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浙江经济的逐渐回暖,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尤为严重。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问题既有浙江地方特色,也有全国面上的共性。
因此,如何利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有效地结合并化解两者的矛盾,已成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调查;对策近年来,浙江省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矛盾却愈演愈烈。
一方面是大量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市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的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一系列缓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对策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及企业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浙江省“用工荒”和“就业难”现状分析
(一)浙江省“用工荒”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工量也明显增加,尽管许多企业放宽条件、提高薪酬,仍有众多企业因“招工难”而开工不足。
杭州、嘉兴、宁波和台州等多个地区相继出现“一工难求”的现象。
1.岗位空缺大于求职人数。
2011年经对数据采集地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实地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岗位1053.69万个,求职人数549.24万人,缺工504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9(详见表1)。
表1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由表1可知,尽管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省部分企业招工人数有所下降,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回落,但到2011年仍超过1.0。
2.企业“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
从企业招聘岗位分析可知(见表2),浙江省“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主要集中在初级技工、中级技工,分别占41.9%和28.8%,累计得到70.7%。
表2 按技术等级分组的供求人数比较
3.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年龄、性别都要求。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见表3),大多数企业对求职者的年龄和性别有明确的要求。
表3 按性别分组的供求人数比较
表4 按年龄分组的供求人数比较
由表3、表4可以看出,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明确的性别和年龄要求,其中,对男性用人需求略高于女性,且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25-34岁之间的劳动者。
(二)浙江省“就业难”的现状
现阶段,浙江省经济继续呈现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
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有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各类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再就业过程中步履艰难堆积在城市。
“就业难”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1.求职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根据测算,2012年浙江省劳动力需求量为76.4万人,而劳动力供给为135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劳动力每年15万人,高校毕业生每年5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28万人,城镇就业转失业每年45万人。
供求缺口为58.6万人。
2001年以来浙江省求职人数总体上保持上升态势。
2.高校毕业生是就业主体。
据统计,2012年浙江将有26.94万大学毕业生,
比2011年增长6.04%①。
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表5 2011年浙江省按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求职人数
由表5可知,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待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61.9%,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9.5%,其他待就业人员占15.4%;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8.79%
二、浙江省“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
目前,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看似矛盾,实质反映了浙江人才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泡沫严重等诸多严峻问题。
它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政策等诸多方面,受政府、组织、行业、用人单位、打工者本人、民工家庭等多个主体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民工转移外出者减少
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导致总体农民工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持续下降。
并且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的农业政策,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提升,部分农民不再离乡打工,与此同时一部分已有丰富经验、熟练技术的农民工返乡找寻新的致富之路。
而近年来的通货膨胀导致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成本急剧提升,这使得部分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在家乡就近务工。
(二)求职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适应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求职者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给一些年龄较大、缺乏求职技能的从业人员和刚出校门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就业障碍。
他们大部分只有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层次较低且单一,且与社会岗位需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对称。
与此同时,一部分高素质的求职者既不愿意从事普工工作,又无法胜任技术难度较高的技术工作。
(三)部分民营企业运行机制不健全
首先,有的企业劳动合同不规范、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产生劳动纠纷时,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其次,浙江民营家族企业众多,有的企业只注重追求自身利益,待遇差及社会保险覆盖率普遍偏低,使得企业员工流失严重,从而加大企业招工的难度,并使得更多的人等待就业。
(四)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凸显供求信息不对称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院院长陈诗达说:“在农民工劳动力就业信息收集、发布上,我们基本上还是被动的,比如:杭州市农民工劳动力需求总量是多少,哪些行业最缺人,现在没人说得清,我们的统计只是局限在政府建立的市、县劳动力市场,但是现在真正在劳动力市场内求职的农民工占的比例非常低,我们进行过一次统计,41.6%的农民工求职信息来源于老乡、亲戚的介绍,只有17.23%的农民工通过市县的劳动力市场了解信息,所以劳动力的盲目流动这个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加大了农民工流动的盲目性。
三、缓解浙江省“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搭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实现有效接轨
1.建立健全区域性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
运用现代化的通讯信息服务手段,完善本地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信息渠道通畅,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配置率”大幅提高。
2.要加强用工监测,全面掌握劳动市场供求状况。
依托基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监测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信息,及时更新劳动力供求信息资源数据库。
3.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事和社会保障制度,为职者初次就业和再择业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降低求职者初次就业和再择业的流动成本。
(二)加强求职人员技能培训,鼓励劳动者主动就业,大胆创业
1.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转业转岗培训,提高其从业能力,激发其创业潜能。
在最大程度上拓宽求职者的就业空间。
2.政府应当制定落实技能培训优惠政策,并且从财税、金融、土地和价格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劳动者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企业应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工人待遇、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企业应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为职工创造更多、更体面的就业岗位。
企业要抓住机遇,改变当前依赖加班、低薪获得低端竞争力的局面,加快技术进步,提升自动化水平,降低对低成本人工的依赖;着力改善生产环境,优化工序流程,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机械式的人工重复操作,充分激发职工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1.改善企业用工环境,规范用工行为。
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要提高科技及管理水平。
善待员工,尊重员工为企业所做的贡献、合理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对员工进行必要的针对性培训,优化人员配备及加强团队建设。
并加强对现有的设备及时改造或者更新,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确保从业者生命财产安全。
2.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方面要给职工提供学习的机会,促其成才;另一方面要协助职工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给员工提供发展上升的机会;三是关心员工的心理动态,多进行一些文体活动促进员工间的交流及合作,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达到“靠待遇留人、靠感情留人、靠事业留人”的目的,营造体现人文关怀的良好企业氛围。
(四)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大学生应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理念。
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就业岗位在不断地变化,大学生应树立动态的就业观,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待业、失业和再就业这一客观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身的长处,又要看到自身的短处,把握就业时机,降低就业期望值,转变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形成基层将成为吸纳大学生的重要空间的理念。
在择业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找准定位,克服浮躁心理,改变过去专业对口和待遇优厚的就业观念,不能好高骛远,努力打破专业限制,适应社会潮流。
2.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主动参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和社会适应测量等。
这些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及不足,以便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找准自己和社会的结合点,择业时做到不自卑、不自负、不盲从和独立自主,形成健康的择业心理;另一方面,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85%的杰出人士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良好的综合素质。
既要有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又要有与其邻近学科的专业知识,使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博览群书,多接触社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参加实习和实训锻炼,在这些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注释:
①杨晓燕.浙江在线/ cms/guanzhuminsheng/minshengzhuanlan/kuodajiuye/html/1185/2011-12-02/ content-230831.htm.
参考文献:
[1] 王呈斌、毛晓燕.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用工荒”现象探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03).
[2] 杨建华等.浙江蓝皮书·社会卷[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
[3] 黄艳等.深度剖析用工荒:六因素导致大面积全产业常态化发展[J].瞭望,2012,(03).
[4] 傅丕毅、裘立华、周之江.农民工问题调研:就业高地现象凸显就业信息不对称[EB/OL]./05zjnews/system/2009/04/02/015397162.shtml. 2010-04-05.
[5] 方辉.中国涌起涨薪潮——6000台企坚守东莞进退两难[N].中国经营报,2010-04-05.
[6] 董玉刚.培育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影响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