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但一般来说,农业是指那些从事与动植物生命活动有关的生产活动,包括植物栽培(种植业和林业)和动物饲养(畜牧业和渔业)。

由于种植业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部门,因此,通常狭义的农业专指种植业。

而如此相对应的广义农业则包括农、林、牧、渔四个部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同与之相关的工商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便于管理,有的国家把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业前部门"以及从事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活动的"农业后部门"也划归农业部门统一管理,这样农业就形成了一个由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组成的产业系统。

二、农业的特点农业的特点可从两个层次上看,一是本质特点,二是具体特点。

农业的本质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所谓自然再生产,就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含有碳水化合物质、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植物产品。

动物利用植物产品进行自身的生命活动,并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肥料等条件,再加上微生物的活动,就形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万物繁衍过程。

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体依靠自身的生命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但农业生产还必须有人类劳动的加入,这就决定了它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

所谓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生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农业经济学李秉龙第四版教案

农业经济学李秉龙第四版教案

农业经济学李秉龙第四版教案教案:农业经济学李秉龙第四版1. 课程名称:农业经济学2. 作者:李秉龙3. 版本:第四版教学目标:- 了解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理解农业经济学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掌握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对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教学内容:第一章:农业经济学简介-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 农业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农业生产效率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与农业价格- 农产品市场和农业价格的基本概念- 农产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农业价格形成和调整第四章: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的基本结构- 农民收入来源和分配-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长第五章: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 农村发展的基本策略和路径- 农村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教学过程:第一周:第一章:农业经济学简介- 授课内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学生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应章节,做好笔记和思考问题第二周:第二章: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 授课内容:农业资源的分类和利用,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农业生产效率- 学生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应章节,做好笔记和思考问题第三周: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与农业价格- 授课内容:农产品市场和农业价格的基本概念,农产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分析,农业价格形成和调整- 学生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应章节,做好笔记和思考问题第四周:第四章: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 授课内容:农村经济的基本结构,农民收入来源和分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长- 学生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应章节,做好笔记和思考问题第五周:第五章: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 授课内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农村发展的基本策略和路径,农村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学生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应章节,做好笔记和思考问题教学评估:- 课堂讨论和提问- 作业和小测验- 学生总结和报告参考教材:-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四版,农业出版社,2020年。

农业经济学(朱道华)

农业经济学(朱道华)

