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分析评价的构成、过程、类别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开展问题。

课程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目标的层次性、不同课型的差异等方面介绍终结性评价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并且通过具体案例呈现了知识、理解、应用等目标的评价方式,以及课堂总体效果、学生参与、策略发展等内容的评价。

本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必须关注目标的多元性、学生需求和发展的多元性以及评价方式的选择性与开放性。

本课程从形成性评价的诊断、促进、反馈教学和学习等功能出发,介绍了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在内容、方式选择上应该遵循的原则,介绍了如何开展阶段性目标达成评价,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如何有效利用观察和反馈,如何促进学生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评价对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目标达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本课程能够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更好地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展,为其以后设计教学评价、实施和反思教学评价提供必要的指导。

【学习要求】
通过本课堂的教学,教师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概念方面
(1) 能够解释什么是评价,什么是教学评价,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在目的、内容与评价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 能够解释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多元性,并举例说明。

2. 分析能力
(1) 能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 能够为其他教师指出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评价建议;
3. 实践能力
(1) 能够根据具体的课堂,设计阶段性教学目标和终结性教学目标;
(2) 能够设计阶段性目标评价;
(3) 能够设计多元评价方式,尤其是终结性评价;
(4) 反馈适当,避免教师一言堂,有效利用学生评价,不只是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完成任务,而且要能够关注学生的理解或者是认知过程;
(5) 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关注到所有的学生,既能关注结果,又能关注过程;既能关注过去,又能关注未来。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王笃勤(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
评价是课程目标实施的保障,评价改革在高中阶段教学中起着无法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长期以来,受高考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难以完全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

为了推行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在过去的几年教育部发起并组织高中英语新课程远程研修,希望更多的教师理解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新的理念,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接受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理念,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开始尝试教学评价改革,一些新的评价手段,如成长记录袋等也开始为广大教师所熟悉。

但是,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开展仍旧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里我们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探讨,目的就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课堂教学评价,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
(一)什么是评价
在讲教学评价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对评价有个基本的了解。

评价一词也许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一个名词,不管是生活中还是专业领域,评价无处不在。

那么,什么是评价呢?评价与我们同样熟悉的另外一个概念“测试”有什么关系?
首先,教师们想一下自己如何评价自己的学生。

当您说“……英语不错,就是考试老是考不好”时,您评价的依据又是什么?显然不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您可能是根据自己对该同学平时的课堂表现(比如上课学生回答问题很好,完成任务中的表现也很好,甚至都能流畅地与老外交流,能读懂《中国日报》,经常听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等)做出的判
断。

由此来看,评价绝不等于测试。

所谓评价,指“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将这些收集到的资料与预先设置的标准进行比较,并给予这些信息做出决策或判断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具体数据、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所做的判断。

(二)评价的构成
一般说来,评价由四部分组成,即评价内容、评价工具、评价标准、评价主体,我们对评价的认识也应该包括这四部分。

以刚刚提到的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价为例,学生的英语水平是评价的内容,对学生水平高低评价的依据,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交流、完成任务中的表现属于评价的工具,而能否完成任务、能否与人交流、能否听懂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交流中语音语调是否标准、达意,完成任务中英语的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与人交流时行为表现是否得体等我们称之为评价标准。

对学生英语水平高低好坏的评价可以是由老师完成,也可以是同学、用人单位,甚至是与该同学交流的人完成。

那么,这些参与评价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施评者,或者称为评价的主体。

当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学生就成为评价的客体,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评价的类别
从评价的组成来看,测试不过是众多评价工具中的一种,而测试的种类又很多,不是所有的测试都能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

所以,高考的改革就尤为重要。

不过,这里我们不谈高考改革的问题,我们只关注课堂评价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的终结性评价采用什么形式涉及我们对测试的理解。

说到评价,大家一定听说过“直接评价、间接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等概念,这都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评价,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实施评价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测试只是一种间接性评价,因为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不代表其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只能根据学生纸笔测试的成绩推断学生在真实生活和职业中是否能够做某事。

当然,根据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属于表现性评价的范畴,更不是真实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所依据的是根据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中的表现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评价,而如果评价所依据的交际和任务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称之为真实性评价。

鉴于学生的差异以及评价手段的局限性,人们提倡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手段、多元评价主体,也就出现了多元评价的概念。

如果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侧重学生的发展,那么,评价就具有发展性。

与《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最为贴近的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

顾名思义,过程性评价侧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结果性评价侧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课标》中所说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具有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特点。

所谓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信息的收集、整合和解释的过程借以促进学习和教学,是以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而终结性评价(其实更为贴切的表达是总结性评价)指“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目的、内容、方式与报道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形成性评价以诊断、监控、促进、提高为目的,目的是反馈教学、反馈学习,为教师完善教学设计,为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供支持,其评价也因此不只是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效的评价,而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与同学们交互活动中的表现等,教师可以通过量表、对话、学习日志、成长档案袋、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阶段性测试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评价结果的报道除阶段性测试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方式外,其他也多采用描述性的陈述。

而终结性评价不同,终结性评价以评定、甄别为目的。

期中、期末考试显然是评定学生学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中考高考以及各种竞赛显然是为了甄别。

终结性评价一般以知识的理解、掌握,技能的水平等为目标,目前不管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高考,都应该评价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但是,公司、企业在评价员工的能力时却不会用考试,而是采用真实的实践或任务。

终结性评价成绩的报道也因此多采用分数或等级的方式,很少采用描述性语言。

表 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
(五)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两种,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评价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标准等方面的差异,课堂教学评价同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课堂教学终结性评价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而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的参与、情感态度、合作、策略使用、认知过程以及阶段性目标达成的评价。

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是调整课堂组织,以便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终结性评价
课堂教学终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那么,教学目标的确定在终结性评价也因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标的层次确定了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同时学生的多元差异也会影响终结性评价的开展。

(一)如何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但是同样是评价设计必须关注的核心内容。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教师做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分析教材内容和活动的功能,根据教材内容和活动的功能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内容和活动要求预设阶段教学目标,最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确定课堂最终教学目标。

二是分析学生,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已有基础分析之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之上。

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操作性和适切性。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到课型的不同。

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词汇语法课,各种课型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偏重知识,有的偏重技能,其课堂最终目标的表现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一般说来,词汇语法课的终极目标多为应用,不过不同的课堂其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

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有时一节课很难达到应用的目标,那么语法课的教学目标也有可能就是知识或者理解,不过词汇和语法课的终结性评价一般以课堂最终达到的目标为准即可。

但是,听力和阅读就不同,因为就同一个听力材料而言,不同的教学阶段,听力目标不同,开始可能是信息的识别,之后可能是信息的转述、推理判断、大意理解等。

阅读同
样包含多个阶段性目标,比如大意理解、信息识别、推理判断、评价运用等。

那么,课堂的终结性评价到底应该评价那种能力呢?从认知的发展来看,信息的识别是大意理解、推理、运用的基础,信息的识别与转述一般不宜作为终极目标,也不宜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

但是,推理、评价、运用,包括策略运用就应该视为终结性评价的内容。

终结性评价还必须包含情感态度、策略运用、整体课堂效果等内容。

以下面的案例为例,其课堂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那么,课堂终结性评价应该以什么为内容。

根据本案例的特点,课堂终结性评价可以评价学生运用阅读信息的能力,因为其他目标在过程中已经作为阶段性目标评价完毕。

【案例】
•知识目标
(A) 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单词
Addictive, blood pressure, cannabis, crack cocaine, danger, drug addict, drug dealer, heart attack, heart rate, immediately, increase, inject, needle, powerful, reduce
(B) 学生能够说出毒品的危害
•能力目标
(A) 能够识别文章的主题
(B) 能够分别说明文和人物故事的不同
(C) 能够识别Adam Rouse 的吸毒经历
(D) 能够介绍毒品的危害
•情感态度目标
(A) 能认识毒品的害处,向毒品说“不”
(B) 能够学会关怀吸毒者
(二)注意目标的层次性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样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包括知识、
理解、分析、综合、评价、运用等。