• 农业:种植业-农作(狭义农业) 果树 广义 林木 农业 …… 畜牧业 饲养业-驯养业 水产业
在现代,农业开始演化为现代产业系统。农业分 工日益发展:从横向看,一种产品就可以发育成 一个产业部门,且越分越细;从纵向看,演化为 产前部门、产中部门、产后部门 • 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动植微生物 • 广义的农业发展为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在内 的农业产业系统。农村中的二、三产业就不包 括在农业的概念之中,而称之为非农产业。概 念和内涵已有重大区别。 • 本书主要阐述农业的经济问题,不包括农村经 济的全部问题,是各自特点和规律决定。 • 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一是许多非农产业属于 广义农业的产业系统的产前或产后部门;二是 非农产业是在大农业环境中生成,是农业的发 展条件。
第一节 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构
本篇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是农业的概念、地位、特点和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 难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 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对象
•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学习和掌握农业 的概念、地位和特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研究 对象、任务、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了解农业 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还要了解本书的结构和内 容,指出一门学科成立的基本框架和必须解决 的问题。 • 重点是第一节,即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 • 难点是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章 农业生产方式
• 目的要求:学习和了解农业生产方
式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农 业生产方式的结构、特点及其运动 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 展的历史阶段 • 重点:第三、四节 • 难点:第二节
第二章农业生产方式
• 第一节 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构 • 第二节 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基本规 律 • 第三节 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 • 第四节 农业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阶 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西奥多·舒尔茨(T.W. Schultz),他于 1948年发表了《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一 书,首先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背景中 进行考察,运用当代一般经济理论系统地 分析农业问题。其次,现代农业经济思想 还体现在其与发展经济学的结合上。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经济 学的思想演变
• 李斯特和罗斯特 传统社会、离陆前期、离陆期、成熟期、高 度发展和边际效用递减期
• 第二阶段,理论概括阶段,这个阶段从19 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20世纪前期 • 这时资本主义农业在西欧和美国得到较快 的发展,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许多 农业经济学者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 创立了较为系统的农业经济学理论。
•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冯·屠能 (Johann Heinrich Thunen,1783-1850 年),艾瑞保(Friedrich Aereboe,18651942年)和布林克曼(Theoder Brinkmann,1877-1951年),美国的约 翰·克拉克(J.D. Black)和亨利·泰勒 (H. Q.Taglot)
• 第一阶段为50年代。在这一阶段,大多数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都把农业在经济增长中 的作用看作是消极的。
• 刘易斯(A. Lewis)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 发展模型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 学家对农业的态度。
表4-2 7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份额的变化
年? 1801-1811 1841 1901 1924 1980 1789-1815 1872-1882 1908-1910 1954 1980 1850-1859 1935-1938 1959 1980
• 乔根森(D. Jorgenson)教授也提出了一个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同样强调农业剩余是 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顿(B. F. Johnston) 和梅勒(J. W. Mellor)1961年,把农业的 作用归纳为5个主要方面:劳动、资本、外 汇、粮食和市场贡献
• 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 • 在这一阶段,农业发展本身也被看作成发 展目标之一,从而在发展经济学中展开了 对农业发展的多样化微观研究。 • 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关于农业 生产和销售、农民决策、农村要素市场、 农业就业、乡→城人口流动等问题的微观 研究十分盛行。
• 第三阶段,农业经济理论进一步深化并建立起比 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 代至今 •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更加系统地运用一般经济 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中的农业问题,特别是在 美国。而早期的许多农业经济学家,虽然给农业 经济学下的定义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农业中的应用, 但在他们的著作和研究报告中却很少具体运用一 般经济理论。
• 速水佑次郎(Y. Hayami)和弗农· 拉坦(V. W. Ruttan)在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世纪70年代建立的“诱导 型的技术变革模型”
• 乡→城人口流动也是20世纪70年代研究的 重要课题,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 P. Todaro)创立的人口流动模型被认为是当 时最有影响力的
• 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著名农业经济学家中 岛千寻( S. Nakajima )对农户家庭决策问 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户主体均衡模 型”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阿瑟·扬(Arther Yang,1741-1802) 威廉·马歇尔 (William Marshall,1745-1818)
德国的阿尔毕里奇·泰厄(Arbrecht Daniel Thaer,1752-1828)
• 阿瑟·扬1770年出版了《农业经济学》比 较具体详细地论述了农业生产要素配合比 例、生产费用和经营收益的关系。阿 瑟·扬被认为是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
我国各产业劳动力比例
第1次産 業比率 第2次産 業比率 第3次産 業比率
100000
120000
14000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0
1952年 1957年 1962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0. 00
0. 10
0. 20
0. 30
0. 40
0. 50
0. 60
图4-2 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我国也具有相同的规律
10. 0
20. 0
30. 0
40. 0
50. 0
60. 0
70. 0
80. 0
90. 0
0. 0
1952年 1957年 1962年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 国际援助机构和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在20 世纪70年代把注意力转到了一体化的乡村 发展计划和基本需要项目上来
•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 • 在这一阶段,对农业发展的研究从微观领 域转向宏观领域。在这个阶段经济学家再 次强调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发展第三世界 国家日益增长的人口就不可能获得像样的 生活标准。但是,8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研 究的主体与50、60年代有着不同,50、60 年代主要研究的如何增加投资来加速工业 化的实现,如何把二元经济变成一元经济; 而80年代的研究重点是宏观经济改革、国 家计划经济如何变成市场经济。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农业产值 农业劳动 比重 年? 力比重 (%) (%) 32. 00 1800 35. 00 22. 00 1841 23. 00 6. 00 1901 9. 00 4. 00 1921 7. 00 2. 00 1980 2. 60 50. 00 1866 43. 00 42. 00 1911 30. 00 35. 00 1955 20. 00 12. 00 1980 5. 50 3. 80 40. 90 1852-1958 54. 10 13. 60 1907 37. 10 7. 00 1939 26. 00 1. 70 1964 11. 30 1980 5. 80
挪 威 意 大 利 美 国
日 本
1865 1910 1956 1980 1861-1870 1891-1900 1963-1967 1980 1839 1879 1919-1928 1960 1980 1879-1883 1904-1913 1924-1933 1959-1961 1980
34. 00 1875 24. 00 1910 13. 00 1950 4. 10 1980 54. 30 1861-1871 47. 10 1881-1901 13. 10 1964 4. 60 1980 69. 00 1840 49. 00 1870 12. 00 1910 4. 10 1960 2. 10 1980 62. 50 1872 40. 60 1900 22. 40 192 13. 60 1964 3. 60 1980
表4-2主要20个国家人均GNP与农业相对份额
人均G N P 农业产值 农业劳动 人口( 百万) 农业劳均产值比例 ( 美元) 比例(%) 比例(%) ( 1) (5)=(3)/(4) ( 2) (3) (4) 2459( 合计) 331. 67 30. 83 61. 47 0. 51 110. 7 180 44 69. 2 0. 64 113. 8 250 31 65. 1 0. 48 832. 5 340 30 66. 8 0. 45 1113. 9 350 30 68. 2 0. 47 109. 9 370 27 50. 2 0. 54 178. 2 500 23 49. 3 0. 47 229. 6( 合计) 1990. 00 51 6440 60 710 55 1220 55 1370 8. 6 210 16. 80 19 24 15 17 9 8. 33 6 9 10 2. 67 2 4 3 2 2 3 46. 58 41 47. 2 65 49. 1 30. 6 21. 57 14. 1 24. 9 25. 7 4. 67 2 7. 5 5. 5 3. 8 2. 4 6. 8 0. 39 0. 43 0. 36 0. 39 0. 64 1. 00 0. 53 0. 54 0. 52 0. 83 0. 44 0. 37 0. 46 0. 51 0. 23 0. 35 0. 29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农业 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发展 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积累科学资料阶段,这一阶段 包括农业经济学产生到19世纪中期以前。 • 这个时期的主要学术活动是记录农业经济 实际情况,描述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积 累农业技术和经济资料,这一阶段的农业 经济学发展为下一阶段的理论概括打下了 坚实基础。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第 1次 産 業 第 2次 産 業 第 3次 産 業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