那么,在开展终结性评价时我们同样必须关注所评价的目标属于哪个层次,必须了解每个层次的评价活动。

以语法评价为例,多项选择填空所评价的不过是学生的知识,下面的活动也只是评价学生的知识而已。

如果要评价学生的运用能力就需要设置语境,让学生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使用语法。

听力和阅读中,同伴朗读对话、同伴表演对话、故事复述等所评价的不过是知识层次的目标。

如果是理解,就需要采用转化、解释和推理的活动形式,比如要求学生用行为表现文章的情节,用图片表示故事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章的比喻等都属于理解层次的评价。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信息完成下面的图表所评价的同样是理解层次的目标。

有时,可以要求学生表演,这时评价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将所给段落或句子插入到给定的段落之中,用于评价学生的逻辑理解能力,完形填空同样可以用于评价学生
的理解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完形填空不是高考中的选择型完形填空。

再如下面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左边的段落判断右边段落的逻辑,这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学生篇章逻辑能力的方式。

阅读中的应用可以表现为对信息的运用、篇章逻辑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策略的运用等。

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故事说服人们远离毒品、说服吸毒者戒毒,利用文章中动物为案例说明目前动物的处境,或者模仿课文介绍中国的旅游城市,这都是对运用能力的很好的评价方式。

与其他能力的评价不同,评价应用能力时需要设置语境,赋予活动目的性,也就是说,体现任务设计的理念。

(三)课堂教学常用终结性评价工具
上面介绍的都是根据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选择的评价活动,本身也是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内嵌型评价活动。

根据评价活动要求,还可以选择外置性评价活动。

也就是说,专门为评价而设计的活动,如问卷调查和评价量表的使用。

下面的问题可以在课堂结束时使用,用于评价学生阅读策略的使用。

•Did you try to imagine the scene when you are reading the story?
•Did you stop at …to ask yourself why?
•Did you try to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next while you were reading?
•Did you find that you suddenly understood why …when you read …?
•Could you hear the characters talking in the story?
而下面的评价量表既可以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还可以评价课堂的整体效果,包括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表 2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四)终结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鉴于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我们很难要求所有的学生通过45 分钟的学习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加之学生多元智能等方面的差异,终结性评价也因此必须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

所谓选择性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发展,根据自己的认知习惯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说擅长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理解、能力等。

因此,最好有多个终结性评价活动,或者是不同层次的评价性活动供学生选择。

如果不便提供多种选择,教师也可以设计开放性的评价活动,同样可以适应不同学生
的需求。

比如可以设计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采用不同层次表达可能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进步。

理解可以允许学生用汉语、行为、绘画、英语解释等多种方式,表达也不给出限制条件,可以选择句子、短语、篇章。

一般情况下,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要与课堂训练的方式一致,最好不采用选择填空的形式。

避免多项选择的使用。

(五)几点提示
课堂的终结性评价应该是外置与内嵌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不能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鼓励叙述自评和互评。

要关注学生的差异,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只有标准多元,才能保证方式多元。

要多肯定成绩,少关注错误,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收获、有进步。

三、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
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学期中的形成性评价具有相同的功能,但是在操作方式上却与学期形成性评价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

比如,课堂教学中无法采用学习日志、电子档案袋、项目任务、单元评价等方式。

那么,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如何开展呢?
(一)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首先我们必须再次明确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与终结性评价不同,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不只是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

当然,任何课堂都有若干阶段、若干活动构成,教师必须知道每个阶段性的学习是否达成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后面的活动。

那么,对阶段性目标的评价也就成为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之一。

但是,其真正的目的不是看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掌握,而是为后面活动提供信息,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阶段性目标要求,教师有必要调整后面的活动组织。

当然,形成性评价还起着监控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

要诊断学生是否理解,又是如何理解的,学生的阅读过程如何?如果学生判断正确或者回答正确,是否就可以说学生是真正理解了所读或所听内容,是不是猜测所致?或是根据错误的信息给出了符合标准的回答?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如果不能,问题在哪?如果学生不参与课堂活动,不与同学合作,又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学生拒绝回答老师的提问,只是一个Sorry ,这说明什么?是学生没有掌握,还是我们的评价方式不当。

这些都是形成性评价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反馈:最常见的评价活动
反馈是课堂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活动。

通过反馈教师可以了解活动的目标是否达成,如果没有达成,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教师只是提问个别学生,如果学生不能给出正误回答,教师随机提问第二个、第三个学生,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或是重复确认,或是表扬一下,然后就进入第二个活动。

教师未能让不能回答的同学解释自己什么地方不理解,也没有让给出正确答案的同学解释自己是如何理解的,如何解决问题的。

其实,教师们很少考虑学生为什么不能回答。

以阅读理解为例,学生不能回答并不一定说明学生没有理解。

因为,我们倾向于认为,既然是英语课,学生就应该用英语回答。

但是,如果只是第一遍阅读,学生还没有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这时自然很难应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课文中的信息。

而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涉及对课文语言的运用、信息的转述,学生自然无法回答。

因此,如果是理解,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用汉语回答,用行为表达等。

(三)反馈时评价关注的内容
反馈时是关注语言还是非语言(如学生的表演、合作、情感态度、策略使用等),是关注语言的正确性还是流畅性,是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任务、是否提供了教师想要的答案,还是关注学生的进步,这是每个教师在实施课堂形成性评价时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评价到底要关注什么与活动有关。

如果是语法的呈现,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如果是训练,那么关注的就是语言的正确性;如果是学生的调查、访谈,学生在交际中应用语法,那么评价所关注的就是学生是否能够使用所学语法。

在口语训练中,如果是控制性练习,练习的只是某个句型,那么关注的就是正确性;如果是交际应用,比如学生模仿一个求职面试,评价所关注的就不能是语言的正确性,而应该是流畅性。

除语言以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行为、与人交流以及情感态度等,而不只是语言本身。

另外,人们习惯于认为学生回答对了就是理解了,其实不然。

评价也因此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更好关注学生的答题过程。

反馈时的追问也因此就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多问几个why ?让学生解释自己是如何理解的,如何解答问题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了解策略的使用。

无法获得真实的数据,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教学过程之中评价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教师调整活动组织提供参
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如果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如果活动使用时间比预计的要长或者短,都说明有问题需要解决。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通过询问了解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遇到的困难,导致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有时,问题可能在教师一方,比如指令交代不清,比如活动过难,要求过高,或者操作过于复杂,拟或是组织形式不对,不宜开展小组活动或者是同伴活动等。

这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做出调整,或者解释、调整活动的操作,或是终止或者挑换活动。

(五)形成性评价如何体现学生主体
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该遵循学生主体原则。

那么,评价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呢?
人们一般的做法是用学生评价代替教师评价,反馈时不是教师给出正误判断,而是学生给出正误判断。

如果是任务或者是项目,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评价的标准,由学生进行评价。

另外,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评价活动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考虑到学生多元智能的差异,选择适合学生认知风格的评价方式。

让不擅长表演的学生表演,不擅长绘画的学生绘画,无疑是一种惩罚。

再者,评价必须关注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尤其是对语言的要求,否则难以保证学生的主体。

(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原则
形成性必须遵循学习规律,在学生还没有理解时不要评价应用,在学生还不能识别时不要让学生转述。

课堂教学表现为循序渐进的过程,评价也必须遵循这一过程,选择适当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比如语法和词汇教学可能表现为呈现、训练、应用、评价四个阶段,呈现阶段可以侧重理解,训练阶段可以关注词汇和语法的准确性,应用阶段注重评价词汇和语法使用是否得体。

最终的评价阶段为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多元差异,选择多元标准和多元评价形式。

但是,如果是阅读教学,其教学过程可能是先细节理解,然后是大意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理解,之后是推理判断,最后是应用。

但是,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也可能是先大意理解,然后才是细节。

那么,形成性评价的形式选择上也必须适合不同阶段阅读任务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